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120例急性中风病人舌象分析

    作者:梁红艳

    望舌是四诊的重要内容之一,了解急性中风(缺血性、出血性)舌象特点,对探索中风的发病规律,提高中医诊断的准确性,提高临床疗效具有重要意义.

  • 醒脑开窍针刺法治疗急性中风患者80例

    作者:江广予;李昊凌

    目的 观察醒脑开窍针刺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的临床疗效.方法 160例急性中风患者随机分为醒脑开窍针刺组(治疗组,80例)和传统针刺组(对照组,80例).两组均采用常规药物治疗.治疗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醒脑开窍针刺疗法,主穴:内关、人中、三阴交,辅穴:极泉、尺泽、委中、风池.并随症状不同加减穴位.对照组在常规药物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传统针刺疗法,取百会、肩髃、曲池、外关、合谷,足三里、阳陵泉、环跳、等穴.两组均每日针刺2次,10 d 1个疗程,持续治疗3个~5个疗程.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病残程度,观察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后治疗组和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7.50%和56.25%(P<0.01).结论 醒脑开窍针刺法对于促进中风患者的康复,缩短疗程疗效显著.

  • 中风急性期腑气不通证候组合及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关系的研究

    作者:罗玉韵;关少侠;陈昕;刘东生

    目的 探讨中风急性期腑气不通的症候组合及其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关系.方法 对278例中风急性期患者进行证候评分,并根据便秘诊断标准分为腑气不通组与非腑气不通组,比较两组间证候组合差别.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中ACTH、CS含量,对比腑气不通组不同证型间ACTH、CS水平,并与非腑气不通组相比较.结果 腑气不通组患者风+火+痰组合所占比例远高于其他组合;非腑气不通组以痰、阴虚、气虚组合为主.ACTH、CS含量水平比较:腑气不通组ACTH、CS比非腑气不通组高(P<0.01); 腑气不通组证候组合间比较,风+火+痰、痰+火组合较其他组合高,以风+火+痰组合升高为明显,与其他组合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或P<0.01).结论 中风腑气不通患者血浆中ACTH、CS升高明显,腑气不通患者血浆中ACTH、CS含量水平与其中医证候组合特点之间存在一定的联系.

  • 中医多专业一体化平台在急性中风风痰瘀阻证中的应用

    作者:全亚萍;秦磊;王念;常华军;吴年宝;陈顺中;邢雪梅

    目的:探索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模式治疗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的优势。方法60例急性缺血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随机分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治疗”模式组和“卒中单元”对照组。结果两组治疗第7天和第14天时的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及独立生活能力量表(BI)评分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患者总体的肢体功能恢复情况在疗程第7天和第14天时均较对照组为好;在生活能力方面,治疗组亦较对照组为好。结论中医多专业综合一体化平台应用于急性中风风痰瘀阻证患者优势明显,患者可获得更好的功能恢复及生活能力的提高。

  • 舌诊结合CT征象在急性中风诊断中的意义

    作者:方之勇;李歆国

    中风的记载早见于<内经>,立名于<金匮>.汉·张仲景按病情轻重和病位浅深将中风分为中络、中经、中腑、中脏;并以有无意识昏蒙为界线分为中经络和中脏腑.通过采用前瞻性设计,探讨CT征象定位、定性、定量,结合舌诊在中风病证名诊断中的意义,为中风病的诊断和治疗提供客观依据.

  • 腔隙性脑梗死87例相关因素分析

    作者:张传军;李瑜

    腔隙性脑梗死是临床上常见的脑血管病之一,其发病率占急性中风的19%左右[1]。我们自1996年5月至今共诊治腔隙性脑梗死87例,发现其相关因素较为集中,现就其分析如下。1 临床资料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人共87例,其中男61例,女26例,年龄39~75岁,平均60.5岁。诊断按美国哈佛中风登记处诊断标准诊断,全部病人均经颅CT或颅脑MRI证实。1.2 并发症:高血压68例,占78%;糖尿病22例,占25%;吸烟嗜好59例,占87%;冠心病37例,占43%;高脂血症25例,占28%;长期较大量饮酒42例,占48%;以上均无2例,占2%。

