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综合医院神经科80例眩晕患者的病因分析

    作者:袁媛

    目的:探讨综合医院神经科眩晕患者的临床特点。方法:收治眩晕患者80例,设计好眩晕调查表,进行全面调查。结果:80例患者中眩晕病因及眩晕持续时间各不相同。中枢性眩晕15例,周围性眩晕65例。结论:综合医院神经科眩晕患者以周围性眩晕为主,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发病比例较高。

  • 孤立性眩晕型后循环梗死患者临床特征分析

    作者:江宗泽;李鱼;雷华;陈科宇

    后循环梗死的患者多伴有头晕或眩晕,其中, 10% 的患者表现可为孤立性眩晕(IV )[1]. IV缺乏临床特异性,通常被漏诊或误诊为周围性眩晕.对于一个仅有眩晕的患者,无法通过临床表现确定其是中枢性还是周围性眩晕[2].本文通过对表现为孤立性眩晕的后循环梗死患者的临床特征进行分析,并与周围性眩晕进行比较,探讨如何更早、更准确诊断后循环梗死.

  • 眩晕反复发作两周

    作者:申卫东;王大勇;张欣欣;吴子明;王秋菊;杨仕明

    [简要病史]患者徐女士,63岁,汉族,山东日照人,以"眩晕反复发作两周"急诊入院.患者2周前生气后出现眩晕、视物旋转并伴恶心,持续约半小时,静卧休息后缓解.第二天晨起后上述症状再次出现并加重,伴发呕吐,眩晕呈持续性,不伴耳鸣、耳闷、听力下降,与体位变化无明显关系.

  • 天麻素联合马来酸桂哌奇特治疗周围性眩晕60例观察

    作者:付立明;王亚君;张荣珍

    目的:观察天麻素联合马来酸桂哌奇特治疗周围性眩晕的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选择该科2013年9月至2014年8月收治的周围性眩晕12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使用天麻素;治疗组则使用天麻素及马来酸桂哌奇特联合治疗,分别在治疗后第3天和第7天分析眩晕症状缓解程度。结果第3天治疗组痊愈18例,总有效率分别为75%,对照组痊愈12例,总有效率55%;第7天治疗组痊愈38例,总有效率98%,对照组痊愈31例,总有效率93.3%,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未发现明显不良反应(P<0.05)。结论天麻素联合马来酸桂哌奇特治疗周围性眩晕效果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眩晕的诊治探讨

    作者:王健

    眩晕是内科常见症状之一,眩晕可分为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在临床诊断时必须予以排除.

  • 中枢性眩晕

    作者:冯加纯

    文章结合近年来国内外文献和作者临床经验,对中枢性眩晕做一简要概述.阐述了中枢性眩晕的机制、常见病因、病变部位和常见疾病.同时也简要叙述了眩晕的概念及与周围性眩晕的鉴别要点和诊断思路.

  • 周围性眩晕外科治疗

    作者:伊海金;刘丕楠

    眩晕是临床常见的主诉之一,分为中枢性眩晕以及周围性眩晕.文章主要探讨常见周围性眩晕的特点以及诊断与治疗.治疗部分重点介绍周围性眩晕的外科治疗.

    关键词: 眩晕 周围性眩晕
  • 中枢性与周围性眩晕鉴别诊断

    作者:杨磊;胡文立

    头晕和眩晕是临床上较为常见的主诉,严重影响患者学习工作及社会生活.对于眩晕患者,重要的是进行病因诊断及鉴别诊断.明确患者眩晕的病因后,方能进行有针对性的进一步检查和治疗.文章主要就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特点以及中枢性和周围性眩晕常见的疾病进行介绍.

  • 周围性眩晕及其临床诊治

    作者:谢鹏;魏有东

    周围性眩晕作为神经内科常见症状之一,严重影响患者的工作和生活,目前越来越受到临床重视、周围性眩晕伴随症状和体征形式多样,病因十分复杂,涵盖临床许多学科.通过对周围性眩晕类型的分析和病因的探讨,着重了解周围性眩晕的诊断和处理,旨在进一步提高临床医生对周围性眩晕疾病的认识、根据周围性眩晕疾病的临床特征,选择相应检查手段,及时做出相应的诊断及治疗方案,制定清晰的眩晕疾病诊疗思维模式,有利于指导临床工作,降低临床误诊率和漏诊率.

