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中国7~17岁青春期女生月经初潮较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

    作者:邹志勇;马军;王海俊;付连国;董彬;阳益德

    目的 分析中国7~17岁女生青春期月经初潮较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方法 从2010年全国学生体质与健康调研资料中,选择体测项目(身高、体重、血压等)、月经初潮史等资料记录完整的7~17岁女生作为研究对象,共76 869名.采用概率单位回归法计算女生月经初潮年龄的第10百分位数(P10)概率界值,月经初潮出现年龄小于其对应的界值定义为初潮时间较早,按城乡、年龄进行1∶2匹配未来初潮者,初潮较早者和未来潮者分别作为初潮较早组和未来潮组,收缩压或舒张压大于其对应的同年龄第95百分位数(P95)值定义为“收缩压或舒张压偏高”,收缩压和(或)舒张压大于其对应的同年龄P95值定义为“血压偏高”.采用x2检验分析已来潮和未来潮女生血压偏高检出率的差异,并用多水平模型分析初潮较早与血压水平的关系.结果 76 869名女生身高为(152.2±10.4)cm,BMI为(18.7±3.1) kg/m2,收缩压和舒张压值分别为(103.4±11.0) mm Hg(1 mm Hg =0.133 kPa)和(65.0±9.1) mm Hg,已来潮女生有47 942名(62.4%),未来潮女生有28 927名(37.6%).女生9岁开始出现月经初潮,13岁时有81.5%(7123/8736)的女生已出现月经来潮.11岁组、12岁组、13岁组已来潮女生血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6.71% (100/1490)、5.99%(265/4423) 、5.38%(383/7123),明显高于同龄未来潮女生的3.78% (265/7005)、3.33% (144/4328)、4.09%(66/161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25.62、32.36、4.46,P值均<0.05).初潮较早者年龄在9~11岁,其中11岁组血压偏高、收缩压偏高、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分别为6.08% (49/806)、4.84%(39/806)、3.35% (27/806),明显高于同年龄未来潮组的3.11% (50/1607)、2.30%(37/1607)、1.43% (23/16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值分别为12.02、11.32、9.74,P值均<0.01).多水平模型分析显示,在控制了不同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年龄后,初潮较早者血压偏高的检出率仍然高于同龄未来潮者[OR =2.188(95% CI:1.254~3.818)],其中初潮较早者收缩压和舒张压偏高的检出率均高于同龄未来潮者[OR(95% CI)值分别为1.925(1.097~3.379)、2.088(1.072 ~4.065)].结论 月经初潮较早可能与血压升高有关联,可能会导致我国儿童青少年血压升高的年龄进一步提前.

  • 多水平模型在土壤镉污染与人群尿镉水平关系研究中的应用

    作者:张永杰;王建生;马林茂

    目的 基于层次结构数据的特点,运用多水平模型分析中部某县人群尿镉水平可能的影响因素,探讨多水平模型实际应用中处理层次结构数据的优势.方法 2013年5月,以整群抽样的方法在中部某县12个行政村抽取年龄≥20岁居民1 460名,进行尿镉水平可能影响因素调查和尿镉水平检测,并对调查区农田土壤特征污染物镉含量进行测定.完成调查并符合纳入标准的对象共计1 410名,调查区农田土壤检测样品共计318份.根据数据特点,将个体看作水平1单位,调查村看作水平2单位,运用SAS 9.3软件中处理层次结构数据的MIXED过程对数据进行多水平分析.在不考虑数据层次结构的情况下,运用SAS 9.3软件拟合一般线性模型,比较多水平模型及一般线性模型的拟合效果.结果 本研究终纳入1 410名研究对象,年龄(55.2±11.1)岁,其中男性645名(45.74%),女性765名(54.26%).家庭人均每年食用大米量(100.9 ±40.3) kg.有从事采选矿工作经历的占18.65%(262/1 410).尿镉水平为(9.39±2.16) μg/g肌酐.土壤镉普遍超标.一般线性模型对数据拟合结果显示,除了是否从事采选矿工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05,P=0.305)以外,村土壤镉水平、年龄、食用自产大米量、性别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分别为401.39、34.9、4.16、86.15,P值分别为<0.01、<0.01、0.041、<0.01).空模型拟合结果显示本研究ICC =0.435 5,尿镉在村水平上存在聚集性.多水平模型全模型分析结果显示解释变量村土壤镉水平、年龄、食用自产大米量、性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Wald x2值分别为2.55、6.34、2.37、10.32,P值分别为0.029、<0.01、0.018、<0.01),是否从事采选矿工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8,P=0.438).用于进行模型比较的拟合优度指标,多水平模型拟合结果均小于一般线性模型.水平2解释变量村土壤镉水平的回归系数为0.84,可解释的变异约占总变异的35.26%.结论 多水平模型分析层次结构数据较一般线性模型更加合理;村土壤镉水平对人群尿镉水平影响较大.

