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从醒脑开窍针法到石氏中风单元建设--浅谈针灸治疗中风病模式的转变

    作者:郭琳

    根据中医对缺血性中风病机的认识,在醒脑开窍针法和卒中单元的基础上创立了石氏中风单元疗法,该法涵盖了中风病的不同时期、不同阶段的治疗方法,从病人发病初期ICU的治疗、手术治疗到针灸及中西药物治疗并配合康复训练、饮食疗法、情志、心理疗法及健康教育等,形成了一套完整的更能体现中医特色的自成体系的中风病综合治疗方案.石氏中风单元的显著疗效不是来源于某一个单独的疗法,而是源于一个新模式系统管理下出现的综合效应,促使我们进一步思考针灸临床发展方向问题.

  • 中风病机的背部红外热像研究--经络穴位红外热像原理的运用

    作者:魏鹏绪;辛随成

    目的:对中风后患者背部红外热图进行观察,分析中风病机.方法:采集31例中风后患者及20例普通人的背部红外热图,对比其温度分布模式的差异.结果:普通人基本表现为高温区在脊柱区域及背部两侧上部,低温区在背部两侧下部,双侧基本对称.中风后患者督脉高温带断续、缩短;偏瘫患者背部两侧上中胸椎段明显失对称;脑梗死后偏瘫患者上背部低温区均出现在瘫痪侧,脑出血后偏瘫患者10例低温区出现在瘫痪侧,5例出现在健侧;2例狂躁症状患者督脉胸椎段出现低温带.结论:中风后病机包括督脉脉气失调和心肺脏气失调;脑出血后偏瘫病机与脑梗死不同;中风后躁狂患者应考虑阳气虚衰的可能性.

  • 应用中医经络学说辨析脑卒中患者脏中风的特征

    作者:孙立君

    目的将中医界的脏中风仔细分类,做到辨证明确,治疗有的放矢.方法从病因和病症着手,按照传统的中医辨证方法将脏中风具体分类.针灸、推拿以经络学说辨证分析,中药方剂均以古方为主.结果此法现已成为科室医疗康复之指南,由于疗效显著,方法简便易行,辨证有章可循.结论将脏中风具体分类,形成一套完整的治疗体系,不失为弘扬祖国医学的一大贡献.

  • 缺血性中风的治疗体会

    作者:谭荣竞;冯奎梅

    1中风的病因病机一般认为,中风的病因病机大致有如下4项:积损正衰,肝肾阴虚,阴虚阳亢,化风为病;饮食不节,嗜酒肥甘,饥饱失宜,脾运失司,内生痰浊,郁热上冲而发病;情志失调,多为过怒过喜为主,怒则气逆,血随气上冲于脑窍,心神昏聩而病;劳倦内伤,气血不足,脉络空虚,气虚血瘀,风邪乘虚入经络,气血痹阻而至病.

  • 中医药治疗脑梗死研究进展

    作者:甘佳乐;徐武清;刘敬霞;刘抒雯;刘超

    目的:对近十年中医药关于脑梗死治疗的相关文献进行总结。方法通过检索中国知网以及万方数据库中相关文献157篇,将其进行整理与归纳,并剔除重复文献,从病因病机、中药治疗(包括注射液、中成药、汤剂、针刺)及中西结合治疗等方面描述。结果中风中医病机可归纳为风火痰瘀虚五端,目前用于治疗的注射液多为中药提取物,中成药以丸剂散剂和颗粒剂为主,汤剂多为经方验方,针刺以电温针、头针为多,中西结合治疗是在西医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中药治疗其疗效比单纯西药治疗效果更好。结论中医药在治疗脑梗死方面具有独特优势且疗效确切,值得推广运用。

  • 脑卒中后抑郁辨治三法

    作者:冉云;冯方俊

    总结了脑卒中后抑郁的辨治3法:疏肝解郁法、活血化瘀法、养肝润燥法.

