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宫颈蓝痣20例临床病理分析

    作者:唐涛;王莉;张丽;范嫏娣

    蓝痣又称真皮良性黑色素瘤,宫颈蓝痣比较罕见,自1959年Cid[1]首次报道以来,国内、外文献罕见大宗病例报道.本文报道20例,对其进行临床病理分析及鉴别诊断,并探讨其组织发生.

  • 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恶性肿瘤的病理诊断及鉴别诊断

    作者:刘红刚

    本文对鼻腔鼻窦小圆细胞恶性肿瘤(嗅神经母细胞瘤、横纹肌肉瘤、无色素性恶性黑色素瘤、小细胞癌、Ewing肉瘤/原始神经外胚叶肿瘤及NK/T细胞淋巴瘤等)的临床病理特点、免疫表型、超微结构特征及细胞遗传学改变进行了归纳,重点讨论临床病理特点和免疫组化染色特点对诊断及鉴别诊断的提示作用.

  • 原发灶不明的无色素恶性黑色素瘤肠道转移1例报道

    作者:周晓峰;刘春艳;郭新建;巩莉娜;张易青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MM)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的高度恶性肿瘤,死亡率高,且多发生转移.临床常见于皮肤和黏膜,可在黑色素瘤原发病灶切除数年后发生胃肠道转移.转移性MM占胃肠道恶性肿瘤的1%~3%[1],因缺乏临床症状和体征的特异性,常延误诊断,生前被确诊者仅占MM患者的1.9%~4.4%[2].肠道转移性MM,术前诊断困难,术后靠病理明确.诊断原发灶不明的无色素MM临床更少见,因缺乏色素病理诊断需形态学、免疫组化、分子检测、临床病史及全身检查等相结合.本文报道1例原发灶不明的小肠及横结肠合并转移的无色素MM.

    关键词: 黑色素瘤 转移 诊断
  • 回盲部原发性恶性黑色素瘤1例报道

    作者:李旭梅;杨清平;殷凤

    恶性黑色素瘤(Malignant Melanoma)是一种起源于神经嵴黑色素细胞的高度恶性肿瘤,90%原发于皮肤,也好发于接近皮肤的黏膜、脉络膜、软脑膜和眼睛等处[1].原发于消化道者罕见,占消化道恶性肿瘤的1%~3%[2],曾被认为是转移性的,现研究证实胃肠道也存在黑色素细胞,具备发生该瘤的组织学基础,故消化系统各个部位均可以发生[3].发生在食管、胃、小肠、肛门和直肠的黑色素瘤报道较多,发生在结肠报道相对较少[4],而回盲部占结肠原发性黑色素瘤的33%[5],本文报道1例回盲部恶性黑色素瘤,并复习文献,探讨其临床病理特征.

  • 基于局部分形维的黑色素瘤轮廓不对称性和不规则性分析

    作者:马莉;郭安哲

    针对计算机辅助早期诊断黑色素瘤中皮肤肿瘤轮廓的结构不规则性和不对称性检测问题,本研究提出了多尺度局部分形维算法.在不断去除轮廓纹理不规则部分的同时提取多尺度下轮廓不规则程度的特征量,建立了具有重要诊断意义的结构不规则性度量的新方法;同时提出基于局部分形维描述轮廓不对称的特征度量.试验表明所提取的特征较全局分形维和基于轮廓空间不规则性度量的方法在多尺度上具有显著的不规则性信息;轮廓不对称度量使用局部分形维能显著地表现出黑色素瘤轮廓的不对称程度,可提供多种不对称信息描述,增强了基于轮廓不规则性和不对称性特征鉴别黑色素瘤的能力.

  • 恶性黑色素瘤血管生成拟态的研究

    作者:孙保存;张诗武;赵秀兰;郝希山

    目的探讨在恶性黑色素瘤中是否存在肿瘤细胞通过自身变形并模拟产生血管样通道而获得自身血液供应.方法收集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和低度恶性样本各30例,制作成组织芯片,进行CD34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PAS双重染色,比较这两组肿瘤中CD34和PAS阳性管道个数,以其差异研究血管生成拟态.结果恶性黑色素瘤中高度恶性组CD34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而低度恶性组CD34和PAS阳性计数之间的差别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高度恶性黑色素瘤中存在血管生成拟态,即肿瘤细胞模拟机体血管生成而产生血液通路.肿瘤细胞通过该通路获得营养供应以满足其生长和扩散的需要,从而获得较高的侵袭能力和恶性度.

