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面神经麻痹的临床护理分析

    作者:桂琴

    本文通过总结64例面神经麻痹患者临床治疗过程中的护理心得,并从常规护理、心理护理、对症护理、治疗护理、预防指导等方面总结常规护理方法及意义,以更好地服务于临床,促进患者病情恢复.

  • 针刺配合热敏点灸治疗急性期贝尔氏面瘫

    作者:艾尼玩·热合曼;刘汉山;康明非

    目的:探索一种治疗面瘫急性期创痛小、疗效好、易操作的新疗法.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30例.观察组采用常规针刺加热敏点灸法;对照组单纯采用常规针刺.参照1997日本面神经研究会制定的"面神经功能评价标准",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两组治疗前后症状积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组间治疗后症状积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观察组和对照组治愈率分别为76.67%、50.00%,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3.33%、76.67%,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刺加热敏点灸和单纯针刺疗法对治疗特发性面神经麻痹均有良好疗效,且针刺加热敏点灸优于单纯针刺.

  • 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Bell麻痹32例临床观察

    作者:

    目的 观察针刺加风池穴注射腺苷钴胺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和机理.方法 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3组,治疗组32例,应用针刺加穴位注射治疗;对照Ⅰ组30例,应用针刺加肌肉注射治疗;对照Ⅱ组31例,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症状改变和电生理学指标变化.结果 治疗组在临床总疗效、电生理学检查等各方面均优于两个对照组(P<0.05或P<0.01).结论 针刺加风池穴注射腺苷钻胺可明显促进损伤面神经修复,在3个组中疗效佳.

  • Bell麻痹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郑光新;赵晓鸥;崔晓倩;王惠珍;刘广林

    目的:探讨康复治疗Bell麻痹治疗效果的影响因素.方法:Bell麻痹患者96例,综合脉冲短波、高压电位、针灸和运动治疗.康复治疗前后用面部分级系统(facial grading system,FGS)进行评分,并随访远期效果.分析影响住院和门诊患者痊愈和遗留后遗症的因素.结果:96例患者中随访到72例(75.00%).61例痊愈,占84.72%;11例有后遗症,占14.28%.痊愈患者除康复治疗前和治疗后FGS评分高于有后遗症患者(P<0.05-0.01),在病程的第1周内开始康复治疗,明显早于有后遗症患者(P<0.01).门诊和住院患者在获得同等治疗效果的条件下,门诊患者治疗周期平均13.96±8.02天,较住院患者缩短5天,差异有非常显著性意义(P<0.01).门诊患者在病程的第1周内开始康复治疗,明显早于住院患者(P<0.05).结论:早期综合康复治疗能缩短Bell麻痹病程和提高治愈率,在病程第1周内及时选择合理的康复治疗是取得良好预后的关键所在.

  • 面神经炎预后恢复与患病年龄的关系

    作者:王兴林;高建琴;宋蕾;肖红雨;蒋天裕

    目的:探讨面神经炎预后恢复与患病年龄的关系.方法:患者18l例,年龄15-79岁,男126例,女55例.Bell麻痹171例,Hunt综合征10例.强度-时间曲线检测患侧额枕肌额腹及上口轮匝肌.病程评定标准:额枕肌额腹以抬眉动作恢复;口轮匝肌以患侧表情肌运动恢复到House-Brackmann I、Ⅱ级,部分中度及重度病变恢复到稳定期的时间为恢复时间.结果:患侧额枕肌额腹及口轮匝肌恢复时间在性别上差异无显著性;50岁以上与50岁以下,轻度病变口轮匝肌恢复时间差异有显著性,而中、重度病变差异无显著性;在不同神经病变中,随着年龄增大,患中、重度面神经病变的几率增大.结论:患病年龄大,患中、重度面瘫的几率高,因此面瘫症状恢复缓慢.

  • 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对老年贝尔麻痹评价缺陷性研究

    作者:周瑞堂;张彦

    目的 为了验证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对老年贝尔麻痹评价存在某种缺陷.方法 将62例患者按年龄分为青年组(18-40岁)和老年组(66-80岁),比较经电针治疗的两组患者,病程在1个月内、3个月内及3个月以上的面神经评分差别.结果 62例患者中,程度在1个月内,两组面神经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 =3.40,P0.1;t3=0.33,P>0.1).结论 多伦多面神经评定系统存在对病变较轻的老年贝尔麻痹患者评分偏低,面神经严重程度估计过高的缺陷.