  • 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129例临床观察

    作者:龚沁

    目的:探讨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方法:本次研究的对象均为2016年4月至2017年4月来我院就诊的急性中风患者,共129例,按照病床单双号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患者65例,采用常规的针灸推拿治疗,观察组患者66例,采用针灸推拿联合康复训练治疗,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两组患者经治疗后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法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日常生活能力评分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分别为(88.66±8.74)分和(6.09±1.66)分,均比对照组患者改善的程度更大,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42%,对照组患者的总有效率为83.08%,观察组患者的治疗疗效明显比对照组的更高对照组,两组比较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针灸结合康复疗法治疗急性中风的临床效果显著,可以有效改善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日常生活能力.

  • 急性中风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中医证候分析

    作者:吴宗艺

    目的:分析急性中风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辨证特点.方法:选取中风合并高血压患者426例,其中合并H型高血压患者236例(H组),非H型高血压患者190例(非H组),依据中风病辨证诊断标准对两组患者进行辨证,比较分析两组的证候分布特点.结果:①两组基本证候出现频率高的是风证、痰证、血瘀证,其中H组痰证、气虚证较非H组明显多,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两组基本证候以2个组合多,其次是3个组合;③H组多见的临床证型为痰瘀证,占16.1%;其次为风痰瘀证和气虚痰瘀证,各占11%和8.1%,属仅次于常见的证型;非H组多见的为风瘀证,占14.2%;其次为风痰瘀证,占9.5%.结论:中风病临床证候表现复杂多变,合并H型高血压的证候特点更多表现在痰、瘀、气虚等基本症候的组合上,可作为特殊类型中风病辨证治疗的参考.

  • 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体会

    作者:牛瑞林

    目的 探讨分析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的优质中医护理效果.方法 实验时间为2016年2月至2017年2月,实验对象为在我院接受治疗的80例急性中风肢体偏瘫康复患者,随机分为实验组以及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优质中医护理,实验结束后,对两组患者护理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日常生活能力评分以及肌力测验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通过对比发现,实验组患者护理前的上述指标与对照组无差异,P>0.05,护理后的上述指标以及肌力测验与对照组有差异,P<0.05.结论 对急性中风患者肢体偏瘫康复训练的过程中实行优质中医护理可取的显著的康复效果,有助于提升患者的神经功能以及运动功能,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中西医结合急性中风一二级预防的进展与热点

    作者:张军;黄燕;王永炎;邱廷建

    中风病以其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病死率、高复发率严重危害人类的健康,给病人、家庭及社会都带来了沉重的负担,一直是全世界医学界关注的热点问题之一.中西医结合治疗脑血管病的切入点和优势在于以下6个方面:充分发挥中医药多环节、多靶点、多系统的治疗优势和结合中医"治未病"的治疗思想,开展大规模的中西医结合防治中风临床试验是近两年脑血管病临床研究的趋势;中西内外结合以及融入国际先进管理理念的"高级卒中中心"是治疗脑血管病的未来医学发展方向;中西医结合脑血管病围手术期各种并发症的预防和治疗,提高远期疗效已成为国内医学领域的重点研究课题;脑血管病的康复治疗仍然是中西医结合研究的热点和优势所在;以循证医学为指导的中西医结合多学科联合临床治疗方法学评价研究和中医证候研究已取得了可喜的成果,但还有好多不足之处;与中医辨证论治理论相结合,中成药的个体化治疗和相关药物基因组学的研究,以指导临床治疗,进一步提高疗效,减少毒副作用的发生,从而科学规范中成药的使用.

  • 180例急性中风患者死亡节气高峰期分布规律的圆形统计分析

    作者:刘冬松;何明丰;高振和;梁章荣;张英俭

    目的:研究急性中风的死亡高峰期,探讨发病、死亡与节气的关系.方法:以180例急性中风患者的死亡日期为例,先确定出每个节气天数组中值的累计日数,并转换成角度,分别求出其正弦和余弦值,作圆形统计按公式求出平均角度和角度标准差,推测急性中风的死亡高峰期.结果:180例急性中风死亡患者(包括90例缺血性中风与90例出血性中风)在死亡节气上无一定集中性,未发现特定的死亡高峰期.急性中风患者在惊蛰至立夏为相对低死亡节气.其中缺血性中风在小满至立秋为相对低死亡节气;出血性中风在春分至夏至为相对低死亡节气.结论:急性中风患者无特定的死亡高峰期,一年四季都要积极预防并更加注意相对高死亡节气的治疗和护理,以降低急性中风的死亡率.

