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高职外贸实训教学对接外贸企业文化实践探索

时间:2014-01-06 11:04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经过二十多年的积极探索和实践,高职教育现已进入了蓬勃发展时期,从规模式发展向内涵式发展转变。在当前深化教学体制改革的背景下,很多高职院校都在校企合作、实训实习基地建设、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进行了有益的探索。但这些实践往往着重于人才的“硬实力”培养而忽略了人才的“软实力”竞争,这势必造成当前不少毕业生能就业但择业频繁、能上岗但站不稳岗、能发挥个性但难融入集体,可持续就业能力严重欠缺。针对此类现象,以外贸实训教学为出发点,探讨如何将其与企业文化深度对接,除了知识、专业、技能等对接层面上,还要在纵深层次上加强与企业问的对接,将企业文化引入校园、企业精神融入课堂、企业理念打造人才。
 
  一、外贸企业文化的内涵企业文化是企业在较长时间的生产经营中形成的管理思想、群体意识和行为规范的综合“ 。外贸企业文化是外贸企业在长期的贸易竞争中建构的企业的经营理念、管理模式、用人机制和行为准则的总和,其中企业价值观是其最关键的部分 。基于当前国际经济形势的变化和产业结构的升级,很多外贸企业越来越意识到了外贸企业文化对企业业绩发展的“隐性作用”,并形成了独具企业特色的企业文化体系,如广东省纺织品进出口股份有限公司的“共赢”文化,中国煤炭进出口公司的“和”文化,广新控股集团有限公司的“创新”文化,侨建集团有限公司的“以人为本”文化等。
 
  通过对企业文化的塑造,企业提高了自身的内涵建设,也增强了企业员工的凝聚力,为外贸企业顺利从“硬实力竞争”向“软实力竞争”过渡奠定了良好基础。
 
  高职院校作为向外贸企业输送中高级技能人才的摇篮,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还是实践教学改革都势必要与当前的外贸企业发展趋势紧密相连,拓展校企合作的广度和深度,以期培养素质全面、技能过硬的创新型应用型外贸人才。这一趋势也决定了高职教育必须强化实训教学。只有突出实训教学,才能更好地促进学生职业能力的形成和发展,进而培养出适应职业岗位需求的高质量的技能型人才。
 
  二、高职外贸实训教学对接外贸企业文化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外贸实训教学是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和商贸英语专业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向社会培养合格的应用型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环节,也是学生了解企业、熟悉岗位、锻炼技能、体验社会的重要途径,同时也是帮助学生从“校园人” 顺利转换成“职业人” 的重要渠道,因此实训教学在整个高职教育教学体系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很多高职院校的外贸实训教学主要借助校内实训和校外实习两大平台来实现外贸技能人才的培养。校内实训通常是以进出口贸易流程为主线,结合外贸仿真软件,让学生对外贸活动的各环节进行实操模拟,内容以基础性、规范性、通用性技能培训为主。校外实习是校内实训的延伸和提升,是全面提高岗位综合素质的平台,学生在校外基地实习主要是掌握岗位技能、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提高工作实战技能。在与企业生产过程对接层面上,不少院校都已有了有效的尝试与探索,但是在人才培养的广度和深度上还普遍存在着以下问题。
 
  (一)重“能力” 而轻“育人”
 
  在外贸实训教学中,很多高职院校都对学生的动手动口能力给予了足够的重视,从项目的设置到教学的实施,能紧紧围绕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展开,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有所提高,但是往往忽略了学生的综合职业素养的养成,从而导致学生就业后能上岗但站不稳岗。随着人才需求的不断变化,现代企业对员工职业素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以外贸单证员岗位为例,很多外贸企业用人单位在招聘外贸单证员时,都要求应聘者不仅要具备熟练制单改单的专业能力,还要具备良好的沟通、协调和协作等社会能力,同时具有一定的抗压能力和危机处理能力。因此,教师在外贸实训教学中一方面要重视学生能力培养,另一方面也要将育人教育贯穿教学始终,真正培养能“下得去、留得住、用得上、潜力大、有后劲” 的中高技能人才。因此,在校内外实训中,教师可以带领学生参观外贸企业,让学生切身感受用人单位的人才招聘要求。同时,定期聘请外贸企业招聘人员或已就业的毕业生现身试教,让学生了解外贸企业员工每天的工作量和工作强度,培养他们吃苦耐劳的精神和务实的工作作风。只有学生在思想上转变了,才能真正成为一名合格的企业人。
 
  (二)重“物质”而轻“精神”
 
  外贸实训基地建设是当前高职院校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很多高职院校也对外贸实训室进行了大量的物质投入,如采购实训设备、更新实训软件、编写实训教材、保障后勤设施等。毋庸置疑,物质的投入是外贸实训教学得以顺利开展的前提和支撑,而外贸实训教学中“精神”层面的塑造也不容忽视,具体表现在要营造实训氛围、规范实训制度、创新实训理念和提升人才培养质量等。良好的物质文化是精神文化建设的助动器,丰富的精神文化是物质文化建设的催化剂,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相辅相成才能促使外贸实训教学向纵深化发展。
 
