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Ludloff截骨联合McBride手术治疗疼痛性(足母)外翻畸形的疗效分析

    作者:张翊;张玉良;吴宏飞;王斌;董宇启;张超

    目的 探讨Ludloff截骨联合McBride软组织松解治疗疼痛性(足母)外翻畸形的疗效.方法 回顾该术式治疗15例(25趾)疼痛性(足母)外翻患者,随访时限为2年.手术前后均摄双足正侧位X线片,测量(足母)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夹角.并采用足部疾患治疗效果AOFAS评分,进行患足功能评分以评价其临床疗效.结果 术后截骨部骨愈合满意,无延迟愈合及不愈合情况,皮肤感染1例1足.术后与术前相比,患者的(足母)外翻角及第1、2跖骨间夹角平均矫正163°和4.0°,AOFAS评分提升37分.结论 Ludlof截骨联合McBride手术可显著地矫正(足母)外翻畸形,明显减少前足疼痛,足的功能恢复良好,是治疗疼痛性(足母)外翻畸形的较佳选择.

  • Ludloff截骨治疗拇外翻疗效观察

    作者:赵巨伟;仇晓华;马宝银

    2010年1月~2013年8月,我科收治36例中、重度拇外翻患者,均采用Ludloff截骨配合软组织手术,疗效满意,报道如下.1 材料与方法1.1 病例资料 本组36例,男2例,女34例,年龄40~65岁.术前X线检查:拇外翻角25.8°~38.6°,第1、2跖骨间夹角15° ~21.5°.跖趾关节无退行性改变.内侧跖楔关节无明显的不稳定.

  • 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踇)外翻

    作者:夏志勇;高建国;张建利;陈少鹏;赵海涛;秦士吉;张奉琪

    [目的]探讨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治疗足(踇)外翻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2013年1月~2014年1月采用T型阶梯接骨板治疗的50例足(踇)外翻畸形患者(88足);年龄26~65岁,平均43.6岁,比较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时(踇)外翻角(hallux valgus angle,HVA)和第1~2跖骨间角(intermetatarsal angle,IMA).根据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足躅趾、跖趾关节、趾间关节评分评估患者功能愈后.[结果]有45例(76足)患者获随访,其中男性5例(8足),女性40例(68足);平均随访时间21.3个月(15 ~ 27个月),HVA由术前平均(35.1±2.7)°减小至术后平均(17.7±2.0)°(P <0.05);IMA由术前平均(13.5±2.5)°减小至术后平均(8.7±0.7)°(P<0.05),AOFAS评分由术前平均(45.7±8.6)分提高至术后平均(91.2±4.3)分(P<0.05);无感染、骨不愈合和转移性跖骨痛发生,有4例6足(7.9%)出现(踇)趾僵硬,2例3足(3.9%)出现足躅外翻复发.功能评级:优51足,良16足,差9足,优良率为88.2%.[结论]足(踇)外翻第1跖骨颈截骨应用T型阶梯接骨板内固定安全可靠,疗效显著.

