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黄斑裂孔自发闭合一例

    作者:严晓腾;周岚;康欣乐;冯军

    患者女,63岁.因右眼视物模糊1个月于2014年11月18日来我院眼科就诊.患者既往有糖尿病病史15年;曾因双眼增生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于2014年2月在我院眼科行双眼全视网膜激光光凝(PRP)治疗.眼部检查:右眼视力0.06,不能矫正;左眼视力0.5,-2.00 DS矫正0.6;右眼眼压13 mmHg(1 mmHg=0.133 kPa),左眼眼压12 mmHg.右眼角膜透明,晶状体浅黄色混浊,玻璃体腔纤维增生.视网膜颞上下血管弓附近可见大量激光光凝斑,视盘表面纤维增生,黄斑中心凹处光带中断,可见1/4个视盘直径(DD)大小的暗红色裂孔,边界清晰,视网膜平复(图1).

  • 特发性黄斑裂孔自发闭合二例

    作者:段红涛;陈松

    例1患者女,70岁.因左眼视力下降伴视物变形2周于2013年8月12日来我院就诊.既往身体健康.眼科检查:视力:右眼0.6,+1.50DS~-0.50DC×135°矫正0.8;左眼0.2,+1.00DS~-0.75DC×85°矫正0.4.双眼外眼未见异常.裂隙灯显微镜检查,双眼角膜透明,晶状体皮质轻度混浊.

  • 外伤性大黄斑裂孔自行闭合一例

    作者:孙吉君;宋宗明

    患者男,21岁.右眼因三角铁击伤后视力下降1d于2011年7月1日来我院就诊.全身检查无异常.否认糖尿病、高血压等疾病史.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数指/眼前,矫正不能提高;左眼视力0.8,矫正视力1.0.右眼眼压7.6 mm Hg(1 mm Hg=0.133 kPa),左眼眼压12.3 mm Hg.右眼睑水肿,结膜充血(++)、水肿,角膜透明,前房血细胞(++),下方可见积血约1 mm.瞳孔呈竖椭圆形,大小约4 mm×3 mm,对光反射消失.晶状体透明、在位.因玻璃体混浊眼底窥不清.左眼眼前节及眼底检查正常.B型超声检查结果显示,右眼玻璃体混浊.诊断:右眼挫伤;右眼外伤性前房积血.予以甲钴胺片500 μg,3次/d,复方硫酸新霉素滴眼液点眼,3次/d.伤后5d复诊,右眼视力数指/30 cm,矫正不能提高.眼压16.0 mm Hg.

  • 光相干断层扫描观察外伤性黄斑裂孔自发闭合四例

    作者:左玲;栾永昕;杨丽;李相军;王桂云

    例1 患者男,18岁.左眼被足球击伤后视物模糊2 h就诊.检查:左眼视力0.1(以下均为佳矫正视力),屈光间质清晰,直接检眼镜检查见黄斑区视网膜浅脱离,黄斑中心凹见一圆形裂孔,大小约1/8视盘直径(DD),边缘不整齐.裂隙灯三面镜检查周边部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检查显示在相当于中心凹处有一窗样缺损,其周同视网膜荧光渗漏.

  • 黄斑板层裂孔相关视网膜前增生的研究现状与进展

    作者:李鑫;张琦;赵培泉

    黄斑板层裂孔(LMH)相关视网膜前增生(LHEP)是新近提出的一描述黄斑裂孔前增生膜的概念.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黄斑前膜,LHEP表现为位于LMH或部分全层黄斑裂孔孔缘的松软而粘稠的黄色致密组织,不具备牵拉视网膜组织的特性.在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上表现为位于视网膜前与视网膜组织同质的中等光反射物质;免疫组织化学检查提示LHEP中存在神经胶质细胞、成纤维细胞、玻璃体细胞和Ⅱ型胶原蛋白;透射电子显微镜发现LHEP以成纤维细胞和玻璃体细胞为主,为大量细胞的集结附聚.LHEP的产生继发于LMH形成之后,是视网膜组织受损应激后的一种修复过程.其临床特征及意义尚需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 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和氩激光治疗