  • 倍他司汀联合地芬尼多治疗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刘伟

    目的:分析对周围性眩晕患者采用倍他司汀与地芬尼多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的临床效果。方法:收集该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间接诊的患周围性眩晕的200例患者进行临床研究,按照随机、对照、双盲的原则将所有患者随机分成两组:对照组包含100例患者,给予传统对症治疗;研究组包含100例患者,给予倍他司汀与地芬尼多联合方案进行治疗。观察及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治疗效果。结果:与对照组患者相比,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总有效率显著更高(P <0.05)。结论:对周围性眩晕患者采用倍他司汀与地芬尼多联合方案进行治疗疗效显著,值得进一步推广。

  • 异丙嗪,654-2联合银杏达莫对周围性眩晕的疗效观察

    作者:马美娟

    目的:探讨异丙嗪,654-2联合银杏达莫对周围性眩晕症疗效的影响。方法:选择我院门诊治疗的周围性眩晕症患者12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观察组给予异丙嗪,654-2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对照组给予单纯银杏达莫治疗。观察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对疗效进行评价。结果:观察组的显效率和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异丙嗪,654-2联合银杏达莫治疗周围性眩晕显效快有效率高并且不良反应少,值得推荐。

  •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对比

    作者:杨飞飞;肖家军;焦志真

    目的 研究并对比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临床特征.方法 选取2009年1月至2012年1月间入院治疗的周围性眩晕患者53例,并选取同期入院的中枢性眩晕患者56例,两组患者均经过CT诊断和临床彩超等确诊,观察并对比两组患者的临床特征.一般病例应用血栓通治疗、严重病例应用苯海拉明治疗.结果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在眩晕程度、眩晕类型、持续时间、办法耳部症状、意识状态等方面均具有较为明显差异,在临床特征中较易鉴别诊断.结论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临床特征差异较为显著,可通过仔细辨别确诊,在治疗过程中苯海拉明对眩晕的治疗效果优良.

  • 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嗪治疗周围性眩晕

    作者:柳立红;陈润霞;何萍

    应用复方丹参注射液联合盐酸氟桂嗪治疗周围性眩晕125例为观察组,对照组单用盐酸氟桂嗪治疗105例,用药后24h作疗效对比观察.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92%,对照组为73%,P<0.05.提示中西药联合应用治疗周围性眩晕疗效更佳.

  • 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

    作者:安升;陈小剑;马海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孤立性眩晕患者的临床特征与影像学特点.方法 选取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患者96例,根据发病原因分为周围性眩晕组62例与中枢性眩晕组34例.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既往病史(高血压、糖尿病、脑梗死、颈椎病、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观察患者自发性发作、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和听力减退等临床症状,采用眩晕评估量表评估2组患者的眩晕程度;观察中枢性眩晕组患者血管有无发生狭窄、发育不良、非自然扭曲以及闭塞,并统计血管狭窄发生率及发生部位.结果 中枢性眩晕组患者既往病史中高血压、脑梗死、冠心病、短暂性脑缺血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0.05),但2组间糖尿病、颈椎病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自发性发作的发生率显著高于周围性眩晕组(P<0.05);2组间眼球震颤、恶心呕吐、耳鸣、听力减退的发生率以及眩晕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63处,其中1例患者未发现血管病变,对重度狭窄患者置入支架后,眩晕症均未复发;各主要血管均存在血管病变,其中椎动脉(44.44%)占比高,其次为颈颈内动脉(36.51%),基底动脉(1.59%)和大脑前动脉(1.59%)均较低;中枢性眩晕组患者发生血管病变的程度不同,其中狭窄<50%(31.75%)和非自然扭曲(31.75%)占比高,其次为狭窄≥50%或闭塞(22.22%),发育不良(14.29%)低.结论 仅通过临床症状很难准确判断孤立性眩晕的发生原因,医师应结合患者既往病史分析,必要时进行脑血管造影术(DSA)影像学诊断,以明确患者发生眩晕的原因,从而对症治疗.

  • 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电生理特点的比较

    作者:薛海龙;肖文;李仓霞

    目的:比较周围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的电生理特点。方法对周围性眩晕组(85例)和中枢性眩晕组(61例)患者进行眼震电图和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BAEP)检查。结果周围性眩晕组眼震电图异常67例(78.8%),其中视测距障碍试验过冲及欠冲6例(7.1%);自发性眼震5例(5.9%);凝视试验异常16例(18.8%);视跟踪试验Ⅰ型42例(49.4%),Ⅱ型17例(20.0%),Ⅲ型8例(9.4%);视动性眼震试验双侧不对称19例(22.4%);变位性眼震阳性51例(60.0%);冷热试验异常31例(36.5%)。中枢性眩晕组眼震电图异常42例(68.9%),视测距障碍试验过冲及欠冲19例(31.1%);自发性眼震13例(21.3%);凝视试验异常23例(37.7%);视跟踪试验Ⅰ型35例(57.4%),Ⅱ型13例(21.3%),Ⅲ型8例(13.1%),Ⅳ型5例(8.2%);视动性眼震试验双侧不对称33例(54.1%);变位性眼震阳性2例(3.3%);冷热试验异常6例(9.8%)。与周围性眩晕组比较,中枢性眩晕组视测距障碍试验、凝视试验、视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异常率显著升高,变位实验和冷热实验异常率显著降低(均P<0.05)。周围性眩晕组 BAEP 异常32例(37.6%),中枢性眩晕组BAEP异常31例(50.8%)。与中枢性眩晕组比较,周围性眩晕组Ⅰ波潜伏期及Ⅰ-Ⅲ波的波峰潜伏期显著升高,Ⅴ波潜伏期及Ⅰ-Ⅴ波峰潜伏期显著降低(均P<0.05)。结论眼震电图视测距障碍试验、凝视试验、视跟踪试验、视动性眼震试验对中枢性眩晕敏感性较高,变位性眼震实验对耳石症检出率高,冷热实验对半规管功能评价敏感度高。 BAEP阳性率较低,但可对眩晕患者定位提供客观依据。