    关键词: Bell麻痹 评价研究
  • 儿童瞬目反射正常值测定及在Bell麻痹诊疗中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崔穗晶;程传虎;刘红英;陈惠灵;邱金华

    目的 研究儿童瞬目反射(blink reflex,BR)的正常值及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采用Keypoint肌电图诱发电位仪检测,表面电极直接刺激眶上神经,诱发BR.在同侧眼轮匝肌记录短潜伏期(R1),在双侧眼轮匝肌记录长潜伏期(R2、R2′).对20名(40侧)健康儿童和32例Bell麻痹患儿进行BR测试.结果 BR潜伏期的健康儿童R1平均值为(10.2±0.6)ms,R2和R2′分别为(29.1±1.7)ms和(29.2±1.6)ms.患儿组患侧BR各波潜伏期延长,与健康儿童相比较,经t检验,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测试结果表明该技术可为Bell麻痹的早期诊断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 Bell麻痹病因及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作者:王俊;凌琳

    Bell麻痹占所有单侧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病例的60%~75%,其病因至今仍不清楚,目前认为可能与病毒感染和自身免疫性因素有关.Bell麻痹是细胞免疫介导的周围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在大多数病例中,可能是吉兰-巴雷综合征(Guillain-Barré syndrome,GBS)的一种特殊类型.治疗方面,应尽早使用抗病毒药物如阿昔洛韦或伐昔洛韦,并短期口服糖皮质激素治疗;单克隆抗体和/或T细胞免疫治疗有望成为针对Bell麻痹的一种特异性疗法.

  • 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贝尔麻痹后面肌痉挛的临床研究

    作者:甄雪克;张黎;于炎冰

    目的 研究贝尔麻痹后特发性面肌痉挛(HFS)的临床特点及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MVD)的疗效.方法 2007年4月至2010年4月,卫计委中日友好医院神经外科单一术者采用MVD手术治疗的550例HFS患者中,12例(2.2%)为贝尔麻痹后HFS.均经乙状窦后入路行面神经根MVD治疗,术前、术中监测面肌异常肌反应(AMR),随访评估术后疗效及并发症.结果 12例术前均监测到患侧面肌AMR异常波形.术中证实12例均存在明确的责任血管压迫,11例有局部脑池蛛网膜明显增厚粘连.解除血管压迫后,11例AMR波消失,其中9例术后HFS即刻消失,2例分别在术后2.5个月及4个月消失.1例术中AMR波幅降低但未完全消失者,术后症状较术前减轻,但仍每天有发作.术后2例患侧轻度面瘫,均于约0.5个月恢复.平均随访67.5个月(51 ~84个月),无复发患者,总有效比例为11/12.结论 贝尔麻痹后HFS临床少见;血管压迫面神经根出脑干区是贝尔麻痹后HFS的病因;MVD是治愈该病有效、安全的方法;围手术期面肌AMR监测有助于鉴别诊断和疗效判断.

  • 贝尔麻痹的发病诱因调查

    作者:李健东;赵亮;王佳;姬巍

    目的调查贝尔麻痹发病的诱因,对防治该病提供理论基础.方法2005年2~5月对在我科就诊的262例贝尔麻痹患者采用问卷形式进行了一项可能性诱因的回顾性调查.结果262例患者发病时平均年龄39±17岁.患者男女比率和左右侧患病比率都为48%比52%.48名患者否认发病前存在问卷所列诱因,其余214例存在问卷表中诱因,占患者总数的81.7%.其中发病前有明确受凉史139例,占53.5%;过度疲劳者59例,占22.5%;上感49例,占18.7%;前次发病史(复发)31例,占11.8%;心理压力30例,占11.5%;有明确家族史20例,占7.6%;妊娠4例,占1.5%;患侧牙龈感染4例占1.5%.结论贝尔麻痹可能是一组面瘫疾病,大部分患者存在可能性诱因,进一步的研究有可能对贝尔氏麻痹的命名、诊断及治疗产生细分作用.对受凉、疲劳等可能性诱因的预防和处理有可能减少贝尔麻痹的发生.

  • 联合径路面神经次全程减压临床效果分析

    作者:徐丽;关兵;李孝丰;彭新;李霞

    目的 采用后鼓室、上鼓室联合径路对面神经次全程减压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观察手术后面瘫恢复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2月~2011年12月间采用联合径路对面神经实施次全程减压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患者24例,面神经功能评定标准按House-Brackmann(HB)分级法.术前面神经功能Ⅳ级14例,Ⅴ级6例,Ⅵ级4例.结果 24例患者面神经恢复满意或较满意15例,另9例与术前比较有不同程度恢复.结论 次全程减压可有效延长面神经暴露长度,是治疗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有效手段,即使对于保守治疗无效者,及时果断行面神经减压,亦可在不同程度上改善面瘫症状.

