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颞叶桥静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刘开东;耿晓增;程刚;李海林;傅震

    目的:系统了解颞叶桥静脉及其属支的显微解剖.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10例20侧成人头部标本的颞叶桥静脉,由各属支起源追踪至静脉汇入点,测量有关数据.结果:颞叶桥静脉有4型:Ⅰ静脉湖型15%(3侧),Ⅱ烛台型40%(8侧),Ⅲ单干型20%(4侧),Ⅳ多干型25%(5侧).20侧半球共有107条桥静脉属支、43个静脉汇入点,静脉汇入点分布于横窦区54%(23个)、小脑幕区23%(10个)、颞骨岩部区23%(10个).结论:熟悉颞叶桥静脉的显微解剖,是在相关手术中保护桥静脉的基础.

  • 臂丛后根脊髓入区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向剑平;刘小林;许扬滨;王建云;胡军

    目的:为临床应用后根入区破坏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提供基础.方法:在20例成年人尸体上充分暴露C5~T1脊髓节段和相应神经后根区需切除椎板的长度和宽度,测量各神经根根丝的数目、与脊髓的角度和相应各脊髓节段前正中沟至后外侧沟的距离,各脊髓节段的定位和相应神经后根区的精细定位.取下脊髓,在显微镜下测量各节段脊髓后脚在横截面上的长度、宽度和后角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确定术中需要损伤后根区的范围和角度.结果:切除C4~C7的脊突和椎板可暴露C5~T1神经后根.C5~T1各神经后根的根丝平均为7.76条,C6的后根根丝多.各神经后根下缘的根丝与脊髓纵轴的夹角从C5的65.6°逐渐变小到T1的19.8°.脊髓后外侧沟(神经后根根丝进入脊髓处)到后正中沟的距离平均为2.95 mm.脊髓后脚底至后外侧沟的长度平均为3.47mm,宽度平均为1.35 mm.后脚的纵轴与脊髓矢状面的夹角平均为35.9°,自C5至T1逐渐变小.结论:(1)用破坏臂丛脊髓后根入区的方法治疗臂丛根性撕脱伤后疼痛需切除C4~C7的棘突和椎板;(2)损伤时器械应与脊髓矢状面大约成30°~40°角;(3)在横截面上损伤的宽度不能超过1.2mm,损伤的深度不能超过3.1 mm.

  • 垂体囊的胚胎发育和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永谦;丁美修;谭多盛;王秉玉

    目的:研究垂体囊的形态发育和显微解剖结构,观察垂体囊的组成及其与周围毗邻结构的关系.方法:采用45例胚胎标本和10例成人尸颅标本,对垂体囊和鞍侧腔行组织学连续切片和显微解剖观察.结果:垂体囊是由Rathke,s囊周围基质发育形成的致密结缔组织囊,17周后逐渐与鞍隔和蝶骨膜融合而形成成人垂体囊的终形态.成人约20%的标本垂体囊与颈内动脉窦内段紧密相贴,二者之间没有静脉间隙.结论:垂体囊侧凸是垂体腺胚胎发育的结果,与垂体瘤侵犯海绵窦类似,需引起临床重视.

  • 前床突的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陶存山;卢亦成;楼美清;张光霁

    目的:了解前床突及其周围结构的解剖特点,并提供相应的解剖依据.方法:用15例成人干颅骨和15例正常成人尸体头部标本,在手术显微镜下观察测量前床突及其邻近结构.结果:视神经长度,前床突切除前为(9.5±1.8)mm,切除后为(21.3±2.9)mm;颈内动脉长度,切除前为(9.9±2.0)mm,切除后为(13.8±2.5)mm;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宽度,切除前为(3.6±1.0)mm和切除后为(12.5±2.3)mm.前床突切除后所获得床突间隙几何空间的外侧横截面积为(2.1±0.3)cm2.结论:(1)磨除前床突后形成的床突间隙,增加了手术操作空间;(2)前床突切除后在显露视神经颈内动脉三角的大宽度方面能增加3~4倍的显露;(3)可充分显露颈内动脉床突下段,增加了视神经-颈内动脉间隙,有利于该区域病变的处理.

  • 不同年龄小儿眶上裂解剖结构及发育特点

    作者:王春生;边进财;温省初;赵强;郝华超

    目的:研究不同年龄阶段小儿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fissure,SOF)的发育特征及其解剖特点.方法:福尔马林灌注的小儿尸头25具,无畸形足月死婴、1、3、7、12岁各5具.一侧观察SOF骨性结构;另一侧研究SOF区内容、血管神经分布及其邻近结构.结果:小儿SOF随年龄的增长,形状由等腰三角形向锐角三角形演变.SOF外侧至眶颧缝的距离足月死婴为17.0 mm,1岁为20.0 mm,3岁时24.0 mm,7岁26.2 mm,12岁31.0 mm.动眼神经在SOF硬膜-骨膜延续处分叉,其夹角随发育逐渐变大.额神经在3岁以前与滑车神经在眼外肌总环腱(Zinn环)处不易分开.3岁以前泪腺神经紧靠额神经.鼻睫神经在3岁以前与展神经分离困难.结论:小儿SOF骨性结构、神经分布及其邻近关系随年龄的增长发生变化.

