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院时临床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患者CK-MB峰值的相关性研究
摘要: 目的 探讨入院时临床指标与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肌酸激酶MB型同工酶(CK-MB)峰值有关.方法 收集在我院接受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的123例AMI患者的病历资料,用多元线性回归的方法分析15项临床指标与CK-MB峰值的关系.结果 患者年龄、入院时的血红蛋白(Hb)浓度和白细胞(WBC)计数、空腹血糖(FPG)与CK-MB峰值呈正相关.结论 AMI患者入院时的Hb浓度、WBC计数、FPG及年龄越高,预示着梗死范围越大,应提高对这些指标的重视.
-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危险因素
目的 探讨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 收集增城区人民医院2015年2月至2018年2月住院的416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是否在院内死亡分为生存组(385例)和死亡组(31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患者院内死亡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416例患者院内死亡发生率为7.45%,男性22例,占比5.29%;女性9例,占比2.16%.泵功能衰竭(包括心源性休克)、心脏破裂是院内死亡的两大主要原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发病时间、心率、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随机血糖≥11 mmol/L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 高龄、发病时间长、入院时心率快、左主干或3支血管病变、随机血糖≥11 mmol/L是急性心肌梗死院内死亡的独立危险因素.
关键词: 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 院内死亡 危险因素 -
大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介入术与常规溶栓治疗临床效果的对比
目的 对比大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应用介入术以及常规溶栓治疗的实际效果.方法 选择2016年8月~2017年8月间在我院进行治疗的大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共60例作为研究分析对象,使用随机数字法,将所有患者分为观察组、对照组两组,对照组进行常规静脉溶栓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的治疗基础上联合支架取栓介入术进行治疗,将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NIHSS评分改善率、mRS评分神经功能良好率、并发症出现情况以及患者死亡率进行对比.结果 在治疗总有效率方面,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在NIHSS评分改善率、mRS评分神经功能良好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在并发症出现情况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在患者死亡率方面,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 在治疗大动脉狭窄脑梗死患者中,应用静脉溶栓联合支架取栓介入术治疗的效果较为显著,出现并发症较少,安全性更高.
-
尿酸、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联合检测对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价值
目的 探讨不同血检指标对2型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的临床诊断价值.方法 选取我院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收治的43例糖尿病肾病患者作为实验组,另选取43例单纯2型糖尿病患者作为观察组,并选取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对3组患者在相同的条件下进行血液检查,对比3组血清尿酸、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等检验指标的差异.结果 实验组尿酸(86.43±33.54)μmol/L,D二聚体(0.98±0.43)mg/L,纤维蛋白原(5.32±1.95)mg/L,尿微量白蛋白(254.3±32.1)mg/L;观察组尿酸(86.48±28.77)μmol/L,D二聚体(0.65±0.17)mg/L,纤维蛋白原(3.45±2.37)mg/L,尿微量白蛋白(178.4±45.3)mg/L;对照组尿酸(7.64±3.52)μmol/L,D二聚体(0.21±0.04)mg/L,纤维蛋白原(2.21±1.08)mg/L,尿微量白蛋白(42.9±12.01)mg/L差异明显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肾病通过检测血清尿酸,无法明确诊断和区分糖尿病、糖尿病肾病患者,在临床上仅能作为参考指标应用,无法作为诊断依据,纤维蛋白原、D二聚体的检验指标差异明显,可以作为糖尿病肾病的诊断依据之一.
-
ROC曲线评价凝血功能指标对妊高征的诊断价值
目的 应用ROC曲线计算PT、aPTT、TT、Fbg、D-D、APC、APS、AT辅助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的阳性判断值,评估其辅助诊断效能.方法 以71例妊娠高血压综合征患者为研究对象,抗凝治疗前采集其静脉血检测相关指标,运用ROC曲线分析各指标的辅助诊断效能.结果 妊娠高血压组的PT、aPTT、Fbg、D-D、APC、APS、AT与正常妊娠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TT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T、aPTT、D-D、APS可用于辅助诊断妊娠高血压综合征且辅助诊断效能较高.
-
D二聚体、纤维蛋白原检测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价值
目的 分析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bg)在预测急性心肌梗死冠脉动脉腔内形成术(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中的价值.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6年3月于我院接受PTCA支架术的8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所有患者手术前后均测定D-D、Fbg水平,分析D-D、Fbg与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关系,总结急性心肌梗死PTCA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结果 ①82例患者均随访6个月,发生再狭窄18例,再狭窄发生率为21.95%;再狭窄组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所占比例高于非狭窄组(P<0.05).②再狭窄组置入支架直径低于非狭窄组(P<0.05).③术前、术后,再狭窄组D-D、Fbg均高于非狭窄组(P<0.05).结论 高Fbg、高D-D水平,且合并糖尿病、高脂血症患者其支架术后再狭窄发生风险较高,而置入大直径支架为术后再狭窄发生的保护因素.
