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变化

    作者:蒋伟燕;江明华;吴义忠;章赵华;陈小剑

    目的 了解血小板减少性疾病患者外周血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IPF#)和血小板平均侧向荧光强度(PLT-X)的变化,探讨其在血小板减少性疾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血小板减少性疾病86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TP)50例、再生障碍性贫血(AA)15例、急性白血病(AL)21例]、骨髓增生性疾病(MPD)32例[慢性粒细胞白血病(CML)11例、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16例、真性红细胞增多症(PV)5例]和健康对照者50名.应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各疾病组及健康对照组外周血血小板(PLT)、IPF、H-IPF、IPF#和PLT-X.将ITP组按PLT计数结果分为≤30×109/L、(>30~<60)×109/L、(60~<100)×109/L 3组,并比较各组IPF.结果 ITP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19.8±12.7)%、6.7(4.7~12.3)%、3.1(2.0~12.1)×109/L和(27.8±8.6)ch;AA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5.6±2.5)%、1.9(0.7~4.0)%、0.8(0.4~1.4)×109/L和(17.3±2.4)ch;AL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6.3±3.4)%、2.1(1.2~4.1)%、2.4(1.5~3.2)×109/L和(18.7±3.0)ch;MPD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3.1±1.6)%、2.1(0.9~0.7)%、19.2(14.0~22.5)×109/L和(16.9±2.3)ch;健康对照组IPF、H-IPF、IPF#和PLT-X测定值分别为(4.1±1.3)%、1.2(1.0~1.7)%、9.3(7.4~12.1)×109/L和(18.4±1.5)ch.ITP组IPF、H-IPF和PLT-X明显高于AA组、AL组、MPD组和健康对照组(P<0.05);ITP组IPF#与AA组、AL组、MPD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和健康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ITP各组间IPF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IPF、H-IPF和PLT-X)可能有助于血小板减少性疾病的鉴别诊断.

  • 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对化疗患者输注血小板的预测作用

    作者:郭晶晶;沈文彩;叶宣梅;潘素贞;周莲莲;江明华

    目的:通过检测外周血的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了解骨髓生成释放血小板(PLT)的能力,以期预测化疗患者是否需要输注PLT,避免不必要的PLT输注.方法:收集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化疗住院患者186例,其中输血组74例、未输血组112例,利用SYSMEX 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的网织红细胞通道检测患者血常规标本的IPF%、IPF及PLT等指标,比较输血组和未输血组各检测指标的差异.接着对输血组患者的血小板和IPF%进行动态观察,并利用ROC曲线评价各项指标预测是否需输注PLT的效果.结果:输血组的IPF%[5.10%(2.48%,10.68%)]高于未输血组的IPF%[1.85%(1.2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输血组的PLT[35.00×109/L(12.75×109/L,123.75×109/L)]低于未输血组[150.50×109/L(94.75×109/L,209.00×109/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动态结果分析发现IPF%随着PLT的下降而升高.通过ROC曲线分析发现IPF%的AUC和PLT的AUC没有差异.结论:IPF%升高提示外周血中PLT破坏增加,但尚无法作为化疗患者是否需输注PLT的预测指标.

  • 未成熟血小板分数在肝脏疾病中的变化

    作者:陈碎朋;陈小剑;余玲玲;李宝青;江明华;孙锫锋

    目的 了解肝脏疾病患者外周血小板数(PLT-O)、未成熟血小板分数、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和血小板平均侧向荧光强度(PLT-X)的变化极其临床意义.方法 选取肝脏疾病患者804例和健康对照者74例,应用XE-5000全自动血液分析仪检测疾病组及对照组外周血小板相关参数.结果 肝硬化组未成熟血小板分数、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PLT-X明显高于肝炎组、肝癌组、肝良性肿瘤组和对照组(P<0.01),而对照组未成熟血小板分数、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PLT-X和肝炎组、肝癌组、肝良性肿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未成熟血小板绝对值在肝硬化组与肝炎组、肝良性肿瘤组、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但在肝硬化组与肝癌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肝脏疾病4组未成熟血小板分数与PLT-O的相关性均显示负相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未成熟血小板分数、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评估肝炎组和肝硬化组及肝硬化组和肝癌组效能较好.结论 检测血小板相关参数有助于肝脏疾病严重程度的鉴别诊断.

  • 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早期门脉高压实验室指标变化规律的研究

    作者:何永建

    目的 探讨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未成熟血小板分数(IPF)、高荧光强度未成熟血小板分数(H-IPF)、清蛋白(ALB)、纤维蛋白原(Fbg)、肝脏门静脉内径、腹水生成、脾脏大小等指标在门脉高压形成过程中的变化规律.方法 纳入该院80例乙型肝炎后肝硬化患者作为病例组,48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分别对2组研究对象的IPF、H-IPF、ALB、Fbg、肝脏门静脉内径、腹水生成、脾脏大小等指标进行分析.结果 病例组ALB、Fbg均低于对照组(P<0.05);对照组IPF、H-IPF明显低于病例组(P<0.05);病例组的血小板减少亚组IPF、H-IPF、门静脉内径均大于血小板正常亚组(P<0.05);ALB与门静脉内径相关性较弱.脾大患者的ALB明显低于脾正常患者(P<0.05);腹水患者的ALB明显低于非腹水患者(P<0.05).结论 IPF和H-IPF可有效评估乙型肝炎后肝硬化门脉高压的形成.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