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制备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去白效果分析

    作者:曾毅彪;王丹

    目的:探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制备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的去白效果。方法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过滤,观察过滤前后的血小板、白细胞、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的变化。结果采用血小板型白细胞过滤器,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后白细胞去除率为99.5%,血小板回收率为88.5%。过滤前后红细胞、游离血红蛋白无较明显变化,但过滤后血小板制品中混入的白细胞数明显减少。结论多袋汇集浓缩血小板经去白后,血小板的回收率较高,白细胞的混入量大大降低,提高了血小板输注的安全性,值得临床上推广应用。

  • 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取消白细胞过滤的研究分析

    作者:冯晓静

    目的: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过滤,得出3种不同的血小板过滤器呈现的多样性的效果方法根据血小板回收率特定值制造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过滤,并在浓缩血小板过滤之后进行计算,得出血小板回收率值、白细胞清除率数值、红细胞清除率数值等,后把上述研究进行比较分析,并得出结论。结果3种过滤方法的研究所得出结果均有差异,并都具有统计学的意义。由12U浓缩血小板所制备的血小板计数结果与《全血及成分质量要求》中对混合型浓缩血小板所要求的计数含量相差无几,红细胞混入量的符合率也达到71.8%,混合浓缩血小板的研究总体符合率是67.2%。:可略掉关于混合浓缩血小板中白细胞过滤的程序,既采用12U型的浓缩血小板制就可达到预期成效。

  • 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比较

    作者:李伟其

    目的:比较单采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临床疗效。方法:分析行血小板输注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其进行血小板数值检测。借助血小板计数增加指数(CCI)、血小板回收率(PPR)、临床症状开展临床疗效评估工作。结果:单采血小板组有效率CCI为90.0%,PPR为93.3%;混合浓缩血小板组有效率CCI为63.3%,PPR为68.3%。两组输注后1 h CCI、24 h CCI、1 h PPR、24 h PPR、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单采血小板,能够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实现治疗作用,规避大出血并发症。

  • 机制和手工制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比较

    作者:张燕林;冯岩

    目的 观察采用白膜法制备的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与手工制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差异.方法 取72袋无偿献血者捐献的400 ml全血,随机分为机制组和手工组,分离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对两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红细胞的混入量和血小板的产量进行监测.结果 机制组和手工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容量(ml)分别为270±6.5和289±10.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机制组和手工组血小板的含量(×1010个/袋)分别为5.4士0.2和4.3±2.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血液成分分离机制备血液便于质量控制;同时可显著提高混合浓缩血小板的收集率,产品容量浮动小,易达到国家要求.

  • 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与安全性

    作者:李建斌;张晓莉;单泓;段艳丽;张茵

    目的:探讨少白细胞混合浓缩血小板(LDPPCs)的制备方法与安全性.方法:利用富浆法制备出浓缩血小板(PCs)后,将7人份PCs混合,轻离心清除袋底的白细胞、红细胞,将上清液挤压转移到血小板专用保存袋.然后用生理盐水重离心洗涤2次,移出全部上清液,再加入已经分离出的单人份新鲜血浆200 mL悬浮液即为1个治疗量的LDPPCs悬液.用血小板的平均体积(MPV)、分布宽度(P-LCR)、血小板计数、pH和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等指标评价血小板洗涤前后的质量变化.比较由血细胞分离机分离的单采血小板与LDPPCs的PAC-1与黏附率.随机选择临床内科需要输注血小板的16名患者,分为2组.观察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LDPPCs,对照组每次输注1个治疗量(血小板数≥2.5×1011)单采血小板,检测输前、输后24 h血小板计数,并计算CCI及血小板回收率.结果:混合、洗涤前后血小板P-LCR、pH值和Ca2+浓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MPV、白细胞、红细胞残余量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0.01).单采血小板和LDPPCs的PAC-1和黏附率均<10%,在正常范围内.观察组与对照组输注前后血小板计数、输后CCI及血小板回收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利用此方法制备的LDPPCs的各项质量指标符合国家标准,临床输注安全,疗效确切,可作为单采血小板的有益补充.

  • 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比较

    作者:席悦

    目的 比较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需行血小板输注的住院患者50例,按输注血小板种类不同分为两组,各25例.对照组实施单采血小板输注,观察组采用混合浓缩血小板输注,比较两组血小板制品治疗指标及两组患者输注疗效.结果 两组血小板计数、pH及合格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红细胞混入量、白细胞混入量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输注有效率(88.0%)与对照组(92.0%)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和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合格率和疗效均无明显差异,可增加患者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

  • 混合浓缩血小板的临床应用

    作者:宁群杰

    目的: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输注效果及安全性.方法:选取商丘市各医院2011年11月至2012年10月100例输注血小板的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0例.对照组输注单采血小板,观察组输注混合浓缩血小板,所有患者均在输注前后检测血液中血小板数,观察治疗效果和不良反应.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72.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0.0%;观察组有效率为100.0%,不良反应发生率为2.0%;两组有效率及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混合浓缩血小板安全性强,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能弥补单采血小板用量的不足,对大出血需急救的患者发挥了积极的作用.

