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福建省20年来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吴金俊;许龙善;李莉莎;欧阳榕

    1972年,福建省疟疾再次流行,年发病率为238.3/万,重要传播媒介为嗜人按蚊、微小按蚊和中华按蚊[1].经积极防治,1979年降为4.133/万.1980年转入疟疾监测管理,采用以灭蚊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对策,使发病率逐年稳步下降.从1980年发病率5.596/万降至1999年的0.009/万.随着经济建设迅猛发展,流动人口剧增,疟疾爆发点时有发生,20年间共有80个点(村)出现爆发,其中81.3%由流动人口引起,18.8%发生在放松防治工作地区.为此,将20年来流行趋势及爆发点的主要特征概括分析如下.

  • 云南元江流域现行疟疾媒介防制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评价圹

    作者:杨煌;许建卫

    目的了解元江流域疟疾流行现况、媒介防制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方法采用面上调查、实验室和现场观察相结合的方法,对元江流域的媒介防制措施执行情况及效果进行综合评价.结果目前元江流域疟疾媒介控制措施仍以DDT滞留喷洒为主;该措施能有效控制主要媒介微小按蚊,但不能控制次要媒介中华按蚊,而且对按蚊有兴奋驱避作用;按使用DDT滞留喷洒计算,目前购买杀虫剂的投入仅能满足42.83%的需求,但按使用溴氰菊酯浸泡蚊帐计算,仅用现在杀虫剂费用的50.75%就可满足需要.结论基于DDT滞留喷洒的效果、经费和操作不便的限制,DDT滞留喷洒措施应该逐渐被其它控制措施替代.

  • 广西玉林市1996~2006年人群疟疾监测结果

    作者:陆运龙

    广西玉林市辖5个县(市)两个区,原为疟疾中高度流行区,主要传疟媒介为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1],解放初期疟疾的发病率为55.8%.经过大规模防治,1989年经广西区卫生厅现场考核,全市达到了基本消灭疟疾标准.

  • 厦门市巩固消除疟疾成果探讨

    作者:郭志南;陈国伟;陈敏;陈华芳;林敏珍;柯雪梅

    目的 分析厦门市疟疾发病动态,探索巩固消除疟疾成果策略和措施.方法 对厦门市1950-2015年疟疾发病和蚊媒监测数据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经过几代人60多年努力,厦门市受疟疾威胁人口减少,疟疾得到有效控制,基本上消除了恶性疟和间日疟在本地流行,疟疾发病率呈下降趋势,1999年起连续17年达到基本消除疟疾标准(发病率1/10万以下).2002年起连续14年只发生输入性疟疾病例.2002年起未捕到疟传主要媒介微小按蚊.2015年取得消除疟疾达标市.结论 采取有效措施控制输入性疟疾病例,有效控制疟疾传染源;加强传播蚊媒综合防制阻断疟疾传播,可有效巩固消除疟疾成果.

  • 厦门中华按蚊吸血活动规律及嗜血习性的调查

    作者:邱志敏;郑立星;谢汉国

    厦门市集美区位于福建省东南沿海,地貌以丘陵、山地为主,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微小按蚊曾经是厦门疟疾的主要传播媒介.随着农田改造及田间管理方式改变、农药用量的增加以及城镇的改造扩建,微小按蚊自90年代后在该地区就难以捕获,而中华按蚊虽传疟能力较弱,但因孳生环境广泛、生命力较强等因素导致种群密度较高,逐渐取代微小按蚊成为当地的优势蚊种.因此,为科学地防控疟疾在本地的流行,有必要了解中华按蚊的嗜血习性、季节消长、夜间活动规律等生物学特性.

  • 有害坟虫知多少

    作者:丁红保

    时值盛夏暑期,天气热、雨水多,蚊虫肆虐,给人们的生活带来不小的烦恼.为了做好夏季驱蚊灭蚊工作,下面就我国主要的媒介蚊虫作一简要介绍.据统计,全世界的蚊虫大约有300种.在我国已经知道的300种蚊虫中,能传播疾病的有6种,分别为微小按蚊、中华按蚊、淡色库蚊、致倦库蚊、三带喙库蚊和白纹伊蚊.它们所传播的疾病分别为疟疾、丝虫病、流脑和登革热4种.蚊虫的生活史一般分为4个阶段:虫卵、幼虫(又称为孑孓)、蛹、成虫.

