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局部药物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戴军;崔鹏

    目的:观察类固醇类药物肩峰下穿刺注射局部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对3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取肩峰下病变及疼痛部位类固醇药物局部注射治疗,对接受治疗的患者进行3~6个月随访,使用Constant Murley肩关节评分比较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情况。结果治疗结束后功能评分为(85.2±3.5)分,优于治疗前的(45.6±3.2)分(P<0.05)。本组优16例,良11例,中4例,差1例,优良率达84.4%。结论类固醇类药局部封闭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良好的治疗效果。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研究现状分析

    作者:赵子俊;贾新改

    肩关节疼痛是常见的临床症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ubacromial impingement syndrome,SAIS)逐渐从肩痛病中独立出来,各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体积减小,内容物体积增大,均可以导致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诊断应结合病史、查体、X线片、MRI、肩关节造影以及术中的镜下病理改变等方面综合判断.Neer分期Ⅰ、Ⅱ期患者大多可以通过保守治疗如:理疗,局部封闭,非甾体抗炎药物等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Neer提出前肩峰成形术,该手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标准手术,疗效满意.但此术式存在损伤大、恢复慢、术后三角肌无力等缺点.近二十年来,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arthroscopic subacromial decompression,ASD)已替代了开放手术,成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首选方法.疗效评价满意.

  • 内热针结合推拿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观察

    作者:李孔正

    目的 观察内热针合推拿治疗Ⅰ、Ⅱ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本研究5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均来自2015年3月~2017年12月阳江市人民医院康复理疗中心门诊,按照就诊先后顺序分为奇偶数两组,其中观察组25例、对照组25例.观察组应用内热针治疗,穴取"齐秉风""围天宗""靳肩三针",每4天1次,4次1个疗程;对照组用常规温针治疗,2天1次,10次1个疗程.两组均在针灸治疗后进行推拿手法治疗,疗程结束后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两组治疗均有明显效果;观察组有效率80%,对照组有效率64%,观察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结论 内热针疗法合推拿治疗Ⅰ、Ⅱ期肩峰下撞击综征方法简便安全,疗效肯定.

  • 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配合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

    作者:马迎辉;孙卿;杨龙;张璟;翟伟韬

    目的 观察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配合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肩关节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 将64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32例.2组均由同一组医生行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术后常规功能锻炼,观察组同时给予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疗程为4周.观察2组治疗前后肩关节的美国加州大学洛杉矶(UCLA)评分、上肢简化Fugl-Meyer功能量表评分、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及MRI检查指标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肱间距、肩锁关节骨赘高度、肩峰下积液厚度变化情况.结果 疗程结束后2组UCLA评分中肩关节疼痛、功能、肩关节前屈角度、前屈肌力、患者满意度及总分均明显提高(P均<0.05),且观察组提高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肩关节外展(上举)活动度和上肢简化Fugl-Meyer功能评分均明显增加(P均<0.05),且观察组增加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2组治疗后肩关节MRI检查中肩峰角、喙肩韧带厚度、肩锁关节骨赘高度和肩峰下积液厚度均明显减少(P均<0.05),肩肱间距明显增大(P均<0.05),且观察组改善的程度明显大于对照组(P均<0.05).结论 健骨注射液肩下注射配合关节镜肩峰下间隙减压术可以有效恢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关节功能.

  • 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和肩峰下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效果观察

    作者:陈永田;张振兴;姜景尧;丘天雄

    目的:探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和肩峰下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效果。方法将68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组和肩峰下封闭治疗组,各34例。两组治疗1个月、3个月时随访,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及美国加州大学肩袖评分(UCLA)进行疗效评定。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 VAS 及 UCLA 评分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个月,两组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 <0.01),治疗后3个月 VAS 评分均低于治疗后1个月(P <0.01);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同期比较,肩峰成形术组 VAS 评分均低于封闭治疗组(P <0.01)。两组治疗后1个月UCLA 评分均高于治疗前(P <0.01),治疗后3个月 UCLA 评分均高于治疗后1个月(P <0.01);两组治疗后1个月及3个月同期比较,肩峰成形术组 UCLA 评分均高于封闭治疗组(P <0.05或 P <0.01)。结论采用关节镜下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效果更为明显。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研究进展

    作者:李高阳;张丹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IS)又称卡压综合征、肩疼痛弧综合征,于1972年由Neer[1]首先提出,是指由多种原因导致肩峰下间隙减小,进一步导致肩峰下滑囊的无菌性炎症、肩袖损伤或撕裂等一系列的临床症状.SIS占肩关节疼痛原因的44%~65%[2].近年来,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像诊断技术的不断发展,对本病研究不断深入,其发病率亦逐年提高.由于SIS发病机理复杂,导致诊断较困难,治疗方法也多种多样,为了提示临床更好地认识SIS,本文将SIS的发病原因、诊断方法及治疗手段等进展情况综述如下.