  • 9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观察

    作者:许幸仪

    舌诊是中医学的重要诊法之一,是望诊的重要内容.近2年来,笔者在临床上对96例急性中风患者的舌象进行了观察,现分析报告如下.

  • 崔金海教授升清降浊法治疗急性中风病经验

    作者:于晓东;张淑贤;李晓东;翟凤娟;杨海春

    中风病的发病病机为气血逆乱,升降失常;脾胃居于中焦,是气机升之枢纽,是升清降浊之关键;痰、瘀、浊、毒源于中土,责之脾胃;治疗上降浊为先,浊邪不去,清阳不升;更加辨证论治,升降消补,圆机活法。

  • 清开灵注射液治疗急性中风31例

    作者:何欣

    运用清开灵注射液治疗31例急性中风.结果 :临床痊愈5例,显效16例,有效3例,无效7例,总有效率为77.4%.

  • 急性中风中脏腑证型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关系的研究

    作者:关少侠;谌剑飞;马雅玲

    目的:探讨急性中风中脏腑证型与垂体-肾上腺轴激素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ACTH)、皮质醇(CS)的关系.方法:对78例中脏腑患者进行辨证分型,同时利用放射免疫分析(RIA)法测定血中ACTH、CS含量,按证型分为四组,对比不同证型间ACTH、CS的水平,并与健康人组(60例)作对照.结果:ACTH、CS含量水平比较:①四种证型的ACTH、CS均比正常健康人组高(P<0.001);②四种证型间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从高到低为:痰热内闭心窍证>风火上扰清窍证>痰湿蒙塞心神证>元气败脱、心神散乱证.结论:ACTH、CS含量水平可作为判别中脏腑不同证型间的微观指标.

  • 中风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谱的变化

    作者:祝红明

    中风患者急性期血清心肌酶谱常常有不同程度的变化,有报道其异常率约64.42%[1].笔者对2004年6月~2006年6月在我科急诊的中风患者做了相关检测,现报告如下:

  • 小续命汤治疗急性中风研究进展

    作者:符茂东;蔡定芳

    结合相关文献,回顾性地分析和总结小续命汤的历史源流、临床研究以及机制研究,旨在明确该方在急性中风治疗中的地位、与急性中风相关的临床及实验研究,总结目前存在的不足,为该方的后续研究提供帮助.参考文献33篇.

  • 急性中风脑水肿中医研究概况

    作者:孟旭

    从发病机制、辨证论治、实验研究等方面,回顾了近年来中医药防治、研究急性中风脑水肿的基本概况.参考文献20篇.

  • 中风急性期针灸治疗及心理护理效果评价

    作者:刘中霞

    偏瘫是中风起病的主证之一.中风属现代医学脑血管病范畴,可见于一过性脑缺血、脑血栓形成、脑梗塞、脑出血等.近年来,我院对中风急性期患者在常规急救和治疗措施的基础上联合中医针灸及心理护理,收到了良好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 补阳还五汤配合减重训练对急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

    作者:孔慧

    目的 观察补阳还五汤配合减重训练对急性中风患者步行能力的影响.方法 40例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20例,均进行内科基础治疗及常规康复治疗.治疗组加服补阳还五汤.评估两组患者开始进行减重训练的时间,以及住院后中医症候积分,日常生活活动能力指数(barthel指数,简称BI),以及下肢Fugl-Meyer评分,Berg表评分,并进行步行能力分析.结果 两组对比结果表明,治疗组及对照组患者经治疗后中医症候评分、BI指数评分、下肢Fugl-Meyer评分、Berg表评分均能增加,步行能力也有所改善,但治疗组在第4周末的各项评分比对照组改善更明显,且两组减重训练介入时间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 补阳还五汤配合减重训练可改善急性中风患者中医症候,提高耐受力,能减轻中风偏瘫的残损及残疾程度,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自理能力.

59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