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强;任莉;孙风梅

    目的:探讨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简称后发障)的疗效、安全性及其治疗的佳时机.方法:对220例(236眼)白内障术后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后发障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并选用不同能量及方法.观察术后疗效及并发症并进行分析和讨论.结果:增视率为97.5%.术后并发症仅有前房积血3眼,占1.3%;轻度人工晶体损伤8眼,占3.4%.结论:Nd:YAG激光治疗后发障是目前安全有效的方法.治疗的佳时机为其形成后的3~6个月.注意激光能量的选择、聚焦及瞄准的准确性,选择适当的切开方法可减少并发症的发生.

  • 丝裂霉素C防治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实验观察

    作者:刘新昌;王銮弟

    目的观察丝裂霉素C对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影响及对兔眼的毒性作用,为临床上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少年发育性白内障提供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方法以兔眼为模型,取20只新西兰家兔在常规手术显微镜下行晶状体囊外摘除后分别注入0.02%丝裂霉素C 0.15ml,然后观察术后不同时间角膜及晶状体后囊混浊变化,并结合观察术后病理学和电镜结构变化.结果 10只兔眼注入丝裂霉素C后1周炎性反应比对照组稍重,有轻度的房水混浊,内皮无明显水肿;3~5周后房水清晰,后囊膜明显比对照组清晰.组织病理学检查表明:对照组术后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而用药组明显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增生,并且对角膜无明显毒性作用.丝裂霉素C引起晶状体上皮细胞空泡变性、核固缩等,电镜观察发现用药组晶状体上皮细胞体积缩小、胞浆浓缩、染色质靠边聚集、包膜完整等典型的细胞凋亡形态.结论丝裂霉素C能有效地抑制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预防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形成,且对兔眼毒性小,是一种有效的防治后发性白内障的药物.为以后开展临床治疗先天性白内障及青年性白内障时预防后发障提供了可靠的基础,目前已开始初步应用于临床.

  • p27ki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的构建与鉴定

    作者:朱丽红;姜霄晖;钊守凤;刘筱楠

    目的 构建p27ki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观察其感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后p27kip1的表达情况,为探讨p27kip1基因转染治疗后发性白内障(PCO)提供实验基础.方法 设计p27kip1基因引物,通过聚合酶链反应(PCR)扩增制备p27kip1基因片段.利用限制性内切酶消化慢病毒载体得到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将目的基因扩增产物与线性化的慢病毒载体通过交换的方法进行重组反应,从而构建含目的基因的重组质粒,命名为GV308-p27kip1.将GV308-p27kip1加入感受态细菌进行转化,用PCR方法鉴定平板上的单克隆菌落,对阳性菌落抽提质粒并送公司测序.将阳性菌液扩大培养,抽提以得到高纯度的GV308-p27kip1,其与两种包装质粒一起共转染293T细胞,从而包装慢病毒.将重组慢病毒以优化感染滴度感染293T细胞和人晶状体上皮细胞,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27kip1的表达水平.结果 对阳性转化子进行PCR鉴定及重组质粒DNA测序,证明GV308-p27 kip1构建成功.通过Western Blot检测,p27ki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能明显提高293T细胞中p27kip1的表达水平.p27ki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可高效感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并明显上调p27kip1的表达.结论 本方法成功构建了p27kip1过表达慢病毒载体,并观察到p27kip1在293T细胞及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的过表达,为进一步研究p27kip1过表达对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生物学功能的影响及基因治疗PCO奠定了基础.

  • 儿童白内障术中晶状体囊膜的处理措施研究进展

    作者:谢迎宾;考华婷;宋斌;王康

    后发性白内障(PCO)是儿童白内障手术后影响患儿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晶状体后囊膜和玻璃体前界膜对白内障术后晶状体残余皮质增生、移行发挥"支架、平台"作用,与PCO的发生发展关系密切.儿童白内障术中对晶状体前后囊膜的恰当处理可减少术后PCO的发生,术中行一期后囊膜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除可去除PCO形成的主要"支架".人工晶状体夹持术、bag-in-the-lens人工晶状体的应用通过促使前后囊膜在撕囊边缘处的闭合,封闭残存、增生的晶状体皮质于囊袋内,可减少术后PCO的发生.

  •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与后发性白内障

    作者:贺玲;郑晓龙

    后囊混浊是白内障囊外摘除术后影响视功能的主要并发症之一.此并发症与术后残留的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移行、纤维化形成有关.尽管混浊的后囊膜可通过再次手术或激光的方法切除,但晶体后囊的屏障作用会被破坏,增加视网膜脱离、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的发生率.许多学者对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的临床应用进行了深入探讨,展现了广泛的前景.