  • 微卫星锚定PCR技术研究云南微小按蚊群体遗传结构

    作者:郑彬;汤林华;马雅军;王学忠;施文琦;周水森

    目的 研究云南不同地理来源微小按蚊的群体遗传结构,探讨不同群体间的遗传结构和分化现象.方法 在云南省东、西、南、北及中部各选择1~2个自然村,用紫外诱蚊灯于每晚17时至次日7时诱蚊,收集雌成蚊以氯仿麻醉,经形态学鉴别为微小按蚊的样本取单蚊蚊腿,再经复合PCR方法鉴别微小按蚊A或C.采用微卫星锚定PCR技术(SSR-PCR)扩增微小按蚊单蚊基因组DNA,用BIOSIS,RAPDFST,RAPDDIST及PHILIP等软件统计分析基因位点多态性、固定指数FST及θ、种群间的迁移率(Nm)以及遗传距离、聚类分析构建系统树.结果 以多态位点比例衡量各种群的遗传多态性,云南不同地区微小按蚊均共享较高多态性,其中元江(C)的变异程度较低,为43.3%,潞西(A)的变异程度较高,为78.6%.FST和θ结果提示,微小按蚊的遗传变异主要存在于种群内部.微小按蚊A与C分别或两者合并分析,Nm均大于1.系统树主要分为两支,元阳(C)、大关(C)和勐腊(C)聚为一支;另一支分为元江(C)与潞西(A),新平(A)和临沧(C),以及勐腊(A)共3层.结论 各群体问遗传距离部分与亲缘种分类有关,未发现与地理距离相关.

  • 1950-2014年韶关市疟疾流行特征与防控效果评价

    作者:崔文娟;刘国生;胡国超;吴荣华;何斌环;罗金萍

    目的:分析总结韶关市65年来疟疾流行动态和特征,评价防控措施和效果,为消除疟疾后阶段的监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1950-2014年韶关市疟疾发病情况、控制措施及防治效果资料,分析评价不同阶段疟疾流行特点和防治措施实施效果。结果1950-2014年共报告疟疾899064例,年均发病率为390.64/10万,有2次流行高峰,分别是1954、1963年,发病率分别为7292.10/10万、1129.20/10万;主要传播媒介为微小按蚊,以间日疟流行为主;防制过程分为初级防治、控制流行、基本消灭、监测巩固达到消除4个阶段,每个阶段均采用相应的防治措施,疟疾年发病率由从1954年的7292.10/10万降至1984年的10/10万以下,且已连续9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表明在不同阶段采取的防治措施可行有效。结论韶关市疟疾防治达到国家消除标准,但输入性病例不容忽视,应完善长效防控机制,加强流动人口的疟疾监测与管理,及时发现病人并有效处置,巩固消除成果。

    关键词: 疟疾 微小按蚊 韶关
  • 台山市基本消灭疟疾后期十年监测研究

    作者:余发均;李晓萍;林瑞华;余大年

    台山市过去曾是疟疾高发区,1953年疟疾发病率高达5448.0/10万,1964年仍为516.4/10万,1980年开始为2.8%/10万以下.1985年经考核,发病率为0.52/10万,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山区和丘陵区微小按蚊仍然存在,是主要的媒介;平原区媒介只有中华按蚊.为探索灭疟后期疟疾流行特点及简便有效的监测方法,从1991年至2000年连续10年分两个阶段分别采取两种病例侦查方法进行现场防治监测研究,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 广西汪甸地区按蚊种群组成及活动规律观察

    作者:李锦辉;覃业新;杜进发;林永健

    目的 了解汪甸地区按蚊种群组成及其疟疾媒介的活动规律,为疟疾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人工小时法、半通宵观察、室外人诱和帐内全捕法捕蚊.结果 捕获按蚊9种.人房中华按蚊和微小按蚊捕获的蚊数占人房内捕获按蚊总数分别为28.95%和12.73%.平均叮人率,中华按蚊为1.27只,微小按蚊为0.37只.7月为中华按蚊密度高峰,微小按蚊7月出现一个小高峰,9月再出现较大的密度高峰.结论 中华按蚊为当地按蚊的优势蚊种.