    关键词: 模型 统计学 土壤
  • 中国六省公众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李莉;李英华;聂雪琼;黄相刚;石名菲;李方波;卫薇

    目的 调查中国公众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3年3-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6个省18 ~ 60岁城乡居民进行《中国公众糖尿病防治素养调查问卷》调查.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公众糖尿病防治素养影响因素.以第6次全国普查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标化.结果 共调查城乡居民4 416名,得到有效问卷4 282份,问卷有效率为97.0%.其中,男性1 986名,占46.4%;女性2 296名,占53.6%.经标化后,我国公众具备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为32.7%,其中,东、中、西部地区糖尿病健康素养水平分别为40.5%、36.5%和15.4%.以西部地区为参照,东部地区居民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高(OR=2.510,95% CI:1.931~3.263),中部其次(OR=2.083,95%CI:1.579~2.749).男性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低于女性(OR=0.488,95% CI:0.402 ~0.593).文化程度越高,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越高;以小学及以下文化程度为参照,中学文化程度者较高(OR=1.103,95%CI:0.812 ~ 1.499);大专及以上者高(OR=2.029,95% CI:1.385 ~2.972).公务员和事业单位人员糖尿病防治素养水平高,企业人员其次(OR=0.632,95%CI:0.460 ~0.870),农民低(OR=0.339,95% CI:0.234~0.491).有糖尿病家族史者高于无家族史者(OR=1.570,95%CI:1.222 ~2.018).认为自己有患糖尿病风险者高于认为自己无患病风险者(OR=1.821,95%CI:1.317 ~2.517).结论 东部地区、女性、高文化程度、公务员及事业单位人员、有糖尿病家族史、有糖尿病患病风险者糖尿病防治健康素养水平较高.

  • 北京市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生存质量现状与影响因素

    作者:孙燕鸣;李洋;赵月娟;卢红艳

    目的 评估北京市HIV感染者及AIDS患者(PLWHA)生存质量状况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于2010年9-12月间,采用方便抽样法选取现居住于北京市的PLWHA共310例,通过一般情况问卷、SF-36生存质量量表和Berger-HⅣ耻辱量表对其进行调查,采用t检验、多元线性回归等方法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结果 调查对象年龄为( 32.87±8.76)岁,感染途径以同性性行为为主(84.52%,262/310).SF-36生存质量总分为(66.75±15.70)分,躯体功能、躯体角色、躯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社会功能、情感角色、心理健康8个维度得分分别为(93.00±9.49)、(66.53±40.26)、(73.88±22.63)、(50.06±22.75)、(61.11±19.67)、(69.50±24.24)、( 59.68±42.38)、(60.63±19.81)分.除躯体功能维度外,PLWHA的生存质量各维度得分均低于常模(P<0.05).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耻辱感越高,生存质量总分[标准化偏回归系数(β')=-0.38]、躯体角色(β'=-0.21)、躯体疼痛(β'=-0.13)、总体健康(β'=-0.33)、活力(β'=-0.31)、社会功能(β'=-0.34)、情感角色(β'=-0.31)、心理健康(β’=-0.47)得分越低(P值均<0.05);治疗AIDS及相关疾病花费越高,生存质量总分(β'=-0.17)、躯体功能(β'=-0.28)、躯体角色(β'=-0.15)、躯体疼痛(β'=-0.19)、总体健康(β'=-0.15)、社会功能(β'=-0.11)、情感角色(β’=-0.16)得分越低(P值均<0.05);有工作者生存质量总分(β'=0.13)、躯体功能(β'=0.13)、躯体角色(β'=0.12)、躯体疼痛(β'=0.12)、活力(β'=0.13)、社会功能(β'=0.12)、情感角色(β'=0.12)高于无T作者(P值均<0.05).结论 PLWHA的生存质量较低,耻辱感强、治疗费用高、无工作等是主要不利因素.