  • 封闭加几丁糖注射治疗II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临床疗效观察

    作者:洪海东;朱泽;蔡晓辉;赵仁明

    目的:观察封闭加几丁糖注射治疗II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效果。方法:将60例II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30例:肩峰下封闭一次加注射医用几丁糖1ml,定时每周一次,治疗五周。对照组30例:肩峰下封闭治疗一次,配合口服消炎镇痛药物美洛昔康五周。五周后疗效评定。结果:两组治疗结果经统计学检验P<0.05,治疗组疗效优于对照组,有显著性差异。结论:封闭加几丁糖注射治疗II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方法简单,疗效显著,创伤小,副作用小,病人易于接受,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解剖因素及多种病因的分析

    作者:董大维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是一系列病理学变化的统称,包括肩峰下滑囊炎、肩袖内肌腱病变和肩袖全层撕裂,在肩袖损伤的病因中肩峰下撞击症和肩袖病变之间的关系仍然存在争议,然而,病因是多因素的,由内、外部机制均有参与.治疗上包括物理治疗、关节内注射药物、肩峰成形术等,但治疗效果参差不齐,区分和鉴别SAIS的不同发病机制以便提出特定的诊断和治疗计划尤为重要,对于诊断和治疗SAIS仍然需要一个高质量的临床相关研究.

  • 芒针透刺结合被动功能锻炼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30例

    作者:尚祎程;谢辉

    目的:观察芒针透刺结合被动功能锻炼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以芒针透刺结合被动功能锻炼治疗该病共计30例.结果:痊愈14例,好转12例,无效4例,总有效率达86.67%.结论:芒针透刺后被动活动对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有一定的治疗效果.

  • 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廖直斌;赖长君;胡园园;严骏;江小伟

    目的 观察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情况.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30肩关节脱位患者,均行钩钢板治疗,评价患者术后的肩关节功能,并分析患者的肩峰类型,测量其第二关节间隙.结果 术后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6.7%;5例患者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发生率为16.7%;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的肩峰-肱骨头的平均距离明显低于未发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者(P<0.05).结论 采用钩钢板治疗肩锁关节脱位效果较好,在术前应充分了解患者的肩峰类型并测量肩峰下骨性结构数据,以便对钢板充分塑形,将肩锁钩部精确置入,避免术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发生.

  • 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分析

    作者:蒋攀峰;崔银江;付新生

    目的:探讨肩周肌群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对3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采用肩周肌群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封闭治疗,治疗后定期门诊随访,分别于治疗后1个月、3个月评估患者肩峰撞击试验、VAS疼痛评分及UCLA评分.结果:本组患者治疗1个月、3个月后,疼痛VAS评分较治疗前均下降,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肩关节UCLA评分治疗前(12.19±2.17)较治疗后3个月(31.13±4.03)有明显差异(P<0.05),治疗后1个月与3个月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治疗1个月后肩峰撞击试验均阴性,治疗后3个月有3例患者再次出现疼痛弧及NEER征阳性,终选择关节镜下肩峰减压手术后治愈.结论:采用肩周肌群功能康复训练联合封闭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满意.

  • 前肩峰成形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16例报告

    作者:万伦;杨宗华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接受前肩峰成形术治疗效果.方法:选取经保守干预无显著疗效的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开展肩峰成形术治疗方案.术后患者接受半年至1年随访,患者肩关节术后功能参考Constant-M urley评分进行评估.结果:16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术后Constant-M urley评分显著高于术前评分(P<0.05),患者均对手术结果满意,且肩关节活动经过前肩峰成形术治疗后改善明显.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经过前肩峰成形术治疗后疗效显著,该方案操作简单,适合基层医院.

  • 电针肩周八穴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研究

    作者:王敦建;陈卓伟;谭志勇

    目的:探讨电针肩周八穴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62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1例.治疗组给予电针治疗,对照组给予曲安奈德封闭治疗.3周后评定两组临床疗效.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6.8%,高于对照组的71.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美国加州大学肩关节评分(UCLA评分)均高于治疗前,且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两种疗法均有效,但电针肩周八穴法疗效优于曲安奈德封闭法.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治疗:关节镜下肩峰减压与开放性手术的系统评价

