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针刺水沟穴治疗脑梗死的参数优化研究

    作者:李雅洁;樊小农;王舒;石学敏

    目的 筛选"醒脑开窍"针刺法的主穴之一"水沟"穴治疗脑梗死的佳针刺参数(频率、时间).方法 将132只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模型未干预组及模型干预组.模型干预组大鼠根据针刺时间(5s、60s、180s)及针刺频率(1次/s、2次/s、3次/s)组合形成的不同参数随机分为9组.模型组均复制左侧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分别用9种参数针刺模型干预组的"水沟"穴,针刺治疗时间为栓线阻塞大脑中动脉后3h及之后每间隔12h的共计6个时间点.于末次治疗后,进行大鼠神经行为学评分、软脑膜血流量检测、软脑膜微循环测定、脑缺血面积测量和脑组织光镜观察,所得数据进行灰色加权关联度分析,以期筛选"水沟"穴治疗脑梗死的佳针刺参数.结果 各参数的灰色加权关联度排序为:参数6>参数1>参数2>参数9>参数7>参数4>参数3>参数8>参数5.参数6(针刺频率:3次/s;针刺时间:5s)可明显增加脑血流量、扩张微血管管径、缩小梗死面积并减少阳性细胞数及噬神经现象.结论 以手操作针刺"水沟"穴治疗脑梗死的佳参数为:针刺频率:3次/s;针刺时间:5s.

  • 同时间不同频率针刺内关穴对MCAO大鼠脑血流量及神经行为学的影响

    作者:张超;樊小农;孟智宏;张俊清;韩科;牟蛟;赵帅;焦洋

    目的:探讨醒脑开窍主穴内关在治疗脑梗死中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频率对其特异性的影响.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26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组、假手术组、非针刺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在固定针刺时间均为60s的基础上又随机分为3个频率组,即1次/s组、2次/s组、3次/s组.建立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以上各组进行对应处理,观察脑血流量的变化,并通过Zau-singer六分法对其神经功能进行评分.结果:针刺组与模型组、非针组相比较,脑血流量与神经行为学评分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当针刺内关频率为3次/s时,脑血流量和神经行为学评分的改善显著.结论:内关穴对于脑梗死具有特异性治疗作用,针刺频率对于其特异性治疗作用有影响.

  • 不同针刺频率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临床研究

    作者:陆霞

    目的 观察不同针刺频率治疗缺血性中风后运动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90例缺血性中风后运动障碍患者随机分为低频率组、中频率组和高频率组(每组30例),针刺频率分别为30次/min、60次/min、90次/min,疗程30天.观察比较临床疗效、神经功能缺损评分、肢体运动功能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低频率组总有效率为93.33%,中频率组为100.00%,高频率组为90.00%;中频率组临床疗效优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0.05).治疗后,三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降低(P<0.01),中频率组低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0.05);三组肢体运动能力Fugl-Meyer评分和生活质量评分较治疗前增加(P<0.0l),中频率组高于低频率组和高频率组(P<0.05).结论 中等针刺频率治疗有助于改善缺血性中风患者运动障碍和生活质量.

  • 不同频率针刺内关穴对MCAo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李凌鑫;樊小农;孟智宏

    目的:研究不同频率针刺内关穴对大脑中动脉阻塞模型(middle cerebral artery obstruction,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参照Zea-longa线栓法复制MCAo模型.成年雄性Wistar大鼠144只随机分为正常组、非针刺组、非穴组、内关组,后两者又按60次/分钟、120次/分钟、180次/分钟各分3组.针刺每次行针5秒钟,每天2次,共3天.观察指标为脑血流量、软脑膜微循环管径和脑组织微血管数.结果:针刺内关穴比非穴能明显提高MCAo模型大鼠脑血流量,扩张软脑膜微循环管径,增加脑组织微血管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且内关120次/分钟组、180次/分钟组与60次/分钟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针刺内关穴能提高MCAo大鼠局部脑血流量且其提高脑血流量作用可能与扩张软脑膜微循管径,增加脑组织微血管数有关.与非穴相比,针刺内关对MCAo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作用具有特异性且与不同针刺频率有关,在行针时间为5秒前提下,120次/分钟、180次/分钟比60次/分钟频率针刺更能提高其脑血流量.

  • 中频率短时间针刺不同穴位对脑缺血模型大鼠脑血流量的影响

    作者:冯春燕;樊小农;张春红;王舒;石学敏

    目的:探讨穴位的特异性效应及针刺频率对其特异性的影响作用.方法:Wistar成年雄性大鼠132只,随机分为正常组、模型空白组和针刺组,针刺组又随机分为非穴组和"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组,即水沟组、内关组、尺泽组、三阴交组和委中组.复制大鼠大脑中动脉缺血模型(MCAO),分别对以上穴区以及非穴区,施以频率2次/s、持续时间5s的针刺干预,观察脑血流量的变化.结果:当针刺频率为2次/s、持续时间5 s时,针刺组(包括非穴组与"醒脑开窍"针刺法各主穴)与模型空白组比较,脑血流均有不同程度提高,内关组、委中组与模型空白组、非穴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穴位具有特异性,其特异性受针刺参数影响;醒脑开窍针刺法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是不同穴位及其佳针刺参数共同作用的结果.

  • 近20年针刺后效应在针刺镇痛中的作用研究综述

    作者:刘冬;邱玲

    针刺后效应主要是指在拔针后机体因为针灸治疗而产生的遗留效应.近年对于针刺后效应的研究并不多.但是,对于临床工作的指导及临床工作的疗效上,针刺后效应的研究有着很大的作用.对于慢性疾病的针刺频率的选择上来说,无论是其疗效还是对于患者本人的经济方便都是尤为重要的.本文主要对针刺后效应的相关文献进行整理,发现现代关于针刺后效应的研究基本明确了针灸后效应的佳作用时间、相关体液机制和影像学反应.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