    作者:高小伟;管怀进;徐建云

    目的探讨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的临床特征和氩激光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本院210例224只眼相应视网膜变性的氩激光治疗资料,并与同期尚无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氩激光治疗对照.结果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患者,小于60岁者89.7%,男性53.3%,女性46.7%,格子样变性65.6%,变性范围≤1个象限者87.5%,卵圆形裂孔60.7%,伴有局限性视网膜浅脱离者23.7%.与尚无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患者相比,≥35岁、囊样变性、视网膜纵向小皱襞、有自觉症状的患眼构成比明显偏高,而氩激光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治疗对已出现局限性孔源性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变性患者疗效明显偏低(P<0.01).结论有裂孔的视网膜变性常见于青壮年,多数患者为1个象限内的格子样变性;裂孔多数为卵圆形,多不伴有视网膜脱离;裂孔没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多数没有自觉症状.不伴有视网膜脱离的视网膜单纯性裂孔的视网膜变性,氩激光视网膜脱离预防性治疗可获得满意疗效.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前后的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及光相干断层扫描的变化分析

    作者:俞晓艺;杨安怀;邢怡桥;林碧娟;易连芳;江双红;李林;喻长泰

    目的观察并分析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患者手术前后的视力、多焦视网膜电图(mfERG)及光相干断层扫描(OCT)的变化特征,评估黄斑裂孔手术疗效. 方法收集2001年2月~2002年5月在我院行玻璃体切割术治疗IMH的患者28例(28只眼),分别在手术前和手术后1、3、6、12个月时,对患者行视力、mfERG及OCT检查,并与正常对照组(33只眼)进行比较,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结果 (1)OCT显示手术后1个月内27只眼(96.43% )黄斑裂孔完全闭合,1年内无复发,1只眼(3.57%)1年内黄斑裂孔始终未闭合.(2)IMH眼手术后1年视力较手术前明显提高(P<0.01),视力恢复主要在手术后6个月内.(3)IMH眼手术前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明显降低,典型三维地形图呈火山口样改变.手术后1年mfERG一阶函数的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不断增加,持续到1年以后,三维地形图表现为中央峰逐渐恢复.手术后12个月时,1环和2环P1波反应密度较手术前明显增加(P<0.05),但仍然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而3、4、5环P1波反应密度始终未受明显影响(P>0.05).(4)27只眼手术后黄斑裂孔完全闭合后,经OCT测量的黄斑中心凹的视网膜神经上皮层(FRNEL)厚度在手术后1~12个月维持不变,且始终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5)IMH眼手术后12个月时,视力、mfERG一阶函数1环和2环的P1波反应密度、FRNEL之间均呈正相关关系(P<0.05). 结论玻璃体切割术是治疗IMH的有效方法,视力、mfERG及OCT可以很好地评估黄斑裂孔的手术疗效,且三者间总体上具有一致性.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成功愈合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图像分析

    作者:许艺民;马志中;王欣;刘烽;张惠蓉;冯云;鹿新荣

    目的研究玻璃体切除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IMH)手术成功愈合后的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图像特征及其与视功能恢复的关系. 方法 IMH患者24例25只眼,通过玻璃体切除、内界膜剥除、自体血清注入等手术,黄斑裂孔均已成功闭合.回顾分析IMH患者OCT图像特征,IMH Ⅱ级9只眼,Ⅲ级13只眼,IV级3只眼.手术后3~24个月进行视力、佳矫正视力、裂隙灯、视网膜镜、间接检眼镜、荧光素眼底血管造影(FFA)及OCT检查. 结果 IMH手术使黄斑裂孔成功闭合后,其OCT图像大致可分成3组.U型5只眼:相对正常的中心凹形状;V型7只眼:黄斑中心凹较陡;W型13只眼:黄斑中心凹处神经上皮缺损,但裂孔缘未翘起,无囊腔形成.手术后患者视力均有提高,以U型视力预后好. 结论 IMH的OCT图像特征与手术后视力相关.

