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饮食文化论文

时间:2018-08-22 14:06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陈 点击:

  饮食文化论文

  饮食文化是社会文化重要的一部分,通过研究饮食文化可以了解一个社会的风土人情,360期刊网整理了饮食文化论文,给社会学科领域的在职人员参考借鉴。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研究

  摘要: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加剧, 形成特色饮食文化交流形式。对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进行了梳理, 探索了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并提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 即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 形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调整双方的饮食结构, 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饮食营养标准, 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关键词:元明清时期; 中外饮食文化; 交流特色

  对于中国人饮食来讲, “吃”并不是仅仅局限于一日三餐填饱肚子, 而是代表着对某种美好期许的感情寄托, 蕴含着中国人长久以来对待食物的观念和态度。例如, 孩子出生以后, 亲朋好友通过吃红色的鸡蛋来表达祝福和喜庆, 满月的时候要喝满月酒, 孩子过生日的时候都要吃一碗“长寿面”……由此可见, 中国人的一生与饮食有着不解之缘, 与其说是满足中国人生理的一种基本需求, 不如说实际上, 中国饮食仅仅是借“吃”这一简单的外在形式, 来表达中国人所具有的丰富感情, 这即是中国所具有的特色饮食文化。

  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历史进行考察发展, 元明清时期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重要标志时期, 元明清时期中国饮食交流的种类、交流的形式、交流传播者的数量比以往任何一个朝代都更为丰富或成熟。本文将以中国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为研究主体, 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国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中所具有的特色, 并分析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 研究具有较强的现实指导意义。

  一、古代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

  作为一个有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 中国在饮食上具有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古代中国幅员辽阔, 地大物博, 物产较为丰富, 这为中国古代饮食文化的对外交流提供奠定了良好的客观环境条件。

  对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渊源进行考察发现, 中国自汉代的张骞通西域之后, 对外饮食文化交流便逐步开展而来, 汉代从西域引进了大量的蔬菜、水果和坚果。例如, 黄瓜、大蒜、胡桃、核桃等, 这些饮食极大地丰富了汉代时期大众的饮食品种, 在古代中国, 汉代张骞通西域是中外交流史上一个标志性的事件, 开启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源头。

  在唐宋时期, 中国饮食对外交流得到了快速的发展, 加之唐宋时期社会经济的繁荣发展, 商业贸易的繁荣和兴盛, 唐宋时期的对外交流更加频繁。据有关史料统计, 唐宋时期, 几乎亚洲所有国家都与中国有过交流关系, 形成了以使节、商人等为主要文化交流传播的主体。随着中外交流形势的快速发展, 唐宋时期外来人口快速增加, 这必然对中国的饮食结构、饮食风俗等带来深刻性的影响, 最为明显的是外来食物原料在唐宋时期的流入。对唐宋时期社会饮食文化的相关资料进行考察发现, 外国使节在进行宫廷觐见的时候, 往往会将一些本国的珍奇美味带入中原。而唐宋统治者在不断开拓疆土的过程中, 也习惯于引进一些边疆的食物, 这进一步丰富了唐代对外饮食文化的交流, 促进了双方饮食原料的不断扩充。

  元明清统治时期, 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是极为重要的, 蒙古族通过扩大疆土统一了中国, 使其成为当时力量最为强大, 国土资源最为丰富, 饮食种类最富饶的国家。元明清时期,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更为频繁, 一些国家的使臣、商人在元代进行贸易或宫廷觐见的过程中, 都会将其本国的特色食物原料带入中国, 使得元代时期中国饮食结构和种类得到了极大程度的扩充。进入明朝以后, 汉族统治者更加重视与国外的交往, 尤其是在文化交流方面, 汉代统治者希望将古代中国独特的饮食文化形式传播到边疆或其他国家中去。例如, 明成祖统治时期就曾经派郑和七次下西洋, 而且随着明朝统治时期, 边疆居民、泛海经商、侨居他乡者数量的不断增加, 这为明朝统治时期食物原料的“引进来”和“走出去”, 提供良好的传播条件。