  • 中性内肽酶及移动相关蛋白-1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意义

    作者:吴艳;张晓冰;刘厚君;郑丽端;李家文;林云

    目的 探讨中性内肽酶(CD10)及移动相关蛋白-1(CD9)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48例原发性皮肤恶性黑色素瘤(CMM)及23例转移性恶性黑色素瘤(转移性MM)中CD10、CD9蛋白表达水平,并以23例色素痣作为对照.结果 (1)CD10在转移性MM、CMM及色素痣中的表达依次减弱,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CD9在转移性MM中的表达较CMM显著降低(P<0.05);(2)CD9和CD10在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水平呈负相关(CMM:r=-0.40,P=0.005;转移性MM:r=-0.44,P=0.034);(3)CD10和CD9在CMM中的表达与病理学类型、淋巴结转移和浸润深度相关;(4)CD10、CD9在CMM间质成纤维细胞中的表达呈负相关(r=-0.43,P=0.007),且与肿瘤浸润深度明显相关,与淋巴结转移有一定相关性.结论 (1)CD10及CD9与恶性黑色素瘤的浸润、转移密切相关,两者在此过程中可能起相互拮抗作用;(2)肿瘤细胞CD10、CD9的表达对CMM的辅助诊断及预后评估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3)肿瘤间质成纤维细胞中CD10、CD9的表达在CMM的发展过程中亦可能扮演着重要角色.

  • galectin-1与galectin-3在黑色素细胞病变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作者:李忠武;王燕;薛卫成;斯璐;崔传亮;曹登峰;周立新;郭军;陆爱萍

    目的 探讨galectin-1和galectin-3在不同黑色素细胞病变中的表达及其临床预后意义.方法 应用组织芯片及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galectin-1和galectin-3在39例良性皮肤痣、58例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24例黏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77例转移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结果 galeetin-1和galeetin-3在良性皮肤痣中的表达均高于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黏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及转移性黑色素瘤(均P<0.01).galectin-3在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胞核中的表达高于黏膜原发恶性黑色素瘤(P<0.01)及转移性黑色素瘤(P<0.01),并与患者年龄、肿瘤组织坏死状态相关(P<0.05);生存及预后分析显示,Clark分级与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时间相关(P=0.037).galectin-3在所有黑色素瘤病例瘤细胞核内的表达水平与TNM分期是影响患者总生存时间的相关因素(P<0.01),但只有TNM分期是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galectin-1和galectin-3在黑色素瘤中表达下降;galectin-3在胞核内的表达下降,可能预示黑色素瘤预后不良.

  • 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学特征与预后的关系

    作者:郭琳洁;吴中耀;张胜;陈家祺;艾思明;郑湖玲

    目的探讨葡萄膜黑色素瘤病理学特征对患者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按改良Callender分类,对115例病理样本常规病理形态检查,临床随访,应用SPSS统计软件包,进行生存曲线及回归分析.结果葡萄膜黑色素瘤患者的平均生存时间分别为,类上皮型肿瘤35.6±21.5月,混合型肿瘤63.7±37.0月,梭形细胞型肿瘤69.5±36.5月,类上皮型肿瘤患者生存时间较短;患者生存时间与肿瘤的巩膜接触大径,肿瘤的大高度及肿瘤的浸润深度呈负相关.结论类上皮型葡萄膜黑色素瘤恶性程度较其他两型高,肿瘤的病理学分型结合肿瘤其他病理学特征可作为肿瘤恶性程度的评估指标.

  • 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27例细胞增殖活性与生存预后相关性

    作者:王燕;薛卫成;斯璐;崔传亮;陆爱萍;曹登峰;郭军;李忠武

    目的 分析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中细胞增殖活性与其他临床病理学参数的关系及预后意义,并筛选黑色素瘤的独立预后因素.方法 收集北京肿瘤医院资料完整的皮肤原发恶性黑色素瘤127例,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肿瘤的Ki-67表达,参照第7版美国癌症联合会推荐的“热点”法计数肿瘤细胞的核分裂象,分析Ki-67表达水平、核分裂象数与其他临床病理参数的相关性,并结合随访资料对所有参数(包括TNM分期、Clark分级等)进行生存分析,筛选出影响患者生存预后的因素.结果 Ki-67表达水平与坏死、Breslow厚度相关(P<0.05),核分裂象数与Clark分级及Ki-67表达水平相关(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Ki-67表达水平(P=0.043)、核分裂象数(P =0.030)和TNM分期(P<0.001)可以影响黑色素瘤患者总生存,而多因素分析显示只有TNM分期(P <0.001)是影响总生存的独立预后因素.结论 初诊时TNM分期是影响皮肤原发黑色素瘤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Ki-67表达水平与核分裂象数是皮肤原发黑色素瘤重要的临床病理学参数.