  • 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

    作者:陆融;徐明;黄兆喜;王丽天

    特发性黄斑裂孔临床眼底所见为黄斑区中央部边界清晰的红色圆形裂孔,大小约为1/4~1/2视盘直径。近年来,临床工作者意识到玻璃体-视网膜边界上移行的视网膜神经胶质细胞的切线方向收缩是特发性黄斑裂孔形成机制的重要因素[1,2]。根据这一理论而发展的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已成为玻璃体注气及玻璃体切割的补充术式应用于特发性黄斑裂孔的手术治疗,患者术后2年随访视力显著高于仅接受注气及玻璃体切割术的患者[3]。我们选取1996年12月至1997年7月在美国阿拉巴马眼科医院确诊为特发性黄斑裂孔并接受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剥离术的68例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对内界膜及视网膜前膜的超微结构以及细胞和分子构成进行了观察,现将结果报道如下。1 对象和方法1.1 对象 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均散瞳后作眼底检查,以Gass[1]所定标准确诊。共68例,男36例、女32例,年龄13~90岁。患者均无眼外伤史及全身病史,排除术中为血液、色素污染的组织,共获170片从玻璃体视网膜边界剥离的膜状组织,均于术后30 min内开始实验室研究。1.2 方法1.2.1 电镜及免疫定位组织以戊二醛及四氧化锇固定,脱水后用树脂包埋,切片,以醋酸铀及硝酸铅染色后用JOEL JEM-100CX电镜观察。免疫定位标本在固定前用一抗(抗laminin、perlecan、Ⅳ型胶原纤维)4 ℃培养8 h,然后用相对应的二抗室温培养2 h,其固定、脱水、染色同上述。1.2.2 免疫荧光染色手术剥离的膜状组织先以液氮冷冻,然后进行切片,一抗(胶质纤维酸性蛋白抗体,Vimentin抗体,α-平滑肌角蛋白抗体)及相对应的带荧光颗粒的二抗均用磷酸缓冲液稀释后室温温箱培养。细胞先以-20 ℃甲醇固定15 min,以磷酸缓冲液洗3次后一抗、二抗处理同上,然后以荧光显微镜观察。1.2.3 组织培养以鼠尾韧带Ⅰ型胶原、碳酸氢钠、α-改良依格培养液凝聚成胶原纤维凝胶,将手术中剥离的膜状组织置于其上并以细胞培养液(高糖改良依格培养液、15%胎牛血清、20 mmol/L N-2-羟乙基哌嗪-N-2-乙磺酸缓冲液、25 mmol/L碳酸氯钠)培养,24、48、72 h后进行光镜观察。

  • 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内界膜的染色

    作者:张军军;刘谊

    在眼科手术中使用透明组织染色技术,可使施行手术者容易辨认该组织而利于手术操作.目前眼科手术组织染色技术主要有白内障手术中的晶状体前囊染色和特发性黄斑裂孔手术中的内界膜染色.使用的染色剂有吲哚青绿(indocyanine green,ICG)和锥虫蓝(trypan blue)等[1-4].视网膜内界膜薄而透明,在质量不高的手术显微镜下或是手术者缺少经验的情况下常难以辨清.

    关键词: 视网膜穿孔 黄斑
  • 氩绿激光治疗特发性黄斑裂孔疗效观察

    作者:叶存喜;史丰;马景学;刘崇哲

    全层特发性黄斑裂孔严重损害患者的中心视力,Schocket等[1]用氩激光光凝特发性黄斑裂孔,治疗后患眼视力得以改善.

  • 玻璃体切割联合自体血清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王丽丽;朱赛林

    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是导致视力下降的严重眼病之一.如何治疗黄斑裂孔在达到视网膜解剖复位的基础上功能治愈,这是国内外的眼科学者所共同研究的热点之一.我科于1998年4月~1999年4月采用玻璃体手术治疗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术中应用辅助物自体血清提高视网膜解剖复位率、黄斑裂孔封闭,视力提高,现报道如下.