  • 透明角膜切口23G 微创玻璃体手术在后发性白内障的应用

    作者:冯会芳;刘亚东

    目的:观察透明角膜切口23G 微创玻璃体手术在后发性白内障处理中的效果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黄河中心医院31例无法行 Nd:YAG 激光后囊膜切开的患者,行透明角膜切口,23G 玻璃体切割器进行晶状体后囊膜切开及前部玻璃体切除术,观察术中、术后并发症,术后视力恢复情况及患者满意度。结果31例患者中28眼(82?35%)视力明显提高,6眼(17?65%)视力保持不变。视力无变化者中2眼术后检查发现存在眼底病变,其余4眼属先天性白内障术后,患儿已形成弱视,视力提高欠佳;所有患者中除1例因手术切口位置选择不当造成人工晶状体损伤外,其余患者术中及术后均未见明显并发症,术后恢复较快较好,患者满意度高。结论对于无法行 Nd:YAG 激光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透明角膜切口23G 微创玻璃体手术是一种安全有效的办法。

  • 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后发性白内障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作者:张春梅

    后发性白内障是白内障囊外摘除联合人工晶体植入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也是白内障患者术后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是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的主要原因.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细胞增殖、分化和蛋白合成过程发挥重要作用,与多种疾病关系密切.本文就PI3K-AKT-mTOR信号通路在后发性白内障中作用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 儿童白内障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后发障的临床观察

    作者:王骞;杨潇远;朱俊英;陈鹏

    目的 观察儿童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后后发障的发生情况.方法 22例(44只眼)双眼儿童白内障患者随机选择1只眼(A组)通过巩膜缘隧道切口行白内障摘除、后囊环形撕开(PEA +PCCC);对侧眼(B组)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术后随访3个月,观察后发性的发生情况,同时记录术后并发症.结果 术后3个月A、B两组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分别为31.82%和4.55%,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儿童白内障摘除联合前段玻璃体切除对术后并且可明显降低后发障的发生率.

  • 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对儿童白内障角膜散光和内皮细胞的影响

    作者:马璇;张红;胡竹林

    目的 观察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对儿童白内障角膜散光和内皮细胞的影响.方法 选取2012年8月至2014年4月我院收治的儿童白内障患者60例(120眼)为研究对象,按照手术方式的不同,分为观察组、对照组各30例(60眼),对照组行单纯白内障摘出,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观察比较两组患儿术前及术后1个月角膜散光的变化,并行角膜内皮细胞计数,观察记录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的变化,同时比较两组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差异.结果 两组手术前后角膜散光情况组内及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 >0.05).两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均低于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两组手术前后角膜内皮细胞数量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观察组、对照组术后角膜内皮细胞丢失数量分别为(199.8 ±29.4) mm-2、(203.4±28.3) mm-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为5.0%,对照组为26.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0.568,P<0.05).结论 儿童白内障行白内障摘出联合前段玻璃体切割对角膜内皮细胞及角膜散光的影响不大,且能明显降低术后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

  • 后发性白内障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屈光状态及眼生物学参数的变化

    作者:王燕;欧扬;袁远;王璐;庞龙

    目的 探讨后发性白内障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屈光状态、眼生物学参数变化特点及其与后囊膜切口大小的关系.方法 采用临床病例对照研究,选取2012年6月至2014年6月在广东省中医院眼科就诊的后发性白内障患者62例(62眼),将入选患者分为A组28例(28眼)、B组34例(34眼);两组患者均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A组术中形成4.0mm大小后囊膜切口,B组术中形成5.5 mm大小后囊膜切口,两组患者术前、术后均行佳矫正视力(best corrected visual acui-ty,BCVA)、眼压、裂隙灯、眼底检查及等效球镜(spherical equivalent,SE)、前房深度(anterior chamber depth,ACD)及眼轴长度(axial length,AL)的测量,比较2组各项指标.结果 术后两组患者BCVA均较术前明显提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23、-5.09,均为P=0.000).两组患者术前ACD值分别为(3.32±0.07) mm、(3.31±0.05)mm,术后分别为(3.45±0.07) mm、(3.48±0.07)mm,两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58、-4.98,均为P=0.000);两组术前SE分别为(-0.29±0.44)D、(-0.29±0.57)D;术后分别为(0.47±0.40)D、(0.51±0.42)D,两组术前术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Z=-4.69、-5.03,均为P=0.000).但两组之间BCVA、ACD及SE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AL值两组术后与术前比较及两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后发性白内障Nd∶ 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后存在人工晶状体轻微后移,导致术后远视漂移现象,但远视漂移程度与后囊膜切口大小无关.