  • 1999年广西不同媒介地区疟疾发病情况分析

    作者:雷晟;李锦辉;郭传坤;覃业新;李玉英;林珍;傅伟忠;韦海艳

    广西经过近50年的防治,疟疾发病率已降至很低水平,大部分地区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但是局部地区疟疾疫情仍不稳定,发病率高低随不同媒介按蚊的地理分布及传疟作用不同而异。现就广西不同媒介地区1999年疟疾发病状况分析如下。  1 发病情况  据疫情报告统计,1999年全区疟疾发病人数为407例,发病率0.88/10万,嗜人按蚊地区发病率较高,微小按蚊地区次之,中华按蚊地区发病率低,见表1。

  • 2010-2014年广西隆林各族自治县消除疟疾项目实施效果评价

    作者:杨永亮;吴声荣;郑传金

    隆林各族自治县曾是间日疟、恶性疟和三日疟高度混合流行区,传疟媒介有微小按蚊、中华按蚊和日月潭按蚊[1].经多年综合防控,疟疾发病率逐年降低,1987年达到了原卫生部颁布的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5年以来疟疾发病率持续控制在1/万以下,2007年检出后一例内源性疟疾病例[2].我国于2010年7月启动了消除疟疾行动,该县作为二类县,计划于2018年前实现消除疟疾目标.近五年来项目实施工作顺利,效果显著,并于2015年8月顺利通过了消除疟疾市级考核评估.

  • 凌云微小按蚊与元江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作者:石焕焕;田春林;李艳文;卢作超

    目的:观察广西凌云微小按蚊与云南元江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方法:分别在两地的牛房采集胞血的微小按蚊,在实验室单雌驯养2代,用人工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子1代(F1)的可育性.结果:Y×L组的产卵率极低,卵的孵化率为0,卵内未见胚胎形成,显示不育.Y×F1的孵化率、化蛹率均明显低于亲本,可育性低.结论:广西凌云微小按蚊与云南元江微小按蚊已存在部分生殖隔离,系两个不同的亲缘种.

  • 广西、海南和云南三地微小按蚊DNA的限制酶切片段长度多态性分析

    作者:田春林;石焕焕;何登贤;黄若密;李艳文

    目的:探讨广西、海南和云南三地微小按蚊之间的基因差异.方法:从三地单雌线蚊虫提取DNA,然后分别用Ava I、Bam HI、Pst I、Bgl I、Hinf I和Hae Ⅲ 6种限制性核酸内切酶消化,进行琼脂电泳分析.结果:三地微小按蚊的Ava I、Bam HI和Pst I酶切区带有差异,Bgl I的酶切区带完全相同,而Hinf I和Hae Ⅲ两种酶不显区带.结论:三地微小按蚊有基因结构差异,Ava I、Bam HI和Pst I 3种限制酶有鉴别意义.

  • 海南与广西两地微小按蚊杂交试验

    作者:石焕焕;田春林;黄若密;何登贤

    目的:观察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是否存在生殖隔离.方法:在海南与广西两地分别采集微小按蚊,实验室中建立单雌繁殖线,用人工交配方法进行杂交试验,观察后代雌蚊的可育性;按Coluzzi方法制备杂种F1代雌蚊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标本,观察各区带的联会情况.结果:各交配组的后代均显示可育;杂种F1代雌蚊的卵巢营养细胞多线染色体各区正常联会.结论:海南微小按蚊与广西微小按蚊之间不存在生殖隔离,是同种.

  • 田林县基本消灭疟疾后的监测结果分析

    作者:凌罗

    田林县是以微小按蚊为主要媒介的恶性疟和间日疟混合流行的疟疾高发区之一.1991年经自治区组织专家考核,确认达到基本消灭疟疾标准.1992年起展开了防止疟疾复燃与巩固发展灭疟成果工作.现将1992年~1999年疟疾监测结果报告如下.

  • 海南岛微小按蚊分布地区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分析

    作者:林明和;吴开琛;陈文江

    目的 掌握海南岛兼吸入畜血、偏野栖微小按蚊分布地区的疟疾流行规律和趋势,为全岛进一步疟疾防治提供参考.方法 对1980年以来5起由微小按蚊引起的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进行回顾和综合分析.结果 由微小按蚊引起的局灶性疟疾爆发流行的规律和5个爆发点特征:分布在岛内不同方位的滨海或丘陵区均与外来流动人口的进入和居住并输入传染源有关,当地无牛或少牛,加之外来人群缺少蚊帐防护,增加了人蚊接触,提高了微小按蚊的媒介能量和疟疾接受性;爆发点的传播强度和传播速率可以达到较高,经采取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和集体服药治疗措施可迅速控制传播.结论 加强基层卫生组织对疟疾的经常性监测和防治.特别是临时工地或外来垦殖人群的宣传教育和防护措施可能是微小按蚊分布地区控制疟疾传播和预防局灿性疟疾爆发流行发生的主要对策.