  • 光相干生物测量仪与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轴长度的比较

    作者:于广委;张琰;李筱荣

    目的 对比观察光相干生物测量仪(Lenstar)与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轴长度的差异,探讨眼轴测量差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方法 手术治疗的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26例27只眼(病例组)和同期行单纯白内障摘除人工晶状体植人手术的患者25例27只眼(对照组)纳入研究.三维光相干断层扫描(3D OCT)仪测量所有患者黄斑中心凹厚度;Lenstar和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其眼轴长度;Bland-Altman法分析2种眼轴测量方法的一致性;Pearson相关分析2种眼轴测量方法差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的相关性.结果 3D OCT检查结果显示,病例组、对照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分别为(372.85±60.02)、(243.44±22.50) μm;2组平均黄斑中心凹厚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490,P<0.001).Lenstar和触式A型超声测量结果显示,病例组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20±1.12)、(23.18±1.13) 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549,P=0.588);对照组平均眼轴长度分别为(23.41±0.72)、(23.33±0.74) 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2,P<0.001).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病例组和对照组2种测量方法测量差值与黄斑中心凹厚度均无相关性(r=0.181、-0.141,P>0.05).结论 Lenstar和接触式A型超声测量特发性黄斑裂孔患者眼轴长度虽无差异,但在临床中应结合2种仪器测量的结果综合考虑.

  • 光相干断层扫描在观察特发性黄斑裂孔病程进展中的应用

    作者:戴虹;李永;龙力;卢颖毅;陈彤;师自安

    目的应用光相干断层扫描(OCT)对临床诊断为Ⅰ~Ⅳ期特发性黄斑裂孔患眼进行随诊观察,了解其裂孔进展过程及与玻璃体后分离的相互关系. 方法按Gass的临床分期标准,结合OCT图像特征,诊断特发性黄斑裂孔Ⅰ~Ⅳ期未行手术治疗的72只眼,进行OCT随诊检查. 结果Ⅰ~Ⅳ期裂孔分别为23、19、11、19只眼,随诊时间长43个月(平均13.4个月),每只眼OCT检查次数2~10次(平均4.7次),在随诊期间,Ⅰ期裂孔23只眼,9只眼(39.1%)进展为Ⅱ~Ⅲ期裂孔,2只眼玻璃体后脱离(PVD)后中心凹曲线恢复正常;Ⅱ期裂孔19只眼,13只眼(68.4%)进展为Ⅲ~Ⅳ期裂孔,有1只眼PVD后裂孔自行愈合;Ⅲ期裂孔11只眼,5只眼(45.5%)进展为Ⅳ期裂孔,1只眼12个月后裂孔部分自行愈合.OCT图像显示,玻璃体从黄斑中心凹周围开始与视网膜分离,直至完全后脱离的过程与黄斑裂孔进展过程一致.在随诊期间,15只眼因病程进展接受手术治疗. 结论黄斑裂孔形成和发展与玻璃体后脱离的发生密切相关.OCT可直观显示黄斑裂孔的进展变化,对提供IMH的分期诊断和手术指征有较大帮助.

  • 老年性黄斑变性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改变

    作者:黄时洲;吴德正;江福钿;马娟妹;吴乐正;梁炯基;罗光伟

    目的 测试并比较正常人和老年性黄斑变性患者的多焦视网膜电图.方法 应用美国EDI公司生产的VERIS science 4.0视诱发反应图象系统对17例20只正常眼、7例10只老年性黄斑变性(age 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干性型眼,8例 8只AMD湿性型眼和11例11只特发性黄斑裂孔(idiopathic macular hole,IMH)眼进行检测.将各组老年性黄斑变性者6个环形视网膜区域的N1、P1波潜伏期和平均反应密度值与正常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AMD湿性型各环N1、P1波潜伏期和AMD干性型3~6环处N1波潜伏期明显长于正常人.AMD湿性型在1~4环处N1波和1~6环处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下降,AMD干性型在1~5环处N1波和1~6环处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下降,IMH者在1~2环处N1、1~3环处P1波平均反应密度值低于正常人.结论 多焦视网膜电图可对老年视网膜穿孔黄斑变性部位进行视功能的定量检测.

  • 氩激光光凝预防视网膜脱离疗效观察

    作者:王鲜;李志敏;李明;吴珂

    周边视网膜退行性变性、高度近视眼、外伤、玻璃体牵引等多种原因均可造成视网膜裂孔甚至视网膜脱离,2000年2月~2001年1月对视网膜变性和(或)裂孔进行预防性光凝治疗,旨在降低视网膜脱离的发生率.

