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痤疮中医证型与面部菌群关系临床和实验研究

    作者:曲剑华;姚卫海;王萍;陈彤云;刘晋生

    目的 通过对痤疮患者面部菌群与痤疮的中医证型关系和痤疮霜及单味药体外抑菌作用的研究,探讨治疗痤疮的新中药及中药的作用机制.方法 痤疮霜药及单味药(蒲公英、野菊花、大黄、黄连、白蔹、连翘、苦参)用水煎,浓缩成100%的清膏(1g生药/ml).中药抑菌试验:两倍稀释法,按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药政管理局的中药新药研究指南进行.PAC测定(痤疮丙酸杆菌计数):采用Williamson和Kligman皮肤擦洗取菌法加以改良.痤疮临床辨证分型主要为肺胃热盛型和脾虚湿盛型.结果 痤疮患者疮面检出的细菌主要为痤疮丙酸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检出率显著高于正常人,而正常菌微球菌低于正常人;痤疮常见致病菌中致病性较强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及大肠杆菌在肺胃热盛型患者中较脾虚湿盛型患者要高,而致病性较弱的表皮葡萄球菌及微球菌在肺胃热盛型患者中较脾虚湿盛型患者要低;痤疮患者组PAC 53801个/cm2,而正常人仅10686个/cm2,肺胃热盛型患者比脾虚湿盛型患者稍高,但没有显著性差异;痤疮霜药清膏及其单味药的清膏对痤疮常见致病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痤疮丙酸杆菌及皮肤常见致病菌均有不同程度的抑菌作用,其中以黄连及连翘的抑菌作用为强.结论 痤疮霜及其单味药对痤疮致病菌具有抑菌作用,起到抗炎杀菌的效果,有望开发为治疗痤疮的新中药.

  • 健康人和黄褐斑患者皮损区菌群的探讨

    作者:白洁;隋静;王真子;白颖

    黄褐斑是常见损容性的色素沉着性皮肤病,其病因及发病机制比较复杂,一般认为与妊娠、口服避孕药、某些慢性病、化妆品中的光敏物质、遗传因素及紫外线等有关.随着皮肤微生态学的兴起,近年来国内有人用微生态制剂治疗黄褐斑[1].该研究小组通过定位、定量、定性的方法对58例黄褐斑患者皮损区和58例健康人面部菌群进行研究比较,旨在探讨黄褐斑患者皮损处微生态的改变并为开展微生态治疗提供试验依据.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