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

    作者:龙法余;陈耀武;钟招明;吴骞;郑帅;陈建庭

    背景:目前从脊柱-骨盆矢状面角参数度解释滑脱进展日益受到重视,但缺乏统一观点,且两者的相互作用尚无归纳总结.目的:分析L5峡部裂性滑脱中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与滑脱率之间的相关性,探讨脊柱-骨盆参数与滑脱进展的相互作用.方法:选择2013年9月至2017年9月就诊且资料完整的83例L5峡部裂性滑脱患者,年龄21-79岁,体质量43-91 kg,其中男30例,女53例.在侧位脊柱X射线片上测量患者腰椎前凸角、骨盆入射角和滑脱率,在矢状面腰椎MRI上利用改良Pfirrmann分级标准评估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分别按照骨盆入射角值大小、L5/S1椎间盘评分及滑脱率进行分组.结果与结论:①按骨盆入射角大小分组,>60°组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45°-60°组(正常组)和<45°组,45°-60°组(正常组)显著大于<45°组;骨盆入射角>60°组滑脱率显著大于<45°组;②按椎间盘退变程度分组,高重度退变组滑脱率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低重度退变组显著大于轻中度退变组;高重度退变组腰椎前凸角显著大于低重度退变组和轻中度退变组,后两者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③对于腰椎前凸角,滑脱率为25%-50%的患者与滑脱率<25%的患者之间差异无显著性意义;④提示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与L5峡部裂性滑脱进展可能存在相互作用,骨盆入射角与腰椎形态、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及滑脱进展紧密相关,而L5/S1椎间盘退变程度可能影响腰椎形态和L5滑脱进展.轻中度滑脱可能不会引起腰椎前凸角的改变.临床上应更加重视骨盆入射角较大的L5/S1峡部裂性滑脱患者.

  • 节段内修复手术治疗腰椎峡部裂及轻度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分析

    作者:沈彬;潘福敏;周宁峰;谈爱红;季伟琴;李立钧;赵卫东;吴德升

    目的 探讨节段内直接修复手术对于腰椎峡部裂及轻度峡部裂性滑脱的疗效.方法 回顾2010-01-2015-06收治并手术治疗的55例腰椎峡部裂及小于Meyerding Ⅰ°峡部裂性滑脱病例.按术式分为修复组(15例)及融合组(40例),统计各组术前及末次随访时的VAS评分、ODI指数以及腰椎活动度,同时统计各组手术时间及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情况,结果以SPSS 19.0进行相关数据统计分析.结果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无显著性差异(P>0.05),末次随访两组VAS评分及ODI指数均较术前显著改善(P<0.05),末次随访两组间VAS评分及ODI指数无显著差异(P>0.05),但修复组腰椎活动度大于融合组(P<0.05),修复组翻修率明显高于融合组(P<0.05).结论 对于单纯腰椎峡部裂及伴轻度滑脱的患者,修复手术与融合手术疗效相当,且其有利于保留腰椎的活动度,但其手术翻修率相对较高.

  • 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的临床意义

    作者:杨成林;石志才;徐宏伟

    [目的]探讨椎间盘后方高信号区(high-intensity zone,HIZ)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症影像学特征及对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5年1月行TLIF术式治疗且随访2年以上的121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28例,女93例;年龄31~69岁(平均51.73岁).根据在MRI T2加权像上是否伴有椎间盘后方HIZ将患者分为HIZ组和非HIZ组.在术前、术后和末次随访时,测量滑脱率、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同时采用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和腰部疼痛数字评价量表(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对患者生活质量进行评估.[结果]伴椎间盘后方HIZ 28例(23.14%).HIZ组患者平均年龄显著低于非HIZ组(47.21岁vs.55.36岁,P<0.05).术前HIZ组滑脱率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显著低于非HIZ组,而滑脱角、椎间隙高度和腰椎前凸角均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TLIF术后及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滑脱率、椎间隙高度和滑脱角较术前均明显改善.但术后和末次随访时HIZ组滑脱率改善显著低于非HIZ组(P<0.05),滑脱角、椎间隙高度、腰椎前凸角和L1椎体中心至骶骨垂线间距离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HIZ组ODI和VAS评分显著高于非HIZ组(P<0.05),术后ODI和VAS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但在术后和随访时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伴有椎间盘后方HIZ的峡部裂性滑脱患者椎间隙和腰椎前凸角未见显著丢失,有利于TLIF术式滑脱椎体复位.

  • 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的治疗

    作者:张宏林;胡波;熊雁;孙红振

    目的 探讨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患者的治疗.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6年8月至2010年8月收治的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的15例患者,行脊柱后路滑脱椎体复位、椎板切开减压、椎体间植骨融合、椎弓根螺钉系统内固定术治疗.结果 15例滑脱椎体获得良好复位,术后13例患者得到6~ 25个月随访,全部患者腰背疼痛及神经根性症状改善,无神经功能障碍存在.结论 腰椎峡部裂性滑脱合并下位椎峡部裂病例少见,临床上易遗漏下位峡部裂的诊断及治疗,手术治疗需同时固定融合下位峡部断裂的椎体,防止术后再次滑脱.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