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受损背根节A类神经元的阈下膜电位振荡

    作者:邢俊玲;胡三觉

    目的:研究慢性压迫大鼠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 DRG)神经元阈下膜电位振荡(subthreshold membrane potential oscillation, SMPO)的特征及其与异位自发放电的关系.方法:采用在体DRG神经元细胞内记录.结果:在慢性压迫的650例DRG神经元,93例A类神经元出现具有特定频率及幅值的SMPO.对其进行研究发现,异位自发放电起始于SMPO的上升相,SMPO的规则、梭形及不规则形式分别决定了异位自发放电的周期/整数倍、阵发及不规则放电模式.有SMPO的神经元,其兴奋性高于没有SMPO的神经元.此外,低浓度河豚毒可以阻断SMPO的产生,进而消除异位自发放电.结论:阈下膜电位振荡是产生异位自发放电的基础,反映了初级感觉神经元超兴奋的基本电生理变化.

  • 利鲁唑对大鼠背根节神经元诱发簇放电的抑制作用及电流机制

    作者:宋英;张咏梅;徐洁;武静茹;秦霞;花嵘

    目的 探讨利鲁唑(riluzole)对慢性背根节压迫(chronic compression of dorsal root ganglion,CCD)模型大鼠背根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神经元诱发簇放电(evoked-bursting,EB)的抑制作用及电流机制.方法 33只健康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n=13)及CCD模型组(n=20),进行离体膜片钳全细胞记录.结果 CCD术后DRG神经元EB发生率增高,达53%(44/83),与正常对照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DRG局部给予利鲁唑(1、10、100 μmol/L)浓度依赖性抑制持续性钠电流(persistent sodium current,INaP),100 μmol/L利鲁唑可抑制阈下膜电位振荡幅度及EB放电.结论 利鲁唑通过阻断INaP抑制EB放电而发挥外周镇痛作用.

  • 神经病理痛状态下大鼠背根节神经元对痛信息传递的A-C交叉兴奋效应研究

    作者:牛春晓;谭超;韩文娟;刘飞;袁建林;邢俊玲

    目的:利用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确定,来自于外周的触、压刺激可以被有自发放电活动的背根节神经元(DRG)所放大,并与伤害性感受神经元之间形成交叉兴奋,从而造成触诱发痛信号的传入.方法:在体单纤维细胞外记录及在体细胞内记录技术.结果:大鼠背根节慢性压迫损伤后,具有不同感受野性质的外周神经传入信号可以通过DRG胞体向中枢传递.在具有阈下膜电位振荡(SMPO)的DRG神经元,刺激坐骨神经后,外周传入信号可被放大.慢波振荡放电(SWO)是在损伤DRG神经元上观察到的一类较为特殊的阵发放电形式,细胞内记录显示,其发生基于周期存在的去极-复极化膜电位变化.在每一阵发时相内,放电频率有一低-高-低的规律变化.在SWO放电神经元,坐骨神经刺激施加于膜电位的去极化时相时,会诱发该放电的提前出现,且在A及C类神经元均可看到.在坐骨神经给予仅兴奋A类纤维的刺激,若该纤维上存在SWO放电的模式,则可在邻近的C类纤维记录到传入放电活动,即产生了神经节内A-C交叉兴奋现象.结论:外周传入信号在经过大鼠损伤的背根神经节神经元上传时,信号可被放大.且在A类神经元发生慢波振荡放电时,在神经节内产生A-C交叉兴奋现象.该交叉兴奋现象的出现,与阻断神经元钠通道的失活,增强持续性钠电流的开放密切相关.

  • DRG慢性痛信号产生的细胞兴奋性分型及离子通道机制

    作者:解柔刚;段建红;王文挺;刘一辉;邢俊玲;胡三觉

    目的:研究Hodgkin提出的兴奋性分型是否存在于背根神经节(Dorsal Root Ganglion,DRG),并对该分型及介导该分型的离子通道电流的变化在慢性痛信号产生中的重要作用进行探讨.方法:本研究通过制备背根节慢性压迫模型(chronic compression of DRG,CCD),在整节消化后的DRG大中细胞进行全细胞膜片钳记录.结果:依照神经元受刺激后产生动作电位的特征,79只大鼠的311例神经元可分为三种类型.在正常对照组(n=179),1、2、3型神经元所占比例分别为13%、27%和60%;在CCD组(n=134)比例则分别为27%、33%和40%.统计分析显示慢性压迫损伤后,1型神经元分型比例明显增加,而3型神经元分型比例显著减少(P<0.05).正常DRG神经元中,持续钠电流(INaP)的幅值在1、2型神经元中比3型神经元明显要高(P<0.05).CCD术后INaP在1、2型神经元中均增加,但仅在1型神经元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DRG大中细胞在慢性压迫损伤后,神经元兴奋性分型中1、2型神经元的比例增多和1、2型神经元上INaP电流的增加,共同造成了由DRG向更高级中枢的信息传递的加强.

  • 受损背根节神经元持续性钠流的检测

    作者:刘志洋;王玉英;王文挺;胡三觉

    目的:检测损伤大鼠背根节(DRG)神经元持续性钠流(persistent sodium current, Inap)并研究其与阈下膜电位振荡的关系. 方法: 术后3~6 d慢性痛大鼠模型背根节急性分离,消化离散成单细胞,对中小型DRG神经元运用全细胞膜片钳技术记录. 结果: 电压钳下,钳制电位在-80 mV,给予斜波去极化到-30 mV时,细胞产生一持续时间150~200 ms,幅值89~200 pA的持续性内向钠流,且对100 nmol/L TTX敏感.电流钳下,产生阈下膜电位振荡的细胞,给予100 nmol/L TTX后,振荡消失.结论:在受损DRG神经元上检测到的持续性钠流可能是产生阈下膜电位振荡的基础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