  • 山西省某县艾滋病患者单纯疱疹病毒感染状况及其影响因素的研究

    作者:陈莉;杨清海;董少良;卫军;贾望谦;曲淑霞;乔晓春;何纳

    目的 了解山西省某县艾滋病患者中Ⅰ型和Ⅱ型单纯疱疹病毒(HSV-1,HSV-2)的感染率,并分别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对山西某县全部已纳入抗病毒治疗的195例艾滋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同时血清学检测确定其HSV-1和HSV-2的感染情况;利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数据.结果 共收回有效问卷195份,采集血样195份.195例艾滋病患者中,绝大多数(96.9%)为农民;男性116例(59.5%),女性79例(40.5%);年龄以20~50岁为主(146例,占74.9%);已婚有配偶者180例(92.3%).经有偿采供血或输血途径感染者176例,占90.3%.CD4+:T细胞计数(1~1531)×106个/L[(323.6±14.8)×106个/L],26.5%患者的血液CD4+T细胞计数<200×106个/L.154例患者(79.0%)目前有性伴;118例(86.8%)患者近6个月内每次性行为均使用安全套,123例(91.8%)患者在近一次的性行为中使用了安全套.HSV-1的IgG抗体阳性率为84.1%(164/195);HSV-2的IgG抗体阳性率为13.3%(26/195).合并感染HSV-1和HSV-2的有14例(7.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HSV-2感染与婚姻状况有关(OR=7.41;95%CI:2.42~22.73;P<0.01),未婚患者HSV-2感染率(46.7%,7/15)高于已婚者(10.6%,19/180).结论 当地艾滋病患者中存在一定比例的HSV-1和HSV-2感染者.艾滋病患者的HSV-2感染与婚姻状态有关.

  • 尿核基质蛋白22检测对尿路移行细胞癌诊断及病情监测的意义

    作者:陈惠庆;韩存芝;杜丽莉;崔嵛;庞东梓;荆结线;赵先文;田保国;米振国

    目的 探讨检测尿核基质蛋白22(NMP22)对尿路移行细胞癌诊断、病情监测及判断预后的价值.方法 对2001年6月-2006年6月收治的泌尿系疾病患者525例(尿路移行细胞癌262例,非移行细胞肿瘤198例,泌尿系良性病65例),进行尿中NMP22水平检测.结果 术前尿路移行细胞癌患者NMP22中位值为27.33 U/ml,非移行细胞肿瘤患者为7.84U/ml,泌尿系良性疾病患者为2.64 U/ml,三组之间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97.17 P<0.001).NMP22以10 U/ml为界值,对尿路移行细胞癌检出敏感度为71.37%,特异度为87.69%.将病理确诊的Ⅰ-Ⅱ、Ⅱ和Ⅱ-Ⅲ级患者的NMP22水平中位值进行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6 P<0.01).术后健康生存6个月至3年及3年以上患者NMP22水平明显低于术前和术后复发、转移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34.06,P<0.001).结论 尿中NMP22可作为尿路移行细胞癌术前诊断、病情监测、判断预后的一种肿瘤标志物.

  • 2008-2013年河南省艾滋病患者抗病毒治疗对HIV的抑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杨文杰;樊盼英;梁妍;李洁;马彦民;李宁;孙定勇;朱谦;王哲

