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基于OLI优势理论视角的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再探讨

时间:2013-04-02 10:46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1 OLI优势理论内涵在国际直接投资理论中,邓宁的国际生产折衷理论(OLI)是近三十年来解释跨国公司对外直接投资最有影响的理论之一。邓宁指出,如果企业拥有较强的竞争优势或优势资源,那么企业内部的张力会要求其通过扩张组织规模、扩张地理经营范围、扩张外部市场等形式来借用优势、发挥优势、集成优势、创造优势,从而获得更强大的竞争力。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即著名的OLI优势,是企业实施国际化经营的基础。其中,所有权优势是指企业拥有的或能够获得的、外国企业所不具备或无法获得的资产及其所有权,主要包括专利权、商标权、生产诀窍、营销技能和管理技巧等;内部化优势是指通过建立企业内部市场,发挥自由的所有权优势,使企业缓解或免除外部市场的结构性和交易性的失灵可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节约交易成本;区位特定优势是指因生产地点的不同选择而形成的竞争优势。

  2 高校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的OLI优势定位当前,在全球经济一体化浪潮的推动下,世界各国的产学研结合正呈现模式不断创新、规模不断扩大、层次不断提高、机制更加灵活、环境更加多变的发展态势 。高等学校作为知识产出的主力军和产学研合作办学中的重要创新源头,在知识创新、人力资源、科技转化等方面具有不可轻视的实力,从OLI优势理论的角度分析:

  1、所有权优势,即高校具有并能获得其他教育机构不具备或即使具备也赶超不上的“资产”及其所有权。主要包括专业技术人才资源、知识储备、更新实力等。其中人力资本、智力资本是高校竞争优势中极其重要的组成部分。虽然目前对高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问题还存在一定争议,但大多数理论倾向于高校人力资本的所有权应该是“公有制”,即归高校组织所有。

  2、内部化优势,即高校通过与企业或科研院所共建“三实”基地(实习实训基地、教学研究基地和生产实践基地)、共建专业教学资源库、共建人才培养基地、共建技能培训中心、共建就业创业平台等形式,及时根据社会需求调整教改方向、健全高校内部管理体系和保障体系、完善内部教学环境,发挥自由的所有权优势,缓解或解决高校外部毕业生就业市场等结构性失灵可能造成的风险和损失,节约人才培养的经济成本、时间成本;

  3、区位特定优势,即高校结合所在区域形成的独特的区域竞争优势。

  3 以安徽科技学院为例探讨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在高等教育大众化、多榉化发展的进程中,作为全国罕见、安徽唯一的在县城办学的本科院校,安徽科技学院紧紧抓住“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办什么样的大学,怎样办好大学”这两个根本问题,秉承“艰苦奋斗、自强不息”精神,突破欠发达地区在思想观念、师资队伍、教学条件、开放办学等方面的瓶颈制约,紧密联系省情、校情,找准办学定位,充分发挥所有权优势、内部化优势和区位特定优势,走出了一条既适合产业背景,又适合学校自身发展,科学、合理、可持续发展的产学研合作之路,在加强产学研深度合作的同时,使办学特色得到了进一步的巩固和彰显,为地方尤其是欠发达地区应用型本科院校改革与发展提供了范式和样本。

  3.1 政策牵引带动产学研合作办学进入新阶段随着产学研合作模式对经济增长促进作用的日益明显,国家、省委均加大了推动产学研合作的力度,有针对性地制定了一系列有利于推动产学研合作机制发挥的政策措施,为省内高校提供了更为广阔的发展空间。《中共安徽省委、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实施意见(试行)》(皖发2008]17号)、《安徽省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国家技术创新工程安徽省试点工作实施方案的通知》(皖政[2010]8号)以及《关于加快推进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建设的若干政策意见》(皖发[2010]10号)等政策陆续出台。这些政策都反复强调了加快推进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加快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产业技术升级,加强与国内外特别是长三角地区的技术、人才、资金等创新要素对接,以知识产权为纽带,建立20家以上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探索产学研结合的长效机制,整合周边创新资源,以点带面、拓展产业、梯次推进,为建设创新型安徽提供支撑的重要意义,给地处蚌埠近郊凤阳县城的安徽科技学院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的创新提供了发展的契机。