  • 海马旁回与脉络丛前动脉的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尹方明;李铁林;王兴海;段传志;柯以铨;黄庆;陈文平;汪求精;徐如祥

    目的:为颞叶手术避免损伤脉络丛前动脉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4具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头部标本显微解剖,观察脉络丛前动脉与海马旁回钩及其前沟的关系.结果:海马旁回钩前沟至脉络丛前动脉和海马旁回钩的交点的距离左侧为(11.61±2.02)mm,右侧为(11.54±1.67)mm.结论:颞叶钩回及杏仁体、海马切除时,以海马旁回钩前沟为标志,在其后的上述距离,注意勿伤及脉络丛前动脉主干.

  • ⅨⅩⅪ脑神经和颈静脉孔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王煜;陈坚;吴开华;牛洪泉;薛德麟

    目的:通过颈静脉孔以及Ⅸ、Ⅹ、Ⅺ脑神经的显微解剖研究,对重要结构进行量化分析,为手术提供解剖依据,并进一步澄清颈静脉孔的概念.方法:用10例成人尸头,在手术显微镜下对双侧重点观察了颈静脉孔的分隔,脑神经和颈静脉球的关系,同时对25例干性颅骨标本进行了大体测量.结果:Ⅸ和Ⅹ、Ⅺ脑神经之间有纤维(80%)或骨桥(20%)形成的不完全分隔,仅在1例干性颅骨标本中发现颈静脉孔被完全分隔为两个部分.Ⅸ、Ⅹ、Ⅺ脑神经全部位于颈静脉孔的前内侧,它们在孔内有各自单独的神经鞘膜,出孔后和颈内动脉、颈内静脉有共同的纤维包膜.在颈静脉球和颈内静脉的连接部,舌咽神经被一致密的结缔组织纤维固定在颈内动脉上.结论:颈静脉孔内的结构分成神经部,岩部和乙状部是比较合理的,有助于更好地理解颈静脉孔区特殊结构.Ⅸ、Ⅹ、Ⅺ脑神经在孔内的结构较为疏松,这种特点为术中辨认和神经保护提供了依据.

  • 颅后窝三角显微解剖及临床意义

    作者:尹方明;李铁林;王兴海;段传志;柯以铨;黄庆;陈文平;汪求精;徐如祥

    目的:研究颅后窝三角的显微特征,为颅后窝手术提供快速辨认神经、血管的方法.方法:旁正中切口、乙状窦后入路,逐层开颅并切开硬脑膜,显微观察12具成人头部标本硬脑膜形成的三角.结果:颅后窝硬脑膜皱襞反光形成一个三角形:外上顶点即"光点",位于横窦与乙状窦移行处的前方;内上顶点恰是岩静脉注入岩上窦的位置;颈静脉孔构成颅后窝三角内下顶点.结论:手术显微镜下,颅后窝硬脑膜形成的标志性三角,可以帮助迅速辨认三叉神经、岩静脉,经过内耳门的面神经、前庭蜗神经以及经过颈静脉孔的舌咽神经、迷走神经、副神经.

  • 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相关血管神经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张新中;朱贤立;王仲伟

    目的:为岩斜区侧方手术入路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15例头颅湿标本,模拟手术入路解剖观测相关重要血管神经走行长度及相互毗邻关系.观察了Labbe's静脉,岩静脉,小脑前下及后下动脉走行及与神经的关系.结果:测得三叉神经出颅部到正中矢状面距离、角度及颅内段长度分别为(13.1±2.1)mm(10.2~15.3mm),19.3°±8.1°(14.5°~25.0°),(14.0±1.9)mm(11.6~18.2mm);展神经分别为(10.0±1.7)mm(8.9~11.9mm),25.3°±12.3°(21.0°~27.6°),(17.1±3.5)mm(14.0~21.0mm);面和前庭蜗神经分别为(23.8±2.9)mm(2.1~3.2mm),70.3°±5.6°(65.0°~78.3°),(14.8±2.3)mm(11.2~20.1mm);舌咽神经分别为(23.1±3.1)mm(19.8~34.1mm),67.5°±7.6°(59.6°~70.4°),(14.9±1.9)mm(13.0~16.7mm).结论:①颞下、乙状窦前及乙状窦后入路适用于中、上岩斜区病变;枕下远外侧入路适用于下岩斜区病变.②本文岩斜区重要神经血管形态及相互关系测量数据,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 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的显微解剖

    作者:李劲松;丁美修

    目的:寻找进入海绵窦的新方法.方法:对8例成人头颅海绵窦(共16侧)结构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颅底硬脑膜有两层,内层在海绵窦内外侧膜交接处与外层分离,与眼神经等包膜融合,并同海绵窦外侧膜的内外两层形成外侧膜潜在间隙,自颅中窝撕开内外侧膜交接处的颅底硬脑膜内层后,通过该潜在间隙可直接进入海绵窦.结论:经外侧膜潜在间隙可进入海绵窦.