  • 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

    作者:赵思桥;马顺前;高战鳌;贾晓龙;夏涛;顾始伟;周文

    [目的]介绍传统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的改良方法,并探讨这种改良在(足母)外翻治疗中的作用和疗效.[方法]回顾分析西安市第一医院骨科2002年1月~ 2015年1月2 105例(3 924足)行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治疗(足母)外翻病例;其中男性45例,女性2 060例;平均年龄53.72岁;双足发病1 819例,单足发病286例(左足147例,右足139例).这些病例中,采用改良小切口第1跖骨截骨术病例共560例(1 044足),其中男12例,女548例;平均年龄53.97岁;双足发病484例,单足发病76例(左足39例,右足37例).未改良组术前HVA (34.39±8.94)°,IMA (15.57±2.19)°,第1跖骨长度(62.01 ±2.24) mm.改良组术前HVA (33.90±9.46)°,IMA(15.49±1.97)°,第1跖骨长度(61.83±1.97) mm.手术改良包括:(1)将截骨方向改为水平面自近端内侧向远端外侧、矢状位自近端跖侧向远端背侧;(2)改变传统的第1跖骨斜行截骨模式,将截骨分为角度不同的两个阶段.[结果]全部病例均获随访,随访时间3~30个月;未改良组术后HVA (8.91±1.77)°;IMA (8.57±1.41)°;第1跖骨长度(54.67±2.91) mm;第1跖骨长度较术前短缩(6.76±3.42) mm.改良组术后HVA (8.85±1.68)°;IMA (8.41±1.53)°;第1跖骨长度(59.33±1.39) mm;第1跖骨长度较术前短缩(2.58±1.99) mm.术后IMA、术后第1跖骨长度及第1跖骨短缩长度方面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30 7、0.000、0.000).术后疗效评定:未改良组优76.05%,良23.82%,差0.13%;改良组优80.18%,良19.82%,差0例.[结论]通过对手术方法的改良,术后第1跖骨短缩明显减少,截骨端稳定性更加牢靠,畸形矫正更加充分,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有所降低,外形更加美观,功能恢复更加完善,优良率更高.

  • 第1跖骨基底斜行闭合截骨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畸形

    作者:刘凤岐;鲁英

    [目的] 回顾性研究第1跖骨基底长斜行闭合截骨治疗足母外翻的临床效果.[方法]2007年2月~2008年11月间行第1跖骨基底长斜形截骨结合远端软组织松解内侧关节囊重叠缝合治疗<足母>外翻共21例24足,均属中重度足母外翻,第1、2跖间角均大于15°,行第1跖骨基底斜行闭合截骨螺钉内固定术.[结果]平均随访7.6个月,术前平均HVA、IM 1-2角分别为31.30°±6.68°和16.62°±2.65°,术后平均HVA、IM 1-2角分别为12.96°±7.15°和9.80°±2.43°,平均矫正HAV角19.6°、IM角8.2°,术前、术后平均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01),第1跖骨长度与第2跖骨长度比术前、术后分别为(89±6.7)%、(84±5.6)%,有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第1跖骨基底长斜形闭合截骨手术方法治疗中重度<足母>外翻畸形可以取得比较好的矫正结果.

  • (足母)外翻足第1跖序列的X线影像学观察

    作者:王显军;王智;张建中

    目的 观察母外翻足的病理形态,探讨其可能的发病机制.方法 (足母)外翻畸形患者((足母)外翻组)121例(211足),足部外观正常、无任何不适的健康志愿者(对照组)29例(35足).两组均摄负重位足部正位X线片,测量母外翻角(HAV)及第1、2跖骨间角(IMA),用二维坐标系对各解剖标记点进行定位.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足母)外翻组的(足母)趾向外侧发生明显偏斜,近节趾骨基底中点在HAV<50°时无变化、HAV> 50.时则发生外移,(足母)外翻组的第1跖骨头内移.(足母)外翻组的第1跖骨基底中点及内侧楔骨远端关节面的内外侧标记点较对照组的相应点在足纵轴方向远离第2跖骨基底.结论 (足母)外翻足有其特殊的病理形态,其发病机制为第1跖骨内翻.

