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液病患者中心静脉导管内壁沉积物的对比研究

    作者:乔爱珍;李新华;王冬芳;朱秋红

    血液病患者常需要反复多次大剂量静脉化疗,为了防止化疗药物对周围血管的刺激和损伤,保护患者的周围静脉网,彻底杜绝化疗药物外渗,我们采用锁骨下静脉插管和经外周插管的中心静脉导管(PICC)为血液患者进行骨髓移植、大剂量静脉化疗、静脉高营养支持,成分血输注、抗感染、抗排异治疗.

  • 血栓康对大鼠实验性静脉血栓形成的影响

    作者:王杰;王成梁;马淑兰;王玉珍;王淑强;贾天军;罗强

    目的:观察中药复方血栓康对实验性大鼠下腔静脉血栓形成的抑制作用.方法:选用Wistar大鼠40只,随机分为4组.模型对照组、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血栓康小剂量和血栓康大剂量治疗组,采用结扎大鼠下腔静脉法造成静脉血栓模型,缝合腹壁6h后重新打开腹腔.每组随机抽取2只大鼠的下腔静脉按常规制作石蜡切片进行病理组织形态观察,其余的8只大鼠剥离静脉取出血栓,称湿重及干重.结果:与模型对照组比较,其余3组下腔静脉血栓湿重、干重均减少,以血栓康大剂量治疗组和小剂量组较为明显(P<0.05),复方丹参片对照组血栓湿重和干重虽有所下降,但无统计学意义.病理形态观察表明,各组血管内皮细胞损伤程度不同,血栓康大剂量组明显减轻.结论:血栓康具有预防静脉血栓形成的作用及保护大鼠下腔静脉内皮细胞,预防内皮细胞损害的功能.

  • 静脉血栓形成动物模型的病理学研究

    作者:王健

    目的:观察兔颈静脉血栓形成(VT)模型的病理学变化,探讨其可靠性.方法:通过结扎静脉、阻碍血流、损伤血管壁、激活凝血因子等方法而形成模型并分期观察其病理学演变.结果:VT后3天内,血栓与管壁无粘连,内皮细胞不全,炎性浸润明显.7天后血栓收缩,与内壁机化粘连,渐有内皮细胞覆盖.结论:本模型病理过程和组织病理学变化类似于人类深静脉血栓形成,方法恒定、可靠.

  • 血栓消融术后犬股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

    作者:周为民;李晓强;余朝文;段鹏飞;桑宏飞;高峰;周伟;高杰;陈启旭;吴允明

    目的:比较Amplatz血栓消融术(Amplatz thrombectomy device,ATD)、溶栓(thrombolysis,TL)及外科取栓(thrombectomy,TX)治疗急性犬股静脉血栓形成后静脉内皮扫描电镜变化.方法:采用成年杂种犬20只做成血栓模型,其中2只假手术(sham,SH)作对照组.ATD组经皮将6-F ATD导管置入血栓内以100 000 r/min行机械血栓消融.TL组经皮导管介入溶栓,以尿激酶4 000 u/min注入血栓中.TX组以4-F Fogarty导管顺行取栓一次.于一周后通过扫描电镜观察静脉内皮层变化.结果:一周时扫描电镜结果显示ATD及TL组内皮损伤较轻,内皮损伤分级主要为Ⅰ~Ⅱ级,而TX组为Ⅲ~Ⅳ级(P<0.05~P<0.01).结论:ATD及TL具有同样的内皮结构保护作用.

  • 血栓形成高危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检测

    作者:黄建尧;叶志恒;程昌斌;巫梅

    目的:探讨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血小板α-颗粒膜蛋白(GMP-140)的变化.方法:采用酶联免疫法并与正常对照组比较.结果:血栓形成性疾病患者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GMP-140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且GMP-140的增高程度与血栓形成的量及血管的受损程度呈正相关.结论:血小板膜表面及血浆内GMP-140,可作为血栓形成的一种比较敏感而特异的诊断指标.

  • 深静脉血栓患者抗凝与纤溶功能研究

    作者:陈昀;纪春岩;朱媛媛;郭农建

    目的:通过对深静脉血栓形成(DVT)患者抗凝和纤溶系统各种指标的检测,探讨高凝状态在DVT患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作用.方法:选择72例经超声和(或)静脉造影确诊的DVT患者,以7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测定抗凝血酶-Ⅲ(AT-Ⅲ)活性、蛋白C(PC)活性、总蛋白抗原S(PS)、纤溶酶原(Plg)活性、纤溶酶原激活剂抑制物-1(PAI-1)、D-二聚体(D-dimer)、尿激酶(uPA)和尿激酶受体(uPAR)含量.结果:DVT患者的AT-Ⅲ活性、PC活性和PS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组中抗凝蛋白AT-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其中复发组的AT-Ⅲ、PC和PS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组.DVT患者的Plg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而PAI-1、D-dimer、uPA、uPAR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组中D-dimer含量>500 ng/L者占97.2%,而对照组仅占1.4%.结论:DVT患者中普遍存在抗凝功能的降低,表现为各种抗凝蛋白水平的降低,DVT患者中抗凝蛋白缺陷的发生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复发DVT患者的抗凝蛋白缺陷发生率明显高于初发患者,证明抗凝蛋白缺陷是DVT发生和复发的重要因素之一.DVT患者普遍存在纤溶功能的降低,表现为Plg含量的降低和PAI-1含量的升高,患者组uPA和uPAR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主要是由于uPA/uPAR介导的纤溶活性在DVT发生后的血管壁修复和血管发生中具有重要作用.D-dimer测定具有阴性排除诊断价值.

  • 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作者:刘红霞;罗卓章;王运林;陈力;吴沛锵

    [目的]探讨血栓前状态标志物在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患者中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收集正常对照30例(NC组)、单纯糖尿病(SDM)组33例、DKA组24例,检测并比较三组血浆D-二聚体(D-D)、纤维蛋白原(FIB)及血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脂蛋白相关磷脂酶A2(Lp-PLA2)水平.[结果]DKA组的D-D、FIB、hs-CRP、Lp-PLA2水平明显高于SDM组及NC组(P<0.01);SDM组的D-D、FIB、hs-CRP、Lp-PLA2水平显著高于NC组(P<0.05).[结论]DKA患者血栓前状态标志物明显增高,血液存在高凝状态,在临床工作中应及时处理,预防缺血性疾病的发生.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