    目的 了解不同基线免疫学水平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的HIV完全抑制效果及其影响因素.方法 利用国家艾滋病抗病毒治疗信息系统,收集河南省2008-2013年加入抗病毒治疗的艾滋病患者基本信息和随访信息,按照基线免疫学水平将艾滋病患者分为常规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350个/μl)和早期治疗组(基线CD4+T淋巴细胞计数为351~500个/μl),计算其治疗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后的HIV完全抑制率,采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方法分析开始治疗6个月后HIV未被抑制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有16 103例艾滋病患者纳入本研究,其中常规治疗组14 522例,早期治疗组1 581例.男性9 428例,女性6 675例,性别比为1.41∶1,年龄为(47.2±11.7)岁,已婚或同居者占71.6%(11 522/16 103),感染途径多为血液传播,占57.2%(9 214/16 103).所在治疗机构多为乡级或村级,占81.3%(13 086/16 103),初始治疗方案以司坦夫定(D4T)或齐多夫定(AZT)+拉米夫定(3TC)+奈韦拉平(NVP)或依非韦伦(EFV)为主,占77.1%(12 426/16 103).开始抗病毒治疗6个月、1年、2年、3年、4年、5年后,常规治疗组的HIV抑制率分别为72.6%(3 008/4 144)、73.9% (4 758/6 443)、74.1%(3 641/4 915)、74.9%(2 819/3 766)、76.1%(1 729/2 272)和78.2%(492/629),早期治疗组HIV抑制率分别为65.5%(315/481)、65.4% (448/685)、68.8% (223/324)、66.0% (155/235)、71.4%(110/154)和61%(30/49),除治疗4年时,其余时间点两组HIV抑制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在常规治疗组,研究对象男性(OR=1.23,95%CI:1.07~ 1.42)、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越长(OR=1.26,95% CI:1.16 ~ 1.36)、初始治疗方案为D4T/AZT+去羟肌苷(DDI)+NVP/EFV(OR=3.00,95%CI:2.26 ~ 3.98)和治疗6个月时近7d漏服药物(OR=1.97,95% CI:1.22~3.18)HIV抑制率低,研究对象同性性传播感染途径(OR=0.57,95% CI:0.35 ~0.90)、在县级及以上治疗机构治疗(OR =0.61,95%CI:0.50 ~ 0.75)HIV抑制率高;在早期治疗组,研究对象在县级及以上治疗机构治疗(OR=0.43,95% CI:0.23 ~0.80) HIV抑制率高,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的时间越长(OR=1.43,95%CI:1.09 ~ 1.88)HIV抑制率低.结论 河南省不同基线免疫学水平的艾滋病患者接受抗病毒治疗后病毒抑制效果均较好,在县级及以上治疗机构治疗的艾滋病患者病毒抑制效果较好,而确认阳性到开始治疗时间越长的艾滋病患者病毒抑制效果较差.

  • 移动百分位数法分地区设定预警阈值对传染病预警效果的影响分析

    作者:张洪龙;孙乔;赖圣杰;任翔;周鼎伦;叶先飞;曾令佳;余建兴;王丽萍

    目的 分析国家传染病自动预警系统(简称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分地区采用不同预警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效果的影响,从而为进一步改进预警系统中预警模型的预警阈值提供依据.方法 采用2011年1月1日至2013年10月31日期间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在中国内地31个省份对16种传染病发出的预警信号和响应处理结果,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相关个案数据,以及在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报告管理信息系统中报告的相关突发事件作为数据来源.采用灵敏度高、暴发探测时间短且预警信号数少作为优预警阈值的设定标准,比较分析每种传染病在全国范围内设定统一预警阈值(全国阈值)与分省份设定不同预警阈值(分省阈值)对传染病暴发探测的预警信号数、灵敏度和及时性的差异.结果 16种进行预警的传染病中,痢疾、登革热、甲型肝炎、伤寒和副伤寒、流行性脑脊髓膜炎、流行性乙型脑炎、猩红热、钩端螺旋体病、戊型肝炎、流行性和地方性斑疹伤寒等10种传染病的优全国阈值和优分省阈值相同,均为第90百分位数(P90);其余6种传染病(包括其他感染性腹泻病、流行性感冒、急性出血性结膜炎、流行性腮腺炎、风疹和流行性出血热)的优全国阈值均为第80百分位数(P80),而优分省阈值有所不同.这6种疾病采用优分省阈值与采用优全国阈值的预警结果相比,暴发预警灵敏度和探测时间维持不变,信号数分别减少23.71%(45 557条)、15.59%(6 124条)、14.07%(1 870条)、9.44%(13 881条)、8.65%(1 294条)和6.03%(313条).结论 预警系统中移动百分位数法预警模型通过分地区分病种优化预警阈值,可在维持暴发探测灵敏度和及时性不变的情况下大量减少预警信号,下一步预警系统可考虑增加各省预警阈值设置灵活性,以提高预警系统的暴发探测效果.