  • 中风治验探析

    作者:宋登海

    据"痰火上壅"之中风说和益气和血通络理论,确立了辨证、辨型、辨病结合的诊断方法,认为中风病机以痰瘀为主,气虚为辅,证型上有气血虚弱与阳亢热盛之不同,治疗上重视通腑气、针药并用及功能锻炼.

  • 张智龙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经验撷菁

    作者:何圣三

    张智龙认为,阳气虚衰、湿阻血瘀为中风痉挛性偏瘫的基本病机.总结出"项腹针"治疗本病:项针为风府、风池、天柱、百劳、大椎,腹针为中脘、关元、滑肉门、天枢、外陵,治疗中风痉挛性偏瘫效果显著.

  • 对中风病急性期以阴阳辨证代替传统九型辨证的可行性临床验证

    作者:卢明;杜宝新;郭建文;张燕婷;缪晓路;杜侃;黄培新;黄燕

    [目的]为适应中风急性期"紧急"的救治特点,将九型辨证标准(简称为"行标")简化为阴阳类证辨证标准(简称为"简标"),并检测两法的一致性.[方法]将中风病急性期557例患者按照"简标"和"行标"的辨证标准进行同时期辨证,计算两者诊断的符合率及Kappa值.[结果]阳类证符合率为89.42%,阴类证符合率为98.37%,两种方法观察的一致率为95.33%,经Kappa计算K=0.89,说明两种辨证标准具有较高的一致性.[结论]"简标"与"行标"之间有一定的共通性,并具有相当好的辨证一致性;使用"简标"法辨证,有助于更好地把握中风急性期的辨证规律.

  • 中风病中医证候与相关因素的分析

    作者:梁伟雄;赖世隆;刘茂才;莫传伟;黄培新;温泽淮;王奇;陈云波

    对连续收治的221例中风病急性期的病人,进行了中风病中医证候相关因素研究.结果:男性病人痰证的均值和比例均显著高于女性病人(P<0.001,P=0.003);60~69岁年龄组血瘀证的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体力劳动者风证的均值、比例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3,P<0.001),同时在火热证、痰证、血瘀证的比例也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01),而脑力劳动者阴虚阳亢的均值显著高于其他劳动形式(P=0.045).为辨证预防、诊治中风提供了科学依据.

  • 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探讨

    作者:吴大嵘;梁伟雄;温泽淮;黄燕;赖世隆

    试采用非条件和 kli: k2i 配对的条件logistic 回归的分析方法,对221例中风病人的临床中医证候特征进行比较分析,建立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证候预测模型,并采用临床调查的结果对模型进行验证,以探讨建立中风病血瘀证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方法.结果:非条件与条件 logistic 回归均提示口唇紫暗或面色晦暗、舌有瘀点或舌有瘀斑、舌背脉络瘀张青紫、舌紫暗是鉴别血瘀证与非血瘀证的重要指标,且4项指标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发生概率均呈正相关.将另外的一组与本研究无关、但研究对象的选择相似的临床数据作为检验样本代入模型得到的诊断准确率达99.06%(105/106).结论:模型对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具有较好的预测作用.条件和非条件 logistic 统计模型以及 k1i: k2i 的配对方法用于急性期中风病血瘀证的研究有助于宏观辨证量化标准的建立,并且这些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非急性期中风病以及其他系统疾病的血瘀证或其他证候的量化研究中.

  • 从《内经》"治未病"思想探讨中风病的防治

    作者:何华

    "治未病"是<内经>预防与治疗学的重要理论,不仅对后世中医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影响,对当代中医学的理论与临床发展也有重要指导意义.本文依据<内经>有关论述,分析"治未病"内涵,探索以"治未病"思想为指导,针对发生中风病的危险因素和病理环节而采用相应的治法方药进行有效干预,或未病先防,或既病防变,辨证施治,兼顾他脏,因势制宜,对于防治中风病具有很高的实用价值.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