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治疗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王德运;谢卫国;席毛毛;李泽;王斌

    目的 分析应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的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规律及相互关系,探索该技术在大面积烧伤患者休克期治疗中的指导价值. 方法 2016年5月—2017年5月,笔者单位收治符合入选标准的18例大面积烧伤患者.入院后至伤后7d,采用PiCCO仪监测患者脉搏轮廓心排血量指数(PCCI)、全身血管阻力指数(SVRI)、全心舒张末期容积指数(GEDVI)及血管外肺水指数(EVLWI),4h定标1次并记录参数.计算患者伤后第1、2个24 h的补液系数,记录患者伤后1~7d的血乳酸值.对18例患者PCCI、SVRI、GEDVI之间的相关性,SVRI与血乳酸值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统计患者的预后情况.对数据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单样本t检验及Bonferroni校正、Pearson相关分析、Spearman秩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4~168 h,患者PCCI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428,P<0.01).伤后4、8、12、16、20、24 h,患者PCCI分别为(2.4±0.9)、(2.6±1.2)、(2.2±0.6)、(2.6±0.7)、(2.8±0.6)、(2.7 ±0.7)L· min-1· m-2,与正常值4 L·min-1·m-2比较,明显降低(t=-3.143、-3.251、-11.511、-8.889、-6.735、-6.976,P< 0.05或P<0.01).伤后76、80、84、88、92、96 h,患者PCCI分别为(4.9±1.5)、(5.7±2.0)、(5.9±1.7)、(5.5±1.3)、(5.3±1.1)、(4.9±1.4)L·min-1·m-2,与正常值比较,明显升高(t=2.277、3.142、4.050、4.111、4.128、2.423,P<0.05或P<0.01).其他时间点患者PCCI与正常值接近(P>0.05).(2)伤后4 ~168 h,患者SVRI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7.863,P<0.01).伤后12、16、20、24、28 h,患者SVRI分别为(2 298±747)、(2 581±498)、(2 705 ±780)、(2 773±669)、(3 109±1 215)dyn·s·cm-5·m2,与正常值2 050 dyn·s·cm-5·m2比较,明显升高(t=0.878、3.370、2.519、3.747、3.144,P<0.05或P<0.01).伤后4、8、72、76、80、84、88、92、96 h,患者SVRI分别为(1 632±129)、(2 012 ±896)、(1 381 ±503)、(1 180±378)、(1 259±400)、(1 376±483)、(1 329±385)、(1 410±370)、(1 346 ±346)dyn·s· cm-5·m2,与正常值比较,明显降低(t=-4.593、-0.112、-5.157、-8.905、-7.914、-5.226、-6.756、-6.233、-7.038,P<0.01).其他时间点患者SVRI与正常值接近(P>0.05).(3)伤后4~168 h,患者GEDVI总体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704,P>0.05).伤后8、12、16、20、24 h,患者GEDVI与正常值比较,明显降低(t=-3.112、-3.554、-2.969、-2.450、-2.476,P<0.05).其他时间点患者GEDVI与正常值接近(P>0.05).(4)伤后4~168 h,患者EVLWI总体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1.859,P<0.01).伤后16、20、24、28、32、36、40 h,患者EVLWI与正常值比较,明显升高(t=4.386、3.335、6.363、4.391、7.513、5.392、5.642,P<0.01).其他时间点患者EVLWI与正常值接近(P>0.05).(5)患者伤后第1个24 h的补液系数为1.90,伤后第2个24 h的补液系数为1.39.伤后1~7d患者血乳酸值分别为7.99、5.21、4.57、4.26、2.54、3.13、3.20 mmol/L,呈下降趋势.(6) PCCI与SVRI呈明显负相关,r=-0.528,P<0.01.GEDVI与PCCI呈明显正相关,r=0.577,P<0.01.GEDVI与SVRI无明显相关性,r=0.081,P>0.05.血乳酸值与SVRI呈明显正相关,r=0.878,P<0.01.(7)除1例患者放弃治疗以外,其余患者全部治愈. 结论 PiCCO监测技术能方便、动态、持续地监测烧伤患者早期血流动力学及容量变化规律,为大面积烧伤患者早期的抗休克等综合治疗提供重要的参考.