  • 广东省伤害致残现况及影响因素

    作者:代金芳;董晓梅;宋卓平;江明旭;王畅;王声湧

    目的 分析广东省因伤害导致残疾的流行现况和危险因素。方法 采用多阶段随机抽样的方法,于2010年在广东省的广州、清远、肇庆和惠州4个地区中,对抽取的社区或村居委会的残疾人进行调查。共调查1530名残疾人,其中因伤害致残415名。由经过培训的工作者用自编的广东省残疾人现况调查问卷进行调查,并对因伤害致残者采用伤害致残问卷进行面访,分别从性别、城乡、地区、残疾前职业、致残年龄和致残伤害类型等角度调查广东省因伤害致残的状况。采用x2检验进行不同特征人群伤害致残原因的差异比较,并用分类树方法探讨伤害致残的影响因素。结果 广东省伤害致残原因前5位依次为交通事故、跌倒或坠落、工伤、医疗事故、失火或烧烫伤,分别占32.53% (135/415)、21.45% (89/415)、12.77% (53/415)、8.43%(35/415)和5.06% (21/415)。伤残者中男性多于女性(男性295名,女性117名,性别缺失3名),因失火或烧烫伤致残者女性比率为8.55% (10/117),高于男性(3.05%,9/295)(x2=6.302,P=0.012)。因交通事故致残者农村居民比率为38.89%(84/216),城市居民为25.63% (51/199)( x2 =43.850,P<0.001);因跌倒或坠落致残者农村居民比率为25.46%(55/216),城市居民为8.55%(34/199)(x2 =8.257,P=0.004)。因伤致残的伤害类型在不同年龄组和地区间分布有差异,53.08%(69/130)的交通事故与51.92%( 27/52)的工伤致残发生在25~44岁年龄组,85.71%(30/35)的医疗事故与76.20%( 16/21)的烧烫伤致残发生在0~14岁年龄组,65~岁年龄组易发生伤害致残的类型是跌倒或坠落(62.50%,5/8)。跌倒或坠落致残在清远(29.09%,16/55)与惠州(28.23%,37/131)的比率明显高于广州(13.38%,21/157)和肇庆(21.13%,15/71),4地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1.904,P=0.008);因工伤致残在广州(19.11%,30/157)与肇庆(19.72%,14/71)的比率明显高于清远(0.00%,0/55)与惠州(6.09%,8/131),4地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22.309,P<0.001);失火或烧烫伤致残在广州的比率( 10.83%,17/157)明显高于清远(0.00%,0/55)、肇庆(1.41%,1/71)与惠州(2.27%,3/131),在4地区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7.826,P<0.001)。分类树模型揭示年龄、职业与城乡是伤害致残的主要影响因素,25~44岁年龄组人群的伤害致残比率高(59.21%,151/255)。结论 广东省交通事故、跌倒或坠落、工伤、医疗事故、失火或烧烫伤是主要伤害致残类型,性别、年龄、城乡等因素与因伤致残有关联。

  • 世界卫生组织健康调查资料的结构方程模型

    作者:刘素芳;林岳卿;何泽慧;付蓉;谭文艳;欧顺云;方积乾

    目的 探索2002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健康调查数据中,人群自述健康水平、实际健康水平、社会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之间的潜在关系,及各调查指标对自述健康和自述健康对实际健康水平的影响程度.方法 数据来源于WHO提供的2002年包含印度、巴西、布基纳法索、匈牙利、尼泊尔、俄罗斯、西班牙、突尼斯、越南等9个国家在内的健康调查数据(包括自我评价部分和健康情景部分)(29 971例).本研究利用健康情景资料对自我评价资料进行校正和消除切点位移偏倚后,用自我评价资料构建自述健康水平、实际健康水平、社会人口学特征、危险因素之间关系的结构方程模型.结果 终结构方程模型:实际健康水平=0.80×自述健康水平+(-0.04)×社会人口学特征+(-0.08)×危险因素(R2=0.66),自述健康水平=(-0.70)×社会人口学特征+0.10×危险因素(R2=0.55);自述健康水平对实际健康水平的标准化总效应达0.80,人口学特征对自述健康水平和实际健康水平的标准化总效应分别为-0.70与-0.60;自述健康水平的16项指标含8个维度,按照对其影响程度由大到小依次为:活动能力、疼痛不适、睡眠情况、认知、情绪、自理能力、视觉能力、交际活动能力.结论 实际健康水平与自述健康水平之间、自述健康水平与社会人口学特征之间均有较强的线性关系,自述健康水平对实际健康水平有较大影响,2002年WHO健康调查所用16项指标在人群健康评价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 基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疾病分布状态的量化指标研究