  • BRAF V600E抗体在检测恶性黑色素瘤BRAF V600E基因突变中的应用价值

    作者:吕矫洁;孔蕴毅;蔡旭;沈旭霞;陆亚文;任敏

    目的 探讨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石蜡标本中用免疫组织化学抗BRAF V600E抗体检测BRAF V600E突变的临床应用价值,分析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 V600E的灵敏度和特异度.方法 应用PCR扩增和直接测序方法检测2008至2016年间40例恶性黑色素瘤患者的50份石蜡包埋组织标本中BRAF第15号外显子突变情况,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 V600E抗体表达情况,比较免疫组织化学与基因检测结果.结果 BRAF突变分子检测阳性样本36份,其中BRAF V600E突变32份,BRAF V600K突变2份,BRAF K601E和BRAF D594N突变各1份,其余14份均为BRAF野生型.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阳性样本30份,阴性19份,1份因色素过多无法判断免疫组织化学.4份具有BRAF其他类型突变的样本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均为阴性.BRAF V600E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检测敏感性为96.8%,特异性为100.0%,免疫组织化学检测与分子检测总符合率为98.0%(48/49).结论 在恶性黑色素瘤中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BRAF V600E突变蛋白表达情况,其敏感性及特异性均较高,简便、快速、价格相对低廉,可以作为临床上检测恶性黑色素瘤BRAF突变的重要筛查方法.

  • BRAF 野生型及 BRAFV600 E 突变型的黑色素瘤细胞中 Mps1基因对 BRAF WT/MEK/ERK 通路的影响

    作者:张玲;贺婵婷;毕炀辉;刘峰;崔鹤洋;王娟;宋彬;师如意;杨斌;王芳;贾志武;赵振祥;刘静

    目的:研究野生型BRAF及突变型BRAFV600E背景下Mps1激酶对BRAFWT/MEK/ERK通路的影响。方法(1)在BRAF野生型背景的黑色素瘤细胞中单独或联合转染pBabe-puro-GST-BRAF-WT/pBabe-puro-GST-BRAFV600E、pBabe-puro-GFP-Mps1-WT 及空载体,应用 Western blot方法来检测 Mps1及 p-ERK 表达水平。(2)用 pSUPER-Mps1反转录病毒感染 BRAF 野生型及BRAFV600E突变型背景黑色素瘤细胞,敲低内源性Mps1,Western blot法检测Mps1及p-ERK表达水平。(3)在BRAFV600E突变型背景的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pBabe-puro-GFP-Mps1,Western blot法检测Mps1及p-ERK表达水平。结果(1)在BRAF野生型背景的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pBabe-puro-GST-BRAF-WT及pBabe-puro-GFP-Mps1-WT,与未处理组及转染空载体组相比,p-ERK水平显著降低( P<0.01);在BRAF野生型背景的黑色素瘤细胞中转染pBabe-puro-GST-BRAFV600E及pBabe-puro-GFP-Mps1-WT,与未处理组及转染空载体组相比,p-ERK表达水平未发生明显变化。(2)在BRAF野生型背景的黑色素瘤细胞中敲低内源性Mps1后,与对照组相比p-ERK含量增多;而在BRAFV600E突变型黑色素瘤细胞中敲低内源性Mps1后,与对照组相比p-ERK含量未发生明显变化。(3)转染Mps1的BRAFV600E突变型细胞中 p-ERK 水平较对照组及空载体组没有发生显著变化。结论Mps1激酶和BRAFWT/MEK/ERK通路之间存在一条自动调节的负反馈回路,而癌基因BRAFV600E表现出对该负反馈回路的抵抗作用。

  • 多基因组合荧光原位杂交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辅助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苏静;柳剑英;郑杰;由江峰;马小龙;张燕;章京;廖松林