  • 糖尿病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及可能机制的初步研究

    作者:杨玉洁;杨永利;徐春丽;谢铃;蔡岩;孙秋萍;李林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对后发性白内障的影响及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 收集108例(108眼)白内障患者房水并行ELISA检测房水中IL-6含量,其中对照组(年龄相关性白内障患者)50例(50眼),试验组(2型糖尿病白内障患者)58例(58眼),比较两组佳矫正视力、眼压、后发性白内障(posterior capsule opacification,PCO)发生率、PCO严重程度、房水中IL-6含量等.结果 白内障超声乳化联合人工晶状体植入术均提高了两组患者术后佳矫正视力,且对照组较试验组佳矫正视力提高明显(P=0.002).对照组术前、术后眼压分别为(13.93±3.25) mmHg(1 kPa=7.5 mmHg)、(14.60±4.35)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术前、术后眼压分别为(14.18±3.56) mmHg、(15.12±4.66) mmHg,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PCO发生率26.00%,试验组PCO发生率41.38%,两组间PCO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5).试验组房水中IL-6含量与后发性白内障呈正相关(r=0.731,P=0.001),且试验组房水中IL-6含量较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2).结论 房水中IL-6含量可能促进了糖尿病患者PCO的发生发展,其具体机制尚需进一步研究.

  •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眼囊袋内的稳定性

    作者:唐东永;李霞;梁皓;何剑;谭少健

    目的 应用超声生物显微镜(ultrasound biomicroscopy,UBM)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眼囊袋内的稳定性.方法 对22例(34眼)高度近视并发白内障患者,行白内障超声乳化吸出联合Bigbag人工晶状体植入术,术后随访6个月,应用UBM结合裂隙灯显微镜观察术后人工晶状体位置、襻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以及后囊膜皱褶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情况,A型超声检测手术前后眼轴长度、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以评估手术前后晶状体后囊膜在眼内位置的变化.结果 术后随访6个月,UBM检查发现2例(2眼)人工晶状体位置异常;1例(1眼)人工晶状体囊袋内前后位置放反,1例(1眼)人工晶状体一襻位于囊袋外,并触及虹膜后表面,均退出后续研究;余20例(32眼)人工晶状体均位于囊袋内居中,襻无触及睫状体及虹膜后表面,散瞳状态下裂隙灯显微镜检查未见后囊膜皱褶的发生,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6.25%(2/32);眼轴长度术前为(30.39±1.46) mm,术后6个月为(30.46±1.48) 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610,P>0.05);中轴区晶状体后囊膜至视网膜的距离,术前为(21.76±0.84) mm,术后6个月为(23.32±1.11)mm,术后6个月较术前平均增长(1.56±0.39)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2.619,P<0.05).结论 Bigbag人工晶状体在高度近视眼囊袋内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后囊膜皱褶和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低.UBM在观察Bigbag人工晶状体在眼内的位置及襻与周围组织的关系上具有一定的优势.

  • 黄色非蓝视滤过紫外光型和普通滤过紫外光型人工晶状体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的比较

    作者:徐玲;何向东;何伟

    目的 探讨对比黄色非蓝视滤过紫外光(ultraviolet-cut and cyanopsia,uvcv)型和普通滤过紫外光(ultraviolet-light-fil-tering.Uv)型人工晶状体治疗白内障患者并发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方法 收集2001年1月至12月在我院接受白内障超声乳化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的白内障患者,排除眼部及影响眼部的全身性疾病.其中使用UVCY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有7l例79眼(男34例39眼,女37例40眼),使用uV型人工晶状体的患者有67例83眼(男32例39眼,女35例4_4眼);除UVCY型人工晶状体中添加了一种黄色染料用于防止光毒性作用外,其他方面如生物相容性、人工晶状体形状等2种人工晶状体完全相同.所有的手术由同一技术熟练的术者按同一种手术方法进行操作.患者在术前、术后均给予相同的抗炎治疗.术后随访(24.00±0.25)个月,比较2组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结果 应用UVCY型人工晶状体患者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为7.6%(6/79),而应用uV型人工晶状体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为17.5%(15/83).经/检验,2组患者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叉(,=4.241,P<0.05).结论 黄色UVCY型人工晶状体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率比同种材料的普通UV型人工晶状体低.

