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初次人工髋关节置换术稳定性评估

    作者:赵滨;陈艺新;杨俊;贾湘谦;陈洪强

    目的 探讨影响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稳定性影响因素.方法 本组108例,均采用后外侧入路,THA者采用相同的摆动角128°及28mm股骨头,根据术中稳定性试验及软组织张力测试结果 分为稳定组与不稳定组,58例术后再作骨盆平片及CT,分别用Kalteis法、Andrew法及Takashi法测定两组假体的外展角及联合前倾角.所有病例均作American Society of Anesthesiologists (ASA)评分.结果 本组108例,随访时间6~24个月,平均14个月,出现后脱位7例,其中全髋脱位5例,半髋脱位2例.全髋脱位的5例中,4例出现在术后1周内;2例因假体外展角大于60°引起,作了翻修手术;另3例经手法复位、卧床2周后痊愈.7例脱位中2例伴有神经肌肉功能不全,68例THA中,2例因张力过松出现术后即刻半脱位,硬膜外麻醉消失后自然恢复;7例后脱位中,2例ASA评分≥3分,占脱位病例的28.5%.结论 人工髋关节置换术后,假体安放位置、软组织张力及患者的ASA评分均影响术后的稳定性.

  • 多层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的临床运用

    作者:李颖文;向述天;邵举薇;张勇;毛崇文

    目的 探讨多层螺旋CT测量眼眶容积在临床的运用.方法 应用多层螺旋CT测量软件对先天性小眼球或眼球发育不良者1 1例和幼年外伤致眼球萎缩4例,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15例,眼眶爆裂骨折64例患者行眼眶CT平扫,并进行患眼和对侧健康眼的眼眶容积测量.结果 较客观、准确测量出眼眶容积数据,先天性小眼球或眼球发育不良者23例或幼年外伤致眼球萎缩失明者、视网膜母细胞瘤眼球摘除术者眼眶容积均小于对侧健康眼;眼眶爆裂骨折患者眼眶容积测定大于对侧健康眼.结论 通过眼眶容积监测,可以判断患儿眼眶发育的情况,所置内容物对眼眶发育的影响及功效;对眼眶爆裂骨折患者进行容积测量,可预测眼球内陷情况,指导临床治疗,并术前术后进行比较,判断疗效.

  • 汉族和哈萨克族人蛛网膜下池CT测量值的比较

    作者:栾立;田素良;范育龙;艾自胜

    目的:获取汉族和哈萨克族人蛛网膜下池CT测量值的比较资料.材料与方法:选择汉族正常头部CT片200例,男100例,女100例;哈萨克族CT片200例,男100例,女100例.进行五项脑池的CT测量研究,统计其平均值和标准差,做了汉族和哈族同性别之间的脑池平均值比较及t检验.结果:哈族男性鞍上池比汉族男性的略大,但两者没有显著性差异,而汉族和哈族女性之间鞍上池比较,哈族鞍上池比汉族的大,两者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环池、四叠体池、大脑外侧窝池,大脑纵裂池男性:汉族~哈族之间和女性汉族~哈族之间脑池的平均值相比较,汉族男性和女性脑池均比哈族的大,经显著性检验,汉族男性和哈族男性;汉族女性和哈族女性之间这四项脑池测量值存在高度显著性差异,即汉族脑池大于哈族.结论:鞍上池CT测量值哈族大于汉族.环池、四叠体池、外侧窝池、大脑纵裂池汉族男女性均比哈族的大,即族别之间其CT测量值有高度显著性异.

  • 汉族、朝鲜族侧脑室CT测量

    作者:崔兴弼;金昌洙

    测量了延边地区200名健康朝鲜族(男100名,女100名)和168名健康汉族(男100名,女68名)的正常头部CT片,测量项目为7项,计算4项指数,做了U检验.结果表明,汉族男性和朝鲜族男性的测量项和脑室指数的差别无显著性(P>0.05),朝鲜族女性的头颅大内横径和两顶间距离大于汉族女性(P<0.01).

  • 用于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的改良CT突眼度测量方法

    作者:聂友华;寇静波;宋建星;刘为廷

    目的:探索可用于眶外缘骨折移位患者的CT突眼度测量方法.方法:17例单侧颧眶复合体骨折患者,接受眶周螺旋CT 扫描,重建眼眶至颞骨的三维骨组织模型,并在双侧眼球各自的大径层面标定单个眼球的前点(AP)和对应侧眶外缘的前点(Ex).在三维重建模型上标定双侧耳门上点(P、P')及健侧的眶下点(Or),分别记录AP、Ex在眶耳平面上至双侧耳门上点连线(PP')的投影距离AP'-PP'和Ex'pp',并行双侧对比.结果:17例患者中,健侧眼球前点距PP,平均(86.26±3.40)ma(n=17),患侧平均距离(82.13±4.18)m(n=16),双侧差值(4.00±2.63)mm(n=16).健侧眶外缘,距PP,平均(73.38±4.07)ml(n=17),患侧平均(70.81±4.67)ma(n=16),双侧差值(2.54±1.71)m(n=16).结论:本改良CT突眼度测量法适用于因外伤或局部肿瘤等原因改变了正常眶外侧解剖结构的患者,可以有效的分别反映患者眼眶和眼球的实际空间位置变化.

