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关于文化认同与英语水平的调查

时间:2013-03-13 09:54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英语的广泛传播使得世界每一个角落几乎都能感到它所承载的西方文化气息。美国文化在西方文化中占了很大的份额,因而被认为是“西方文化的代名词”。现在,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正在侵蚀着许多发展中国家的传统文化。闭中国也未能幸免 20世纪8O年代以来,英语学习在中国持续升温,面对全国上下的英语热,外语界和非外语界的学者及教育工作者表示了担忧,有的提出了尖锐的批评。作为一并双刃剑,英语在拓展学生视野、活跃其思维方式并增强其综合素质的同时也有负面影响。中国英语教学中材料内容几乎完全“西化”引起一些学者的关注。此外.有的研究(如高一虹、周燕2008;任小华2010,2011)表明,英语学习已对学习者产生不良影响。

  在这样的背景下,我们打算在前期研究的基础上继续考察英语及英美文化对英语学习者的影响,即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是否认同英美文化.文化认同是否或在多大程度上与英语水平相关。

  二、文献综述

  (一)文化认同的变化(或)及倾向对100名苗族大学生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这些新人学的大学生在没放弃他们本土文化及民族归属的情况下,能够适应学习外国的文化,并能发展其双文化身份。嘲陈静(2004)通过问卷和访谈考察了215名中国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认同现状,结果表明大多数学生心态开放,愿意接受所谓的强势西方文化,特别是美国文化。网通过问卷调查,高一虹等(2002,2003,2004a,2004b)对2278名中国大学生的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被调查者表现出生产和附加型双语变化。对4名从加拿大归国的日本人的双语及双文化身份发展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年纪越大的归国者能较好在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找到平衡;对双语者而言,他们的身份不是两种语言与文化的简单相加,而是在两种语言及文化之间寻找平衡;身份变化是一个从严格、简单到双语及双文化,再到更为复杂的归属与操纵能力逐渐转化的过程。通过个人叙述和问卷调查研究了东南亚把英语作为二语的学习者的语言与社会文化身份的关系。结果显示,在多元文化、后殖民社会国家。如马来西亚,身份问题更复杂,也多元化。 李淑静、高一虹和钱岷(2004)采取问卷调查的方式对1017名研究生的自我认同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生产和附加型双语变化很明显。然而,刘璐、高一虹(2008)对某重点综合大学50名英语专业大学生进行了跟踪调查,结果表明英语文化(英美文化)在被调查对象内化,而且,内化过程涉及认同的冲突及矛盾心情。高一虹、周燕(2008)对300名中国大学一二年级生自我认同的跟踪调查结果表明,削减型双语变化比较明显。任小华(2010,2011)采用问卷的方式,从总体、认知、情感和行为四个方面考察了中国非英语专业大学生对英美文化的认同状况。结果表明:25.4%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在认知层面上,39.6%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在情感层面上.29.7%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在行为层面上,20.8%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 任育新(2008)通过问卷对65名非英语专业大一学生和57名英语专业大二和大三学生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中国英语学习者具有双重文化身份(英语文化身份和汉语文化身份).但对二者的认同程度不等同,与英语文化身份相比,他们有着更强的母语文化身份认同感。朱玉霜(2005)通过问卷和访谈对215名英语专业大学生的文化认同变化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附加型双语变化最明显,紧接着是生产型双语变化,削减型、分裂性和零变化三种低于“变与不变”的临界值。

  (二)文化认同与英语水平的关系对文化认同与英语水平的关系研究而言。学者们的结论也不尽一致。任小华(2011)研究显示,英语水平与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呈弱负相关。高一虹等(2004a)、任育新(2008)及杨晓琼(2008)等的研究似乎表明.学习者文化认同与英语水平呈正相关。高一虹等(2004a)研究表明,文化认同在一定程度上受到英语水平的影响,水平高的学生变化更大些。任育新(2008)研究表明,学习者的外语水平越高.就越容易认同目的语文化,其目的语文化身份就越突出。晓琼(2008)的调查表明自我认同水平高或者稳定的外语学习者,学习成就优秀;反之,学业成就强者,其强烈的学习动机进一步促进自我认同。遗憾的是,后面这三项研究都没有报道具体的相关系数。

  三、研究设计(一)研究问题1.非英语专业大学生是否认同英美文化?

  2.他们在何种程度上认同英美文化?原因何在?

  3.英语水平是否与英语学习者对认同英美文化相关?

