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克毒宁胶囊对吗啡依赖大鼠的作用研究

    作者:刘竹焕;范源;陈黎明;张建军;蔡定宝

    目的:评价克毒宁胶囊对Mor(吗啡)依赖性大鼠的脱毒治疗作用.方法: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Mor依赖性模型,进行大鼠催促戒断治疗试验,观察60 min内的戒断症状和戒断30 min和60 min各组大鼠的体重变化.以催促戒断前的体重为基值,计算催促戒断后体重下降百分率;采用剂量递增法建立大鼠Mor依赖性模型,进行大鼠自然戒断治疗试验,以停Mor前1 d(第30 d)的体重为基值,计算出停Mor后每天大鼠体重变化百分率.结果:在大鼠催促戒断治疗试验中,0.3 g/kg,1.0 g/kg和3.0 g/kg克毒宁可显著降低Mor依赖性大鼠的戒断症状分值(P<0.05或P<0.01),但不能抑制大鼠催促后的体重下降(P>0.05),说明克毒宁胶囊可显著抑制Mor依赖性大鼠的催促戒断症状,但对体重下降无抑制作用.在大鼠自然戒断治疗试验中,克毒宁胶囊3个剂量均不能明显抑制Mor依赖性大鼠戒断后的体重下降(P>0.05),可乐定亦不能抑制大鼠戒断后体重的下降,反而加重其下降(P<0.01).结论:克毒宁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动物戒断后所产生的戒断综合征具有明显的治疗作用,其作用机理有待于进一步研究.

  • 克毒宁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小鼠催促戒断治疗试验

    作者:朱玲;范源;刘竹焕;蔡定宝;陈少红;范爱兰

    目的:观察中药制剂克毒宁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小鼠催促戒断症状有无治疗作用.方法:以剂量递增方法形成小鼠吗啡依赖模型,吗啡总量为150mg/kg.克毒宁胶囊大、中、小剂量(2800mg/kg、1400mg/kg、700mg/kg)分别在末次注射吗啡后灌胃昆明种小鼠,1h或2h后各鼠腹腔注射纳洛酮20mg/kg,观察注射纳洛酮后10min内各鼠出现的跳跃反应及2h后的体重下降情况,同时用盐酸苯氨咪唑啉片作为阳性对照组.结果:试验表明克毒宁胶囊大、中、小剂量均能一定程度减轻小鼠注射纳洛酮后跳跃反应(P<0.05),对造模后的小鼠体重下降无明显的抑制作用.结论:结果提示克毒宁胶囊对吗啡依赖性小鼠催促戒断有一定的治疗作用.此实验为临床上应用克毒宁胶囊治疗阿片类戒断症状提供了科学依据.

  • 伽玛刀治疗吗啡依赖猴双侧伏隔核后多巴胺D3受体变化的研究

    作者:黄晓斌;赵宁辉;曹洪明;孙亮;方绍龙

    目的 建立猴吗啡依赖实验模型,观察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等脑区多巴胺D3 受体成瘾后和治疗前后的变化.方法 健康恒河猴4 只,分为吗啡依赖伽玛刀治疗组(2 只,A 组)、吗啡依赖对照组(1 只,B组) 和正常对照组(1 只,C 组).模仿Seevers 法剂量递增建立猴吗啡依赖模型,免疫组化法观察3 组猴大脑标本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中多巴胺D3 受体的变化.结果免疫组化法检测发现大脑伏隔核、海马、扣带回、额叶皮质多巴胺D3 受体表达B组明显高于C 组(P<0.01 表达密度上调254%~499%不等,A组明显低于B组(P<0.01 但仍高于C 组,其中伏隔核、海马、扣带回下降幅度较大,伏隔核较接近正常.结论 伽玛刀治疗吗啡依赖猴双侧伏隔核后多巴胺D3 受体表达明显减少,推测多巴胺D3受体在吗啡成瘾中发挥调节作用.