    作者:张志杰;彭文祥;周艺彪;陈更新;姜庆五

    目的 从空间点模式分析的角度探讨疾病分布状态的量化指标,为疾病的预防控制提供新的统计学方法.方法 基于病例间的距离系统地总结了空间点模式分析中反映疾病分布状态的定量统计指标--G函数、F函数、J函数和K函数.在介绍其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研究距离取0到3000 m,间隔为50 m,使用4个指标对贵池区的急性血吸虫病病例资料进行分析,并在SaTScan软件中用空间移动扫描圆形窗口法进行分析验证.结果 贵池区6年共发生83例急性血吸虫病病例,空间点模式分布图显示病例主要分布在长江和秋浦河附近.获得了4个定量统计指标的计算方法,用其对上述急性血吸虫病资料分析发现病例分布具有空间聚集性(G函数和K函数位于95%可信区间的上方,F函数和J函数位于95%可信区间的下方),与空间移动扫描圆形窗口法的结果一致,后者并发现1个可能的聚集区域,圆心坐标为(30.65 N,117.44 E),圆半径为2.69 km,相对危险度为12.78(对数似然比=32.80,P=0.0001).结论 量化统计指标的应用不仅解决了传统标点地图不能量化分析的缺点,而且为深入的空间聚集性分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 不同招募途径的男男性行为人群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齐金蕾;张大鹏;付晓静;厉成梅;孟思宁;韩磊;刘惠;辛美哲;罗玫;戴闽;孙江平

    目的:了解不同招募途径的男男性行为人群(MSM)的梅毒感染状况及影响因素。方法2011年7—12月,对中国卫生部-盖茨基金会艾滋病防治合作项目地区的14个城市(北京、上海、天津、重庆、哈尔滨、沈阳、青岛、西安、南京、武汉、杭州、长沙、昆明、广州)及海南省的MSM进行招募。当地社区组织通过不同途径对MSM进行干预及动员检测,通过匿名问卷收集调查对象的一般人口学资料及性行为相关信息等,收集静脉血进行梅毒螺旋体检测。共招募MSM 34100名,其中32701名接受梅毒检测。对不同招募途径的人口学特征、性行为特征及梅毒螺旋体检测情况采用χ2检验,对梅毒感染影响因素分析采用单、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32701名MSM的年龄为(30.96±9.57)岁,包括浴池组2284名(7.0%)、酒吧组4774名(14.6%)、网络组6266名(19.2%)、公园/公厕组1997名(6.1%)和其他组17380名(53.1%)。浴池组梅毒感染率(12.4%,282/2284)明显高于其余4组[酒吧组:4.5%(216/4774);网络组:6.7%(422/6266);公园/公厕组:8.3%(166/1997);其他组:6.4%(1103/17380)](χ2=164.58,P<0.001)。多因素logistic回归结果显示,年龄较大、近3个月男性性伴数在2人以上者[8.0%(1408/17714);OR(95%CI):1.44(1.04~1.98)]、近3个月未与女性发生性行为者[6.8%(1446/21276);OR(95%CI):1.25(1.07~1.46)]、近1次性行为未使用安全套[8.0%(769/9668);OR(95%CI):1.13(1.03~1.25)]梅毒感染风险较高;婚姻状态为已婚[7.2%(456/6305);OR(95%CI):0.84(0.73~0.98)];文化程度在大专以上者[5.3%(829/15684);OR(95%CI):0.60(0.53~0.67)]梅毒感染风险较小,现住址为本市和本省[本市:6.5%(1843/28185),OR(95%CI):0.73(0.61~0.87);本省:6.6%(170/2593),OR(95%CI):0.67(0.53~0.85)]与外省调查对象[9.5%(158/1653)]相比梅毒感染率低。结论浴池组梅毒感染率较高,其年龄偏大、文化程度较低且易发生高危性行为,应重点加强浴池场所干预。