  经历“康乾盛世”的清朝统治时期, 中外文化交流更加频繁, 此时, 在饮食文化交流方面已经不仅仅局限于食物原料交换上。此后, 清政府实行“闭关锁国”, 短时间范围内中国饮食文化对外交流受到阻拦。但是, “鸦片战争”之后, 晚清统治者被动开放, 在一系列不平等的条约下, 中国各个便利的沿海通商口岸不断开放, 与各个国家之间的饮食文化交流变得更为频繁, 此时, 在与各个国家的贸易交往过程中, 外族食品已经开始不仅仅出现在皇宫内部, 而且已经开始逐步流向基层社会。例如, 土豆、辣椒、玉米、番茄、巧克力、面包、烧酒、啤酒、汽水等, 均是晚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频繁后传入的重要饮食种类。

  在中外饮食文化快速交流的今天,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步伐从未间断过, 例如, 20世纪八九十年代, 以麦当劳、肯德基为代表的外国餐饮连锁机构的引入, 使得当前外来餐饮连锁机构的种类和数量均在中国市场上得到扎根,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不断加剧。

  二、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古代中外饮食文化交流溯源进行分析, 可见元明清时期在中外饮食文化交流史上具有重要的历史地位和贡献作用, 下面将以元明清时期中国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为案例, 探索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1. 食品食料是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主要内容。

  元明清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的饮食文化交流已经实现了相互补充, 相互融合。在长期的饮食交流过程中, 中国、东南亚与食品食料相关的生产技术也相互传入和流出, 在这一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的首要内容是食品和食料, 主要包括粮食的交流, 果蔬、海产品、调味品及其他副食品的交流, 茶、酒饮品的交流以及相关生产技术的交流。

  元明清时期, 中国与东南亚粮食交流主要是采用了两种形式, 一种是与南洋各个国家或地区进行大米贸易;二是从南洋各国引入新物种。尤其是受到元明清进口优惠政策的影响, 大量的洋米被引入古中国。同时玉米和番薯等新物种被引入, 使得国人的饮食结构更加合理。在元明清时期, 以果蔬、海产品、调味品及其他副食品为代表的饮食交流开始盛行, 每年大量的龙眼、荔枝、橄榄、菠萝蜜、香蕉、西瓜等被出口到东南亚。随着中国华侨在东南亚的定居, 蔬菜种植技术在东南亚得到了传播。另外, 当时, 中国还引入了东南亚的新蔬菜水果物种, 如辣椒、马铃薯、西红柿、番木瓜、菠萝等。

  中国是茶叶的故乡, 在元明清时期, 中国茶文化得到了传播, 东南亚的饮茶、种茶文化均传自中国。大量的华侨在东南亚定居之后, 将国人的饮茶习惯也传入了东南亚。另外, 中国的酿酒技术在东南亚也得到了传播, 同时东南亚的制酒技术也传入中国。

  2. 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独特的传播者。

  在元明清时期, 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传播主体主要有三类, 即中外使节、海贸商人和华侨华人。

  在元明清时期, 受制于特殊的历史国情, 中外使节成为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传播的重要主体, 元明清时期的统治者与东南亚绝大多数国家保持朝贡贸易关系, 在东南亚进贡的物种中, 与饮食文化有关的食品或物品, 如南洋香料、海产品、珍禽异兽等;在进贡过程中, 中外使节感受当地的饮食文化, 体验当地的饮食生活, 将这种饮食文化带入本国。中外使节得到的回赐物种中, 也有大量与中国饮食文化有关的食品或物品。

  尽管元明清时期很长一段时间实施禁海, 但是与东南亚的海运贸易从未间断, 海贸商人成为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又一传播者。官商、盗商、民商等海贸商人进行海外贸易的过程中, 将中国特有的饮食商品贩卖到海外, 同时将东南亚的食品, 如燕窝、鱼翅、海参等带入国内。

