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胎龄<32周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与早产儿脑病相关性研究

    作者:林洁;张可;胡兰;李志华;陈超

    目的 观察胎龄< 32周早产儿晚发型败血症与早产儿脑病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新生儿科2013年1月1日至2014年12月31日住院的40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围生期资料,于纠正胎龄足月时进行磁共振成像(MRI)检查,并根据败血症发生情况进行分组比较.结果 400例胎龄<32周的早产儿中,晚发型败血症79例(19.8%),其中血培养阳性45例(1 1.3%),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为多见病原体(33.3%).MRI检查胎龄<32周早产儿脑病发生率28.2%(113/400例),其中,晚发型败血症组早产儿脑病发生率36.7%(29/79例),无败血症组早产儿脑病发生率26.2%(84/321例),晚发型败血症组早产儿更易发生早产儿脑病(OR=1.759,95% CI:1.033 ~ 2.997,P=0.038).结论 与无败血症组早产儿相比,晚发型败血症组早产儿更易发生早产儿脑病,提示晚发型败血症可能是早产儿脑病的危险因素之一.

  • 胞二磷胆碱在早产儿脑病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黄伟星

    目的:探究胞二磷胆碱在早产儿脑病治疗中的作用.方法:选择出生的早产儿脑病患儿6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30例)和对照组(30例),两组患儿出生后均给予对症支持治疗,治疗组给予胞二磷胆碱,比较两组患儿的早期临床疗效、吸吮反射恢复率及恢复时间、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96.66%vs.80.00%,P<0.05);治疗后两组患儿吸吮反射恢复率明显高于治疗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后7天、10天、15天的吸吮反射恢复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组吸吮反射恢复的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儿出院3个月、6个月的NBNA得分均较出院时增加,治疗组得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早产儿脑病患儿治疗中使用胞二磷胆碱具有较高的疗效,可明显改善症状和体征,有效改善神经功能,值得推广.

  • 深入认识早产儿脑病

    作者:周丛乐

    早产儿脑病是近十年来提出的新概念,主要针对早产儿脑损伤。新生儿神经病学、神经病理学技术以及磁共振研究发现,在早产儿弥散性白质损伤同时,存在灰质损伤,并强调损伤影响进一步脑发育,其对远期神经预后的作用远重于简单的组织丢失。早产儿脑病涉及多方面问题,在疾病早期难以作出独立的疾病诊断。影像学检查是发现早产儿脑病的重要手段,对这些早产儿应实施长期随访,予以个体化治疗,以改善预后。

  • 超早产儿脑病危险因素的病例对照研究

    作者:董丽娟;张可;林洁;肖蜜黎;陈超

    目的 了解超早产儿(胎龄<28周)脑病的发生状况并探讨其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复旦大学附属儿科医院NICU 2009年1月1日至2015年12月31日期间住院的、出生胎龄<28周的、于纠正胎龄足月时或出院前完成MRI检查的超早产儿,排除纠正胎龄或出院时MRI单纯脑出血的病例.根据头颅MRI影像学报告结果分为单纯EOP组、EOP+出血组和正常组,采集与发生EOP可能相关的母亲和新生儿影响因素,三组之间进行单因素比较.结果 115例超早产儿进入本文分析,单纯EOP组20例,EOP+出血组15例,正常组80例.35例EOP患儿中,白质损伤31例(88.6%),灰质损伤4例(11.4%),小脑损伤3例(8.6%),多发广泛损伤1例(2.9%),白质合并小脑损伤2例(5.7%).脑白质损伤中,脑室周围白质损伤17例,其中非囊性损伤16例,囊性PVL1例;皮层下白质损伤14例,其中额叶损伤7例.单因素分析显示,单纯EOP组、EOP+出血组、正常组3组比较,母亲因素和新生儿因素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超早产儿EOP与早产儿脑病一样多见于脑白质损伤,影响超早产儿脑病为非单一危险因素起作用.

  • 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环境与早产儿脑病

    作者:周伟;荣箫

    早产儿脑病仍然是影响早产儿生存和生活质量的重要原因。住院期间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的多种环境因素如噪音、光线、过多的触觉刺激、疼痛以及母婴分离等对早产儿脑的发育可能产生一定影响,进而导致早产儿脑病。因此,需重视 NICU 环境对早产儿生长发育及神经功能的影响,尽力优化 NICU 环境,以降低早产儿脑损伤的发生率,改善早产儿的远期预后。

  • 早产儿脑病相关危险因素回顾性分析

    作者:江倩男;姜红

    目的 探讨早产儿脑病的发生情况,并分析其相关危险因素,以降低其发病率,改善神经发育预后.方法 对2009年11月1日-2010年10月31日青岛大学医学院附属医院NICU收治的胎龄≤32周的186例早产儿行头颅MRI检查,分析早产儿脑病的发生率,根据头颅MRI表现分为颅内出血组和无颅内出血组、缺血性脑损伤组和无缺血性脑损伤组,头颅MRI未发现异常者设为对照组,详细统计临床资料,应用SPSS 17.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比较2组基本情况、产科病理、生后并发症及治疗措施方面的差异;对相关因素进行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早产儿脑病的高危因素.结果 1.早产儿脑病发生率为36.0%(67/186例),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为29.0%(54/186例);缺血性脑损伤发生率23.1%(43/186例);缺血性脑损伤中局灶性损伤20例,弥散性损伤23例;67例患儿中同时表现出血及缺血性损伤的发生率16.1%(30/186例);43例缺血患儿中11例表现为神经元轴突损伤.2.脑病组与对照组出生胎龄及第1次MRI检查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a>0.05),出生体质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Logistic回归分析:母孕期感染、产道分娩、脓毒症、机械通气是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质量为其保护因素;机械通气、脓毒症、低碳酸血症是缺血性脑损伤的独立危险因素,出生体质量、产前激素为其保护因素.结论 早产儿脑病是多种因素相互作用的复杂结果,母孕期感染等宫内暴露因素、围生期缺氧及出生后感染均为早产儿脑病的危险因素.