  • Bell麻痹的面神经减压疗效评价

    作者:王辉;王宁宇;高志强

    目的 评价面神经减压术对Bell麻痹的治疗效果.方法 通过PubMed和《中国医院知识仓库》总库(简称CHKD总库)检索面神经减压治疗完全性Bell面瘫的中、英文文献,收集文中报道的病例,制定统一的准入标准,对入选病例进行统计学分析.参考激素治疗Bell面瘫的效果,评价不同的手术方法及手术时机对治疗效果的影响.结果 通过检索共有5篇文献所报道病例符合入选标准,其中手术治疗例数147例,总治愈率57.10%;激素治疗例数105例,总治愈率为48.90%.发病14天以内全程减压的手术治愈率高达90.70%,而15~30 天之间为25.00%;发病15~30 天之间面神经乳突段减压的治愈率为45.70%,全程减压治愈率为25.00%.结论 面神经减压应在发病后14天以内进行,14天以后手术治疗不能增加疗效;目前没有证据表明面神经全程减压效果优于乳突段及鼓室段面神经减压.

  • 小鼠病毒性面神经炎模型中面神经元凋亡的研究

    作者:刘稳;高志强;神平;冯国栋;查洋;张彦东;刘佩毛

    目的 探讨1型单纯疱疹病毒(herpes simplex virus type 1,HSV-1)性面神经炎动物模型中面神经运动神经元(facial motor neurons,FMN)的凋亡情况以及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的表达。方法 Balb/c小鼠84只,分别进行HSV-1接种和面神经切断处理。在操作后第1、3、7、10、15、20及30天分批处死动物,对面神经核进行HE染色、尼氏染色;采用原位末端转移酶标记(terminaldeoxynucleotidyl transferase-mediated dUTP-biotin nick end labeling,TUNEL)技术检测FMN的凋亡;免疫组化染色检测凋亡相关基因bcl-2和bax在FMN中的表达。结果 面神经切断后,同侧FMN出现凋亡,在第10、15天达高峰,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升高,Bcl-2/Bax比值下降;接种病毒后,同侧FMN没有明显的细胞凋亡,Bcl-2表达增高,在第15天达高峰,Bcl-2/Bax比值上升。结论 小鼠面神经接种HSV-1后FMN没有明显凋亡,可能与神经损伤程度轻以及HSV-1抑制宿主细胞凋亡有关,Bcl-2、Bax可能参与调控FMN的凋亡。

  • 内耳病变并发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

    作者:吴子明;张素珍;刘兴健;陈曦;冀飞;陈艾婷;杨伟炎;韩东一

    目的 了解继发于几种内耳疾病的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发病情况,进一步了解BPPV的可能发病机制.方法 观察眩晕诊疗中心2004年1月至2006年11月53例前庭神经炎、90例突发性聋(包括伴眩晕的突发性聋)、381例梅尼埃病BPPV等的发病情况,并与同期183例原发性BPPV比较.结果 4种内耳疾病后可以出现BPPV,分别是前庭神经炎、突发性聋、梅尼埃病和Bell麻痹.前庭神经炎后出现BPPV为9.4%(5/53);突发性聋后出现BPPV为38.9%(35/90);梅尼埃病后出现BPPV为0.3%(1/381);1例Bell麻痹后出现BPPV.其中外半规管BPPV 5例;后半规管37例,其中1例后半规管BPPV在复位过程中出现同侧前半规管BPPV.管结石症39例,外半规管嵴顶结石症3例.内耳病变后出现BPPV在发病后半年内出现者占75.0%(27/36).继发性BPPV的手法复位效果与原发性BPPV相似,大多都可1、2次就诊后治愈.结论 内耳病突发性聋、前庭神经炎和梅尼埃病后可以出现BPPV.这种类型的BPPV主要表现为后半规管管结石,偶见外半规管嵴帽结石.原发性BPPV与内耳病变后出现的BPPV手法复位疗效相似.

  • Bell麻痹伴Adie瞳孔一例

    作者:郝志军;石进

    1临床资料患者女姓,40岁,入院2周前曾有不明原因腹泻,未经特殊处理自愈.1周前外出时有短暂面部吹风受凉史,当时未感不适,3d前无明显诱因出现左眼闭合无力、口角右歪.既往无慢性病史.查体:神清语利,视力视野粗测正常,双侧瞳孔圆形,不等大,左侧直径2.5 mm,右侧直径3.5 mm,右侧间、直接对光反射较左侧明显迟钝,眼动充分,无眼震,左侧额纹消失,左眼可勉强闭合但无力,左侧鼻唇沟浅,口角右歪,鼓腮左侧漏气,咽反射存在,伸舌居中,转颈耸肩有力.四肢肌力、肌张力正常,双侧膝腱反射消失,其余腱反射较正常均有所减弱.病理征、脑膜刺激征阴性,共济运动正常,无明显深浅感觉障碍.常规化验检查未见异常,肌电图提示左侧面神经波幅较右侧减低.诊断为:①Bell麻痹(左);②艾迪(Adie)瞳孔(右).予以泼尼松40 mg口服治疗5d后临床症状明显好转出院.Adie瞳孔因无不适主诉未做治疗.

