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研究进展

    作者:汪金生

    血小板是一种独立的血液成分,既履行生理止血和维持血管壁完整的任务,又参与凝血和多种炎症反应,在疾病的发展变化中起重要的作用.机体正常的凝血和止血功能依赖于一定数量、功能正常的血小板,临床上,血小板减低是引起出血的常见原因.引起血小板减少的疾病很多,如免疫性疾病(过敏性紫癜),血液性疾病(再障、白血病),感染(细菌、病毒、立克次体)等,甚至有些药物和饮食也能引起血小板减少[1-3].

  • 宁波舟山港域内5种病毒监测与遗传进化特征分析

    作者:沈飚;黄雷;叶凌;胡兴娟;滕跃;王忠发;张杰

    为探索宁波舟山港域内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发病率与病死率明显高于省内其他地区的原因,为今后SFTS的检疫、防控与诊治提供科学依据.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SFTSV)及4种类SFTSV病毒采用荧光RT-PCR及间接免疫荧光法用于疑似病例血清样本中病毒的检测,并对确认阳性的样本进行病毒分离、序列测定与基因进化分析.在蜱、螨、鼠传播媒介中SFTSV及4种类SFTSV病毒的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在180例疑似病例血样中仅检出SFTSV,阳性率为51.11%(92/180).样本病毒分离阳性率为72.31%(47/65).所分离SFTSV病毒的序列分析结果显示出A与B两个基因型及5个进化分支,其中A型占25.53%、B型占74.47%.当前流行于宁波舟山港域内的SFTSV病毒仅为SFTSV且以B基因型为主.B型SFTSV病毒在国内罕见,在遗传进化上具有相对独立的进化特征.

  • TaqMan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腹地病毒方法的建立

    作者:沈飚;吴刚;胡兴娟;王忠发;滕跃

    为建立特异、快速、灵敏的TaqMan荧光定量RT-PCR方法用于腹地病毒核酸检测,利用腹地病毒核衣壳蛋白编码基因的特异性序列设计引物和探针,建立荧光定量RT-PCR快速检测体系.对含有目的基因的质粒、80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阳性血清样本以及80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阳性鼠肺样本进行核酸检测,验证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和重复性.结果显示,该方法所检测的80份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病毒核酸阳性血清与80份流行性出血热病毒阳性鼠肺样本均为阴性,对目的基因的检测灵敏度达50拷贝/反应;重复性测试中的变异系数为0.09%-0.87%,从样本核酸提取至检测完成的全过程仅需2h.证明建立的腹地病毒TaqMan实时荧光RT-PCR方法具有快速、特异、灵敏及重复性好的特点,有助于进口货物中昆虫、啮齿类动物、外轮上工作的疑似病人检疫以及对腹地病毒流行病学监测工作的开展.

  • NK细胞、LDH、CK、IL-6水平与SFTS的相关性分析

    作者:刘红;孔练花

    目的 探讨NK细胞、乳酸脱氢酶(LDH)、肌酸激酶(CK)和白细胞介素-6(IL-6)与发热倬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FTS)的关系.方法 选取2014年2月~2016年2月在我院治疗的SFTS患者48例作为研究对象,其中轻中症患者18例,重症患者30例,检测患者发病后5d外周血淋巴细胞亚群、病毒栽量、血常规、生化指标及细胞因子.结果 重症组患者SFTSV RNA水平为7.49(3.94,9.10) log10拷贝/mL,明显多于轻中症组(P<0.05);重症患者AST、LDH和CK分别为601.94 (422.84,804.02) U/L、1704.22(1204.22,2035.38) U/L和1554.03(1231.45,2102.11) U/L,明显高于轻中症组患者(P<0.05);重症组患者CD4+和CD8+T细胞比例分别为(16.83±4.82)%和(25.01±8.12)%,明显低于轻中症组(p<0.05),而NK细胞比例为(38.10±10.22)%,明显高于轻中症组(P<0.05);重症组患者IL-6、IL-10、TNF-和IFN-(分别为703.92(503.22,943.02) pg/mL、40.02(24.29,67.29) pg/mL、0.94(0.47,1.32) pg/mL和7.13(4.82,13.20) pg/mL,明显高于轻中症组(P<0.05);SFTSV RNA与LDH、CK、NK细胞和IL-6呈正相关(rs=0.362、0.412、0.351和0.302,P<0.05).结论 SFTS患者血清SFTSV RNA、LDH、CK、IL-6及NK细胞等与疾病严重程度有关,其中SFTSVRNA与LDH、CK、IL-6和NK细胞有一定的相关性.

  • 系统性护理干预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应用研究

    作者:王娜

    目的:探讨系统性护理干预在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中的应用.方法:对我院收治的34例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护理干预包括:隔离与防护、密切观察病情、对抗高热、预防出血、心理护理及健康教育等经验的总结分析.结果:通过对患者进行系统性护理干预,32例患者好转出院,在治疗过程中,无医务人员及家属感染.结论:加强对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患者的系统性护理干预有利于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和提高治愈率,并有效降低医务人员和家属感染的风险.

  • 成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2例临床分析

    作者:钱露露;乔力;吴正超;何惠荣;叶翠红;陶金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SFTS)是2009年以来我国新发的一种重要人畜共患自然疫源性疾病,是由新型布尼亚病毒(severe fever with thrombocytopenia syndrome bunyavirus,SFTSV)感染引起,常急性起病,主要表现为发热伴血小板减少,可伴乏力、纳差、恶心、呕吐、肌肉酸痛、腹泻等,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1].本院2011~2013年先后收治新型布尼亚病毒感染致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22例,现将临床诊治资

  • 丛林驻训战士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护理对策

    作者:汪文洋;童姝睿;胡玲;王丹丹;王婷婷

    目的:探讨野外驻训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患者的护理对策。方法在短期内,我科收治的两例野外驻训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战士为护理研究对象,分析传播途径,评估传染风险。按接触类传染病进行标准隔离和防护。密切监测病情和心理变化并适时处理。结果两例患者均有野外驻训期间被蜱虫叮咬史,为本病传播途径。采集、运送和检测血液等标本时未发生医护人员感染。经补液、控制体温、抗病毒及预防感染等治疗和专科护理,高热、全身酸痛等症状逐渐消退。经积极的心理疏导,患者焦虑明显缓解。总病程13-15天。结论护理感染新型布尼亚病毒的战士应按接触类传染病进行标准防护;有针对性的心理疏导可有效缓解患者焦虑和使之配合治疗。

  •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护理进展

    作者:金红梅;仇翠霞;芦静

    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是一种新发的传染性疾病,主要临床表现为发热,体温多在38℃以上,重者持续高热,可达40℃以上,少数病例病情危重,出现意识障碍、皮肤瘀斑、消化道出血、肺出血等,可因休克、呼吸衰竭、弥漫性血管内凝血等多脏器功能衰竭死亡,尚无特异性治疗手段,主要为对症支持治疗,病死率为2.5%-30%.本文检索了2010年以来的文献,现将发热伴血小板减少综合征的治疗护理进展综述如下,以期为临床护理工作提供参考.

208 条记录 11/11 页 « 123456789101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