  • 液氮在现代常规视网膜复位术中的应用

    作者:李志敏;柯世蓉;王鲜;夏园玲

    现代常规视网膜脱离手术的关键是封闭全部视网膜裂孔,解除玻璃体视网膜间牵引,抑制增生性玻璃体视网膜病变(PVR)形成.封闭裂孔通常于术中采用电凝或冷冻,电凝对巩膜损伤较大,已逐渐淘汰;冷冻法目前在国内、国外的视网膜脱离手术中常规使用,目前临床上常用的冷凝剂一般为储于高压钢瓶内的二氧化碳(CO2)或一氧化二氮(N2O).CO2气体由高压钢瓶进入冷凝机,经导管达冷凝头.冷凝头是内空的银合金盲管,气体达冷凝头后,头端冷却达-60℃,手术中冷凝盼时间约需10~20s.本组病例采用浸冷式液氮冷冻器,冷冻头的低温度可达-17℃,佳冷凝时间控制在4~6s,现将1990年1月~1999年10月用液氮治疗的视网膜脱离患者768例776只眼回顾分析,报告如下.

  • 玻璃体切割联合内界膜翻转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

    作者:邢怡桥;周晶;李拓

    目的:观察玻璃体切割(pars plana vitrectomy,PPV)联合内界膜(internal limiting membrane,ILM)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黄斑裂孔性视网膜脱离(macular hole retinal detachment,MHRD)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收集2013-07/2017-11在我院就诊,屈光度数≥-6.00D,眼轴长度≥26mm,经眼底检查确诊为高度近视MHRD的患者27例27眼,其中男9例9眼,女18例18眼,年龄41~70(平均53.69±7.23)岁,佳矫正视力(best-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为1.41±0.28(LogMAR).所有患者均行经睫状体平坦部23 G玻璃体切割术,伴有晶状体混浊影响手术者同时行晶状体咬切术.术中彻底切除玻璃体后皮质,亮蓝G染色黄斑区ILM,环形剥除黄斑中心凹周围血管弓内ILM,残留黄斑裂孔(MH)边缘少量ILM,将其反转覆盖于MH上,并行C3 F8或硅油填充.平均随访时间6mo以上.观察所有患者末次随访时BCVA、MH闭合、视网膜复位和眼部并发症情况.结果:患者术后BCVA提高21眼(78%),视力不变4眼(15%),视力下降2眼(7%).平均BCVA为0.84±0.40(LogMAR),与术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7.32,P<0.05).术后MH闭合24眼(89%),视网膜解剖复位25眼(93%),所有患者无严重眼部和全身并发症.结论:PPV联合ILM覆盖术治疗高度近视MHRD安全有效,可改善视力,裂孔闭合率、视网膜复位率高.

  • 过氟-N-辛烷在视网膜巨大裂孔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蒋宏苏;惠延年;王雨生;王琳;曹小燕

    目的:评价过氟-N-辛烷(perfluoro-N-octane,PFnO)液体联合眼内激光在视网膜巨大裂孔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复习连续的46例巨大视网膜裂孔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术后随访6mo~36mo(平均15.6mo),视网膜终复位38例(83%),视力改善者40例(87%).结论:采用PFnO液治疗可明显提高视网膜巨大裂孔手术的成功率.

  • 外伤性黄斑裂孔法医学鉴定16例分析

    作者:徐晓明;郑传斐;刘兴本;刘技辉

    目的 分析总结外伤性黄斑裂孔的特点,探讨法医学鉴定的要点及注意事项.方法 对2004-2009年在中国医科大学法医司法鉴定中心鉴定的16例外伤性黄斑裂孔案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6例外伤性黄斑裂孔均为闭合性眼球钝挫伤所致,以青年男性多见.裂孔可于伤后立即出现或间隔一段时间出现.伤后6个月,2例黄斑裂孔自发性闭合,12例伤者视力有不同程度的恢复.根据视力障碍程度,12例鉴定为轻伤,4例为重伤.结论 外伤性黄斑裂孔具有一定的特征性,其损伤程度为轻伤或重伤,鉴定时限应掌握在3~6个月.

61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