  • 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早产儿脑病的疗效观察

    作者:冯晓霞;宋红;宋焕清;李倩;刘园园;周川

    目的 观察神经生长因子(never growth factor,NGF)治疗早产儿脑病的疗效.方法 将确诊早产儿脑病的60例患儿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9例,NGF干预组31例.2组患儿均给予常规治疗,干预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NGF肌注治疗,1支/d,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和1月时行头颅磁共振检查及新生儿行为神经评分(NBNA),分别于患儿生后3个月、6个月和12个月时采用智力发育指数(MDI)和运动发育指数(PDI)进行评估.结果 NGF干预组头颅磁共振检查所示脑结构的恢复及NBNA评分,MDI、PDI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早期应用神经生长因子治疗早产儿脑病能改善患儿的智力和运动发育水平,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的发生率.

  • 集束化护理干预在早产儿脑病患儿中的应用研究

    作者:李慧;刘银凤

    目的:探讨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在早产儿脑病患儿中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3-03—2016-03我院NICU 收治的81例早产儿脑病患儿为研究对象,采取数字法将其分成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措施,干预组在常规护理措施的基础上实施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比较干预护理后2组头围、身长增长结果、干预护理前和1个月时 NBNA 评分结果。结果集束化护理干预组患儿头围、身长增长及 NBNA 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对早产儿脑病患儿早期进行集束化护理干预措施能促进患儿生长发育和神经系统发育,降低神经系统后遗症。

  • 高危晚期早产儿脑病临床特点及磁共振影像学评估

    作者:朱燕;张可;胡兰;肖蜜黎;李志华;陈超

    目的 了解高危晚期早产儿(LPI)脑病的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磁共振(MRI)影像学变化.方法 对2009年1月至2014年12月住院且存在脑损伤高危因素的LPI,进行头颅MRI检查,分析LPI脑病危险因素、临床特点及头颅MRI特征.结果 完成MRI检查的LPI共1007例,影像学符合早产儿脑病患儿313例(31.1%).LPI脑病中白质损伤占76.7%.LPI脑病的发生与胎龄无相关性,但随着出生体重增加,脑病检出率逐渐增高(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复苏史是早产儿脑病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0.01).结论 早产儿脑病在高危LPI中亦较常见,特别是脑白质损伤.复苏病史是LPI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需引起重视.

  • 早产儿脑病的MR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分析

    作者:蒋凌燕;张林;刘建双;石浩

    目的:研究早产儿脑病的磁共振(MR)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方法:选取2014年2月-2015年2月在本院分娩的早产儿脑病患儿36例作为观察组,另选取同期早产无脑病患儿36例作为对照组,研究早产儿脑病患儿的MR影像学表现及危险因素.结果:经头颅MR检查,对照组36例早产儿结果正常,观察组36例患儿中,单纯的早产儿脑病患儿占91.7%,其他类型的脑损伤患儿占8.33%.早产儿脑病发病以非囊性为主占77.8%,囊性病例占13.9%,脑室周围白质存在损伤患儿占41.7%,脑叶白质发生病变患儿占58.3%.导致患儿发病的危险因素为阴道助产、用氧时间、多胎之大、体重、真菌败血症,与早产正常儿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早产儿脑病患儿实施MR影像学检查,能够明确病因,找出危险因素,便于患儿能够及时得到诊断和治疗.

  •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基因多态性与早产儿脑病的相关性研究

    作者:常绍鸿;栾斌;张卫星

    目的 研究AGT M235T、ACE I/D、eNOS G894T和eNOS T-786C单核苷酸多态性和早产儿脑病发生的关系,为全面评估患儿病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2014年6月-2017年9月于新乡市中心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室就诊的胎龄<34周的早产儿为研究对象,进行头颅超声和核磁共振影像学检查和基因多态性测定,回顾性分析其临床资料,研究AGT M235T、ACE I/D、eNOS G894T和eNOS T-786C基因多态性和早产儿脑病发生的关系.结果 eNOS T-786C的C等位基因的表达是中重度早产儿脑病的独立危险因素(OR=3.206,95%CI:1.850~7.652).结论 早产儿脑病存在基因易感性,检测eNOS基因多态性有助于评估早产儿预后.

  • 促红细胞生成素在极低出生体重儿应用的疗效观察

    作者:陈均龙;卢庆晖;阳红华;张志刚;夏晓芹

    目的 探讨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rHuEPO)防治极低出生体重儿早产儿贫血及早产儿脑病的疗效.方法 选取57例胎龄<32周,体重<1 500 g的极低出生体重儿,分成治疗组31例,对照组26例.治疗组出生后第8 d即给rHuEP0 250 U/kg,隔日1次,共4周.并于纠正胎龄40周时做行为神经测定(NBNA评分)、脑电图(EEG)、自动脑干听觉诱发电位(AABR)及颅脑磁共振扫描(MRI)检查.结果 2组极低出生体重儿出生后血红蛋白(Hb)、红细胞压积(Hct)均逐步下降,但治疗组下降程度较对照组轻,在治疗初2周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Hct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治疗结束后Hb及Hct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在输血例数及多次输血例数较对照组明显少(P<0.01).治疗组纠正胎龄40周时NBNA评分得分较对照组高,2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1).治疗组纠正胎龄40周时EEG、AABR及颅脑MRI异常率较对照组低(P<0.01).结论 早期应用rHuEP0不仅可防治或减轻早产儿贫血程度,并可减少早产儿脑病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