  • Nd:YAG激光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莉;刘路宏;杨珂;李敏

    目的 探讨Nd:YAG激光以不同术前处理方式治疗后发性白内障的效果.方法 用Nd:YAG激光对58例(58眼)后发性白内障患者分2组进行治疗,A组为散瞳后在接触镜下行激光治疗,B组为不散瞳直接行激光治疗,所有患者术后随访6~12个月.结果 58例58眼患者Nd:YAG激光治疗后视力有不同程度提高,增视率100%,A组、B组术后视力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均<0.01);B组激光治疗时间(3.574 1±0.916 8)min较A组(7.481 5±1.718 0)min缩短,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人工晶状体出现激光损伤斑4眼,玻璃体前界膜破裂14眼,均不影响视力.结论 采用不散瞳直接行Nd:YAG激光后囊膜切开术治疗后发性白内障,操作简易且疗效确切.

  • 不同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联合手术的对比性研究

    作者:许立帅;李文生;吴荣瀚;王新丹;赵立娟;郑钦象

    目的 探讨2种不同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白内障超声乳化摘出联合玻璃体切割及人工晶状体植入术(简称"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的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患者52例54眼,Akreos Adapt组(4襻)26例28眼,C-flex组(双襻)26例26眼,术后定期随访,并观察视力、人工晶状体囊袋稳定性及手术并发症.结果 术后随访10~18个月,平均(14.6±3.8)个月,术后佳矫正视力:Akreos Adapt组提高22眼,C-flex组提高20眼,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13,P>0.05).IOL偏心量:Akreos Adapt组:0级15眼,1级8眼,2级4眼.3级1眼;C-flex组:0级8眼,1级7眼,2级9眼,3级2眼,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Z=-2.00,P<0.05).2组人工晶状体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Z=-0.88,P>0.05).手术主要并发症包括角膜水肿、前房纤维素性渗出、继发性青光眼等,组问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2种不同襻设计的人工晶状体应用于联合手术治疗玻璃体视网膜疾病合并白内障安全、可行.4襻Akeros Adapt 人工晶状体的囊袋稳定性优于双襻C-flex人工晶状体,2种人工晶状体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作用有待于长期观察.

  •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不同术式后发性白内障形成的病理学分析

    作者:崔哲;刘平

    目的 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 回顾性研究先天性白内障患儿50例69眼,按不同手术方式(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术、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术及超声乳化晶状体吸出联合后囊膜连续环形撕囊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分为Ⅰ、Ⅱ、Ⅲ 3组,术后随访3~48个月,对各组术眼进行眼底镜、裂隙灯、组织病理学及电镜检查.结果 3组术眼晶状体后囊膜周边部均可见残留晶状体上皮细胞(lens epithelial cells,LECs)向梭形成纤维细胞转化,并可见残留的LECs形成半透明的球形Elschnig 珍珠小体;晶状体前囊膜亦可见少量残留的LECs及Elschnig珍珠小体.Ⅰ组后囊膜中央部可见多量增生的成纤维细胞及LECs;Ⅱ组后囊膜撕囊孔缘处可见成纤维细胞及排列紊乱的LECs,术眼视区中央部的增生膜内可见多量的羽毛状胶原原纤维;Ⅲ组视区中央无增生膜形成,后囊膜撕囊孔缘仅见少量残留LECs.3组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分别是:Ⅰ组 43.48%,Ⅱ组17.39%,Ⅲ组0,Ⅲ组多数术眼中央视区清亮,后囊孔缘处未见明显病理学改变.结论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术中,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前部玻璃体切割术可有效预防儿童中央视区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

  • 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手术方式的探讨

    作者:冯朝晖;孙乃学;熊全臣;权彦龙;杨建刚

    目的 探讨预防儿童后发性白内障的手术方式.方法 先天性白内障患者27例(34眼),年龄7~22月,分为2组:A组16例(19眼)行白内障吸出及后囊连续环形撕囊术;B组11例(15眼)行白内障吸出、后囊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术后随访7~36月,平均17月,观察2组后发性白内障发生情况以及其他并发症.结果 术中后囊膜撕裂发生率:A组为52.63%,B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后发性白内障发生率:A组为42.11%,B组为0%,2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05);2组术后其他并发症发生率无显著差异(P>0.05),均未发生视网膜脱离和黄斑囊样水肿等并发症.结论 儿童先天性白内障摘出时一期行后囊连续环形撕囊在一定程度上可减少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一期行后囊切除联合前部玻璃体切割术能有效预防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该方法简便、安全,远期影响有待进一步观察.

