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锥形束CT研究正畸治疗前后的单侧后牙正锁(牙合)的髁突变化

    作者:王鑫;沈焕;杨永进;李志韧

    目的 应用锥形束CT(CBCT)研究分析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的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位置的差异,以及正锁(牙合)解除后,患者髁突形态及位置的代偿性改建情况,以期为正畸临床诊疗提供早期依据.方法 选择单侧后牙正锁(牙合)18 ~28岁患者20例为实验组,同期选择安氏Ⅰ类轻度拥挤错颌18 ~ 30岁患者25例为对照组,进行面部锥形束CT拍摄,利用3D Examvision成像系统软件进行三维重建,描记测量髁突形态及位置的点和线,对7个不同的测量值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正畸治疗前,对照组左右两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窝深度及髁突高度高于非锁(牙合)侧,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13.271,t=15.278,P<0.01).正畸治疗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实验组正锁(牙合)侧关节前间隙、关节后间隙变化与治疗前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t=5.524,t=-5.119,P<0.01),关节前间隙治疗前大于治疗后;关节后间隙治疗前小于治疗后.实验组非锁(牙合)侧治疗前后髁突形态及其位置变化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单侧后牙正锁(牙合)患者双侧髁突形态及其在关节窝内的位置存在差异,矫治正锁(牙合)并稳定保持3个月后,锁(牙合)侧关节有向前下移动的趋势,而髁突形态并无明显变化.

  • 鼻咽癌适形调强放疗相关体积变化对靶区剂量影响分析

    作者:李媛媛;郑峰;金风;吴伟莉;陈海霞;龙金华;龚修云;陈国炎;毕婷

    目的:在图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intensity modulated radiotherapy,IMRT)局部晚期鼻咽癌的过程中,评价外轮廓、腮腺及体质量的变化对靶区剂量影响的临床价值.方法:收集2011-06-01-2012-03-31贵州省肿瘤医院收治完成全程治疗的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可评价15例,放疗采用图像引导的调强放射治疗技术,于放疗第1周每天及以后每周三维锥形束CT (cone beam CT,CBCT)检查,通过图像观察腮腺及外轮廓位移.分别在放疗至33.6 Gy/15次及62.72 Gy/28次时重新定位扫描,通过骨配准把新扫描的CT图像导入放疗前的图像中,可以明显观察GTVnx、腮腺及外轮廓的变化,并根据变化进行改野后,重新计算后续放疗的剂量.观察改野后腮腺及GTVnx所接受剂量的变化.结果:靶区体积、鼻咽部外轮廓体积随放疗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817和0.280;放疗至15及28次时,左右腮腺体积与放疗前相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以28次缩小为显著.随着放疗的进行,腮腺的外倒缘比内侧缘缩小明显,腮腺受照射的平均剂量增加,并且外轮廓横径均发生内移,外轮廓缩小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7;重新勾画靶区后,GTVnx所接受的剂量较原始计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放疗期间的外轮廓和腮腺的位置、体积及患者体质量的变化,对靶区所受到的剂量影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放疗过程中,可能需考虑由于外轮廓、腮腺及体质量的变化而修改靶区.