  • 正中神经鱼际肌支功能束定位显微外科解剖

    作者:邵岩;顾立强;李绍光

    目的:为臂丛损伤后正中神经及其手内在肌支的定位提供显微外科解剖学基础.方法 :在较新鲜的上肢标本上,按照自然分束、醋酸浸滴法逆行显微解剖分离各功能束组,分段观察手内肌束组在神经干中的走行分布方位和与其他功能束的交错混合情况.结果:(1)正中神经鱼际肌支83%自神经干掌桡侧汇入,至5/16平面86%的鱼际肌支已分散到神经干截面积的1/2以上.(2)正中神经鱼际肌支汇入神经干平面距尺桡骨茎突连线之间距离为5.3±0.7 cm.结论:.臂丛损伤修复正中神经手内在肌支时,以选择在前臂远端(或以远)直接修复为宜.

  • Heubner返动脉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邝满元;易西南;杨科球;漆光平;杜亚政;刘忠浩;罗学港

    目的:为有关鞍区手术提供Heubner返动脉的显微外科解剖资料.方法:应用手术显微镜对32例Heubner返动脉进行解剖学观察、测量.结果:返动脉恒定存在,起源于大脑前动脉或其分支,单支型90.6%,双支型9.4%;返动脉主干平均长度为29.4 mm,起始处平均管径为1.02 mm;57%于大脑前动脉外侧向后行走,89%行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上方,17%贴附于颈内动脉床突上段内侧缘后行,86%于前床突与大脑前动脉之间跨越视神经上方,100%从视交叉外侧缘外侧通过;77%在外侧裂池与颈动脉池交界处出现"U"形虹吸部;80%出现粗大终支从前穿质进入基底节区.结论:深入了解返动脉的解剖学特点及其与鞍区各结构的解剖关系,对于Willis动脉环动脉瘤的合理处置及经眶、经翼点入路鞍区手术神经血管的保护有重要的意义.

  • 眶上裂区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朱国臣;韩卉;石献忠;朱有余

    目的:为眶上裂(superior orbital fissure, SOF)区手术提供显微解剖学基础.方法:①观测30例(60侧)成人头颅干标本SOF骨性结构;②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15例(30侧)成人头颅湿标本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及毗邻关系.结果:①SOF外侧壁上、下半边夹角144.27°±20.03°;②泪腺神经距SOF外侧端(4.17±1.70) mm;③动眼神经上支至SOF内侧壁(1.83±0.62) mm;④滑车神经紧贴Zinn腱环外侧入SOF;⑤眼上静脉海绵窦段具有静脉窦结构.结论:SOF区穿行神经、血管位置的观测,对临床开展SOF区手术有参考意义.

  • Dorello管区的显微解剖研究

    作者:邱明国;张绍祥;刘正津;谭立文

    目的:为Dorello管区显微神经外科手术及影像学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在5~20倍手术显微镜下,对30例成人头颅Dorello管区进行观测;并应用生物塑化技术制作Dorello管区横、矢状及冠状薄层塑化切片.结果:Dorello管位于岩斜静脉腔内,Dorello管直径为(1.93±0.62) mm,长(5.09±1.50) mm;Gruber韧带长度为(10.97±1.85) mm,宽为(3.72±1.03) mm.Dorello管区生物塑化薄层切片可清楚显示Dorello管的解剖结构.结论:本文结果可指导与Dorello管相关的颅底外科手术,以免损伤重要神经和血管.Dorello管区塑化薄片与显微解剖所见有良好对应关系,并可直接与MRI图像进行对照,为Dorello管区影像诊断提供解剖学依据.

  • 远外侧经枕髁手术入路防止椎动脉损伤的应用解剖

    作者:王洪正;刘窗溪;刘健;杨华;韩国强

    目的:为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保护椎动提供较详细的解剖资料.方法:应用20具(40侧)成人尸头湿标本进行显微解剖研究.结果:寰椎横突、第2颈神经前支、肩胛提肌、椎动脉周围静脉丛、头外侧直肌为确认第2、3段椎动脉的重要标志.寰、枢椎横突孔间距左侧为(15.3±1.6) mm,右侧(15.8±2.2)mm;枕骨大孔后缘中点距椎动脉入硬脑膜口处左侧(21.6±2.0) mm,右侧(21.5±2.0) mm;椎动脉于寰椎后弓上方向后呈弓形弯曲,其外侧跨度左侧(17.9±3.2) mm,右侧(17.7±3.2) mm;内侧跨度左侧(9.8±2.5) mm,右侧(9.8±2.2) mm;向后距椎板高左侧(7.4±2.3) mm,右侧(6.3±3.3) mm.结论:熟悉椎动脉第2、3、4段的毗邻关系及解剖标志,对保护椎动脉、安全地施行远外侧经枕髁入路手术至关重要.