-
结肠癌组织中血小板应答蛋白-1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及其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结肠癌组织中血小板应答蛋白-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的表达情况以及与患者预后的相关性.方法 93例结肠癌患者均接受手术或活检获得病理标本并行免疫组织化学检查,对比93例结肠癌患者不同组织(肿瘤组织、癌旁组织)TSP-1及VEGF表达阳性率、随访3年不同预后(生存、死亡)患者TSP-1及VEGF表达阳性率.结果93例结肠癌患者癌旁组织TSP-1表达阳性率(38.71%)显著低于癌旁组织(63.44%),而癌变组织VEGF表达阳性率(65.59%)则显著高于癌旁组织(37.63%)(P<0.05);随访期间生存结肠癌患者治疗前癌变组织TSP-1表达阳性率(58.54%)高于死亡者(23.08%),生存者VEGF表达阳性率(41.46%)显著低于死亡结肠癌患者(84.62%)(P<0.05).结论 TSP-1、VEGF在结肠癌组织中多为阳性表达,且上述指标水平与结肠癌患者预后具有显著相关性.
-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冠状动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CHD)患者应用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的影响.方法 本研究于2016年3月至2017年3月选取了院内收治的110例CHD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给予阿司匹林单独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用阿托伐他汀进行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患者SF-36的影响.结果 治疗组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6.36%,高于对照组的81.82%(P<0.05);在临床指标方面,治疗组同样比对照组要好(P<0.05);治疗组治疗后的各项SF-36评分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联合阿司匹林可以有效应用于CHD患者的临床治疗中,改善患者的临床症状,促进患者生活质量的提升.
关键词: 冠状动脉粥样硬化心脏病 阿托伐他汀 阿司匹林 -
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Th17/Treg细胞失衡与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
目的 探讨Th17/Treg细胞失衡以及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在免疫性血小板减少症(ITP)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入组ITP患者40例,应用流式细胞术(FCM)检测Th17与Treg细胞、RT-PCR技术检测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和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以及AimPlex流式高通量技术检测Th17细胞因子IL-17A与IL-22以及Treg细胞因子TGF-β与IL-10水平.20例健康者作为正常对照组.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较,ITP组Th17、Treg与Th17/Treg比值均显著降低(P<0.05),Th17细胞因子IL-17A与IL-22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Treg细胞因子TGF-β与IL-10表达水平均显著降低(P<0.05).Th17特异性转录因子ROR-γt与Treg特异性转录因子Foxp3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0.05).结论 ITP患者存在Th17/Treg细胞失衡以及特异性转录因子表达异常,反应了ITP患者机体免疫功能紊乱.
-
急性冠脉综合征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和胱抑素C水平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冠脉综合征(ACS)患者外周血D二聚体(D-D)和胱抑素C水平及临床意义.方法 随机选取2016年1月至2016年12月在我院就诊的86例AC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不稳定型心绞痛组(UA)41例,急性ST段抬高型心肌梗死组(STEMI)45例,同期选取冠脉正常者48例作为对照组.观察比较三组凝血四项指标、CysC、D-D水平、Gensin得分,并对Gensini评分进行多重线性逐步分析.结果 (1)三组患者治疗后PT、aPTT、TT指标均明显上升,Fbg指标均下降(P<0.05);(2)对照组CysC、D-D水平、Gensini得分低于UA组与STEMI组(P<0.05);(3)CysC、D-D、年龄进入回归方程,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ysC、D-D是ACS病情严重程度的危险因素,对于冠脉病变狭窄严重程度和冠脉病变支数有一定的预测作用.
-
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D二聚体及白介素-6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
目的 为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血浆C-反应蛋白(CRP)、D二聚体(D-D)及白细胞介素6(IL-6)联合检测的临床价值.方法 采用胶乳增强免疫比浊法及化学发光分析法对50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及100例健康体检者血浆CRP、D-D及IL-6水平分别进行检测并对结果进行比较.结果 下肢DVT患者血浆CRP、D-D及IL-6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急性炎性反应因子在下肢DVT中起重要作用,联合检测血浆CRP、D-D及IL-6对下肢DVT的早期诊断、疗效监测、和预后判断有重要的临床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