  • 上颌半快速扩弓对小型猪颊侧骨板改建影响的锥形束CT研究

    作者:苏茹甘;厉松;刘鹏飞

    目的 通过定期拍摄锥形束CT(cone-beam CT,CBCT),观察上颌半快速扩弓(semirapid maxillaryexpansion,SRME)后上颌后牙颊侧骨板变化特点,探索影响其吸收改建的相关因素.方法 10月龄雄性巴马小型猪7只,随机分为两组,SRME组(实验组)4只,对照组3只.实验组粘固铸造金属全冠式螺旋扩弓器.对照组只粘固铸造金属联冠.分别在扩弓前(T1),扩弓后第10天(T2),扩弓保持2个月(T3)后拍摄CBCT,测量并分析扩弓前后及保持后后牙颊侧牙槽骨板高度、牙槽骨板厚度、磨牙倾斜度及牙槽骨倾斜度的变化.结果 SRME组上颌后牙颊侧牙槽骨板高度、牙槽骨板厚度、磨牙倾斜度、颊侧牙槽嵴倾斜度在T2期与对照组相比均有明显差异(p<0.05).扩弓前后颊侧牙槽骨厚度的变化与T1期颊侧牙槽骨高度和厚度之间存在线性负相关.结论 牙槽骨的高度和厚度影响扩弓过程中牙槽骨的吸收改建,上颌半快速扩弓对后牙颊侧骨板有一定的破坏,扩弓前应对牙周情况进行评估.

  • 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王蕖蔓;祁森荣;沙晓雁

    目的 研究锥形束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应用.方法 拍摄3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锥形束CT片和曲面断层片,观察796颗牙近远中、及颊(唇)、舌侧牙槽骨吸收情况.并通过锥形束CT对其中60颗单根牙近、远中和颊(唇)、舌侧8个位点的牙槽骨吸收情况进行测量取均值,与曲面断层片测量得的近、远中牙槽骨吸收均值进行比较.结果 锥形束CT片和曲面断层片均可明确显示近、远中牙槽骨吸收情况,两者之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CT测得牙齿近、远中牙槽骨吸收的均值与曲面断层片测得的均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锥形束CT在判断颊(唇)、舌侧骨吸收及根分叉病变方面,明显优于曲面断层片.结论 锥形束CT比曲面断层片对慢性牙周炎牙槽骨吸收的诊断更加准确.

  • 光学表面成像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实用性研究

    作者:叶程伟;苏鲁;商强;杜斌;吴艳龙;柏森;钟仁明

    目的 评估光学表面成像 (OSI) 系统在胸部肿瘤放射治疗中纠正摆位误差的临床价值.方法 选择2015年2月至10月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胸部肿瘤放射治疗病人11例 (113例次放射治疗), 其中男性8例 (89例次有效照射), 女性3例 (24例次有效照射);年龄4677岁, 平均年龄59岁.原发性肺癌6例, 转移性肺癌3例, 食管癌2例.均采用仰卧位热塑体膜固定, 双手抱肘交叉放于前额.病人首次治疗前行锥形束CT (CBCT) 扫描纠正摆位误差后, 用OSI系统获取体表图像作为参考图像.从第二次治疗开始以参考图像为准用OSI系统进行预摆位, 然后行CBCT扫描验证.记录两个系统每次扫描配准得出的误差数据并进行分析.结果 CBCT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平移方向x (左右) 、y (头脚) 、z (前后) 和旋转方向rx (PIT) 、ry (ROL) 、rz (ROT) 的结果分别为 (-0.83±3.15) mm、 (-1.40±3.89) mm、 (0.71±2.08) mm和 (0.29±0.76) °、 (0.36±0.81) °、 (0.10±1.00) °;OSI系统配准的分次间摆位误差分别为 (0.01±1.34) mm、 (-0.12±1.26) mm、 (-0.26±1.19) mm和 (-0.14±0.57) °、 (0.10±0.60) °、 (-0.25±0.69) °.两系统相减得出的平移方向x (左右) 、y (头脚) 、z (前后) 和旋转方向rx (PIT) 、ry (ROL) 、rz (ROT) 的结果分别为 (-0.85±3.42) mm、 (-1.29±3.80) mm、 (0.98±2.38) mm和 (0.42±0.98) °、 (0.26±1.16) °、 (0.36±1.24) ° (P<0.05).x、y、z三个方向上的平移误差相减后的标准差分别为3.42 mm、3.80 mm、2.38 mm.两套系统在旋转上的差异很小, 标准差近1°.CatalystTM系统c-motion检测到的分次内误差, 放射治疗过程中平移方向x、y、z方向分别为 (-0.17±1.25) mm、 (0.47±1.42) mm、 (-0.17±1.96) mm, 旋转方向rx、ry、rz分别为 (-0.04±0.51) °、 (0.13±0.42) °、 (-0.19±0.76) °, 各个方向大偏离值 (DEV) 为 (2.54±1.10) mm.结论 OSI系统与CBCT系统在探测与纠正胸部肿瘤放疗摆位误差上具有一定的差异性.OSI系统可以实时监测放疗分次内误差, 由于胸部放射治疗摆位误差受多种因素影响, OSI系统与CBCT系统相结合的综合使用策略还需进一步研究.