    作者:董岩;张克远;孙学斌;李纲;尼加提·阿不力米提;刘阳

    背景:关于肩峰下撞击综合征选择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还是开放性手术治疗,目前尚存争议。目的:系统评价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方法:计算机检索国内外各数据库自建库以来关于关节镜下肩峰下减压术与开放性手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对照试验。不限语种,无论是否为RCTs或是否使用盲法。采用RevMan 5.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与结论:终纳入10个对照试验,其中随机对照试验4篇,非随机对照试验6篇,共583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在住院天数及恢复工作时间方面,关节镜组均少于开放手术组;而在术后肩功能评分、手术时间、患者满意度、术后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评分标准(UCLAs)优良率方面,两组差异无显著性意义。但由于纳入的研究在数量和质量上有一定的限制和不足,尚需开展更多大样本、多中心、高质量的随机对照试验加以验证。

  • 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肩关节注射修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6个月随访

    作者:王莉芹;潘锁花;陈月英;吴俊

    背景: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是一种抗组织粘连生物材料,具有抗炎作用,可预防瘢痕组织形成,减轻局部炎症反应。目的:根据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的作用机制及特点,观察其肩关节注射修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纳入40例Ⅰ、Ⅱ期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根据自愿的原则进入生物材料治疗组(n=20)和保守治疗组(n=20)。保守治疗组进行复方倍他米松混合盐酸利多卡因肩峰下间隙封闭治疗1次后,口服塞来昔布200 mg/次,2次/d,药物治疗1周;生物材料治疗组采用3 mL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肩关节注射治疗1次。门诊随访两组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结果与结论:两组治疗后的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P <0.05),并且生物材料治疗组修复后2周、4周、3个月、6个月的目测类比评分、肩关节活动度及美国肩肘外科学会肩关节评分均较保守治疗组改善更明显(P <0.001)。说明医用聚乙二醇小檗碱肩关节腔内注射修复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可有效缓解肩部疼痛,提高肩关节活动度,促进肩关节功能恢复。

  • 活血汤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40例

    作者:卞泗善

    1 一般资料 40例患者中,年龄20~60岁,平均40岁。病程长10年,短1个月,平均7个月。临床表现为肩关节疼痛,以肩关节周围为主,患肢上举时加重,肩关节无力,功能受限,体检时发现压痛部位以肩峰前下至肱骨大结节这一区域明显,撞击征阳性。 2 治疗方法……

  • 定痛和血汤加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体会

    作者:王志锋

    目的:探讨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总结采用中药定痛和血汤加减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效果.方法:复习肩关节解剖结构特点,分析、讨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病因病机及诊断方法,总结42例采用口服中药定痛和血汤加减治疗的效果.结果:服药1~3个月后评定,总有效率为78.6%.结论:肩峰下撞击综合征应优先考虑保守治疗,口服中药定痛和血汤简便有效,推荐列为中医辨病治疗之主方.

  • 针刺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疗效观察

    作者:涂丰

    目的 观察针刺插剥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40例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20例.治疗组采用肩峰下间隙针刺插剥治疗,对照组采用针刺肩髎、肩前、肩贞治疗.观察两组治疗前后肩关节功能(CMS)评分,比较两组临床疗效.结果 治疗组愈显率和总有效率分别为90.0%和95.0%,对照组分别为55.0%和80.0%,两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治疗1、2、4星期后CMS评分与同组治疗前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肩峰下间隙针刺插剥是一种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有效方法.

  • 医学运动康复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疗效观察

    作者:刘传耀;陈绚;刘璐;范思佳;秦萍;黄兰芬

    目的:探讨医学运动康复联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南方医科大学深圳医院收治的肩峰下撞击综合征患者44例,按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22例.对照组给予关节松动技术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治疗.观察两组基线期及治疗后Constant、UCLA积分变化.结果:治疗后,观察组Constant、UCLA积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两组的Constant、UCLA积分与各自基线期比较,P<0.05.结论:与单纯关节松动技术相比,联合医学运动康复技术能更好地治疗肩峰下撞击综合征.

  • 肩峰下撞击综合征MRI表现及其与临床治疗的相关性

    作者:沈春华;马占龙;陆丽萍;朱昆喜

    目的 研究肩峰下撞击综合征(SAIS) MRI表现及其与临床诊断和治疗的相关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例SAIS患者的MRI表现及临床症状.结果 20例患者MRI均显示冈上肌肌腱信号和形态的改变,其中2例冈上肌肌腱完全撕裂,8例冈上肌肌腱部分撕裂,10例冈上肌肌腱表面信号异常、混杂;肩峰形态分别为平直型2例、弧型6例、钩型12例;肩峰下通道(AHI)<6 mm 8例,AHI>6 mm 12例.需要通过手术治疗的是钩型肩峰、AHI<6 mm、冈上肌肌腱完全或部分撕裂患者,其严重程度、治疗方法与肩峰形态关系密切.结论 仔细分析SAIS的不同MRI影像学特征,有助于SAIS的准确诊治.

101 条记录 2/6 页 « 123456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