  • 脉搏轮廓心排血量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作者:杨雯娴;郭光华;沈国良;林伟;赵小瑜;祁强;钱汉根;谢文忠;王志学

    目的 探讨脉搏轮廓心排血量(PiCCO)监测技术在成批特大面积烧伤患者延迟复苏中的应用效果. 方法 对2014年8月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解放军第一○○医院及苏州市立医院收治的昆山爆炸事故中41例特大面积烧伤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根据患者延迟复苏的监测方法分为传统监测组22例和PiCCO监测组19例.统计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第1个24 h电解质、胶体、水输入量.计算2组患者入院后2h内,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的补液系数.统计2组患者伤后8、16、24、48、72、96 h的尿量、平均动脉压(MAP)、中心静脉压(CVP),伤后24、48、72、96 h的血乳酸、剩余碱、血细胞比容(HCT)及血小板计数.统计2组患者的并发症及死亡情况.对数据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x2检验、t检验、Wilcoxon检验.计算2组41例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伤后第3、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对这3组差值行Pearson相关分析. 结果 (1)伤后第1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明显多于传统监测组(Z值分别为-3.506、-2.654,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电解质输入量相近(Z值为-1.871 ~-0.680,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2、3个8h及第1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胶体输入量明显少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720~-2.643,P<0.05或P<0.01),余时间段2组患者胶体输入量相近(Z值分别为-2.376、-2.303,P值均大于0.05).各时间段2组患者水输入量相近(Z值为-1.959~-0.241,P值均大于0.05).(2)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3个8h及伤后第1、2、3、4个24 h,传统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 ±0.18)、(0.70±0.23)、(0.94 ±0.24)、(0.74 ±0.14)、(2.38±0.44)、(1.70±0.56)、(1.35±0.67)、(0.92±0.46)mL· kg-1·%TBSA-1,PiCCO监测组患者的补液系数分别为(0.59±0.29)、(0.82±0.37)、(0.86±0.38)、(0.59±0.24)、(2.27±0.85)、(2.13±0.68)、(1.59±3.78)、(1.46±0.56) mL·kg-1·%TBSA-1.入院后2h内与伤后第1、2个8h及伤后第1、3个24 h,2组患者补液系数相近(t值为-1.262 ~0.871,P值均大于0.05);伤后第3个8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t =2.456,P<0.05);伤后第2、4个24 h,PiCCO监测组患者补液系数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t值分别为-2.234、-3.370,P<0.05或P<0.01).2组患者伤后第1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与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2的差值呈明显负相关(r=-0.438,P<0.01);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3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无明显相关性(r=0.091,P>0.05);伤后第2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与伤后第4个24 h补液系数和1的差值呈明显正相关(r=0.695,P<0.01).(3)2组患者伤后各时相点尿量及MAP相近(Z值为-1.884 ~0,P值均大于0.05).伤后16、24、48、72 h,PiCCO监测组患者CVP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341 ~-2.213,P<0.05或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CVP相近(Z值分别为-0.132、-1.208,P值均大于0.05).伤后72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乳酸明显高于传统监测组(Z=-2.958,P<0.01),余时相点2组患者血乳酸相近(Z值为-1.742~-0.433,P值均大于0.05).伤后24、48、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剩余碱明显低于传统监测组(Z值为-4.970~-4.734,P值均小于0.01).伤后24、48、72、96 h,2组患者HCT相近(Z值为-2.239~-0.196,P值均大于0.05).伤后24、72、96 h,PiCCO监测组患者血小板计数与传统监测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值为-4.578~-2.512,P <0.05或P<0.01).(4)传统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5例,死亡7例;PiCCO监测组伴并发症者13例,死亡9例.2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情况及死亡情况相近(x 2值分别为< 0.001、1.306,P值均大于0.05). 结论 在传统烧伤休克监测指标的基础上,以PiCCO监测技术指导特大面积烧伤患者进行液体复苏的效果欠佳,仍需进一步临床研究.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