  • 实验性根尖周病的根尖片及锥形束CT研究

    作者:张海峰;申静;靳淑凤;樊建荣;肖玲;马志

    目的:应用根尖片和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观察实验性根尖周病病损的变化.方法:将5只比格犬(beagle犬)的前磨牙开髓并拔髓后,直接暴露于口腔环境,诱导根尖周病的发生.术后1月、2月分别拍根尖片和CBCT,观察和测量根尖周骨质破坏的情况.结果:术后1月、2月,根尖片和CBCT图像显示实验牙的牙周膜影像不连续,根尖区有不同程度的密度减低影像;根尖片病损的面积均比CBCT(矢状面)小(P<0.05).术后2月根尖片和CBCT(冠状面、矢状面)病损面积均大于术后1月(P<0.05).结论:根尖周病的病损范围在根尖片比CBCT小.

  • 种植体周围炎诊断

    作者:张玺;宿玉成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种植牙修复日益受到缺失牙患者的青睐,然而与种植相关的并发症也日趋增多.种植体周围炎是牙种植术后常见并发症之一,可使支持骨丧失、骨结合失败以及黏膜退缩与美学并发症,甚至导致已经形成骨结合并行使功能的种植体脱落.种植体周围炎临床表现多样,有时难以明确诊断,种植体周围炎的早期正确诊断将有助于其进一步的治疗.

  • 伴上颌窦囊肿的上颌窦底外提升种植术1例

    作者:杨磊;王阿娴

    目的:报道1例严重上颌骨萎缩伴上颌窦囊肿及窦腔间隔的患者诊治经过,总结数字化种植模拟分析经验,以减少并发症,提高此类病例手术成功率。方法:术前锥形束CT检查,三维显示上颌窦囊肿合并窦腔骨性间隔,保留囊肿行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术中剥离底壁后方与窦腔间隔连接处黏膜时发生穿孔,覆盖可吸收胶原膜,植入骨粉。1年后植入种植体并固定修复,修复1年后行锥形束CT检查。结果: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后1年,上颌窦提升高度理想,囊肿形态完整。植入种植体并修复1年后,骨量稳定,囊肿形态完整,种植体稳定,咬合关系良好。结论:正确的术前诊断、充分的术前准备以及三维数字化模拟种植,将有助于降低上颌窦侧壁开窗提升术的手术风险,减少并发症,提高手术成功率。

  • 锥形束CT诊断颌面部异物1例

    作者:刘颖;石超吉;孟箭

    张口受限为颌面外科的常见疾患,但颌面部异物引起张口受限多为个案报道[1-3].准确定位异物位置及其形状大小,是外科手术取出异物,保证手术成功的关键.锥形束CT(cone beam computed tomography,CBCT)因其独特的三维成像特点,可以精确定位,更好地引导外科手术的顺利进行[4-6].现对我院收治的1例颌面部异物引起的张口受限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报道,并结合文献回顾对CBCT在颌面异物诊断中的应用价值进行讨论.