  • 脑电图在伽玛刀治疗猴吗啡依赖疗效评价中应用的初步研究

    作者:赵宁辉;朱立群;王军;孙亮;曹洪明

    目的 研究恒河猴吗啡依赖形成过程中、自然戒断后及伽玛刀治疗后的脑电图变化,结合戒断症状评分,判断伽玛刀治疗猴吗啡依赖的疗效.方法 以健康成年恒河猴3只,随机分成2组,建立吗啡依赖动物模型.对照组(n=1),吗啡依赖后自然戒断;治疗组(n=2),吗啡依赖后以双侧伏膈核为靶点行伽玛刀治疗.动态监测用吗啡期间、伽玛刀治疗后(对照组自然戒断后)的脑电图变化.结果吗啡依赖后,猴脑电图α频带功率值下降,θ频带、δ频带功率值增加,β频带功率值在前额区呈先减少后增加的变化趋势.伽玛刀治疗后,与同期对照组相比,脑电图的异常改变明显恢复.结论 脑电图监测能够从神经电生理变化方面对伽玛刀治疗猴吗啡依赖的疗效作出客观评价.

  •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

    作者:史为博;贾景娜;杜澍金;韩晓雯;李英敏;丛斌

    目的: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对大鼠中脑腹侧被盖区(ventral tegmental area,VTA)多巴胺能神经元的影响.方法:建立吗啡慢性依赖大鼠模型,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多巴胺能神经元特异性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的表达变化.结果: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吗啡依赖时间的延长VTA区内TH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吗啡依赖6周组阳性细胞减少明显.结论:较长时程吗啡依赖大鼠VTA多巴胺能神经元损伤明显.

  • 吗啡依赖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的光镜和电镜定量研究

    作者:吴金浪;曾园山;刘建中;张惠君

    在吗啡依赖条件下,观察了脊髓Ⅱ板层发生轴突终末侧支生芽和建立新突触的背根节神经元的胞体是否出现相应的形态变化.应用光镜体视学方法,结合电镜观察和测量,比较吗啡依赖组与对照组背根节体积及其神经元胞体、胞核、核仁、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的体积变化.结果显示:吗啡依赖组背根节体积与对照组比较未发现差异,背根节内的亮、暗两类神经元的胞体、胞核、核仁体积以及胞质内粗面内质网和线粒体体积也无显著性差异.结果表明,吗啡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胞体的形态结构没有明显的影响.

  • 东莨菪碱对吗啡依赖大鼠摄食、饮水和尿量的影响

    作者:向晓辉;赵晏;王惠玲;王会生;曹东元

    1材料和方法1.1材料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235±15)g,西安交通大学实验动物中心提供.盐酸吗啡(青海制药厂),氢溴酸东莨菪碱(Sigma).

  • 去甲肾上腺素对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

    作者:关艳中;金秀东;张书捷;刘桂莲;徐满英

    目的:去甲肾上腺素对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的影响.方法:以串刺激刺激右侧坐骨神经为伤害性刺激,用玻璃微电极细胞外记录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电活动.结果:去甲肾上腺素使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兴奋神经元诱发放电潜伏期延长,诱发放电频率降低,抑制痛兴奋神经元电活动.同时使痛抑制神经元抑制时程缩短,诱发放电频率增加,促进痛抑制神经元活动.结论:去甲肾上腺素抑制吗啡成瘾大鼠束旁核痛反应神经元诱发放电,具有镇痛作用.

  • 阳极损毁海马腹侧下托可减少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

    作者:王建;宋乐;胡三觉

    目的:研究损毁腹侧海马下托(VSUB)是否能够阻止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 方法:雌性SD大鼠,经过吗啡强化训练使其形成条件位置偏爱(CPP). CPP形成并稳定之后,将大鼠分成3组:损毁组20只,接受双侧VSUB的直流电损毁;假手术组10只,接受与手术组相同的手术操作,但不通电流;空白对照组10只,不作任何处理. 经过5 d的恢复,3组大鼠再次测定CPP 时间,确定其药物渴求的程度. 结果:行为学测试结束后,将样本灌注切片进行组织学评定,损毁组脑片组织缺损位置局限于VSUB区域. 损毁组大鼠伴药箱停留时间明显减少[(93.1±26.0) s],相对于假手术组[(10.1±4.5) s]和空白对照组[(5.1±4.1) s]的大鼠在伴药侧停留的时间减少量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VSUB在大鼠对药物的渴求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损毁该部位可以阻止成瘾大鼠的条件位置偏爱.