    目的 探讨多基因组合荧光原位杂交(FISH)对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 应用黑色素瘤多基因组合FISH检测试剂盒,对20例皮肤恶性黑色素瘤和20例良性皮肤黑色素细胞痣中3个特定基因位点(CCND1、RREB1、MYB)及第6号染色体着丝粒进行检测,并按试剂盒给出标准进行结果判读.结果 共有34例标本获得满意荧光杂交信号,可准确判读FISH结果.在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组,16例可准确判读FISH结果,其中FISH阳性12例,FISH阴性4例.良性黑色素细胞痣组,18例可准确判读FISH结果,其中FISH阳性1例,阴性17例.FISH检测阳性率在恶性黑色素瘤病例组远大于良性黑色素细胞痣病例组(P<0.01).结论 FISH检测对于皮肤恶性黑色素瘤的辅助诊断具有很好的特异性和较好的敏感性,有望成为皮肤黑色素瘤病理诊断和鉴别诊断的一种重要辅助方法.

  • 前哨淋巴结活检在皮肤恶性黑色素瘤中的应用

    作者:任敏;孔蕴毅;蔡旭;沈旭霞;吕矫洁

    目的 探讨常规HE及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在确定恶性黑色素瘤前哨淋巴结(SLN)转移率方面的差异,进一步研究 SLN中转移负荷与非前哨淋巴结(NSLN)转移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2010至2016年间于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进行SLN活检并行免疫组织化学(S-100蛋白、HMB45、Melan A、SOX10)检查的126例恶性黑色素瘤病例,分别统计常规HE染色和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确定SLN转移率的情况.对其中39例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病例,采用转移灶大径、转移灶距被膜距离及转移灶组织学位置三种分级方法评估SLN转移负荷,分别统计各组之间的NSLN转移率有无差异.结果 126例病例中,仅通过HE染色确定SLN转移的为33例(阳性率26.2%),联合使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确定SLN转移的为49例(阳性率为38.3%),联合免疫组织化学检查与常规HE染色相比可提高SLN阳性检出率(12.1%).其中S-100蛋白阳性率98.0%(48/49),HMB45阳性率93.9%(46/49),Melan A阳性率为96.0%(47/49),SOX10阳性比例为8/8.39例进行区域淋巴结清扫的病例中,6例结果为阳性,得出SLN阳性时NSLN的转移率约为15.4%(6/39).SLN转移负荷分级评价统计结果显示,SLN转移灶大径≤2 mm病例组与>2 mm病例组相比,NSLN转移率显著降低(P=0.042),且转移灶大径<0.2 mm的8例病例NSLN结果均为阴性.结论 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可有效提高恶性黑色素瘤患者 SLN阳性检出率.SLN转移负荷分组研究显示转移灶大径≤2 mm时,NSLN转移率显著降低,但对于哪一类SLN阳性患者可以安全的免除区域淋巴结清扫,需要更多大样本前瞻性试验进一步研究.

  • 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临床病理学分析

    作者:任敏;孔蕴毅;沈旭霞;蔡旭;孔今城

    目的 探讨恶性雀斑/恶性雀斑样黑色素瘤( lentigo maligna melanoma,LMM)的临床病理特征、鉴别诊断及预后.方法 收集2012至2017年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确诊的24例恶性雀斑/LMM,回顾性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与随访资料.常规HE和免疫组织化学HRP multimer染色进行组织病理形态学观察.结果 24例患者中恶性雀斑7例,LMM 17例;男性10例,女性14例;患者年龄32~88岁(平均67岁),所有病例原发灶均位于头面部.临床上,所有患者均表现为长期存在的浅棕色或棕褐色斑片,部分伴有结节或溃疡,病灶直径0.5~3.0 cm.组织形态学上,所有恶性雀斑及LMM原位病灶均表现为不典型黑色素细胞沿着真皮及表皮交界处显著增生,细胞多形性明显,常累及皮肤附属器,多核巨细胞常见. LMM浸润成分以梭形细胞形态为主( 13例);Breslow厚度平均为1.2 mm(0.1~2.7 mm).恶性雀斑及LMM病灶普遍存在皮肤日光损伤性改变、真皮内散在淋巴细胞及吞噬黑色素的组织细胞浸润.统计分析显示,LMM病例组中病灶大径≥0.6 cm、核分裂象≥4个/mm2及表皮内黑色素细胞成巢的病例数显著多于恶性雀斑病例组.免疫组织化学结果显示恶性雀斑及LMM中瘤细胞表达S-100蛋白、HMB45、PNL2、Melan A及SOX-10.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4个月(中位时间23个月),23例行原发灶广泛切除的病例中仅有1例恶性雀斑复发,其余22例均无瘤生存;1例仅行活检术的恶性雀斑病例随访20个月后病灶增大并出现破溃.结论恶性雀斑/LMM是一种多见于老年人头颈部曝光部位的特殊类型恶性黑色素瘤,充分认识其组织病理形态可以与日光损伤性病变及其他类型恶性黑色素瘤相鉴别.恶性雀斑/LMM患者手术治疗后预后较好,但文献报道复发率较高,需长期随访.