  • CBCT在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应用

    作者:冯海楠;常晓峰;杜良智;贺龙龙;孟兆理;刘少丽

    目的:通过CBCT评估上颌后牙区牙槽骨及上颌窦状况,评价其指导侧壁开窗式上颌窦底提升术的临床效果。方法:以上后牙缺失且经CBCT检查确认,需行上颌窦底提升术的患者46例为研究对象,根据CBCT信息制定手术方案。同期植入种植体85枚,延期植入11枚,术后6~8月完成上部结构修复,修复后3、6、12月定期复查。结果:手术过程中未出现黏膜穿孔,术后随访中未出现种植体周围黏膜炎、种植体周围炎,种植体松动脱落;X线检查种植体周围骨结合良好,未出现明显骨吸收,患者未诉主观不适。种植手术成功率及随访期间种植体存留率均为100%。结论:CBCT可为侧壁开窗式上颌窦提升术提供全面可靠的指导,术前精确测量与检查,对提高成功率具有重要作用。

  • CBCT在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

    作者:张余生;张春燕;周院庭;张海荣;周福祥

    目的:探讨锥形束CT(CBCT)在上、下颌骨骨折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76例不同类型的上、下颌骨骨折患者的常规X线平片、全景片、锥形束CT(CBCT)影像学资料骨折显示情况进行分析.通过将术前被显示和诊断的骨折线,与术中所见相比较,得出该影像检查的骨折诊断准确率.结果:下颌骨骨折CBCT准确率可达100%,上颌骨骨折CBCT的准确率约为96.1%,CBCT能确定颌骨骨折的部位、类型及移位方向.结论:CBCT对颌骨骨折是有效的影像学检查方法,有利于临床治疗方案的制定和实施.

  • Dolphin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实现埋伏牙可视化的临床应用研究

    作者:仲伟洁;潘永初;张卫兵;严斌;赵春洋;王林

    目的 探讨利用Dolphin三维影像处理系统实现埋伏牙完全可视化的新技术.方法 对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口腔医院正畸科就诊的埋伏牙患者17例,采用锥体束颅面CT对患者头面部扫描后,将CBCT数据转化成DICOM格式保存.使用Dolphin三维影像处理技术系统,在计算机中建立三维数字牙颌面模型.结果 17例患者CBCT数据经Dolphin软件处理后,均重建出所需牙颌三维数字图像,充分显示埋伏牙的位置、结构及与周围组织关系,实现了埋伏牙充分可视化.结论 Dolphin三维影像处理技术可将CBCT信息转化成三维数字模型,快速、简便的实现埋伏牙可视化,为制定正确完善的治疗方案和外科开窗助萌操作以及有效的医患沟通提供帮助.

  • 非拔牙正畸治疗牙槽嵴高度变化的CBCT研究

    作者:苑子艺;刘莉;柯华峰;刘冉冉

    目的 采用CBCT评估非拔牙正畸治疗前后釉牙骨质界到牙槽嵴顶的高度变化情况.方法 选择安氏Ⅰ类错牙合畸形的患者30例,存在轻中度拥挤.正畸前后进行CBCT扫描影像.分别对每个患者的24颗牙齿从釉牙骨质界与颊侧( n=720)和舌侧(n=720)牙槽嵴顶之间的距离进行测量和对比分析.结果 在1 440处测量中,正畸治疗前有130(9.0%)例,治疗后有199例(13.8%)釉牙骨质界到牙槽骨嵴顶的距离超过2 mm(牙槽骨开裂).结论 骨开裂在正畸治疗前的牙齿中占9.0%.正畸治疗后,釉牙骨质界与骨嵴顶的距离发生变化.