  • 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制备及取消白细胞过滤的评估分析

    作者:叶柱江;刘赴平;邓穗英

    目的 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并过滤,评价3种血小板过滤器的过滤效果;评估分析混合12U浓缩血小板及取消过滤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情况.方法 以血小板回收率为70%以上设定离心条件,使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制备浓缩血小板并混合过滤,计算过滤后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并进行比较分析.另外,对混合12U浓缩血小板且不过滤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血小板含量、红细胞混入量及白细胞混入量进行计数并得出均值及标准差.结果 3种过滤器的白细胞清除率、红细胞清除率、血小板回收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59例改由12U浓缩血小板制备的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计数结果与GB18469-2012《全血及成分血质量要求》中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要求的血小板含量符合率为95.4%,红细胞混入量符合率为71.8%,总体符合率为67.2%.结论 可不必对混合浓缩血小板进行白细胞滤除,每例混合浓缩血小板宜采用12U浓缩血小板制备以达到质量要求.

  • 混合浓缩血小板与单采血小板质量比较分析

    作者:金泉;武培彪

    目的 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的质量指标与临床疗效比较.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制备混合浓缩血小板,分析血小板输注患者的一般资料,对其进行血小板数值检测.借助血小板纠正计数指数(CCI)开展临床疗效评估工作.结果 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平均计数为(3.3±0.9)× 1011,合格率100%,单采血小板的平均计数为(2.6±0.1)×1011,合格率为98.2%;单采血小板组有效率CCI为90.4%,;混合浓缩血小板组有效率CCI为89.8%.2组输注后1 h CCI、24 h CCI临床出血症状疗效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采血小板与混合浓缩血小板质量无统计学意义,均能够提升外周血中的血小板数量,实现治疗作用,规避大出血并发症.

  • 影响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效果的分析

    作者:罗晓娟;桂丽

    目的 探讨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的输注效果.方法 将单袋浓缩血小板、混合浓缩血小板及滤除白细胞后的混合浓缩血小板分别留样,检测其中血小板、红细胞、白细胞数量,并对主要血细胞含量变化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可保存绝大部分血小板,红细胞基本无变化,多数(>95%)白细胞被去除.结论 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能有效保证血小板含量,在理论上可达到相对理想的输注效果.

  • 混合浓缩血小板在1种国产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质量研究

    作者:贺曾;韩玎玎;钟锐;张学俊;李燊;周洋;李伟楠;桑培培;刘嘉馨;王红

    目的 考察浓缩血小板混合后在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保存过程中的质量变化.方法 采用富血小板血浆法(PRP法)从400 mL新鲜全血制备浓缩血小板,将10-12 U(1U约30 mL) ABO血型同型的浓缩血小板混合并滤除白细胞后,注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振荡保存,共完成10例(袋);分别于滤除白细胞前、后以及保存d1、d3、d5、d7观察涡流现象,检测pH值、血细胞计数、血小板聚集、血小板低渗休克(HSR)、血小板形变能力(ESC),CD62p阳性表达率、血小板ATP含量、葡萄糖和乳酸含量等指标.结果 1个成人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滤除白细胞后血小板回收率(86.7±1.6)%,HSR(3.87±12.75)%,剩余白细胞数(0.15±0.15)×106个,滤除白血病前、后血小板pH值、HSR(%)和CD62p阳性率(%)分别为7.00±0.17 vs7.06±0.16、66.96±12.35vs 63.22±8.26、28.94±14.25 vs 31.60±16.77,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106.2±23.5 vs 106.5±20.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 104.8±19.0 vs 106.5±18.6(P>0.05).随着保存时间的延长,混合浓缩血小板的各项指标绝对值发生变化:保存d1及d5(有效保存期末)的pH值、HSR(%)、CD62p(%)及ESC(%)分别为7.27±0.12 vs7.13±0.21、62.28±6.93 vs 65.53±8.23、30.27±9.06 vs 34.45±14.23、14.28±2.01 vs 8.55±4.12,花生四烯酸诱导时的聚集率(%)92.2±6.1 vs 86.3±23.1,ADP+肾上腺素诱导时的聚集率(%)为93.2±6.7 vs 44.5±41.6.ATP(μmol/1011个血小板)、乳酸(mmol/L)、葡萄糖(mmol/L)分别为5.40± 1.66 vs4.97±1.01、8.35±2.94 vs 13.87±2.97、24.55±1.53 vs 20.75±2.04.结论 浓缩血小板经混合、滤除白细胞后放入一次性滤除白细胞血小板贮存袋中保存,保存过程中其质量符合国家标准,可以作为临床单采血小板的补充.

  • HPLC法测定血小板贮存袋增塑剂BTHC在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溶出量

    作者:韩玎玎;贺曾;李婉晶;段炼;王红

    目的:建立增塑剂丁酰柠檬酸三正己酯(butyryl trihexyl citrate,BTHC)的测定方法,并测定血小板贮存袋所含增塑剂BTHC在混合浓缩血小板保存过程中的溶出量,为该产品的安全性评价提供依据.方法:采用乙腈沉淀血小板悬液中的蛋白等杂质,离心所得上清液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测定BTHC的含量,并对测定方法进行方法学研究.结果:HPLC方法测定BTHC浓度在10~502 μg·mL-1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 9),灵敏度为0.04 μg,仪器精密度RSD<5%,回收率为98.6%±8.4%,用该方法测定血小板贮存袋贮存一个治疗剂量的混合浓缩血小板时BTHC的溶出量,贮存第5天溶出量为28.10±2.38 mg;贮存第7天溶出量36.63±3.89 mg.结论:本法经方法学验证,可以用于测定BTHC在血小板悬液中的溶出量.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