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性的实验观察

    作者:梁艳梅

    目的 探讨铜绿假单胞菌产Ampc酶的情况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进行观察.方法 采用琼脂稀释法测定低抑菌浓度,依据国际权威临床检验标准制定机构( CLSI)需氧菌琼脂稀释法药敏方法和抗生素药物敏感的临界浓度,计算细菌的敏感率;同时作Ampc酶的表型筛选实验,检测是否存在Ampc酶去阻遏持续高水平表达.结果 72株铜绿假单胞菌有26株产Ampc酶,产酶率为36.11%.结论 对产酶株与非产酶株耐药性进行了比较:26株产酶株对青霉素类抗生素和一、二、三代头孢菌素的耐药性明显高于非产酶株,产酶株中除对头孢吡肟和亚胺培南的敏感率大于75%外,对其余抗生素的敏感率均低于75%.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曾明艺;周燕文;蒋霞

    目的:统计、分析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方法:对123例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不良反应的临床报道进行分析.结果:123例涉及7种β-内酰胺类药物,出现频率多的头孢氨苄,其次为阿莫西林;主要表现为过敏性休克,其次为药疹.结论:应重视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及时发现或避免不良反应的发生.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敏原的产生及防范对策

    作者:舒祝明;王建平

    目的:了解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敏原的产生及其防范对策.方法:通过文献资料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致敏原的产生及其防范对策进行分析.结果: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变态反应,并非药物本身,而是与药物中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杂质有关.结论:β-内酰胺类抗生素发生变态反应与药物中存在的高分子聚合物杂质有关,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预防的.

  • 碳青霉烯类药物安全性与细菌耐药性研究进展

    作者:周鹏;洪云月;孙渊

    概述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安全用药问题,阐述其不良反应的类型和机制,了解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对其耐药性新研究进展.碳青霉烯类抗生素是目前抗菌谱广的一类非典型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运用越来越广泛,不良反应也日益增多,同时也引起了细菌对此类药物的耐药性,尤其在鲍曼不动杆菌和铜绿假单胞菌中尤为明显.临床上必须强调合理、慎用这类高效广谱的抗生素, 才能使碳青霉烯类长期保持优良的抗菌活性.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及临床对策

    作者:董宗祈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成为儿科临床医师经常遇到的难题.近年来,社区获得性感染耐药菌常见的有流感嗜血杆菌、肺炎链球菌、沙门菌属和志贺杆菌;院内感染常与抗生素治疗失败有关,常见的细菌以金黄色葡萄菌球、革兰阴性杆菌(大肠埃希菌、肺炎克雷白杆菌、阴沟杆菌、绿脓杆菌、沙雷菌等)及肠球菌为主[1].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密度与革兰阴性菌耐药性变异

    作者:殷秀贞;姜思通;辛晓玮

    目的: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用药密度对G-菌耐药性变异的影响.方法:对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进行2002~2005年用药密度统计;对4种G-菌进行连续4年耐药率变化统计,将"用药"对"耐药"的影响进行量化对比.结果:抗生素应用的选择是导致细菌耐药变异的重要因素之一.2004年亚胺培南用量增长一倍,铜绿假单胞菌(PA)对其耐药率当年增长14.3%;哌拉西林/克拉维酸和头孢哌铜/舒巴坦分别列2003年、2004年各品种用量首位,PA及产ESBLs超广谱β-内酰胺酶菌株对其耐药率均增加10%以上.结论:抗生素用药密度与细菌耐药性增长呈正相关,合理用药并控制用量可以减缓或降低耐药率的上升.

  • 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179例分析

    作者:朱小石;李运璧

    目的:对本院儿科1994~2006年临床报告的179例儿童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不良反应(ADR)进行分析.方法:179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ADR,按照不良反应类别进行归纳、统计和分析.结果:同期儿科ADR临床报告共378例,其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占47.35%(179/378).涉及青霉素类112例,占62.57%;头孢菌素类67例,占37.43%.共23种药物,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41例,占22.91%.ADR涉及人体器官10个,其中皮肤粘膜损害146例,占81.56%.其严重程度,轻度23例(占12.85%),中度147例(占82.12%),重度9例(占5.03%).结论:本次调查报告中,青霉素类ADR所占比例较高,其中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居首位;绝大多数涉及皮肤粘膜损害,ADR损害程度以中度为主,但还有些严重不良反应.