  3.2 三大优势支撑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的具体探索实践

  3.2.1 不断强化所有权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作为地方高校,其重要使命就是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为其提供重要的人才支撑、技术支撑和文化支撑。安徽科技学院在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中的所有权优势,就体现在其具有蚌埠地区其他高校都不具备的综合优势,是蚌埠地区唯一一个具有省级硕士学位授权资质、办学历史最悠久且“双能型”教师数量最多的综合性大学,为产学研合作办学提供了强有力的师资保障。学校除采取多种措施,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之外,还注意引导教师加强实践技能训练、参加产学研合作、开展应用性研究,教师队伍的“双能”素质(应用型人才培养能力,产学研合作能力)得到很大提升。一是出台《关于加强“双能型”教师队伍培养的实施意见》,大力推行“两进、一培、一参与”制度(进企业、进基地,进行专项技能培训,参与产学研合作),鼓励和支持应用型专业课教师不断提高实践技能。明确应用型专业“双能型”教师比例和达标培训要求,对取得职业技能等级(资格)证书的教师,优先晋升职称、优先评奖评优;二是在内部分配制度改革中,规定取得高级职业技能等级(资格)或技师证书的教师,每月可享受一定的特殊津贴,鼓励教师多拿证、拿高等级证;三是出台《关于加强青年教师实践教学岗位锻炼的意见》,规定凡是新进专业课教师必须到实验室或者教学实习基地,以兼职实验员或实习助教的身份锻炼一年以上时间,或者到企业锻炼三个月以上,否则不予评定中级职称和外出研修;四是抓住企业改制重组的机遇,积极引进或外聘经验丰富、技能娴熟的能工巧匠和工程技术人员,充实实习实训师资队伍。近三年,我校经过“两进、一培、一参与”的专业课教师,以及参加实践教学岗位锻炼的青年教师超过300人。从企业引进中高级工程师和技师16人,外聘实习实训教师58人。目前全校各应用型专业中具有“双能”素质的教师比例不少于70%,外聘教师中来自企业的工程师、技师或农艺师超过70%,专业实训课程能够做到校内、校外双导师授课,一支业务精湛、能力较强、素质较高的应用型教师队伍正在形成。

  3.2.2 不断强化内部化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安徽科技学院在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中的内部化优势,就体现在其安徽科技学院主动服务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积极融人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改革试验区等重大战略,积极对接地方经济建设需求,大力推进“产学研用”合作,广泛开展校际、校企、校地、校所合作,产生了显著的经济和社会效益。一是根据人才培养(教学)、科研和社会服务需要,校企共建科研平台,并在此基础上,与300多家企业建立了产学研合作关系,与有关企业签订产学研合作项目191项。二是全方位进行人才培养方案改革。在与企业共同调研论证的基础上,2010年完成了52个本科专业的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方案。该方案采用“平台+模块”架构,即两个平台(通识教育课程平台、学科专业基础课程平台)、三个模块(专业方向课程模块、创新创业课程模块、个性化拓展模块),强化了学生的选择性和个性培养;加大了选修课、实践课比例,理工医农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达到30% 、文法经管专业的实践课程学分达到20%;并独立设置了集中实践环节和企业实践方案,构建了层次化的实践教学体系,提升了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符合度。三是积极推进“订单式”

  培养、“多证书”培养等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改革。与相关企业联合举办了“隆平班”、“德力班”等18个特色冠名班,在校学生1682人,人才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实践安排按照企业要求量身定做;并将多证书教育纳入人才培养方案,设立了21个职业技能鉴定站,面向46个专业开展培训和考核认证工作,毕业生生均职业技能证书2个以上。四是学校在加强应用型人才培养过程中,高度重视校内外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形成了互补性强、覆盖面广、融认知实践、课程实践、专业实践、创新实践为一体的校内外“双网络”实践教学基地。目前已与安徽隆平高科种业公司、华北制药股份有限公司、安徽德力玻璃器皿有限公司、奇瑞汽车集团等共建有152个校外实践教学基地,2O个既具有企业实景,又兼有专业实习、科技示范、创业指导功能的校内实践教学基地,并充分利用机械工程训练中心、分析测试中心、生物技术中心、家禽疫病防控监测安徽省重点实验室、玉米育种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科技创新平台,将专业学习、科学研究、生产实践有机结合,成为应用型创新创业人才培养的一大亮点。

  3.2.3 不断强化区域化优势,创新产学研合作办学模式受自身条件、行政区划、文化背景等条件的约束,很多高校的产学研合作创新实践常常囿于所在区域。安徽科技学院在探索产学研合作办学创新模式中的区域化优势,就体现在其结合自身办学地域的特殊性,充分挖掘区域经济特色,通过对内部知识网络规划、构建、利用、解构与重构,实现内部知识网络与区域产学研合作创新的跨层次交互,并在此过程中实现显性与隐性知识资源的聚集、转移、释放、共享与创新,实现区域合作机制,建立区域产学研合作网络,促进要素流动,更大程度地释放创新活力,区域创新呈现出新的格局。

  地处凤阳县城的安徽科技学院凭借凤阳县得天独厚的石英砂资源优势,以安徽省三个国家级经济创新实验区(包括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立项建设为契机,与蚌埠玻璃设计研究院、德力日用玻璃有限公司、安徽省石英砂及制品质量检测中心等单位深度合作,从探索玻璃产业人才培养的专业培养方向、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改革,到产学研结合、校企联合办班、实习实训基地建设、共同研发和考核,到产学研联合攻克高性能材料产业关键技术,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建立产业基地,促进产业技术升级,都为进一步加强资源深加工和综合利用,延伸产业链积累了技术和储备了人才;为彰显我校的办学特色和提升办学层次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腾飞和安徽经济的强盛提供强有力保证。

  当然,产学研合作的模式是多种多样的,可根据需求和实际情况选择合适的模式。但合作必须建立在“双赢”的基础上,以诚信合作、优势互补、互惠互利、共同发展为原则 。只有这样,学校才能通过深度研究开发区域优势特色资源,提高学校的科学研究水平,培育和壮大科技人才队伍;通过创新科研成果转化方式,培植区域特色资源优势产业,打造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教学平台;通过优化产学研合作循环机制,找到培养应用型高级人才的有效途径,提升人才培养质量和服务地方的整体实力,进一步推动了学校办学特色的形成和创新人才的培养。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