  • 上海市痢疾发病率预测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模型的构建与应用

    作者:黎健;吴寰宇;李燕婷;金汇明;顾宝柯;袁政安

    目的 探讨构建并应用自回归求和移动平均(autoregressive integrated moving average,ARIMA)模型预测上海市痢疾发病率的可行性.方法 基于1990-2007年上海的逐月痢疾发病率,采用非条件小二乘法估计模型参数,按照残差不相关原则与简洁原则确定模型结构,依据赤池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及许瓦兹贝叶斯准则(Schwarz Bayesian criterion,SBC)确定模型的拟合优度,建立预测上海痢疾发病率的优ARIMA模型.用所得模型预测上海2008年的痢疾发病率,比较预测值与实际值的差异;再以1990年1月至2009年6月的数据构建模型预测上海2010年的痢疾发病率.结果 模型ARIMA(1,1,1)(0,1,2)_(12)较好拟合了既往时间段痢疾发病率的时间序列,模型自回归参数(AR1=0.443)、移动平均参数(MA1=0.806)与季节移动平均参数(SMA1=0.543、SMA2=0.321)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AIC值=2.878,SBC值=16.131,模型残差为白噪声,模型数学函数式为(1-0.443B)(1-B)(1-B~(12))Z_t=(1-0.806B)(1-0.543B~(12))(1-0.321B~(2×12)μ_t.2008年逐月痢疾发病率的预测值符合实际值的变动趋势,全年发病率预测值与实际值的相对误差率为6.78%.预测2010年上海市痢疾发病率为9.390/10万.结论 ARIMA模型可以较好地拟合上海市痢疾发病率的时间变化趋势,并可用于预测未来的痢疾发病率,是一种短期预测精度较高的预测模型.

  • 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流行期间公众知觉压力及其对健康行为的影响

    作者:吕书红;田本淳;杨廷忠;陈定湾;池延花

    目的 了解严重急性呼吸综合征(SARS)流行期间公众的知觉压力情况及其对健康相关行为的影响.方法 选择广州、太原和杭州三地,分层随机数字表法抽取城区居民、农村居民,以及建筑工人、服务行业人员、学校教职工共2532人开展回顾性调查.采用自制问卷调查测量对SARS的认知和行为,用中文版知觉压力量表(CPSS)测量人群知觉压力.EpiData 2.0软件录入,对CPSS的14个问题根据回答赋分,计算知觉压力测量值;用SPSS 11.5软件分析不同人口学特征及认知与健康危险压力发生率的关系,以及低压力状态(0~分)和中等压力状态(15~分)及危险压力状态下(25分以上)相关行为发生情况.结果 有效问卷2424份,有效率为95.7%(2424/2532);被调查者的CPSS测量值为0~49分[(22.7±6.8)分],M=24.0分.SARS期间处于健康危险性压力的人群占39.3%(953/2379).随着压力升高,调查对象饭前洗手、便后洗手、开窗通风、咳嗽打喷嚏时避开他人、运动行为的采纳频率依次降低.logistic回归显示,与认为SARS威胁程度一点不严重,对疫情一点不害怕,以及预防措施一点不了解相比,认为SARS威胁程度比较严重(β=0.41,Wald χ~2=4.84,P=0.03),对疫情不太害怕(β=0.50,Wald χ~2=6.69,P=0.01)、比较害怕(β=1.39,Wald χ~2=48.59,P=0.00)和非常害怕(β=1.77,Wald χ~2=53.59,P=0.00)以及对预防措施不太了解(β=0.74,Wald χ~2=4.48,P=0.03)、比较了解(β=-0.98,Wald χ~2=8.29,P=0.00)、非常了解(β=-1.18,Wald χ~2=10.66,P=0.00)对人群健康危险性压力发生率的作用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 知觉压力测量值越大SARS流行期间相关健康行为采纳率越低.提高公众对突发事件的认知,提供良好的社会支持等措施可降低压力.