  • β-内酰胺抗生素的耐药机制及对策

    作者:马传新;唐海英

    目的:研究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机制.方法:通过文献调研,分类总结耐药机制.结果: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机制主要包括产生β-内酰胺酶,膜通透性改变和青霉素结合蛋白靶位的改变.结论:耐药机制的研究为解决耐药提供了对策,但合理用药是关键.

  • 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制剂真菌检查评价试验

    作者:宋勤

    目的:对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制剂真菌检查的常规法进行可靠性验证,考察该类制剂污染霉菌情况并对其进行质量评价.方法:采用常规加菌回收法.结果:常规法加菌回收实验平均回收率大于80%.常规法检查该类抗生素制剂1302批次,其中栓出霉菌的83批,不符合13批.结论:经验证,用常规法检查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制剂污染霉菌数是可靠的,无抑菌干扰作用;检查结果能够客观评价口服β-内酰胺类抗生素制剂污染霉菌的状况.

  • 社区获得性肺炎药物治疗进展

    作者:沈德莉

    目的:随社区获得性肺炎细菌的变迁,了解如何合理选择和正确应用抗生素.方法:综合国内外对社区获得性肺炎病原学研究和抗生素研制的新进展.结果:肺炎链球菌仍然是社区获得性肺炎的主要病原菌,已有大约16.9%肺炎链球菌对青霉素耐药;其次,病原菌为支原体,衣原体,金葡菌,流感嗜血杆菌,肺炎克雷伯菌等革兰阴性菌,病毒等病原微生物.应根据病原微生物合理选用抗生素,PISP可选用青霉素,PRSP宜选择头孢噻唑、头孢三嗪、新氟喹诺酮类、万古霉素等糖肽类.为抗生物被膜以及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所致肺炎,可用大环内酯类和新氟喹诺酮类抗生素,对特殊病例由产ESBLs菌所致的肺炎治疗,宜选择碳青霉烯类,头霉素类,β-内酰胺酶抑制剂,可联用新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对产AmpC酶的细菌宜选择头孢吡肟,碳青霉烯类,也可联用新氟喹诺酮类或氨基糖苷类.依据抗生素的药动学特点,制定适宜的给药方案.结论:能否正确选择药物和合理使用上述药物的剂量和方法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

  • 19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分析

    作者:丁翠薇;兰卫光

    目的:监测分析β-内酰胺类抗生素药物不良反应(ADR)发生的特点,促进临床合理用药.方法:采用回顾性调查方法对桃江县肿瘤医院2003-2006年度收集到的196份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报告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196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不良反应病例报告中共涉及15种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主要为头孢曲松钠56例、青霉素类58例和头孢噻肟钠19例.ADR表现以皮肤及附件损伤为常见,其次为心血管系统、消化系统等.结论:应合理使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重视ADR的监测工作,避免和减少ADR的发生.

  • β-内酰胺酶在抗生素无菌检查中的作用

    作者:王春玲

    目的:探讨酶处理法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菌检查中的应用.方法:每份供试品选取注射用头孢替唑钠(1.0g)10瓶,100毫升0.9%的无菌氯化钠溶液进行溶解.实验组采用薄膜过滤过程时,在无菌氯化钠溶中加入少量青霉素酶,对照组只用冲洗液对照.再进行培养阳性菌,观察阳性菌的生长状况.结果:实验组酶能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作用并使之失去活性,从而有效消除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残留,防止实验结果假阴性的出现,保证了实验质量和临床用药的安全.对照组则有较多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残留,实验效果不明显.结论:酶处理法应用于β-内酰胺类抗生素无菌检查使操作更简便,实验效果好,为临床用药的安全性提供了无菌保障.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皮试假阴性的原因分析及预防

    作者:宋燕梅;方雪云;江淑华

    总结了5例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典型皮试患者在首次使用前或使用时发生假阴性反应的原因及预防措施。主要原因包括药物因素,患者自身因素;预防措施包括详细询问病史,严密观察,健康宣教及规范的皮试液配制与操作。认为进行皮试操作和首次输注药物时应备急救药品和物品,加强观察,通过严密的护理尽量避免假阴性,若发生应第一时间发现过敏反应快速给药抢救。

  • 一种配制皮试液的新方法

    作者:喻立群;戴青云;蔡秋连;周慈平;付荣

    目的 探索β-内酰胺类药物皮试液配制的简便方法 .方法 将妇科、骨科、泌尿外科、心血管内科设为实验组,使用新法配制皮试液;将普外科、产科、神内科和普内科设为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 配制.对比2组皮试结果有无差异.结果皮试液配制一次成功,实验组配制皮试液所需时间比对照组明显缩短,节约资源且2组阳性率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 新法配制皮试液,操作程序简单,一步稀释到住,皮试液浓度准确,减少了污染,有效地提高了护士工作效率.