  • 糖皮质激素对吗啡依赖大鼠脑区阿片μ受体的影响

    作者:任波;王新华;吴红;石学银

    目的:观察吗啡成瘾大鼠脑区内阿片μ受体的定位分布,研究糖皮质激素(地塞米松)控制阿片戒断症状的分子机制.方法:剂量递增腹腔注射吗啡建立大鼠成瘾模型,给予地塞米松干预,纳洛酮促瘾后观察戒断症状,采用免疫组化实验观察成瘾后阿片μ受体的分布定位变化.结果:吗啡依赖大鼠经地塞米松干预后,由纳洛酮催促戒断症状评分明显低于未经地塞米松处理组;吗啡成瘾后的阿片μ受体在各脑区的表达下调,尤以蓝斑、伏隔核、下丘脑、腹侧被盖区、海马等脑区明显.结论:吗啡成瘾后阿片μ受体在奖赏中枢和海马的表达下降.地塞米松能抑制吗啡依赖大鼠戒断症状及脑区阿片μ受体的表达.

  • 腹侧被盖区微注射MK-801对大鼠吗啡戒断症状的影响

    作者:王惠玲;赵晏;向晓辉;王会生

    目的: 研究中脑-边缘多巴胺回路腹侧被盖区(VTA)内源性谷氨酸信号转导在吗啡戒断形成中的作用. 方法: 给VTA微注射不同剂量谷氨酸NMDA受体拮抗剂(+)MK-801,用行为学方法观察对吗啡戒断大鼠戒断症状的影响. 递增量吗啡ip 7 d建立依赖模型,末次给药1.5 h ip盐酸纳洛酮(2 mg/kg)诱发戒断症状,以Gellert-Holtzman Score和湿狗样颤为评价戒断症状程度的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 (+)MK-801(2, 5, 10 g/L)微注射于VTA可明显减弱吗啡戒断大鼠湿狗样颤的发生次数,且能显著降低吗啡戒断鼠的Gellert-Holtzman Score. 结论: VTA内源性谷氨酸受体及其与中脑-边缘多巴胺能信号转导相互作用,参与吗啡戒断的形成,提示谷氨酸受体拮抗剂可用于吗啡戒断的治疗.

  • 大鼠海马神经元中μ阿片受体、CCK受体的表达及慢性吗啡作用对其表达的影响

    作者:闫玉仙;呼文亮;丛斌;马春玲;倪志宇;牛增强;余磊

    目的:研究MOR-1,CCK-AR,CCK-BR在海马神经元的分布和吗啡对其受体的影响.方法:用激光共聚焦扫描技术,以神经元特异性标记抗体NF-200对原代海马神经元进行鉴定,采用特异性的MOR-1,CCK-AR,CCK-BR的抗体观察观察它们在海马神经元上的表达.选用雄性Wister大鼠,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对照组以同样的方法给予生理盐水后,取出大鼠海马组织用流式细胞技术检测不同时间吗啡作用于海马神经元时上述受体的表达.结果:海马神经元上同时表达MOR-1,CCK-AR及CCK-BR;给予吗啡后2~4 d,MOR-1在海马神经元上的表达较对照增高(P<0.05),5 d时,MOR-1的表达显著下降(P<0.01);随吗啡作用时间延长,CCK-AR和CCK-BR在海马神经元的表达呈上调趋势,且CCK-BR的表达高于CCK-AR (P<0.01).结论:海马神经元上同时存在MOR-1,CCK-AR和CCK-BR,吗啡作用时间越长,MOR-1表达越弱,而CCK-AR和CCK-BR表达越强.