  • 海南岛半个世纪抗疟的巨大成就和存在的技术问题

    作者:陈文江;吴开琛;林明和;李才旭

    目的 评价海南岛半个世纪抗疟成就,为制定今后的抗疟措施提供参考和依据.方法 对已收集的有关资料和研究结果进行归纳、整理和分析,对半个世纪抗疟的成就提出初步评价.结果 通过全岛杀虫剂室内滞留喷洒消灭了主要传疟媒介家栖、嗜吸人血的微小按蚊,可能由于大规模的土地和森林开垦和生态环境的改变使重要媒介野栖的大劣按蚊的分布和危害范围明显缩小,以及疟区群众的居住条件和防蚊条件明显改善,导致了媒介能量或疟疾接受性和基本繁殖率稳定地、显著地降低,已从根本上改变了海南岛的疟疾传播条件,致使疟疾患病率(疟原虫率)和发病率稳固地下降,分别比抗疟前下降了97%和99%以上;大劣按蚊在少数山麓地区导致的上山感染以及兼吸人牛血并偏野栖微小按蚊的广泛存在是主要的存在问题.结论 海南岛半个世纪的抗疟已经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基本上解除了疟疾的严重威胁,但疟疾还会持续存在,与疟疾的斗争还会是长期的.

  • 玉溪哀牢山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疟疾流行的研究

    作者:范波;黄正美;李六九;吴强;杨继青;陈亚松;杨泰专;邢兰燕;普忠华

    目的了解哀牢山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疟疾流行的关系. 方法收集和分析哀牢山各年疟疾和按蚊监测报表资料和各种农作物种植以及当地气象资料情况并另进行相关性分析. 结果疟疾发病率与微小按蚊数量变化有统计学意义(r=0.89,P<0.05),微小按蚊数量变化与分层在1 100m海拔以上的村委会种植甘蔗有统计学意义(r=0.78,P<0.05).结论半山区种植农作物变化对控制疟疾有重要作用.高疟区控制疟疾流行的关键是降低主要传疟媒介的密度,缩小分布范围.

  • 海南省2005-2014年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监测结果

    作者:曾林海;王善青;刘莹;赵伟;李善干;何昌华;欧婷婷

    目的 了解海南省疟疾流行区主要传疟媒介大劣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密度和季节消长的发展变化趋势与疟疾发病的关系.方法 在海南省疟疾高度流行区选择山林区五指山市毛阳镇194山寮和琼中县和平镇贝湾村作为大劣按蚊监测点,丘陵区昌江县石碌镇牙营村作为微小按蚊监测点,对2种主要传疟媒介进行终年长期监测.大劣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每次从晚上8点至12点,由2~4人裸腿坐在屋檐下诱捕大劣按蚊,记录捕获的大劣按蚊数;微小按蚊监测采用每月3次,每旬1次,在傍晚落日时,在牛帐内拴一头水牛诱蚊,然后从晚上8点至12点,每小时由两人在牛帐内搜捕按蚊15min,第二天将捕获的按蚊进行分类鉴定,记录微小按蚊数.然后分别计算2种按蚊的种群密度,并结合当地疟疾发病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94山寮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高为1.17只/夜,低为0.33只/夜,维持一定的密度;贝湾村监测点10年中大劣按蚊年密度高为1.67只/夜,低为0.03只/夜,密度有逐年下降的趋势,已难捕到大劣按蚊;牙营村监测点10年中微小按蚊年密度高为5.56只/夜·帐,低为0.75只/夜·帐,维持在较稳定的水平.毛阳镇、和平镇和石碌镇疟疾发病分别从2009年、2010年和2005年起已没有当地感染病例出现.结论 海南省高疟区主要传疟媒介大按蚊和微小按蚊的种群数量已有较大幅度减少,且密度有逐渐降低的趋势,但也存在种群密度维持在较稳定水平的地区,疟疾发病为有媒介而无病人状态,疟疾已得到有效控制.

71 条记录 3/4 页 « 1234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