  • 中国六省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研究

    作者:聂雪琼;李英华;李莉;黄相刚

    目的 了解我国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及相关因素,探索提高健康素养水平的途径.方法 于2013年3-5月,采用多阶段分层随机抽样方法,对中国6个省18~ 60岁城乡居民进行《中国公众糖尿病防治素养调查问卷》调查.调查对象对其健康信息素养水平进行自评.以第六次全国普查数据对调查结果进行标化.采用logistic回归分析影响健康信息素养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共调查4 416名居民,收回有效问卷4 282份,问卷有效率为97.0%.经标化后,我国18 ~60岁城乡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为30.1%,其95% CI值为28.5% ~31.6%.70.8%的居民主动获取过健康信息;43.7%的居民能够顺利地获取健康信息;49.1%的居民能够顺利地理解健康信息;41.8%的居民有把握甄别健康信息的对错;51.1%的居民使用过网络搜索健康信息.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农村居民、男性、文化程度低者、白评健康状况较差者健康信息素养水平较低.信任程度高的信息来源是医生,信任率达97.0%,其次是家人、朋友或同事,居民对人际传播的信任程度高于大众媒体,高于新媒体.结论 我国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较低.提高居民健康信息素养水平,需要提供更高质量的健康信息服务,探索医务人员利用网络进行健康教育的途径.

  • 杭州市社区医务人员体力活动干预效果评价及影响因素分析

    作者:刘冰;刘庆敏;任艳军;曹承建;吕筠;李立明

    体力活动不足是中国人群慢性病主要的行为危险因素[1].据估计,21%~ 25%乳腺癌和结肠癌,27%的糖尿病及近30%的缺血性心脏病都源于缺乏体力活动[2].世界上体力活动不足的人群比例约有31.1%[3].目前中国城市人群中仅有21.8%的人满足了WHO对成年人体力活动水平推荐的要求[4].由牛津健康联盟资助开展的国际合作性研究社区健康干预项目旨在通过革新性理念和行动,降低吸炯、不健康饮食和缺乏体力活动3种危险因素在人群中的流行水平,进而控制慢性病的流行[5].杭州于2009年启动该项目并开展了为期2年的干预,现将相关结果报告如下.

  • 西藏自治区育龄妇女出生缺陷相关知识知晓状况

    作者:崔著伟;吴芳;李亚杰;肖丹;陈瑞华

    出生缺陷是指在出生前已经存在(在出生前或者出生后数年内可以发现),胚胎或胎儿在发育过程中发生解剖学和功能上的异常[1].目前我国出生缺陷发生率约为5.6%,全国出生缺陷监测数据表明,我国围产期出生缺陷总发生率呈上升趋势,由2000年的109.79/万上升到2011年的153.23/万121.

  • 北京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HIV阳性率上升的原因分析

    作者:李桂英;孙燕鸣;贺淑芳;卢红艳

    2009年开始,国家级性病门诊监测哨点仅对男性就诊者进行监测,北京男性性病门诊就诊者HIV感染率一直保持平稳,始终维持在2%左右,但2013年该感染率突然增高.为找到感染率升高的原因,为卫生政策的制定提供依据,本研究进行了如下调查分析.

  • 评价疫苗效力的免疫学替代终点

    作者:金鹏飞;李靖欣;周洋;朱凤才

    免疫学替代终点是疫苗诱导产生的可预测临床终点事件发生(感染或患病)的免疫学反应(体液或细胞免疫),并在疫苗临床试验中被用于评价疫苗的效力.与观察临床终点的现场效力试验相比,免疫学疫苗试验可以减少研究人群的样本量、缩短临床试验的期限,从而推动了新试验疫苗的上市和研发.鉴于这些原因,建立免疫学替代终点是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以及比尔和梅琳达盖茨基金会确定的14大全球健康挑战之一.本文从免疫学替代终点的定义和评价免疫学替代终点的统计学方法进行较为全面的阐述.

  • 复杂基因-基因交互作用与中国人群贲门癌发病风险的关系

    作者:Liu L;Wu C;Wang Y;缪小平

    肿瘤的发生发展受多个基因和多种环境因素的共同影响,并普遍存在复杂基因-基因、基因-环境交互作用.对于复杂交互作用的探索一直是肿瘤分子流行病学研究的热点及难点.统计学交互作用在一定程度上可反映生物学交互,因而对交互作用的探讨通常首先是基于统计层面的分析,但目前尚缺乏对多个因子交互作用进行分析的有效统计方法.

3618 条记录 8/181 页 « 12...567891011...180181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