  • 程序性死亡分子1及其配体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刘洪芹;邹冰清;王纾宜

    目的 探讨程序性死亡分子1(PD-1)及其配体(PD-L1)和吲哚胺-2,3-双加氧酶1 (IDO-1)在鼻腔鼻窦恶性黑色素瘤(SNM)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对86例未接受放化疗、免疫治疗和分子靶向治疗的SNM样本进行染色,观察PD-1/PD-L1和IDO-1在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与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临床病理学分期、脑转移、高龄是SNM预后不良的独立危险因素,无色素组SNM总生存率较有色素组低.PD-1/PD-L1和IDO-1的表达与色素统计学无相关性,与SNM累及部位相关.SNM中PD-1/PD-L1和IDO-1的阳性率分别为47.6%(41/86)、53.5%(46/86)和58.1%(50/86).PD-1的表达与脑转移有关.PD-1阳性和IDO-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均较阴性患者长(P=0.031,P=0.0179).PD-1阳性和IDO-1阳性患者的无病生存期均较阴性患者长.PD-L1的表达与预后无明显相关性.Ⅲ、ⅣA和ⅣB期PD-1阳性的患者预后较好(P=0.025),PD-L1阴性和IDO-1阳性患者预后较差(均P>0.05).ⅣC期PD-1阳性和IDO-1阴性患者总生存率较低(均P<0.05).结论 临床病理学分期、脑转移、年龄和色素可作为预后相关的临床病理学参考指标.PD-1和IDO-1的表达水平可作为评估预后的参考指标.PD-L1在SNM发病及预后判断中的价值有待进一步的研究.

  • CD117、MITF及NAT10在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中的表达及预后意义

    作者:韩斐;刘洪芹;王纾宜

    目的 探讨CD117、MITF及NAT10在鼻腔鼻窦黏膜黑色素瘤( SNMM)中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取1999年12月至2013年11月复旦大学附属眼耳鼻喉科医院治疗的80例SNMM患者的石蜡标本.采用罗氏自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仪检测CD117、MITF及NAT10在SNMM组织中的表达情况,分析其表达水平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男性40例,女性40例.年龄26~85岁,中位年龄61岁. CD117、MITF及NAT10的表达与患者年龄、性别、发生部位、临床分期、治疗方式、脑转移均无相关性(均P>0. 05);MITF及NAT10的表达与肿瘤淋巴结转移有关,MITF及NAT10高表达时肿瘤更易转移(均P<0. 05),而CD117的表达与淋巴结转移未见明显相关性.分析CD117的表达与患者生存预后的相关性,Log-rank检验结果提示CD117的表达与3年、5年生存率相关(P=0. 012;P=0. 023),CD117低表达时患者预后较差. COX分析显示CD117低表达、患者高龄、脑转移是SNMM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均P<0. 05). MITF与NAT10的表达水平与SNMM患者的预后均无相关性(P>0. 05). CD117、MITF及NAT10的表达与SNMM的无病生存期均未见明显相关性( P>0. 05).结论 CD117 低表达时患者生存率较低, MITF 高表达和NAT10高表达时 SNMM 容易转移,CD117 的表达可以作为评估 SNMM 预后的重要指标,MITF 和NAT10的表达可以作为预测肿瘤转移的参考指标.