  • 三七总皂甙对吗啡戒断大鼠海马磷酸化CREB蛋白表达及CREB/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作者:闫玉仙;呼文亮;丛斌;牛增强;李淑瑾;余磊;马春玲;张国忠;左敏

    目的:研究三七总皂甙(PNS)对吗啡依赖及纳络酮催促戒断大鼠海马组织CREB,pCREB蛋白表达及CREB/DNA结合活性的影响,探讨PNS抑制吗啡戒断症状的作用机制. 方法:应用剂量递增法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躯体依赖模型,采用腹腔注射纳络酮建立催促戒断模型,大鼠在给予吗啡的同时,采用4种不同剂量PNS进行灌胃. 采用Western blot和电泳迁移率改变分析法(EMSA)分别观察PNS对吗啡依赖及戒断大鼠海马组织总CREB,pCREB蛋白表达及CREB/DNA结合活性的影响. 结果:①不同剂量PNS组、吗啡成瘾(MOR)组及纳络酮催促戒断(NAL)组大鼠海马组织总CREB蛋白表达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P>0.05);②MOR组pCREB蛋白表达及CREB/DNA结合活性数值略高于对照组(P>0.05),NAL组pCREB蛋白表达及CREB/DNA结合活性数值明显高于对照组和MOR组(P<0.01);③PNS可以剂量依赖性的抑制纳络酮催促戒断所引起的pCREB蛋白表达增高和CREB/DNA结合活性的增强. 结论:PNS可以剂量依赖的抑制吗啡成瘾及纳络酮催促戒断诱导的大鼠海马组织CREB磷酸化和CREB/DNA结合活性的增强.

  • 各种实验因素对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的影响

    作者:顾珊智;李生斌

    目的评价在建立大鼠吗啡依赖模型中,各种实验因素对吗啡依赖形成的影响.方法将13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和依赖组,比较在不同剂量、不同时间及恒量法、递增法给药时,正常组和依赖组的戒断症状评分.结果在DG1、DG2、DG3不同剂量组中,DG2、DG3剂量组的正常组与依赖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依赖组内,DG2、DG3剂量组与DG1组之间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3、5、7d不同给药时间组中,7d组的正常组与依赖组之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依赖组内,7d组和3、5d组相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恒量组和递增组中,正常组和依赖组之间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在依赖组中,剂量恒定组与递增组之间相比较也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不同给药剂量、不同给药时间、恒量给药和递增给药对吗啡依赖的形成均有明显的影响.因此,在进行吗啡依赖机制的研究中要重视这些影响因素,选择佳实验方法.

  • 纳升电喷雾串联质谱鉴定吗啡依赖2个重要相关蛋白的N端乙酰化修饰

    作者:何家田;刘炳玉;吴宁;苏瑞斌;李锦;张学敏;魏开华;王红霞

    目的:用纳升电喷雾串联质谱(nanoESI-MS/MS)鉴定吗啡依赖相关蛋白.方法:采用吗啡递增给药法建立吗啡依赖模型,用纳洛酮催促后出现典型的戒断症状,以盐水组为对照,对长期接受吗啡处理和纳洛酮催促戒断这2种状态的大鼠纹状体进行了比较蛋白质组研究,确定了33个差异点.其中差异点150和209用电喷雾串联质谱进行了氨基酸序列分析.结果: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表明差异点150和209为2个重要的吗啡依赖蛋白质:G蛋白卢β1亚基和电压依赖型阴离子通道蛋白1(VDAC-1),并且这2个蛋白质都发生了N端乙酰化修饰.结论:纳升电喷雾串联质谱分析是研究蛋白质N端乙酰化的好方法.N端乙酰化对蛋白质生物学功能有重要作用.这2个蛋白质N端乙酰化的生物学功能及其与吗啡依赖的关系值得深入研究.

  • 咪唑克生对吗啡镇痛、耐受和身体依赖的影响

    作者:苏瑞斌;李锦;高凯;裴钢;秦伯益

    目的:观察咪唑克生对吗啡镇痛及吗啡所致耐受和躯体依赖的影响.方法:采用小鼠醋酸扭体实验和55℃热板实验观察咪唑克生对基础痛阈及吗啡镇痛作用的影响;采用小鼠热辐射甩尾实验和小鼠55℃热板实验观察咪唑克生对吗啡耐受形成过程的影响;采用大鼠、小鼠身体依赖模型观察咪唑克生对吗啡所致身体依赖的影响.结果:咪唑克生(3-9mg/kg)能显著降低小鼠基础痛阈,抑制吗啡镇痛;加重吗啡所致耐受;诱发大、小鼠发生戒断综合征.结论:咪唑啉受体参与痛阈形成;咪唑克生能抑制吗啡镇痛,加重吗啡所致耐受;并诱发吗啡依赖性动物发生戒断综合征.