  (三)重“结果” 而轻“过程”
 
  外贸实训教学是技能训练和职业素养培养相辅相成的过程。“素养”是能力的灵魂,是从知识到技能的桥梁;“过程”是外贸实训的载体,是领悟外贸业务本质的平台,是外贸技能训练的通道,是培养外贸职业能力的土壤。但在当前外贸实训教学中,教师往往会将学生完成外贸业务的量作为其考核结果,而忽略了对学生在完成各环节业务过程中的不同表现和完成的业务质量进行评价和总结。这种重“结果”而轻“过程”的评价模式不利于学生综合职业能力的提高,也不利于学生自身业务水平的不断提高。因此,在重视考核结果的同时也应重视业务过程的评价。
 
  (四)重“硬件”而轻“师资”
 
  培养能够适应市场需求的外贸应用型人才关键在于师资,而提升外贸人才培养的创新能力和实践素质,“双师型”师资队伍则是关键的关键。“双师型” 教师是指既具有理论教学又具有指导技术操作“双能力”;既具有教,品德风范,又具有行业岗位道德思想“双素质”;既有扎实的专业知识,又具有教育教学知识“双知识”;既具有面对学生处理师生关系的能力,又具有面对企业、社会,与人共事的非技术的“双职业素质”。外贸实训教学注重实操性和应用性,这就要求实训教学人员必须具备扎实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实践操作能力和高尚的师德。“双师型”实训教师的培养可通过“引、送、聘、带”等方式建立一支校企合作、结构合理、素质优良的双师型师资队伍。具体来说,引进外贸企业和行业一线人才,选送专业教师下企业挂职锻炼,聘请行业专家、企业高管、业界精英来校兼职任教和讲座,以老带新帮扶年青教师或无企业工作教师提升教学水平和实践能力等。
 
  (五)重“建设” 而轻“管理”
 
  目前大部分高职院校对实训建设都予以足够的重视,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但是在管理方面还存在不少漏洞,各系(部)对下属的实训室和实训基地大多实行独立管理,但人、财、物却分属不同的部门,这往往会导致系(部)与各部门之间相互协调比较困难,而相关院系对实训教学的设备、人员、场地及经费等方面也未能很好地进行统筹规划,缺乏办学效益,甚至有时会导致资源配置的重复和浪费。如很多高职院校的外贸实训教学是在经济系的国际贸易专业和外语系的商贸英语专业同时开展,对于外贸实训课程的开设、外贸软件的购买、外贸实训师资的配置、外贸实训室的建设等方面两个专业都有很多相同之处,而这时就需要相关院系进行统筹规划、合理配置资源,以达到相互协作、共赢的目的,同时也能节约管理成本。
 
  三、高职外贸实训教学与外贸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途径外贸实训教学是高职生从理论学习走向实践操作的主要途径,其教学效果和内涵建设直接影响学生的社会适应能力和就业能力。在外贸实训教学中渗透外贸企业文化才能实现校园文化与企业文化的深度融合与对接,全面提高高职生的综合职业素养。下面以外贸实训课程教学为例,探索外贸实训教学和外贸企业文化对接的实践途径。
 
  (一)实训环境物质化,仿真外贸企业职业环境外贸实训环境建设是物质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也是对接企业文化的“显性”表现。在实训环境物质化过程中,应按照企业标准和实训项目分功能进行实训室建设和布置,仿真外贸企业工作环境,陈列外贸产品模型和进出口沙盘模型,悬挂进出口贸易流程图及各岗位职能表。此外,为了更好地提升实训工作氛围,可以融合企业工作环境设计张贴财务报表和业务进度表,实训单位能随时跟踪自己的业务情况以便及时调整实训进度、合理安排实训任务。除此之外,实训室外的环境建设也不容忽视,在教学区、走廊等地悬挂外贸成功人士及历届优秀毕业生的画像和简介、优秀外贸企业的营销管理理念、经典外贸案例等,熏陶和促进学生对外贸企业文化的认识和了解,激发其学习兴趣和学习动力;在文化长廊、宣传栏定时更新国内外贸易最新政策、动向和形势等,让学生能及时把握行业动态, 了解市场需求,帮助其尽快融入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大环境中。
 
  (二)实训对象单位化,营造外贸企业工作氛围学生是外贸实训教学的主体,要培养其实用的技能,就应该为其营造外贸企业工作氛围。外贸企业在国际贸易中不仅仅与进出口商打交道,还涉及到海关、税务、商检等多个部门。针对此,以出口贸易实训流程为例,结合各岗位需求,将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让各小组承担贸易中不同的角色,多项设岗,如出口商、进口商、生产商、保险公司、货代公司等。小组内分工合作,各成员赋予不同的责任,发挥其主观能动性和个人管理能力,同时以团队为单位协调工作任务,增强凝聚力。
 
