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研究

    作者:廖穗祥;郑勇强;张东升;李洪吉;夏虹;王建华

    目的:评价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的生物力学稳定性.方法:选取6具新鲜冰冻人体枕颈部标本,年龄为20~35岁,男3具,女3具.每具标本解剖截取其C6以上的部位,保留枕骨粗隆以下的颅骨骨性结构及其与颈椎相连的韧带部分,仔细剔除附着于颅脊交界区骨性结构周围的肌肉组织,完整地保留该区域的各种韧带与关节囊,制作为正常模型(N组),用Motion Analysis三维运动测试机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运动范围(ROM);然后离断寰枢椎间横韧带,制成寰枢椎的失稳模型(UN组),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再将每具标本进行新型蝶形枕颈系统固定,蝶形枕骨板先后依次以11枚螺钉固定(A组)、以7枚螺钉固定(B组)及以3枚螺钉固定(C组),后每具标本进行SUMMIT系统固定(D组),每种固定后测量C0~C3节段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ROM.对蝶形枕骨板不同的固定方式与寰枢正常模型、失稳模型及SUMMIT系统固定进行组间比较,比较A、B、C、D组内固定方式中枕颈部的屈伸、侧屈及旋转三维稳定性.结果:在6种不同工况下,A、B、C、D组固定方式稳定性均优于正常组及失稳组,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P<0.05).在前屈、后伸、左右侧屈方向上的比较,A、B、C、D四种内固定方式组间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在左右旋转方向上,A、B、C、D四种不同固定方式组间比较有统计学差异,其中B、C、D 三种内固定方式间的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而A组与B、C、D 三组间的比较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与SUMMIT内固定系统固定一样能提供有效的力学固定强度,其中以11枚螺钉固定的新型蝶形枕颈内固定系统固定在旋转稳定性上更优.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