  • 双向阿片功能调节剂:胍丁胺

    作者:苏瑞斌;李锦;秦伯益

    近年研究表明某些药物尽管不能与阿片受体发生相互作用,但能对阿片药理作用产生重要的调节.特别是有些药物能对阿片功能产生双向调节作用,即增强阿片镇痛,对抗阿片耐受和躯体依赖.我们将这些不与阿片受体发生作用,但具有双向调节阿片功能的药物称之为双向阿片功能调节剂(biphasic opioid function modulator,BOFM).基于我们的研究工作,可以认定胍丁胺就是一个典型的双向阿片功能调节剂.胍丁胺本身有弱的镇痛作用,它能增强吗啡镇痛,对抗吗啡耐受和依赖;胍丁胺产生上述作用的主要机制与抑制阿片长期作用下在阿片受体信号转导系统产生的代偿性适应过程相关.

  • 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对大鼠中脑黑质多巴胺神经细胞的影响

    作者:史为博;刘伟兵;贾景娜;王洁;李英敏;丛斌

    目的 观察不同时程吗啡依赖对大鼠中脑黑质(Substantia nigra,SN)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的影响.方法 按逐日递增原则背部皮下注射盐酸吗啡,建立吗啡依赖大鼠模型,取脑组织经10%福尔马林液固定后石蜡包埋,组织连续切片,免疫组织化学和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多巴胺能神经细胞特异性标记物酪氨酸羟化酶(tyrosine hydroxylase,TH)蛋白表达变化;Fluoro-Jade B染色观察吗啡依赖不同时程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变性坏死情况.结果 TH免疫组化结果显示随着吗啡依赖时间的延长黑质阳性细胞逐渐减少,吗啡依赖6周组阳性细胞减少明显.Fluoro-Jade B染色结果证实多巴胺能神经细胞发生了变性坏死.结论 较长时程吗啡依赖大鼠黑质多巴胺能神经细胞损伤明显.

  • 吗啡依赖和戒断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的变化

    作者:谷建平;丛斌;刘东刚;谷振勇;毕海涛;朱桂云

    目的研究吗啡依赖和催促戒断大鼠中枢cAMP和cGMP含量变化.方法以剂量递增法连续皮下注射吗啡建立吗啡依赖模型,采用放射免疫学方法检测脑内cAMP和cGMP含量.结果与生理盐水对照组大鼠比较,吗啡依赖大鼠的纹状体、间脑、中脑、脑桥和海马内cGMP含量均显著降低,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而小脑则无类似变化;与吗啡依赖组大鼠比较,纳洛酮催促戒断大鼠,其海马和纹状体内的cGMP含量显著下降,cAMP含量和cAMP/cGMP比值显著升高;其它部位无明显变化.结论中枢cAMP和cGMP含量变化,可能是形成和维持吗啡依赖和戒断的重要分子机制之一.

  • 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

    作者:谷建平;丛斌;朱桂云;毕海涛;谷振勇;马春玲;杨明

    目的建立大鼠条件性位置偏爱模型(CPP),探讨褪黑素对吗啡依赖大鼠复吸行为的影响.方法连续6d按剂量递增法于大鼠皮下注射吗啡,诱导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CPP形成,然后用盐水替代吗啡皮下注射大鼠10d,使CPP逐渐消退后,再用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激发消退的条件性位置偏爱复燃,3个实验组分别在注射吗啡前30min腹腔注射褪黑素20mg/kg、40mg/kg和80mg/kg,分别观察各组大鼠行为.结果经6d吗啡训练后,实验组和吗啡对照组大鼠在伴药箱的停留时间显著延长,吗啡诱导的大鼠CPP形成;停用吗啡后,经10d的生理盐水注射,吗啡诱导的大鼠CPP逐渐消退;吗啡4mg/kg单次引燃注射使大鼠消退的CPP恢复,而实验组可以剂量依赖性地减弱大鼠CPP恢复.结论吗啡诱导大鼠CPP形成,褪黑素在一定程度抑制吗啡依赖大鼠的复吸行为.

285 条记录 14/15 页 « 12...78910111213141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