  • 腘窝固定法减少宫颈癌外照射放疗摆位误差的价值

    作者:甘勇;林珠;林正忠;林浩;陈泽伟;彭逊

    [目的]通过对比传统真空垫固定法与胭窝固定法在宫颈癌外照射放疗中摆位误差的优劣,探索一种简单有效的体位固定方法.[方法]两组宫颈癌患者分别采用传统真空垫固定法(传统组)和胭窝固定法(改进组),通过Varian TrueBeam治疗系统的锥形束CT(CBCT)在治疗过程中定期采集摆位误差数据用于比较分析,并依据Van Herk外扩边界计算公式计算两种固定法的计划靶体积(PTV)外扩值.分别以两种外扩值建立新的PTV并计算危及器官照射体积.[结果]传统组与改进组X/Y/Z轴向上PTV外扩值分别为0.63cm、0.65cm、0.76cm和0.61cm、061cm、0.58cm.依据改进组外扩值建立靶区可以显著减少PTV及膀胱、直肠、小肠、骨盆的照射体积(P值均为0.000).改进组降低了Y轴上误差的倾向性(P值为0.029),缩小了向左,向头、向腹部及向背部的误差大小,传统组及改进组在上述4个方向上的误差分别为:(0.29±0.20)cm、(0.25±0.23)cm、(0.27±0.18)cm、(0.30±0.26)cm和(0.22±0.16)cm、(0.17±0.13)cm、(0.18±0.17)cm、(0.23±0.17)cm,P值分别为0.001、0.000、0.001和0.001.[结论]胭窝固定法缩小了宫颈癌外照射放疗所需PTV外扩值,减少了PTV及正常器官照射体积,是一种有效的体位固定方法.

  • 应用锥形束CT研究摆位误差对头颈部调强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作者:廖希一;林少俊;吴君心;潘才佳;柏朋刚;潘建基

    [目的]应用IGRT机载千伏级锥形束CT(CBCT)研究调强放疗时摆位的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应用CBCT扫描MED-TEC头体模获得X线容积影像,再利用计算机模拟,研究单纯线性误差、单纯旋转误差以及两者同时存在时对靶区和危及器官剂量分布的影响.[结果]计算机模拟结果表明线性误差和旋转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的剂量分布均有影响,两者同时存在时影响更大,即使较小的线性误差与旋转误差相叠加也能对剂量分布产生影响.[结论]旋转误差会增加线性误差对靶区及危及器官受照剂量的影响,只纠正线性误差不能很好地纠正剂量分布的改变,因此旋转误差的纠正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 应用锥形束CT研究盆腔肿瘤放射治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

    作者:吴君心;谢志原;王永川;潘才住;邵林东;潘建基;郭爱华

    [目的]研究盆腔肿瘤放疗分次间及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临床靶区(CTV)到计划靶区(PTV)的外放边界(MPTV).[方法]应用ELEKTA Synergy IGRT直线加速器系统治疗盆腔肿瘤24例,通过锥形束CT(CBCT)影像技术获得患者左右(X)、头脚(Y)、前后(Z)方向线性摆位误差以及分别以X、Y、Z轴旋转形成相应的U、V、W旋转摆位误差,分析分次间、分次内的摆位误差,计算MPTV.[结果] 24例患者共行365次首次摆位后CBCT扫描,系统误差(均数)±随机误差(标准差)在X、Y、Z方向上分别为(0.73±1.67)mm、(0.11±4.69)mm、(-1.77±2.60)mm,U、V、W方向上分别为(0.81°±1.11°、-0.01°±1.18°、0.39°±0.88°;纠正后摆位误差显著低于首次摆位后摆位误差(P<0.05),治疗后摆位误差较纠正后显著增加(P<0.05);纠正前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4.93mm、12.63mm、7.06mm,纠正后X、Y、Z方向的MPTV分别为1.25mm、2.43mm、1.67mm.[结论]盆腔肿瘤放疗时Y方向摆位误差大,Z方向次之,X方向小,旋转误差一般不超过3°;应用CBCT实施IGRT,可在线实时纠正分次间的摆位误差,提高放疗的精确度;应用CBCT引导放疗时,MPTV可缩小至所有方向均为3mm.

