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模式对 QRS 波宽度的影响

    作者:张丽梅;李锐洁;刘可;覃佐岸;郭涛

    目的:探讨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模式对QRS波宽度的影响。方法符合CRTⅠA类适应证、成功置入CRT-P/D的心力衰竭患者44例,先后程控为传统双室起搏和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两种模式。传统模式设定偏短的房室延迟( AVd)和心室间延迟( VVd),确保左/右室电极100%夺获双侧心室。兼顾模式滴定式程控AVd和VVd,确保双室电极100%夺获心室前提下,经房室结下传的兴奋与双室起搏刺激共同激动心室,表现为“真融合”且窄的QRS波群。每种模式随访1~3个月,比较两种模式的QRS波宽度变化,以P<0.05判为差异有显著性。结果44例均成功实现传统模式和兼顾模式优化。传统模式程控后即刻的平均QRS波宽度比术前缩窄,但随访结束时比术前相比无显著性缩窄。兼顾模式程控后即刻和随访结束时平均QRS波宽度均比术前缩窄,且窄于传统模式。兼顾模式的平均QRS波宽度程控即刻与随访结束时比较无显著性变化。兼顾模式的佳AVd长于传统模式,与术前患者自身PRd无显著性差异,传统模式AVd较术前患者自身PRd显著缩短。结论传统CRT弃用自身房室传导,QRS波缩窄程度有限,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可使QRS波更窄,中心型心室激动、多位点起搏、弱化CRT硬件缺陷等可能是QRS波进一步变窄的机理。窦性心律、PR间期偏短、术前QRS波增宽不明显或术后QRS波“缩窄”不明显甚至更宽的心力衰竭患者,可能从双室起搏兼顾“房室结优先”使术后QRS波进一步变窄中获益。

  • 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作者:李守萍;张民

    目的:观察心脏再同步化起搏对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选择已确诊的慢性充血性心衰患者80例,分为药物治疗组(对照组)40例和心脏再同步化起搏治疗组(实验组)40例,比较CRT患者术前与术后1周、对照组与实验组出院后6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包括左室射血分数( LVEF)、左室舒张末期内径( LVEDD)、QRS时限、6min步行试验的差异。结果:实验组术后1周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优于术前,实验组患者出院后6月的血流动力学指标也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结论:心脏再同步起搏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能够明显改善患者的心脏功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从而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水平。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经胸心外膜起搏导线的植入技术

    作者:沈法荣;王志军;陈建明;黄抒伟;凌锋;俞尉;陈旭姣;吕锋;何仁良;夏瑜

    目的 探讨经胸心外膜左心室导线植入在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心脏再同步化治疗中的意义.方法 对1例经静脉植入左心室导线因冠状静脉窦开口畸形而放弃的患者行经胸植入左心室心外膜导线植入.结果 右心房、右心室心内膜起搏导线植入及两根心外膜起搏导线缝合均顺利,术后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2周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提高至Ⅱ级,LVEDD从72 mm减至66 mm,优化程控起搏器后超声心动图描记术检查室间隔基底部与左心室侧壁间失同步性改善,第3天心外膜起搏导线阈值从术中的2.0V降为0.5V且稳定.已随访12周临床症状、心功能改善,组织多普勒显像示左心室内恢复同步化.结论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经胸心外膜左心室导线植入是安全、可行的,特别是对经静脉途径失败的患者,是可选择的方法之一;术中左心室导线的定位及术后的综合处理十分重要.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的特殊病例处理

    作者:王蔚;宿燕刚;刘少稳;葛均波;徐德民;赵强

    目的 观察心室再同步化治疗的特殊病例处理.方法 对2例扩张型心肌病因冠状静脉畸形、左心室起搏电极不能达到理想起搏位置的患者采用心外科微创手术植入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结果 2例患者三腔起搏器各起搏电极植入过程顺利,起搏器工作良好,起搏心率为80次/min.左心室收缩同步性均较术前改善.术后1周心功能均恢复至NYHA心功能分级Ⅲ级.无并发症.结论 对经导管径路植入左心室电极失败的患者应用微创开胸左心室心外膜起搏电极植入进行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是可行、安全且有效的.

  • 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患者术后反应的比较研究

    作者:何浪;王志军;金红峰;钟诚;孙国建;陈建明;沈法荣

    目的 回顾分析心脏再同步化治疗(CRT)患者抗心衰药物的治疗变化,指导术后规范用药.方法 选取102例CRT治疗患者随访数据,根据术前和末次随访记录的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心室射血分数(LVEF)和纽约心功能分级(NYHA)将患者分为有反应组和无反应组;分析两组的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血管紧张素受体拮抗剂(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利尿剂和地高辛等药物使用变化情况.结果 86例患者归入有反应组,16例患者归入无反应组.有反应组术后ACEI/ARB应用剂量明显增加(84比56),β受体阻滞剂也明显增加(86比60),利尿剂无明显变化(85比80),地高辛也无明显变化(82比81);无反应组术后ACEI/ARB应用剂量患者明显减少(13比4),β受体阻滞剂量也明显减少(10比5),利尿剂无明显变化(16比16),地高辛也无明显变化(15比16).ACEI/ARB+β受体阻滞剂剂量均增加组和单药组比较,NYHA心功能分级改善、LVEDD缩小及LVEF提高更为显著.结论 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CRT术后应及时调整药物治疗方案,CRT治疗能提高抗心衰药物的效果.

  • 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心脏再同步化治疗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

    作者:张海波;孟旭;韩杰;贾一新;张烨;李治安;孙凌波

    目的 探讨经胸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技术进行扩张型心肌病心力衰竭(简称心衰)的同步化治疗(CRT)效果.方法 对1例置入冠状静脉窦电极困难导致心包压塞的扩张心肌病患者行经胸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技术进行电极置人,进行三腔起搏同步化治疗心衰.结果 组织多普勒显示患者的房室、左室内存在明显收缩不同步,但在放置静脉窦电极时心脏穿孔出血.由于急诊条件无法使用心外膜电极,在开胸止血后右房、右室、左室均行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未出现严重并发症.术后临床症状逐渐改善,NYHA心功能分级从术前Ⅲ-Ⅳ级提高至Ⅱ级,左室舒张末径从88 mm减至68 mm,优化程控起搏器后超声心动图描记原来收缩延迟的左室侧壁和后壁中间段均有明显的达峰时间大幅缩短,分别缩短252 ms和204 ms.左室内大收缩延迟由415 ms缩短为163ms,左室收缩不同步指数由193 ms缩短为65 ms.随访3个月后电极的起搏阈值没有明显变化.结论 经胸心内膜电极心肌内埋置技术进行扩张型心肌病心衰的CRT是安全、可行的,特别是静脉窦电极放置失败而无法选用心外膜电极时是可选择的方法.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