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发展研究》试析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思想

时间:2013-10-12 10:33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梁漱溟(1893— 1988),20世纪新儒家的开山人物,着名的现代思想家、国学大师。主要着作有《印度哲学概论》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乡村建设理论》《中国文化要义》《人心与人生》等。毕生着力于复兴中国文化,其文化学术思想在海内外都有着广泛而深刻的影响。近些年来,学界对于梁漱溟先生及其现代新儒家思想越发的关注,笔者在此试谈些许观点。

  一、梁漱溟先生对儒家思想的阐释和理解在梁先生看来,中国文化的思想核心是以孔子为代表的儒家思想,由此,他对传统儒学作了自我的解读和发挥,在研究东西方文化时他明确指出人类未来的出路就在于中国的文化复兴,并建构起自己的一套新儒学。

  有人说,梁漱溟先生是享誉海内外学术界的现代新儒家开山人物,他的新儒学思想也在中国近现代产生了相当广泛的影响。那么梁先生的新儒学思想到底包括哪些呢?

  在熊吕茂先生的《近十年来梁漱溟研究综述》中提到,梁先生新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包括:反对科学主义的“理智”,崇尚玄学的“直觉”;以陆王心学来诠释和提倡孔子的人生哲学;谋求儒学的现代化。

  在《梁漱溟先生谈孔孟》中,梁先生对孔家思想史从命名、范围、取材、方法、孔家思想之来历以及孔子的态度等方面进行了系统的阐释。他的儒学观主要有两个过渡,刚开始他用泰州自然主义的思想去理解儒家,当时主要是在他发表《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前后;在3O年代之后,他开始潜心宋明儒学,并从中会意孔孟之道,逐渐构架起自己的儒家生命主义哲学的结构体系。而梁漱溟的新儒学建构主要是有助于西方的概念,在对孔子思想重构的过程之中悟出了本体为仁的核心。之后又从仁学逐渐上升到以心学为本,进而指出其自觉自愿的内质。

  有人说,在梁先生这里,生命与心事视为同义,进而我们也可以说道德的根据在于心。由上我们可知,这是以一条凸显道德的主线来进行勾勒的新儒学建构历程。道德的凸显实则内心的展现,于是,以内心展现为主线来勾勒梁漱溟新儒学的建构历程也就可能了。在谈孔孟思想中,梁先生首先只是从谈论“孔家思想史”开始,据梁先生说他原本是不准备也是不愿意用“孔家思想史”和“孔家哲学史”这样类似的名字来命名的。因为他觉得要是究其实质,此等称法是不为恰当的,在他体察东西方学问并做之比较之后,才渐渐发现这二者的道路发展史是不同的,所以学术的命名进而就有相当大的区别。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建构由原先从儒家形而上学原则人手改为从人的心理入手。梁漱溟先生的新儒学思想是以心理学进路为现代儒家思想的发展方向的,它是一种注重心理学诠释的现代儒家哲学。他思想之中的新孔学是对生活观念有着深切领悟的,从而树立“生活”为先声。有人说,梁漱溟的新儒学就是对孔子哲学的一种创造性诠释,是力图跨越理智的限定而去体味生活本真。它强调的是一种生活态度,是将孔子的生命与智慧承接至现代。这在当代新儒学发展史上具有深刻意义。

  二、《梁漱溟先生讲孔孟》中的儒学认识梁漱溟先生谈孔孟的讲义中,谈到了他认识儒学需要注意和思考的重要方面,即如何去求知。这对我们了解问题的方式方法也有一定的启发。在他“谈人生问题”的方法中,梁先生可能是希望我们能用联系客观事实关注生命生活的这些观点来认识孔孟之道。但是《论语》所涉及的范围并不仅限于此,“生活”或许能够更好地反映研究孔孟思想之意义。也就是说,我们在研读《论语》,追寻孔孟思想真谛的过程中,不可仅仅只从字表的层面去领会它,而应该将孔孟思想中反映的内容与我们的现实生活来融会贯通,实际上,梁先生谈及他初读《论语》的用意也是出于现实的需要。这样,孔盂思想中的许多内容是可以被世人理解和吸收的。文中,梁先生谈到了“孔子的态度”,也就是他对孔孟思想的概括和归纳,他将自己的体会结合实际,想透彻地找寻儒学的真“态度”。梁漱溟先生这样的读儒体会,可为是今人读史方法上的一种借鉴,这也同样启迪我们去追寻《论语》于今更多的意义。梁先生教会我们的是要学着领会和感受,在理解原文原意的基础之上,要尝试着从自我平常的生活中去观照和体味其内在辉映的精神价值。