  • 后发性白内障计算机图像定量分析系统建立与评价

    作者:马立威;张劲松;许军;张娇;赵平

    目的建立一套后发性白内障计算机图像分析系统并对其进行评价.方法建立家兔后发性白内障模型.充分散瞳后(瞳孔直径>6.5 mm),用裂隙灯显微镜拍摄系统(含数码相机、电脑)在同一条件下进行拍照.所得图像用于后发性白内障的评分.后发性白内障的评分(PCO score)=∑(OD×AI in CR )×2 +∑(OD×AI in OR),其中OD为后发性白内障混浊密度(0~4级),AI为该级别后发性白内障所占评估范围(以视轴为中心直径 6 mm的后囊膜 )的面积百分比,CR为中央3 mm区域,OR为外周3~6 mm环行区域.为检验系统的可信度, 由6名检查者分别评估5幅图像,以检验系统的个体间差异;由同一名检查者在不同日期对5 幅图像重复评估5次,以检验系统的个体内差异. 结果当后发性白内障评分为0~1.5时,个体间可信度检验的标准差仅为 0.050~0.087,Kruskal-Wallis 非参数分析显示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H=0.314,P=0.972 618);个体内可信度检验的标准差为0.041~0.067,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H=0.613,P=0.961 617). 结论该后发性白内障定量评估系统具有良好的可信度 ,方便、实用,可用于对后发性白内障进行比较精确的定量分析.为检验不同人工晶状体和手术技巧对后发性白内障形成及发展的作用提供了重要工具.

  • mTOR-siRNA转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对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p70S6K及4EBP1表达的影响

    作者:席亚慧;刘红玲;刘明月;姜梦圆

    目的 研究mTOR-siRNA转染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B3 (human lens epithelial line B3,HLEB3)后,对PI3 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p70S6K及4EBP1表达的影响,并与雷帕霉素的作用作对比.方法 HLEB3分为mTOR-siRNA组(培养基加入Lipo2000和mTOR-siRNA)、control-siRNA组(培养基加入Lipo2000和control-siRNA)、Lipo2000组(培养基加入Lipo2000)、雷帕霉素组(培养基加入雷帕霉素)和空白对照组,于转染24 h、48 h、72 h后观察各组细胞的形态和密度;Western blot法检测各时间点各组细胞p70S6K及4EBP1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mTOR-siRNA组随着转染时间延长,HLEB3细胞分布稀疏、形态不规则,部分细胞贴壁不良.转染24 h、48 h、72 h时,mTOR-siRNA组细胞密度均较其他四组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转染24 h后,各组细胞4EBP1蛋白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TOR-siRNA组及雷帕霉素组p70S6K蛋白表达均下降(均为P<0.05);转染48 h、72 h后,与空白对照组相比,mTOR-siRNA组及雷帕霉素组4EBP1及P70S6K蛋白表达均下降(均为P<0.05),而control-siRNA组、Lipo2000组4EBP1、P70S6K蛋白表达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为P>0.05).结论 mTOR-siRNA及雷帕霉素均可影响HLEB3的增殖及生长活性,并抑制PI3K/AKT/mTOR信号通路蛋白p70S6K和4EBP1的表达,且mTOR-siRNA的早期作用较雷帕霉素强.

  • 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1/2的影响

    作者:林凤彬;谭少健;梁皓;陈迎迎

    目的 观察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形成中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1/2的影响,从分子水平上探讨echistatin的作用.方法 建立糖尿病兔模型(n=24),随机分组并行透明晶状体囊外摘出术,术毕前房分别注入0.2mL灭菌蒸馏水(对照组,n=12)或0.2 mL 10.0 mg·L-1 echistatin溶液(echistatin干预组,n=12).术后10 d及6周(每个时间点6眼),裂隙灯显微镜观察两组术眼PCO分级情况,同时摘取术眼应用RT-PCR法检测后囊膜上信号因子Akt和ERK1/2 mRNA表达情况.结果 术后10 d对照组和echistatin干预组PCO分级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93),但echistatin干预组PCO1级眼数少于对照组;术后6周echistatin干预组PCO级别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06).对照组和echistatin干预组Akt mRNA相对表达量术后10 d分别为0.981 7±0.380 4、0.481 7±0.1665,术后6周分别为0.651 7±0.2047、0.401 7±0.151 3,echistatin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5,0.037).对照组和echistatin干预组ERK1/2 mRNA相对表达量术后10 d分别为0.948 3±0.227 5、0.6100±0.280 6,术后6周分别为0.921 7±0.299 4、0.465 0±0.180 0,echistatin干预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 =0.045,0.009).结论 去整合素echistatin对糖尿病兔后发性白内障的发生和发展有一定的抑制作用,其发生的机制可能与抑制信号因子Akt和ERK1/2表达,进而阻断信号通路PI3-K/Akt和ERK1/2的转导有关.

397 条记录 10/20 页 « 12...78910111213...1920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