  • 胸大肌腹部的显微外科解剖学研究

    作者:范飞;严义坪;滕东明

    目的:为在整形外科领域中更加合理和有效地使用胸大肌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12例(24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尸体标本的胸大肌血管、神经进行显微解剖观察和测量.结果:胸大肌腹部在形态学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全长22.7 cm,中段宽6.0 cm,中段厚3.3 mm,腱长3.2 cm;动脉外径1.98 mm,起点至肌门长度4.9 cm;神经的横径1.71 mm,从起点至肌门的长度5.5 cm.结论:单独地使用胸大肌腹部不仅存在可能性,而且具有可操作性.

  • 小腿肌间隙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解剖关系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增涛;丁自海

    目的:研究肌间隙皮瓣皮支血管与肌间组织的解剖关系,探索更安全、合理的皮瓣切取模式.方法:尸体解剖和在手术中观察肌间隙皮支与肌间组织的关系.结果:①肌间隙皮支血管从肌间组织的侧方爬行而非从其中间穿行;②从肌间组织的一侧(血管爬行侧)能清楚地看到皮支血管走行及其穿深筋膜浅出点,而从另一侧看不清或看不到;③某些肌间隙肌间组织两侧皆有血管爬行,但其两侧皮支血管分属不同的主干血管;④肌间隙皮支血管与其主干血管同处于肌间组织的一侧.结论:皮瓣切取时,先从皮支血管穿出侧解剖游离,能更容易地找出皮支血管,提高皮瓣切取的成功率.

  • 斜坡区断层与显微解剖学研究

    作者:丁自海;于春江;田德润;李云生;于春水

    目的:探讨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为斜坡区相关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①使用大脑切片机,对4个尸头标本切制0.5~1.0mm显微断层切片,对斜坡区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②对30个颅底斜坡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斜坡长40.5 mm,可分为上、中、下斜坡三部.两破裂孔、两颈内动脉、两内耳门、两颈静脉孔间小间距分别为20.2、14.0、30.5和23.3 mm.结论: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可提高该区相关手术时的安全度和成功率.

  • 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临床意义

    作者:王守森;章翔;张发惠;王如密;郑和平;谢汉国;张锡增;荆俊杰

    目的:研究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显微解剖及其手术意义.方法:在手术显微镜下观测28侧标本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解剖结构.结果: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位于蝶骨嵴后下方及额、颞叶之间,顶壁为后眶回下面的软膜,底壁为颞叶上面,后极为上下壁软膜的反折线.池内侧端宽大,57.%同颈动脉池间存在象片性的隔膜.池内静脉变异较大,大脑中浅静脉多行走于池的前上部,大脑中深静脉行于M1段后下面或穿行于池中.池内纤维小梁少者仅10余条,多者纵横交错达30~50条.35.7%池的上、下壁在M1段中1/3前方,通过短而密的纤维片膜相粘合.结论:经翼点入路手术中,切开大脑外侧窝池前壁时,不易伤及M1段主干.大脑外侧窝池蝶部的列脉约1/4有蛛网膜鞘包裹,勿当作蛛网膜切断,可以其饱满的管状鞘膜索样鉴别.分开大脑外侧窝池蝶部上、下壁时,小区域粘合处宜沿切线方向锐性切开.大脑外侧窝池与颈动脉池间的隔膜不是池内侧端的可靠标志.

  • 眼动脉显微外科解剖学观察

    作者:赵恒珂;李光宗;曹焕军;鞠学红;朱世杰

    目的:为视神经减压术提供眼动脉颅内段和眶内段的解剖学资料.方法:利用显微解剖学技术及组织切片方法对70个经甲醛固定的头颅标本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的行程、毗邻、分支及眼动脉起始等进行了观察.结果:眼动脉颅内段和视神经管内段可分为短脚、长脚和远侧部三段.有55.97%的眼动脉在视神经的腹侧形成压迹.眼动脉在视神经管内穿行于视神经的硬膜鞘壁内,其分支多行于视神经的腹侧.结论:视神经管下壁切除时应注意保护眼动脉.视神经减压术管内鞘切开部位宜选择在鞘的外、上壁交界外.

481 条记录 17/25 页 « 12...14151617181920...2425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