  梁先生在文中首先提出:孔子的态度是生活的态度,他所谓的学问就是他的生活。这一基础之上,梁漱溟总结了孔子思想的13个方面:仁、乐、讷言敏行、看自己、看当下、反宗教、毋意必固我的态度、非功利的态度、非刑罚的态度、礼乐的态度、孝弟、不迁怒不贰过、天命。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梁先生确认的孔子思想重是“仁”“乐”。关于仁,梁漱溟先生首先谈及了阮、梁之说,即“仁者通彼我后谓人也。”之后又论及蔡、胡之说,即“仁就是统摄诸德完成人格之名”。而梁漱溟先生的解释是“实在说,我们的意思与平常人的意思都不相远”,他提出的看法是“所谓仁就是慈爱之义。”仁者,慈爱之义,它是发自人本固有的生命,“仁的生活是人原来的生活,仁的心就是人原来的心。人的心有‘知’和‘情’两个方面,‘知’又可分为理智与感觉, 晴’乃是指情志。真心只能从情志里去找,而‘知’只是一个工具,一个手段而已,它不能离开主观。我们也知道,其实 隋’与‘知’有着一种相互作用的联系。人乃万物之灵,有着直觉和理智的灵活。直觉是先天的,而理智则是后天的。” 之后,梁漱溟先生从两个大的方面详细地论述了对于仁的理解:一是从西方思想理论中,特别主要是从心理学的角度来分析仁的意义;一是从佛教心性的角度来解释仁。

  三、儒学思想对梁社会改造运动的影响梁漱溟于上世纪二三十年代,在山东发起了一场旨在复兴儒学核心价值的乡村建设,这场运动也是一场政治经济文化方面的社会改造运动。梁漱溟试图在儒家思想和孔子哲学当中采摘一种现代生命力,从而找到中国文化危机的根源所在,再进一步解决并找出此后发展之路。其中对于乡村的教育活动就可以深深体现这一点。梁先生在研究儒学的基础上提出了发愿立志,也鼓励人们发愿立志,正确的认识民族精神,调整方向,整顿生命之活力。这些都是他对乡村教育所报以的期望,渴望能够启迪民智。

  梁漱溟认为儒家所传送的就是一种正确的人生态度,他强调自觉生活,推崇尽力生活。反对那种被动于外力、催逼于外力的非自主的生活态度。梁漱溟的一生正是这样的典范,他的人生经历了三种转变,从一味的实利主义到诚心的皈依佛家再到之后的潜心儒学,这三种经历也升华了他的三种境域。

  梁漱溟先生曾提出用儒学传统文化来改造中国社会的大教育观。3O年代他在乡村推行的建设运动,是他进行的小范围教育试验,而梁先生广义的大教育观则是用中国传统的儒学伦理去陶冶心智,从而改造中国社会。梁漱溟青年时代的思想曾经经历过三个发展阶段,先后是崇洋,崇佛,最后他从自己祖国的儒学伦理中受到启迪。儒学伦理强调和谐、爱人、团结、克己、利他的人文主义、群体主义思想,宣扬人人要奋发向上、报国爱家、济世利民的积极献身精神。梁先生认为只有这种伦理,才可能鼓舞人心,改造人民生活,建设精神文明的新社会。中国的传统国情是以农业为基础,以农民为人口大多数,是以农立国的社会主义,与儒家的不患寡而患不均的社会主义相映成趣。

  四、结尾梁漱溟先生作为2O世纪中国历史上的伟大人物,他铁骨铮铮,凛凛正气。作为新儒学的奠基者,他有着自己的独立思考。他有着文人朴实的外表,内心更兼具政治家、经济学者的豪迈情怀。与此同时他还对国家发展走势牵肠挂肚。在他的身上,我们饱尝了一股中国士大夫的特色,他关注时事风云,与时俱进,是一位颇具时代感的事功主义者。在历尽沧桑风雪之后,他依旧自适徜徉、与物冥合,始终保持着一颗立身天地的心境。他是一位真实深沉,毕生追寻得益于中国文化,得益于探索中国社会的儒学家。

  本文节选自《教育发展研究》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