  (二)受试河南某高校187大学生参与了调查.其中,文科87名,来自政法学院和教育技术学院;理科100名,来自化学化工学院和信息技术学院。受试年龄介于18到22岁之间。受试者中,男生38名,女生149名:106名在9到l2岁之间开始学英语,73名在13到l5岁之间开始学习英语,只有7名在8岁前和1名在16岁及以后开始学习英语;5名学习英语已有7年,28名8年,154名9年及9年以上;受试者的每周课外英语学习时间介于2到6小时;39名受试没有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425分及以上视为通过),其余全部通过大学英语四级考试。

  (三)问卷设计及实施1.问卷编制说明调查问卷的整体信度为0.611,文化认同部分的信度为0.592。调查问卷包括两部分:一部分为受试基本信息,主要包括学号、性别、年龄、英语始学年龄、学习年限、课外英语学习时间及目前英语水平等。另一部分主要考察受试学习英语的动机、课外获取英语知识的渠道以及对英美文化的认同,这部分包括24个句子,回答采取里克特5级量表:1=不同意,2=不同意,3=不确定,4=同意,5=很同意,每一个选项对应受试对句子所作陈述的看法。问卷中的第13,16和24三个句子是反向的陈述,在数据运算前我们将数值进行了重新赋值。

  3.调查的实施及数据收集整理问卷调查在2011年12月5日至7日进行。每次调查l5分钟左右。包括用5分左右交代调查的目的、意义,作答时的要求及注意事项和发放、收回问卷。调查结束后,我们及时核查收上来的问卷,剔除无效问卷,然后对有效问卷进行编号,并将数据录入计算机待用。最后用SPSS13.0对数据进行了处理。

  四、结果与讨论(一)学习者对英美文化认同的程度学者们对认同或不认同的界定不一致。(1995)把受试认同总得分与中数进行比较,得分大于中数为强认同,而得分小于中数则被认为弱认同。

  高一虹等(2004a)和任小华(2olo,2011)把认同得分与代表“不确定”的数值相比较,高于“不确定”值认为认同,低于“不确定”值则认为不认同。我们结合本次调查数据把Ho和高一虹等的做、法进行比较,发现二者相差无几.所以我们还是采取2010和2011年的做法,即把表示“不确定”的3设定为基本临界值,如果受试每题所选的对应值小于3,表示他们未认同英美文化;如果等于3,表明他们在两种文化认同中挣扎;如果大于3,则表示他们认同英美文化。我们一般保留数据的小数点后一两位(体现显着性、相关性等的数据除外)。

  参照文化认同频数原始统计数据和柱状图,我们对文化认同频数及百分比进行了整理。

  2.调查问卷的内容及项目分配文化认同部分有l3个题,故极值为39(题的总数与临界值3相乘)。把均值与极值相比较,可以看出均值小于极值近乎1-3个百分点,这说明中国英语学习者总体上没有认同英美文化。这与李淑静、高一虹和钱珉(2004)、胡旭辉(2008)、任小华(2010)和王守仁(2008)等的观点或结论基本一致。李淑静、高一虹和钱珉(2004)的研究结论是,他们(中国外语学习者)的母语认同已经开始形成.所以受外语外语学习影响而发生的变化是有限的。㈣胡旭辉(2008)的研究表明,中国大学生对外国文化的认同不高。任小华(2010)的调查表明.总体上,25.4% 的大学生认同英美文化。 王守仁认为,“英语教育将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中国大学生的民族身份(文化认同),但是这种负面影响非常有限”。大多数受试没有认同英美文化,原因可能有三。第一,因为他们都是中国人,从小就受中国文化的熏陶,因而中国文化在他们心中已深深地扎下了根.英美文化一时难以改变他们固有的中国文化认同。第二,英语在中国是外语,尽管他们花了很多精力来学习英语。但是,由于他们大部分学习动机是工具型的。即学习英语主要是为了通过英语期末及四六级、研究生入学考试等,而这些考试不直接对英美文化进行考查.因而他们大多数的精力依然放在语言上.很少兼顾英美文化.或者即使了解一些英美文化知识.但是由于了解的比较肤浅、不系统,缺乏持久性而渐渐遗忘,英美文化对他们影响小也就是理所当然的了。第三,也许有他们当中不少人认同英美文化,担心如果他们坦诚的话会被人们认为大逆不道、离宗叛族,或被戏嘘为“香蕉人”,因而没有在问卷中表现出来而已。

  然而,我们不应过于乐观,因为70名(37.4%)英语学习者得分已经超过极值,也就是说他们认同了英美文化。另外,还有21名(11.2%)的学习者处于对中国文化和英美文化的认同矛盾中.不排除他们将来认同英美文化的可能。此外,把这次和前期的研究结果(2010,2011)进行对比,还可以发现,总体而言,学习者对英美文化的认同在不断加强(由25.4%上升到37.4%);在两种文化认同中挣扎的学习者也越来越多(由2.8%上升到l1.2%)。

  尽管中国文化在学习者心中已根深蒂固。但是这种情况的出现表明。全球化而带来的英语全球化对他们的影响也越来越明显,当然与举国上下的英语热和国内外语教学中英语龙头老大不无关系。

  陈静认为,“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使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具有了得天独厚的条件向外扩张。目前,它正畅通无阻地通过书籍、影视、英特网等多种途径全方位冲击着中国的本土文化和中国人的传统思想。由于历史原因,百年来,中国文化极弱而衰,尤其是中国的传统文化,在百年间遭到了西方文化体系的全面冲击。向西方学习或“文化拿来”似乎成了国人的唯一选择和信条”。面对以美国为首的西方文化冲击.有的学习者没能正确认识中西文化之间的差异,很好处理中西文化之间的关系.他们侧重认同英美文化就在所难免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