  • 游离穿支孪生复合组织瓣修复第1跖骨头及软组织缺损

    作者:杨瑞甫;周明武;幸超峰;李士民;宋力

    目的 探讨应用带胫骨(膜)瓣及隐神经的胫后动脉穿支孪生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足弓及第1跖骨头部感觉神经及软组织缺损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 2008年02月-2012年02月临床应用5例,均为拇趾及第1跖骨头毁损、前足软组织缺损,前足纵横弓完整性破坏.选择以胫骨滋养动脉或胫后动脉发出的骨(膜)皮穿支血管为蒂,切取带胫骨(膜)瓣及隐神经的胫后动脉穿支血管供血的孪生复合组织瓣游离移植修复第1跖骨头及软组织缺损,骨瓣切取大小为1.5cm×0.8cm×0.6cm~4.0cm×1.5cm×1.0cm,皮瓣切取为5.0 cm ×3.5 cm ~7.0cm×6 cm.结果 术后皮瓣全部成活,术后3个月足部皮瓣有部分感觉恢复.随访6~24个月,皮瓣外形满意,骨折骨性愈合,可负重行走,行走步态接近正常,前足部皮瓣感觉恢复达S3.结论 该术式保留了足弓外形及负重支撑点,行走和负重良好,外形及功能满意,有感觉.具有创伤小、供区部位隐蔽、不牺牲主干血管,手术操作简便等优势,一次手术即可使第一跖骨及周围组织达到满意的解剖塑形及良好功能.是一种较理想的治疗方法.

  • 腓骨上段移植重建第1跖骨的解剖学基础

    作者:张发惠;刘经南;王珊;吴水培

    目的:为腓骨上段移植重建第1跖骨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30具骨骼标本上,对腓骨上段及第1跖骨进行形态学测量.结果:腓骨上段、第1跖骨形态比较,横径:腓骨头为(2.1±0.3)cm,跖骨头为(2.1±0.2)cm;腓骨颈为(1.1±0.1)cm,跖骨体为(1.4±0.1)cm.长度:腓骨头为(2.2±0.3)cm,跖骨头为(1.5±0.2)cm.矢状径:腓骨头为(2.6±0.3)cm,跖骨头为(1.9±0.2)cm.跖骨长度为(5.8±0.3)cm.结论:腓骨上段与第1跖骨形态相似,设计带血管的腓骨上段移植重建第1跖骨具有可行性,临床已应用42例,效果满意.

  • 髂骨瓣串联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足部第一跖骨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

    作者:郭佳;刘勇;刘晓辉;隋志强;张雪涛;王蕾

    目的 探讨采用髂骨瓣串联股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足部第1跖骨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的方法及疗效.方法 2013年1月-2016年1月,采用髂骨瓣串联殷前外侧皮瓣一期修复9例足部第1跖骨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男5例,女4例;年龄10~60岁,中位年龄15岁.致伤原因:交通事故伤6例,机器挤压伤3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3h~14d,平均7d.皮肤软组织缺损范围为10 cm×6 cm~20 cm×10 cm.均伴第1跖骨缺损,缺损范围为2 cm×1 cm ~5 cm×1 cm.术中髂骨瓣切取范围为3.0 cm×1.5 cm~6.0 cm×1.5 cm,皮瓣切取范围为10 cm×6 cm~20 cm×10 cm.供区直接缝合或游离植皮修复.结果 术后复合组织瓣均顺利成活,创面Ⅰ期愈合;供区植皮均成活,切口Ⅰ期愈合.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6个月~2年,平均1.6年.X线片复查示,骨愈合时间为3.5~5.0个月,平均4个月.皮瓣质地柔软、颜色与周围正常组织相似.患者均行走正常.末次随访时,根据美国矫形足踝协会(AOFAS)足评分标准评定患足功能,获优6例,良3例,优良率100%.结论 髂骨瓣联合股前外侧皮瓣可一期修复第1跖骨与大面积皮肤软组织缺损,术后足部功能外形恢复良好.

  • 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呣)外翻

    作者:高武长

    目的 探讨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骨赘撑开、接骨板内固定治疗重度(呣)外翻的疗效.方法 2010年4月至2012年4月共收治第1、2跖骨间夹角大于16°的重度(呣)外翻患者35例(56足),均采用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接骨板内固定联合外侧关节囊松解、内侧关节囊紧缩、(呣)收肌松解手术治疗.测量患足负重正位X线片,并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对疗效进行评定.结果 本组患者35例(56足),术后随访3~24个月,无截骨不愈合或延迟愈合,无感染发生.跖骨间夹角由术前的23.6°改善至术后的1 1.4°.AOFAS术前评分47.6分,术后评分84.0分.结论 第1跖骨基底开放性截骨接骨板内固定手术治疗重度(呣)外翻一种较理想的术式,值得临床推广.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