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绘图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作者:马翠侠;保金华;郑志利;瞿佳

    目的 研究绘图深度线索对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方法 利用计算机编程及绘图软件制作出2组动态视标,视标1背景具有绘图深度线索,视标2背景无绘图深度线索.受试者双眼注视40cm处随机呈现的视标,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右眼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录用健康自愿者30名,平均年龄(24.80±1.98)岁,所有测量在屈光全矫下进行.结果 视标1及视标2的调节反应均值分别为(1.39±0.38)D及(1.2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27,P=0.042);视标1及视标2的调节微波动均值分别为(0.30±0.16)及(0.28±0.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627,P=0.536).结论 绘图深度线索所传递的深度知觉对调节反应存在一定的影响,认知因素对调节系统存在影响.

  • 间歇性外斜视手术对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作者:高帆;保金华;张芳;陈浩

    目的:研究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在手术前后的变化.方法:前瞻性临床研究.选取2017年6-8月在温州医科大学附属眼视光医院就诊的29例8~20岁间歇性外斜视手术患者,术前及术后1个月分别用Grand Seiko WAM-5500在双眼注视及单眼注视状态下测量持续注视33 cm处视标时的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数据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结果:术前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双眼注视时的近距调节反应[主导眼:(2.23±0.44)D;非主导眼:(2.44±0.51)D]显著大于单眼注视状态[(2.03±0.40)D;(2.11±0.40)D](t=2.481,P=0.019;t=2.786,P=0.009).术后双眼注视时的调节反应[(2.00±0.37)D;(2.11±0.50)D]较术前显著减小(t=2.628,P=0.014;t=3.120,P=0.004).术后双眼注视时的调节微波动[(0.16±0.08)D;(0.16±0.07)D]也较术前[(0.22±0.14)D;(0.22±0.12)D]显著减小(t=2.306,P=0.029;t=2.242,P=0.033).结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在斜视手术后调节功能得到改善,调节微波动变平稳,视觉功能得到提高.

  • 角膜塑形镜对近视眼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影响

    作者:吴从霞;毛欣杰;林惠玲;瞿佳

    目的 研究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和调节滞后的改变.方法 横断面研究.选取在视光门诊规范验配、随诊、配戴角膜塑形镜者15例作为观察组,框架眼镜者15例作为对照组;使用开放视野型红外验光仪(WAM-5500)测量两组在0~4 D的调节刺激下的调节反应,计算相应的调节微波动幅度、调节滞后值和调节误差指数.对两组相关数据进行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在0、1、2、3、4D调节刺激下,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微波动幅度均大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04、3.277、2.365、2.179、2.591,P均<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滞后值均小于框架眼镜组,在2,3和4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08,-2.244,-2.098,P均<0.05);而在0和1 D调节刺激下,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974、-1.758,P>0.05).角膜塑形镜组的调节误差指数小于框架眼镜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P<0.05).结论 近视眼配戴角膜塑形镜后,调节微波动幅度增大;在高调节需求时,调节滞后值减小,这为其延缓近视的进展提供了一定依据.

  • 近附加对近视眼调节反应及其微波动的影响

    作者:保金华;吴道雷;陈浩

    目的:研究近距阅读状态下,近附加对近视眼调节反应和调节微波动的影响.方法:选取20位近视受试者,等效球镜范围为-0.50 ~6.00 D.在试镜架全矫基础上随机添置近附加(范围为0 ~+3.00 D,间隔0.50 D),采用红外线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右眼近距阅读状态下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并用Von Graefe法测量不同近附加下的近距离水平隐斜.结果:受试者在不同近附加状态下的调节反应主要表现为调节滞后,随着近附加的增加,调节滞后逐渐减小(F=39.07,P<0.001),调节微波动亦逐渐减小(F=16.05,P<0.001),近距隐斜向外隐斜方向变化(F=7.11,P<0.001).结论:近附加镜可以有效降低高调节滞后者的调节误差;不同近附加对调节异常的调控程度不同.

  • 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调节微波动的对比研究

    作者:刁凯;徐菁菁;郑志利;保金华;陈浩

    背景 近年来青少年近视的发生率逐渐增加,近视儿童近距离用眼后表现出调节反应减少,调节滞后增加和调节微波动,与近视的形成和发生密切相关,但存在一定的争议. 目的 对比正视和近视学龄儿童近距离阅读状态下调节微波动的差异,探讨其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联系.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研究设计,纳入8 ~12周岁学龄儿童89例,其中正视者47例,近视者42例.应用综合验光仪对所有入选者进行小瞳孔下规范主觉验光,并检查双眼视功能和立体视觉,用Grand Seiko WAM5500型红外验光仪测量阅读距离为25 cm及40 cm时两组受试者调节反应及调节微波动,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对两组的检测结果进行比较,而组内不同阅读距离时调节微波动的变化采用配对t检验进行分析. 结果 当阅读距离为25 cm时,正视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为(2.67±0.31)D,大于近视组受试者的(2.31±0.33)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330,P=0.000);阅读距离为40 cm时,正视组受试者的调节反应为(1.70±0.23)D,也大于近视组的(1.49±0.24)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140,P=0.000).阅读距离为25 cm时,近视组的调节微波动明显大于正视组的(0.26±0.08)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180,P=0.002);阅读距离为40 cm时,近视组的调节微波动为(0.27±0.10)D,大于正视组的(0.24±0.09)D,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20).阅读距离为25 cm时近视组受试者的调节微波动明显高于40 cm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850,P=0.000),而正视组在这2个距离的调节微波动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145).结论 随着调节反应的增大,近视儿童较正视儿童的调节滞后量增加,调节微波动增大.

  • 视标呈现方式和注视方式对调节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

    作者:马翠侠;吕帆;保金华;郑志利;瞿佳

    背景 研究表明,作为非光学因素,认知对调节系统存在一定的影响,因此客观、准确的实验设计是评价非光学因素对调节系统影响的关键步骤之一. 目的 研究视标呈现方式和注视方式对调节及调节微波动的影响,并进一步探讨认知中专注注视这一高水平注意因素对调节系统影响及近距离工作下专注注视的注视状态与近视发生发展的可能关系.方法 选择健康志愿者30例,平均年龄(24.80±1.98)岁,平均等效屈光度为(-1.92±2.02)D,平均柱镜屈光度为(-0.19±0.58)D.所有测量在屈光全矫下进行.采用开放视野红外自动验光仪测量受试者双眼注视40 cm处随机呈现的不同视标注视状态下右眼的调节反应.视标设计为专注注视状态和放松注视状态. 结果 受试者在专注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86±0.26)D,放松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反应均值为(1.27±0.39)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8.052,P=0.000).受试者在专注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微波动均值为(0.17±0.06)D,放松注视状态下的调节微波动均值为(0.28±0.17)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600,P=0.001).结论 视标的呈现方式和注视方式可影响调节反应,专注注视这一高水平注意因素使调节系统的调整更加精确、稳定.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