  • 黑色素瘤细胞诱导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初步研究

    作者:倪春生;赵楠;孙涛;赵秀兰;王星辉;古强;孙保存

    目的 体外观察和分析小鼠黑色素瘤细胞B16诱导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现象和过程,初步分析肿瘤细胞分泌血管生长因子(VEGF)-a在该诱导过程中的时序关系.方法 利用Transwell系统进行BMSC与B16细胞共培养,利用免疫荧光、蛋白印迹、透射电镜等技术观察BMSC经B16诱导后向内皮细胞分化的过程,利用ELISA检测培养液内VEGF-a的水平.结果 BMSC表型鉴定为CD44+/CD73+/CD90+/CD105+/CD166+/CD34-/CIM5-/CD133-,经B16诱导后出现内皮细胞标志物VEGFR-1、VEGFR-2和第八因子(FⅧ)的表达并随时间延长而增强,共培养48 h后VEGFR-1、VEGFR-2及FⅧ均可见明显表达,72 h时VEGFR-2表达量较48 h时增加了1倍,FⅧ表达量增加了约3倍.共培养体系培养基中可检测到由B16细胞分泌的VEGF-a量随时间增多.结论 B16细胞可能通过分泌VEGF-a来诱导BMSC具备血管内皮细胞表型,提示BMSC在肿瘤血管生成中起了重要的作用.

  • 不同微环境对黑色素瘤细胞侵袭能力和局部微循环模式形成的影响

    作者:张诗武;孙保存;张丹芳;李岩;容哲;赵秀兰

    目的 明确不同微环境对肿瘤细胞侵袭能力和微循环模式的影响,并阐述其相关分子机制.方法 将恶性黑色素瘤单细胞悬液B16分别接种至C57小鼠腹腔和后肢肌肉组织中,于接种肿瘤后第18天后处死动物,取腹腔内肿瘤组织和小鼠后肢肿瘤组织,免疫组织化学(SP法)CK18染色对后肢组和腹腔组肿瘤细胞恶性侵袭表型进行比较,并比较在不同微环境生长下肿瘤细胞缺氧诱导因子(HIF)-1α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和Real time PCR方法从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比较腹腔组和后肢组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MMP)-2和MMP-9的表达差别;并对肿瘤组织内不同微循环模式进行计数.结果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与腹腔组相比,后肢组肿瘤细胞CK18、HIF-1α表达明显增高(t=8.142,t=3.645,P均<0.05),同时也表达更高的肿瘤侵袭相关蛋白,肿瘤细胞表达MMP-2和MMP-9均明显高于腹腔组(t=4.916,t=7.782,P均<0.05),Real time PCR检测结果也显示后肢组MMP-2和MMP-9 mRNA表达也明显高于腹腔组(t=36.814,t=26.025,P均<0.05).在后肢组肿瘤组织中,血管生成拟态是肿瘤细胞获得营养的主要方式,而腹腔组肿瘤细胞获得营养供应方式主要通过内皮依赖性血管.结论 不同生长微环境影响黑色素瘤细胞的恶性表型转化,致使肿瘤细胞分泌更多肿瘤侵袭转移相关蛋白,促进肿瘤细胞向周围组织浸润,肿瘤细胞侵袭能力的增高促进了肿瘤血管生成拟态的形成.

  • 内皮抑素和多西环素抑制黑色素瘤浸润转移相关蛋白表达的研究

    作者:孙保存;张诗武;齐丽莎;张丹芳;郭华;赵秀兰

    目的 研究内皮抑素和多西环素对黑色素瘤生长及肿瘤细胞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2(MMP-2)及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TIMP-2)表达水平的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57只,建立小鼠B16黑色素瘤动物模型,分多西环素组、多西环素加内皮抑素组,内皮抑素组和对照组4组,给予内皮抑素和多西环素处理,比较肿瘤的体积大小及生长速度,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肿瘤组织MMP-9、MMP-2及TIMP-2的表达.结果 多西环素组、多西环素加内皮抑素组和内皮抑素组肿瘤均较对照组生长缓慢(F=4.32, P<0.05),其中多西环素组、多西环素加内皮抑素组和对照组之间肿瘤平均生长体积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40,t=2.58;P<0.05).MMP-2、MMP-9和TIMP-2在各处理组的表达与在对照组的表达之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12.79,F=5.56, F=4.64; P<0.05).结论 多西环素和内皮抑素联合使用,影响肿瘤组织MMPs及其抑制剂的表达,明显抑制黑色素瘤生长和局部浸润转移.

1763 条记录 3/89 页 « 12345678...8889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