  • 锥形束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

    作者:李明;储开岳;邱云芳;吴建亭;金建华

    目的 探讨锥形束CT(cone beam,CT)在肿瘤放射治疗中的作用.方法 对236例放疗患者,应用CBCT对摆位误差进行测量.对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患者进行重新摆位,使其误差在允许范围内.将患者首次摆位误差记为Ⅰ组,重新摆位后的误差记为Ⅱ组,并对两组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对数据比较分析发现,首次测量中有180例(76.3%)在允许误差范围内;48例(20.3%)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需要重新摆位;8例(3.4%)出现不同原因的摆位错误.通过对未在允许误差范围内的48例患者进行重新摆位后,均使其误差控制在允许范围内,且重新摆位后各部位的摆位误差Ⅱ组均小于Ⅰ组.结论 在肿瘤放疗中,应用CBCT对摆位误差进行测量,不仅能发现每位患者体位是否准确,且能及时发现治疗操作中的错误,而且为临床对PTV外放提供参考数据.

  • 青少年Ⅱ类骨面型非拔牙矫治后上气道结构变化的三维研究

    作者:杨彩霞;李骋

    目的:探讨骨性安氏Ⅱ类错(牙合)青少年患者非拔牙固定矫治后上气道的三维变化.方法:对15例Ⅱ类骨面型采用非拔牙矫治的青少年患者,均在矫治前后拍摄头颅侧位片及锥形束CT,应用Dolphin 11.5软件进行三维测量分析,分析此类患者治疗前后的头影测量值及上气道的三维改变.结果:Ⅱ类骨面型非拔牙矫治后,除下切牙较唇倾外U1-L1(P<0.05),颅颌骨其他相关测量项目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气道矢状径骨性鼻咽宽度增加PNS-UPW(P<0.05),上气道的总截面积,口咽段小截面积,鼻咽、腭咽、舌咽截面积测量项目的变化均无统计学意义;上气道的总体积、腭咽、舌咽则均显著增大(P<0.05)、即上气道鼻咽部轴面变窄,而腭咽、舌咽部由扁平变为椭圆.治疗前后的锥形束CT重叠显示:非拔牙矫治后患者的颏部发生了向前生长,而上气道整体发生了向后生长.结论:非拔牙矫治后患者仍按原有骨面型生长,颏部发生了明显向前生长,改善了患者的面型;能使上气道增大,一定程度改善呼吸功能;上气道的生长方向为整体向后生长.

  • 锥形束CT与根尖片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应用比较

    作者:叶菁;张志宏

    目的:研究CBCT在慢性牙周炎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通过拍摄20例慢性牙周炎患者的后牙区CBCT及根尖片,并对其进行临床牙周探针检查,比较纳入的276颗牙唇(颊)、舌(腭)、近中、远中牙槽骨缺损情况.结果:CBCT与临床探诊检查后牙区各位点牙槽骨缺损情况未见明显差异,而CBCT、临床探诊、根尖片检查后牙区近远中牙槽骨缺损可见明显差异(P<0.05),其中根尖片所测结果小于CBCT及临床探诊,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慢性牙周炎的诊断中CBCT检测较根尖片更加准确.

  • 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诊断根尖周炎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鄢雪川;陈德平;宿玉成

    目的:比较应用CBCT和根尖放射线片对慢性根尖周炎的严重程度及病变范围进行评估的差异性,评价CBCT在慢性根尖周病变的诊断、治疗方案的确定及预后等方面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临床上有根尖周炎症状的53例患者(96颗牙),均拍摄根尖放射线片和CBCT,分别由2位专家采用单盲法进行放射线影像学诊断,比较两种影像学方法对根尖周炎的存在及病变范围评估的差异性.结果:根尖放射线片发现82.3%,CBCT发现100%的患牙存在根尖周病变.并且在两者都诊断出根尖炎时,CBCT的PAI值明显高于根尖片.结论:在诊断慢性根尖周炎方面,CBCT扫描与根尖放射线片相比具有更高的敏感性和精确度.和根尖放射线片比较,CBCT对临床上根尖周炎的诊断、严重程度及预后判断都更有优势,从而能够更好的指导临床治疗.

48 条记录 1/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