  • 单侧入路穿刺椎体成形术前CT测量定位穿刺路径的临床价值

    作者:刘长林;宓士军;高景春

    目的:探索单侧入路椎体成形术佳穿刺路径.方法:对256例胸腰椎骨折病例(377个伤椎节段)行单侧大角度穿刺椎体成形术治疗.术前,全部行伤椎穿刺路径CT测量标定及穿刺路径的模拟重建,并测得数据.然后根据测量数据应用导向器导引单侧入路穿刺行椎体成形术,观察穿刺到位率和疗效.结果:377个椎体节段均穿刺成功,穿刺技术率100%.穿刺路径与CT标定相符合者341节段,穿刺符合率90.45%.36节出现明显偏差,不符合率9.55%.随访6个月~12个月,256例椎体成形病例中:术后症状完全缓解(CR)235例,完全缓解率91.80%.部分缓解(PR)21例,部分缓解率8.20%.有效率100%.结论:单侧穿刺椎体成形术前CT测量定位穿刺路径是必要的和有效的,精确减少并发症的保证.

  • CT测量寰枢椎椎弓根在椎弓根螺钉置入的临床应用

    作者:张建华;杨明智;郭龙

    目的 通过术前CT测量寰枢椎椎弓根的有关数据,指导术中置入椎弓根螺钉,提高螺钉置入的安全性.方法 本组38例患者术前均进行CT扫描,测量寰椎后弓以及枢椎峡部的上下径、内外径、上倾角、内倾角及椎弓根长度等数据,了解佳进钉点及椎弓根螺钉的直径和长度,确定螺钉置入的方向、深度.结果 38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后患者均行X线片及CT片检查,检查提示有2枚枢椎椎弓根螺钉突破椎弓根外侧壁进入椎动脉孔中,未发现不良反应,152枚螺钉植入均安全有效.结论 通过术前CT影像学进行观察和测量,为不同患者提供个体化治疗方案,为准确置入椎弓根螺钉提供必要的参考.

  • 浅析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

    作者:张建华;杨明智;刘志斌

    目的:探讨寰椎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价值,为提高椎弓根螺钉固定技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24例可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住院患者作为研究对象给予三维CT测量;同时选择24例干燥寰椎标本进行椎弓根解剖研究。结果从寰椎椎弓根解剖结果来看,寰椎侧块的宽度、长度、高度以及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与三维CT测量寰椎侧块的宽度、长度、高度以及中线至寰椎椎弓根中点的距离的结果差异无显著性。结论椎弓根解剖和CT测量在椎弓根螺钉固定中的应用具有同样价值,临床可通过该两种方式来确定准确的进针位置、方向及其深度等。

  • 正常与脑发育不良小儿脑室脑沟脑池的CT测量结果对比观察

    作者:周贵锋

    目的:对比分析正常脑发育同脑发育不正常小儿的脑室脑沟脑池CT测量结果的差异.方法:选取我院于2016年5月至2017年3月接诊的61例脑部发育不良患儿作为本研究的观察组,另选取来我院接受正常体检的61例脑部发育正常小儿作为研究的对照组.对两组小儿分别实施脑部CT扫描检查,对比两组小儿检查结果的差异,分析CT测量的临床意义.结果:1岁以下的小儿其纵裂池、额部脑沟以及蛛网膜下腔的距离都比1至3岁小儿更宽,随着小儿年龄的不断增大,这些距离的宽度逐渐降低.脑部发育不良患儿1岁以下以及1岁至三岁的患儿,脑室、脑沟以及脑池的CT检测距离均显著的大于正常小儿.两组小儿差异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发育不良小儿的脑部CT检测结果中脑室、脑沟及脑池距离与正常小儿差异显著,因此对脑发育不正常患儿进行脑部CT测量具有临床应用价值.

    关键词: 脑发育 脑室 CT测量
  • 脑组织萎缩的CT测量与诊断

    作者:何丽芬;曾妙银

    目的:探讨脑萎缩的CT诊断征象.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以下几组与脑组织形体有关的数据从而确定脑组织形体属正常或萎缩改变:①脑沟纹的数量与深度;②脑室腔前角及体部的宽度;③侧裂池的宽度.将全部被测量的448例颅脑CT数据资料分成四个组:正常、轻、中、重度脑萎缩.结果:在448例中正常组122例,轻度脑萎组144例,中度脑萎组78例,重度脑萎组104例.结论:认为CT检查对脑萎缩的形态学诊断是行之有效的佳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测量主要部位脑沟纹及脑室腔数量化的改变,并可再结合其他脑池脑室形态及脑组织密度的改变,进而推论出脑萎缩的程度,及进一步考虑是否并发有其他脑病存在,从而更好地对脑萎缩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提高对延缓脑组织退化改变的认识及改善脑萎缩患者的智力及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 脑组织萎缩的CT测量与诊断

    作者:曾妙银

    目的:探讨脑萎缩的CT诊断征象.方法:主要通过测量以下几组与脑组织形体有关的数据从而确定脑组织形体属正常或萎缩改变:①脑沟纹的数量与深度;②脑室腔前角及体部的宽度;③侧裂池的宽度.将全部被测量的448例颅脑CT数据资料分成四个组:正常、轻、中、重度脑萎缩.结果:在总448例中正常组122例,轻度脑萎组144例,中度脑萎组78例,重度脑萎组104例.结论:认为CT检查对脑萎缩的形态学诊断是行之有效的佳检查方法之一;通过测量主要部位脑沟纹及脑室腔数量化的改变,并可再结合其他脑池脑室形态及脑组织密度的改变,进而推论出脑萎缩的程度,及进一步考虑是否并发有其他脑病存在,从而更好地对脑萎缩病变进行预防和治疗,提高对延缓脑组织退化改变的认识及改善脑萎缩患者的智力及生活质量有着积极的意义.

51 条记录 3/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