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腰椎峡部裂及腰椎滑脱的影像学研究现状

    作者:宋建军;谭长连

    腰椎峡部裂(Lumbar spondylolysis)及峡部裂性腰椎滑脱(isthmic sp ondy lolisthes is,ISS)是引起下腰痛的常见原因之一,也是骨科的常见病之一,总体发病率约3%~10% [1,2].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系椎弓峡部骨质缺损引起椎体前移,导致脊柱失稳、相邻椎骨的关节突关节结构异常,伴随一系列脊柱退行性改变.

  •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CT下小关节形态学测量的意义

    作者:吴天亮;徐宏光

    目的:探讨腰椎小关节的形态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发生中的关系.方法:对30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及30名正常人,通过CT扫描结果进行对照检查.结果:对照组与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组的L3/4和L4/5小关节角分别为52.3°、45.1°和44.2°、34.0°,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相比,峡部裂性滑脱组的L4/5小关节横径减少,L3/4和L4/5的小关节的不对称程度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的下腰椎小关节角偏向冠状位面,小关节横径减少,接触面积增大是其发病的原因之一,小关节的不对称性则加速了疾病的发展.

  • 峡部裂性与退变性腰椎滑脱性别、年龄及发病部位的分析

    作者:洪波;赵鹤亮;崔颖;杨冬生;史继国

    目的:初步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spondylolysis of lumbar spondylolisthesis,SLS)和退变性腰椎滑脱(de-generative lumber spondylylisthesis,DLS)发病部位与性别、年龄的关系。方法选取178例经 CT确诊的腰椎滑脱患者,其中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94例(SLS组),DLS患者84例(DLS组),分别整理、分析2组患者性别、年龄、发病部位等资料。结果 SLS组男女比4351;DLS组男女比417。SLS组的年龄小于 DLS组[(55.31±11.33)岁比(64.00±10.89)岁,u=5.21,P<0.01)]。SLS和 DLS在不同部位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9.666,P=0.000);SLS发病部位与性别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3.156,P=0.076),DLS发病部位与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78,P=0.049)。结论 SLS好发 L5,男女无显著差异;DLS好发于 L4,女性明显多于男性;SLS发病年龄早于DLS。

  • 腰椎滑脱与小关节形态关系的研究进展

    作者:朱晓琳;孔庆奎

    腰椎小关节(facet joint of lumbar)是腰椎后柱的重要结构之一,它与椎体共同维持着腰椎的稳定与运动.因此,当小关节发生退变或其形态学改变,必将影响腰椎的稳定性,可导致腰椎滑脱、腰椎退变、椎弓峡部裂等疾病的发生.腰椎小关节在维持腰椎稳定的作用已受到广泛重视,现就腰椎滑脱与小关节形态学变化的关系的有关研究进行综述.

  • Buck技术结合钉棒系统治疗青少年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一例

    作者:金祺;阮文枫;赵欣宇;王文达;平安松

    患者,男,14岁,学生.运动摔伤后间断腰痛3个月余于2014年6月29日入院.3个月前,患者踢足球时不慎摔伤,臀部着地,当时即感腰骶部疼痛,病程中下反复出现腰痛,弯腰活动时加重.

  • 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临床运用

    作者:雷礼辉;李峰;刘洪

    峡部裂性滑脱( isthmic spondylolisthesis, IS )是腰椎滑脱中常见的类型之一,多累及L5 节段,形成L5/S1之间的滑移,是引起成人慢性腰腿痛的常见原因之一[1-2]. 目前,临床上对于腰椎滑脱的探讨有很多,如腰椎滑脱的原因分析、滑脱是否需要复位、复位的技巧、如何提高术后疗效等. 随着脊柱外科理念的不断发展与更新,脊柱矢状面的研究越来越受到临床医生的重视,也取得了较大的成果,许多学者将脊柱矢状面的概念用于分析腰椎滑脱的病因、是否需要复位等问题的研究当中,从而引导医生寻找到更好的研究角度. Faundez[3]认为治疗任何脊椎疾病都要关注脊柱—骨盆矢状面参数,分析脊柱矢状面是否平衡问题. 本文将目前矢状面方面对腰椎滑脱的病因、进展、复位及术后疗效等问题的研究做一综述.

  • 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相关影响因素对照分析

    作者:洪波;赵鹤亮;赵新斌;杨冬生;崔颖

    目的:探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与相关影响因素的关系。方法选取我科2010年4月至2013年12月共62例峡部裂性腰椎滑脱患者,其中男性28例,女性34例;对照组选取同期性别、年龄相匹配的病例62例,两组病例发病部位均为L5。对两组病例椎弓峡部宽度、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退变程度、腰骶角等因素与腰椎滑脱关系进行分析研究,所得数据应用统计学软件SPSS13.0进行处理,对两组计量资料和计数资料分别应用t检验和χ2检验,得出相应结论。结果应用t检验分别对峡部裂组与对照组下列均数进行比较:(1)椎弓峡部宽度:t=-6.553,P<0.001;(2)关节突关节面与矢状面夹角:t=2.381,P<0.01;(3)腰骶角:t=2.304,P<0.05;以上均数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两组椎间关节退变程度经χ2检验,χ2=16.160,P<0.01,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结论椎弓峡部发育不良或形态改变(纤细)为峡部裂性腰椎滑脱的重要因素,而椎间关节夹角、退变程度以及腰骶角在峡部裂性腰椎滑脱形成中起到一定作用,或者为其继发改变,两者具有协同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