  • 葡萄球菌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系统的分子基础

    作者:刘勋;钟艳;沈琼;钟才高

    β-内酰胺类抗生素(β-lactams)是某些真菌(如产黄青霉)分泌的用来抵御细菌感染的次生代谢产物,它通过不可逆地抑制细胞壁合成和修复的有关酶类,来杀灭正在生长分裂的细菌细胞[1].自从Fleming 1929年发现青霉素具有杀菌作用以来,β-内酰胺类抗生素仍被广泛使用.但是,随着抗生素的大规模应用,细菌对抗生素的抗性问题已凸现出来.近年来葡萄球菌的抗性机制研究,已有大量报导[2~3].为进一步了解葡萄球菌中调控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的信号传导机制与途径,本文就葡萄球菌中β-内酰胺类抗生素抗性系统的分子基础综述如下.

  • 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的药动学/药效学与研究开发概况

    作者:李建华;宋丰贵;王华

    碳青霉烯类作为一种广谱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抗菌活性强、耐药少、毒性低、良好的抗菌效果及对β-内酰胺酶稳定等特点.目前己经上市的碳青霉烯类抗生素种类很多,代表药有第一代的亚胺培南、第二代的美罗培南和新型的多利培南等.本文主要从碳青霉烯类代表药的药动学、药效学特征、临床给药方案、目前研究中面临的问题及研究方向等方面进行概述.

  •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的热点问题

    作者:陆坚;唐英春

    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问题已引起了医学界的广泛重视;其中耐甲氧西林葡萄球菌、产超广谱β-内酰胺酶(ESBLs)或AmpC酶革兰阴性菌、及产碳青霉烯酶临床致病菌的防治问题是其难点和研究热点.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应用对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

    作者:余燕红;邱晓菊

    目的 探讨β-内酰胺类抗生素对新生儿肠道微生态的影响.方法 对30例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治疗的新生儿(试验组)及32例同年龄正常儿(对照组),用便涂片直接镜检法进行肠道菌群的初步分析和监测.结果 应用β-内酰胺类抗生素3~15d,试验组革兰氏阴性杆菌比例明显下降,革兰氏阴性杆菌生长受抑制,革兰氏阳性球菌逐渐表现出优势增长.结论 对应用广谱抗生素的新生儿应尽早使用微生态制剂调整肠道菌群.

  • 产β-内酰胺酶肠杆菌科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情况分析

    作者:吴晓宁;朱莲娜

    目的:了解肠杆菌科细菌产β-内酰胺酶情况及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耐药状况.方法:用纸片法检测了92株肠杆菌科细菌的β-内酰胺酶,并同时进行药敏试验.结果:92株肠杆菌科细菌中,β-内酰胺酶总产酶率为82.6%,产酶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阿莫西林、哌拉西林的耐药率分别为84.2%和72.4%,而对阿莫西林加棒酸及哌拉西林加塔唑巴坦的耐药率分别为32.9%和11.8%.结论:肠杆菌科细菌有较高产酶率;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内酰胺酶抑制剂联用,能有效增强对产酶菌的抗菌作用,使产酶菌对该类抗生素的耐药率明显降低.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三步稀释法配制皮试液的探讨

    作者:梁志金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包括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是常用的抗生素.青霉素类不同厂家提供的药品说明书未提及对此类药物皮试液的配制方法及浓度,只提示该类药物为青霉素类,使用前应进行皮内敏感试验,阳性者禁用;对头孢菌素药物只提示青霉素过敏性慎用或不用.临床上为了用药安全,只是依据工作经验进行皮试液的配制.其配制的方法和浓度在各地区卫生医疗机构中甚至同一医疗机构的不同科室间相差很大,造成皮试结果判断的不准确,并缺乏可比性,易引起纠纷.

185 条记录 6/10 页 « 1234567891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