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氟乙酰胺中毒1例

    作者:黄素芳;李红;孟祥春;谢英志

    患儿,男,18个月,误服杀鼠药氟乙酰胺(量不详)2h后被家人发现,当时患儿恶心、呕吐、烦躁不安、抽搐,当地医院给以催吐、导泻,病情不见好转,反复抽搐、大发作,每次历时1min左右,每日抽搐10余次。第2天急来我院。入院查体:KT37.6℃、P120次/分、R36次/分、Bp10.7/7.47kPa,意识清,烦躁不安,心音低钝,双肺呼吸音清,腹软,肝脾不大,神经系未见异常体征。外周血WBC10.47×109/L、RBC448×1012/L、HGB116g/L、PLT374×109/L,尿便常规正常。脑电:异常睡眠BEAM(睡眠期:中央区颞部见12~13C/S(30~88m))锤波,两侧对称性差,右侧锤波减弱。脑CT:正常。实验室检查:GPT70U/L(正常值0~40)、AKP201U/L、TP58.2g/L、ALB41.2g/L、Glu17g/L、BUN4.88mmol/L、CO2CP20.9mmol/L。心电ST-T改变。入院后立即给予吸氧、鲁米那止痉、乙酰胺解毒0.1g/kg肌注,每8h 1次,连用7天,同时给予脑细胞营养药,营养心、肝脏药物,并给予高压氧治疗,7天后患儿痊愈出院,随访2个月,患儿生长、发育正常,无不良后遗症。 讨论氟乙酰胺(FCH2CONH2),又称1081,是一种具有内吸作用的高效有机氟杀虫剂,近年用于灭鼠日趋广泛。氟乙酰胺为神经性毒剂,进入人体的主要途径是消化道,多见于误服或误食。进入人体后,即脱胺形成氟乙酸,氟原子的体积小,因而氟乙酸得以冒充乙酸而进行作用。此时氟乙酸先与三磷酸腺苷和辅酶A作用,形成氟乙酰辅酶A,再与草酰乙酸作用,生成氟柠檬酸,氟柠檬酸在化学结构上与柠檬酸相似,但不被乌头酸酶作用,反而可抑制乌头酸酶,因而使柠檬酸不能代谢为乌头酸,从而使三羧酸循环中断,这种阻断代谢的生物合成作用,称为“致此合成”。致使柠檬酸积聚,丙酮酸代谢受阻,妨碍了正常的氧化磷酸化过程,终对神经系统造成损害,对心脏也有明显的损害。中毒时所发生的痉挛和抽搐,认为是氟柠檬酸直接作用于中枢神经系统的结果。乙酰胺(解氟灵)是氟乙酰胺中毒的特效解毒剂。其解毒机制为乙酰胺能在体内生成乙酰基,与氟乙酰胺产生的氟乙酸竞争,达到延长潜伏期、控制发病、减轻症状的目的。连用5天,严重者6h 1次,连用7天。该患儿反复抽搐,肝脏损害,中毒重,用乙酰胺7天,又联合应用改善心、肝、脑功能等的药物后病情治愈出院。1个月后随访患儿一切正常。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