  • 理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官兵Bell麻痹72例

    作者:徐绍林;孙国仁;丁福麟

    目的:观察理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官兵Bell麻痹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2013年12月-2016年12月收治的部队官兵Bell麻痹72例的临床资料,以《周围性面神经麻痹的中西医结合评定及疗效标准(草案)》进行临床疗效评估.结果:本组病例治疗前Bell麻痹功能状况评定为Ⅱ或Ⅲ级10例,Ⅳ级26例,V级36例.治疗4个疗程后痊愈69例(95.8%),显效3例(4.2%);总有效率100.0%.结论:官兵Bell麻痹采用理疗配合穴位贴敷治疗效果满意.

  • 针刺配合穴位注射治疗Bell麻痹疗效观察

    作者:陈朋;张学玲;孙娟娟

    目的 探讨针刺加风池穴注射腺苷钴胺治疗Bell麻痹的疗效和机理.方法 将93例患者随机分为三组,治疗组32例,应用针刺加穴注治疗,对照组130例,应用针刺加肌注治疗,对照组1131例,单纯针刺治疗,观察治疗前后各组症状改变.结果 治疗组疗效优于两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所需治疗时间短(P<0.01).结论 针刺加穴注可明显改善面神经功能,疗效好.

  • 神经肌电图检测在贝尔麻痹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价值

    作者:叶爱萍

    目的 探讨瞬目反射、面神经运动电位、肌电图检测在贝尔麻痹诊断及预后评估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对64例贝尔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面神经运动电位、肌电图检测,观测R1、R2和对侧R2',面神经运动潜伏期及其波幅的变化和肌电图自发电位、运动单位动作电位的变化.结果 64例患者中,患侧R1、R2及对侧R2+消失50例,患侧R1、R2及对侧R2+潜伏期延长或波幅降低14例,异常率为100.0%.而刺激健侧的R1、R2及对侧R2+的潜伏期均正常.健侧与患侧面神经运动潜伏期、M波波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3.61±0.77) ms比(4.29±0.53)ms,(2.36±0.54) mV比(0.90±0.40) mV](P< 0.05).病程在5d内,静息状态无自发电位,病程7~13d可见自发电位,病程15d以上静息状态均见自发电位,恢复期自发电位可以减少或消失.结论 运用瞬目反射、面神经运动电位和肌电图联合检测能早期诊断面神经损伤,是判断面神经受损程度好的、科学的、客观的、定性和定量的检查方法,对指导临床治疗和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价值.

  • 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在Bell麻痹早期诊断中的价值

    作者:张哲成;刘娜;徐娜;赵学慧

    目的:探讨瞬目反射与面神经电图在Bell麻痹早期诊断和定位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发病1~3 d的134例Bell麻痹患者进行瞬目反射和面神经电图检查.结果:受损侧面神经电图异常率为47.76%(64/134),瞬目反射异常率为100%(134/13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根据患侧R1/M潜伏期比值及瞬目反射提示77例表现为茎乳孔内段损害,10例为茎乳孔外段损害,47例为面神经广泛受损,50例提示可能合并脑干和(或)三叉神经损害.结论:瞬目反射是早期诊断Bell麻痹的敏感指标,结合面神经电图对Bell麻痹有一定的定位诊断价值.Bell麻痹除面神经受损以外可能合并脑干和(或)三叉神经损害.

  • 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贝尔麻痹急性期临床观察

    作者:季杰;王建;王艳威

    目的 观察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贝尔(Bell)麻痹急性期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70例Bell麻痹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35例,主穴取患侧风池及健侧合谷,均运用温通针法施针,配穴施常规手法治疗;对照组35例,主穴配穴均施常规手法治疗.2组均以10次为1个疗程,疗程间休息2 d,治疗2个疗程后评定疗效,并比较2组治愈患者所用疗程情况.结果 治疗组总有效率97.1%,对照组总有效率80.0%,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痊愈患者所用疗程数及平均治疗天数均少于对照组(P<0.05).结论 温通针法治疗风寒阻络型Bell麻痹急性期临床疗效确切,既可以扶助机体正气,驱邪外出,又可温通经络,调和气血,标本兼顾,提高临床治愈率,缩短治疗疗程.

85 条记录 1/5 页 « 1234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