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视觉质量分析系统对后发障行激光切开术后视觉质量评估

    作者:高原;马忠旭;王新;孙龙格

    目的 应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系统研究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患者眼内散射的变化,客观评价术后视觉质量.方法 回顾性临床病例对照研究.对2007年5月至2013年12月在天津市眼科医院就诊的42例行白内障超声乳化+人工晶状体植人术后患有后发性白内障纤维型Ⅱ级及Ⅱ级以下膜,明显影响视力的患者行Nd∶YAG激光切开术.术前及术后2周散瞳前测量佳矫正视力(BCVA),并将瞳孔充分散大,用裂隙灯数码相机进行眼底红光反射照相,联合Image Pro Plus6.0软件测量激光孔的大小.采用OQAS Ⅱ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4mm瞳孔下手术前后的客观散射指数(OSI),OQAS值(OVs),斯特列尔比(SR)和调制传递函数(MTF).结果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2周,BCVA明显提高,logMAR视力由术前平均0.541提高到术后0.137,术后OSI值(3.263±2.118),较术前(12.148±3.511)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6.818,P<0.05),术后SR、MTF以及OVs较术前均有明显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切开术后2周,佳矫正视力明显提高,眼内散射明显减小,术后视觉质量显著提高.

  • 飞秒激光制瓣LASIK与有晶状体眼后房型ICL植入在矫正高度近视术后早期光学质量和客观眼内散射的对比

    作者:陈菲菲;王晓瑛;周行涛;张曦;汪琳

    目的 比较飞秒激光制瓣LASIK(飞秒LASIK)和有晶状体眼后房型人工晶状体(ICL)植入在矫正高度近视术后光学质量和客观眼内散射的差异.方法 前瞻性病例对照研究.入选近视度数为-6~-12 D患者44例,年龄18 ~40岁,其中24例(48眼)接受飞秒LASIK术,20例(40眼)行ICL植入术,除角膜厚度(t=4.77,P<0.05)外,2组间术前资料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术后1个月和3个月运用视觉质量分析系统(OQASTMⅡ)分别测量客观散射指数、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斯特列尔比和对比度为100%、20%及9%的OQAS值.术后随访3个月,组内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2组间比较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结果 术后1个月ICL组相较飞秒LASIK组残余轻度散光(t=4.95,P<0.05);2组间裸眼及矫正视力、等效球镜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安全性指数ICL组大于飞秒LASIK组(t=2.22,P<0.05).术后3个月同术后1个月相比,ICL组等效球镜度数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而飞秒LASIK组有50%眼发生平均约(-0.72±1.23)D的屈光回退.术后1个月和3个月2组间各光学质量参数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仅在术后1个月ICL组的客观散射指数大于飞秒LASIK组(t=-2.14,P<0.05).结论 飞秒LASIK或ICL植入均能有效矫正-6 D到-12 D范围的高度近视,同飞秒LASIK相比,植入ICL更安全更稳定;尽管植入ICL早期客观眼内散射略大,但两者术后总体光学质量结果相似.

  • 飞秒激光制瓣与板层角膜刀制瓣LASIK术后视觉质量及眼内散射

    作者:缪华茂;何丽;李美燕;赵婧;孙玲;周行涛

    目的 探讨飞秒激光制瓣及板层角膜刀制瓣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后客观视觉质量及眼内散射.方法 回顾性研究.符合常规手术适应证,术前矫正视力≥5.0的近视患者72例(72眼).飞秒激光制瓣LASIK组(F-LASIK)35例(35眼),术前屈光度(-6.18±2.25)D;角膜刀制瓣LASIK组(M-LASIK)37例(37眼),术前屈光度(-6.62±1.78)D.术后1年应用客观视觉质量分析系统测量以下指标: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MTFcutoff),斯特列尔比以及眼内散射指数.2组间各参数比较应用独立极样t检验或Wilcoxon秩和检验.结果 2组术后均无佳矫正视力丢失.安全指数F-LASIK组为1.06±0.12,M-LASIK组为1.05±0.1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382,P>0.05);有效指数F-LASIK组为1.04±0.15,M-LASIK组为1.04±0.14,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156,P>0.05).F-LASIK组术后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和斯特列尔比分别为(33.44±6.77) c/d和0.18±0.01,显著高于M-LASIK组[(29.14±9.08)c/d(t=2.264,P<0.05)和0.16±0.01(t=2.439,P<0.05)].F-LASIK组术后眼内散射指数为0.77±0.39,M-LASIK组为1.07±0.63,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1.809,P>0.05).结论 F-LASIK术后可获得较好的客观视觉质量,调制传递函数截止频率和眼内散射的相关因素有待进一步探讨.

  • 双通道视觉分析系统评估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视觉质量和眼内散射

    作者:谷天瀑;魏瑞华;林伟平;厉娜;李颖;赵少贞;张红梅

    目的 使用双通道视觉质量分析仪器OQAS-Ⅱ对8~16岁近视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前后的视觉质量和眼内散射变化进行评估.方法 收集2013年4月至10月在天津医科大学眼科医院验配角膜塑形镜患者中随机选取8 ~ 16(12.03±2.56)岁32例患者,屈光度为-1.00~-5.75(-3.77±1.78)DS,散光度数为0~-1.50(-0.45±0.57)DC.患者在配戴塑形镜前、配戴后7d、1个月、3个月分别接受OQAS检查,包括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截止频率、客观散射系数(objective scatter index,OSI)、不同对比度下OQAS值(OV100%、OV20%、OV9%、OV平均).OQAS检查视觉质量时统一使用4 mm瞳孔直径.结果 MTF截止频率配戴前为30.13±11.45,配戴后7d为23.33±6.58,1个月为22.52±7.11;OV 100%配戴前1.01±0.29,配戴后7d为0.81±0.21、1个月0.85±0.18;OV20%配戴前1.06±0.33,配戴后7d为0.87±0.22、1个月0.89±0.20;OV9%配戴前1.14±0.37,配载后7 d 0.88 ±0.23、1个月0.92±0.22;OV平均配戴前1.07±0.32,配戴后7d为0.85 ±0.21、1个月0.89±0.21;OSI配戴前0.84±0.85,配戴后7 d 1.25 ±0.75、1个月1.26±0.90,均有升高(P<0.01).配戴角膜塑形镜后3个月和配戴前各数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配戴后3个月时MTF截止频率30.59±5.23、OV100% 0.98±0.24、OV20% 1.04±0.27、OV9% 1.10±0.32、OV平均1.04 ±0.27、OSI 0.71±0.36,均为P>0.05).配戴前后MTF截止频率与眼轴长度均无显著相关性(均为P>0.05).结论 患者配戴角膜塑形镜后初期视觉质量下降,表现为MTF截止频率和各对比度下OQAS值下降,OSI升高.配戴塑形镜后3个月视觉质量逐渐恢复到配戴前水平.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