  • 以眩晕为主要症状的急诊内科疾病78例病因分析

    作者:赵艺

    目的:探讨临床上主要症状为眩晕的患者的病因和治疗方法.方法:对急诊内科收治的主要症状为眩晕的病例资料78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导致眩晕的主要病因类型有中枢性眩晕,周围性眩晕以及功能性眩晕等,主要病因包括原发性高血压24例(30.8%)、颈椎病19例(24.4%)、美尼尔病16例(20.5%).结论:产生眩晕症状的内科病因十分复杂,而且该症状不具有明显的特异性,在临床应予以特别的注意.

  • 清脑醒神汤治疗周围性眩晕46例观察

    作者:陈慧

    近年来,笔者采用清脑醒神汤治疗周围性眩晕患者46例,临床疗效较理想,现报告如下.1 一般资料选取我院2012年9月~ 2015年4月收治的周围性眩晕患者92例,随机分为两组各46例.观察组男24例,女22例;年龄21 ~ 68岁,平均40.6±10.7岁;病程3~25d,平均11.5±3.4d.观察组男25例,女21例;年龄18 ~ 67岁,平均40.9±11.2岁;病程2~21d,平均11.2±3.1d.两组患者性别、年龄、病程等一般资料之间具有可比性(P>0.05).

  • 视频头脉冲试验在眩晕疾病诊治过程中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新军;孙宝梅

    目的 探讨视频头脉冲试验(vHIT)评估中枢性眩晕和周围性眩晕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5年12月~2016年12月于我科就诊外周性眩晕者(外周组)38例、中枢性眩晕(中枢组)38例,及健康体检者40名作为对照组.采用vHIT检测获得各组3对半规管平面前庭眼反射(VOR)增益值和相应不对称值均值,计算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结果 ①外周组患侧VOR增益值小于对照组和中枢组(均P<0.01),而中枢组和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②外周组3个增益不对称值均高于对照组和中枢组(P=0.000).中枢组水平增益不对称值与对照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垂直增益不对称值低于对照组(均P<0.05);③外周组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均高于中枢组[36(94.74)vs 28(73.68);33(86.84)vs 13(34.21);29(76.32)vs 8(21.05);χ2=6.333、22.029、23.227,P=0.012、0.000、0.000].结论 vHIT通过VOR增益值、增益不对称值、vHIT异常比率、增益值不对称比阳性率及代偿性扫视阳性率评估眩晕患者的前庭功能,可以帮助鉴别诊断外周性眩晕和中枢性眩晕.

  • 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36例误诊及治疗情况分析

    作者:韩思伟;区红英;陈秋桓

    目的 分析良性阵发性位置性眩晕(benign paroxysmal positional vertigo,BPPV)的误诊原因,探讨其治疗方法.方法 选择2010年10月-2012年10月诊治的36例误诊的BPPV患者,对患者基本信息、首诊医院、就诊次数、初诊断、主要检查、治疗经过进行记录分析.治疗:后半规管BPPV采用颗粒复位手法(particle repositioning maneuver,PRM)或Semont法复位;水平半规管BPPV采用Barbecue翻滚法复位,水平半规管壶腹嵴帽结石症先行摇头锻炼,待眼震变为水平向地后再予Barbecue翻滚法复位;前半规管BPPV采用反向PRM复位.首次门诊手法复位未获成功者,针对不同的BPPV分型教导患者简单的体位训练,如Brandt-Daroff训练法、直立位快速摇头法和平卧位摇头法,每天3次,每次10~15 min,3~5 d后复诊,行手法复位治疗,直到复位成功.结果 36例患者首诊科室:神经内科占27.8%,骨外科占22.2%,耳鼻喉科占8.3%,其他科室占41.7%.误诊: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占33.3%,颈椎病占27.8%,梅尼埃病占8.3%,偏头痛占8.3%,直立性低血压占11.1%,神经官能症占2.8%,其他占8.3%.36例患者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6例未获1次手法复位成功的,需要连续2~5次手法复位治疗,均获成功.36例患者经1次手法复位治愈30例,有效4例,无效2例.6例给予连续2~5次手法复位后治愈.结论 BPPV临床误诊率高,只有掌握其发病特点,给予适合的治疗方法,才能避免误诊,提高治愈率.

  • 大秦艽汤加味治疗周围性眩晕73例

    作者:梁钦;梁伏河;梁华杰

    目的:观察大秦艽汤加味治疗周围性眩晕的临床疗效.方法:13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1例和观察组73例,对照组予口服眩晕停、倍他啶、尼莫地平等药物治疗,观察组予大秦艽汤加味治疗,比较两组疗效.结果:对照组有效率为88.5%,治疗组有效率为95.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大秦艽汤加味治疗周围性眩晕疗效显著.

32 条记录 1/2 页 « 12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