  此外,在实训项目中,要求各小组对各角色进行轮换,以帮助其熟悉外贸的各环节和各部门业务,也为学生了解岗位的社会属性,顺利走向外贸各实际工作岗位打下夯实的基础。同时,小组合作过程中学生培养了团队精神和合作精神,这也是现代外贸企业对人才素质的基本要求。
 
  (三)实训项目模块化,借鉴外贸企业工作职责实训项目的任务必须与外贸从业岗位紧密相连,符合岗位流程和职业能力训练过程。借鉴外贸企业岗位职责,对接企业行业标准,开展模块化的项目实训。以“外贸业务员工作职责”为例,依照高职教育的特点,根据市场调查和企业调研,针对外贸业务员主要的岗位职责构建国际贸易业务实训模块、外贸营销实训模块、商务谈判实训模块、外贸商务平台操作实训模块、商务英语口语实训模块和办公软件操作实训模块等六大模块的外贸综合实训。以学生为中心,开展以真实工作项目为情境的教、学、做一体化实践模式,全方位立体化训练学生的职业能力和岗位技能。实训项目模块化实现了不同层次工作任务的训练与衔接,促进了知识之问、知识与技能之间、技能与实践之问的沟通与融合,有利于职业岗位所需人才的知识、能力和素养结构的建构。此外,通过模块化实训项目模式,对接了岗位职责和企业标准,丰富了技能储备和实践能力,使学生在教学中工作、在工作中实践、在实践中提高,缩短了与工作岗位要求的差距,从而实现从书本走向实践、从课堂走向岗位、从校园走向社会,真正为“零距离”上岗平稳过渡打下坚实的基础。
 
  (四)实训评价效益化,对接外贸企业工作目标经济效益最大化是市场经济共有的法制,也是外贸企业孜孜不倦追求的目的,因此将效益经济引入到课堂评价中十分必要。为了更好地融合外贸企业文化,教师在课程中应改变以往的计分制模式,仿真外贸企业奖励机制,根据学生在每笔项目实训中完成的业务量和产生的经济效益,同时考虑其在业务中的团队合作能力和工作表现设置相应的奖项,分设团队奖和个人奖,如“外贸业务协作能力最佳团队”、“外贸盈利能力最佳团队”、“贸易磋商最佳团队”等团队奖项和“TOP3外贸出口公司/T0P3外贸进口公司”、“最佳谈判员工”、“最佳制单员工”等个人奖项。奖项评选由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评定,这样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参与性,也促进了师生问的融合。奖项评出后教师可模拟企业的颁奖仪式对获奖学生予以一定的精神和物质奖励,并适时地对实训成果和表现给予反馈和评价,以帮助学生能及时改正错误,不断提高业务水平。一方面,这种实训评价模式的改革尝试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竞争力,培养了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同时也鞭策了外贸业务能力水平稍差的学生不断进取、缩短差距。另一方面,将企业的评价机制融入到教学实践中能较好地帮助学生建立初步的就业意识, 明确自己未来的职业生涯走向。
 
  (五)实训管理制度化,融入外贸企业管理模式实训管理文化是高职院校实训管理规章制度和运行机制的综合,是确保实训教学各项活动正常运行的有效机制。可以在外贸实训室管理模式上积极探索,尝试从宏观和微观层面将外贸企业的优秀管理经验和文化内涵融入到教学管理中。在宏观管理上,针对不同的实训项目,分别制定相应的业务管理方法、业绩考核评定标准、设备操作及管理规程、质量管理标准等,奖惩分明,提高学生的工作执行力,让学生牢记制度的重要性,帮助其养成良好的职业纪律性。同时,实训中将外贸企业最新的“8S” 现代化管理理念,即整~(Seiri)、整顿(Seiton)、清扫(Seiso)、清洁(Seiketsu)、素养(Shitsuke)、安全(Safety)、节约(Save)、学习(Study))融入到日常的学生实训管理中,使学生了解企业的规范化管理方式,让学生意识到无规矩则不成方圆,培养其现代化管理意识和良好的职业素养,树立正确的质量观和劳动观。在微观管理上,实训室实行班级实名负责制,各班级进行企业调研,参考外贸企业管理制度共同商讨制定严格的劳动纪律管理制度如考勤制度、奖惩制度、班级守则等,并予以公示,互相监督执行。该方案的实施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实训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课堂管理,既对其产生了一定的约束力,也减少了学生对纪律管理的抵触情绪。
 
  结论高职外贸实训教学是培养学生实操能力、锻炼学生上岗技能的重要平台。引入外贸企业文化、营造企业工作氛围,才能真正地培养高职生在观念上成为“企业人”,在技术上成为“创业人”,在行为上成为“职业人”,使其做到学业与岗位“零距离”对接。同时,高职外贸实训教学也是一项系统的实践工程,如何深入地与外贸企业文化融合与实践,还需要相关研究者在今后的探索和实践中不断地丰富、发展和积淀。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