  另外, 元明清时期产生了大量的华侨华人, 他们将饮食文化带入国外的同时, 还将一些生产技术在当地进行传播, 促进了饮食文化的扎根。

  三、元明清时期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现代价值。

  1. 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 形成了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对中国与东南亚双方的饮食文化进行考察发现, 在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过程中, 这种交流已经不仅仅是简单的“文化迁移”现象, 而是双方在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相互学习、相互吸收、相互融合的一种独特形式。以中国为例, 随着东南亚饮食文化的不断传入, 中国总是基于中国独特的传统饮食基础之上, 对东南亚的饮食文化进行吸收和融合。如, 中国和东南亚在烹饪的过程中均喜欢使用辣椒调味, 而在东南亚辣椒调味传入中国的过程中, 由于我国与东南亚的烹饪方法、食用方式等均存在明显的差异。中国在食用过程中, 对辣椒进行了独具特色的调整, 出现了以麻辣、香辣、酸辣、酱辣、鱼香味等各种特色味道的辣椒调味材料。在重庆、四川等地区, 还形成了以辣为主要特色的川菜。再例如, 东南亚人使用燕窝的数量极少, 而燕窝在引入中国后, 既是珍贵的宴席餐品, 也是滋补佳品。可见, 随着中外饮食文化交流的加快, 丰富了中外双方的饮食种类, 形成了双方的饮食文化交流特色。

  2. 调整双方的饮食结构, 建立了更加科学的饮食营养标准。

  中国在与东南亚饮食文化进行交流的过程中, 也不断对双方的饮食结构进行调整, 从而形成了更为科学和营养的健康标准。比如, 在中国的传统饮食中, 主要以米面为主, 对蛋白质和脂肪的摄入量较低。在中国饮食文化中, 中国人喜欢将玉米、花生等高蛋白质和脂肪含量的同类作物作为饮食结构的重要组成, 使得国民的饮食的营养成分更加均衡。随着中国与东南亚饮食文化交流的不断发展, 华人将中国丰富的蔬菜等物种引入东南亚, 不断丰富了东南亚的饮食资源, 同时将中国特色的传统技术引入到东南亚, 使得东南亚单一的饮食结构形式得到了改变。提升了东南亚地区人民的科学饮食标准, 促进了人体素质的健康发展。

  3. 推动了两地经济的快速发展。

  饮食文化交流的过程中, 贸易是最为普遍的交流途径, 而随着中国与东南亚贸易的不断发展, 必然带动了双方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元明清时期, 中国大量的食品原料、饮食器具不断对外输出, 在很大程度上带动了当时相关行业的发展。例如, 以武夷山为代表的福建红茶, 在清朝时期一度被销往海外市场, 在带动福建地区经济发展上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清朝时期, 福建地区形成了大量的茶厂、茶叶生产手工作坊和茶叶经营商店。随着茶叶运输的不断发展, 福建人力挑运业和水运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开发。对于东南亚地区也是如此, 元明清时期, 东南亚自然资源较为丰富, 但是开发较晚, 生产技术较为落后, 中国商人、使节等将茶叶等生产技术传播到东南亚以后, 带动了东南亚的糖业、酒业、渔业等产业的快速发展。

  参考文献

  [1]李自然, 周传慧。试论回族对中华饮食文化的贡献[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 , 2015 (04) :12-13.

  [2]马建春。元代回回食品与西域茶饭[J].中国穆斯林, 2014 (02) :4-8.

  [3]陈实, 陈广恩。元代的回回茶饭[J].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 , 2012 (05) :45-47.

  [4]王焱。经济全球化挑战下的东亚生活文化[J].浙江学刊, 2012 (04) :23-25.

  [5]杜莉。元明清中外食文化交流[J].四川烹饪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7 (04) :56-58.

  [6]卢晓光, 刘树胜。论元杂剧中的饮食习俗[J].沧州师范专科学校学报, 2017 (02) :67-69.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360期刊网是长期运营良好的期刊发表机构,如果有更多饮食文化论文相关问题可以咨询我们360期刊网线上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