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先天性半椎体切除术后新发侧凸畸形的临床分析

    作者:杨曦;宋跃明;刘立岷;汪雷;周春光;丰干均;修鹏;周忠杰;王亮

    目的:分析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新发侧凸畸形(emerging scoliosis,ES)的临床特征以及处理策略.方法:2008年1月~2017年1月,168例单发半椎体畸形的患者在我科接受单纯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植骨融合术治疗,其中12例发生ES.ES诊断标准:①新发弯Cobb角较术前同节段Cobb角进展≥20°;②同时新发弯主弯顶椎距离融合节段端椎的节段≥2(近端融合椎以上或远端融合椎以下);③排除半椎体切除不完全、融合内固定失败等因素.男4例,女8例;年龄11.8±3.2岁(5~15岁,其中10岁以下2例,10~15岁10例),融合节段数为2.7±1.0节(2~5节),随访34.0±10.0个月(18~50个月).收集并测量患者术前、术后站立位全脊柱正侧位X线片等影像资料,对比分析患者主弯Cobb角、代偿弯Cobb角、新发侧凸Cobb角、节段后凸角度、术后融合交界区后凸角度等指标.结果:12例ES患者术前半椎体所在节段为胸腰段8例,胸段4例.经初次手术,患者半椎体节段侧凸Cobb角由术前36.1°±14.4°(21.8°~69.0°)显著减少至末次随访时的8.9°±8.5°(0°~19.5°)(P=0.000),平均矫正率为75.3%;节段后凸角从术前25.9°±12.8°(15.5°~40.2°)显著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9.5°±4.3°(4.0°~14.7°)(P=0.014).术后ES出现时间:术后3个月5例,6个月7例.7例患者术后ES的节段与术前代偿弯节段一致.5例患者接受观察,其中1例ES进展接受翻修手术治疗,其他4例患者平均随访至术后25个月(18~36个月),ES角度无明显进展(平均25°→32°);7例患者接受支具治疗,其中4例支具治疗效果满意,支具治疗后平均随访36个月(24~42个月),ES角度有所改善(平均34°→23°).4例患者在观察或支具治疗失败后(ES角度>45°且发展为结构弯),接受翻修手术治疗,翻修术后随访平均22.5个月(12~36个月),ES角度由平均52°(45°~64.2°)矫正至末次随访时平均13°(0°~25°),且均未出现其他继发畸形.结论:后路半椎体切除短节段融合术后ES的发生率约为7%,胸腰段半椎体(T11~L1)及初次手术患者年龄偏大(青春期)为其可能风险因素,其发生和进展较为迅速(3~6个月内),针对该并发症的治疗策略应采用“观察—支具—手术”的阶梯性治疗策略.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