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不同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的效果评价

    作者:黄任水;周建辉;陈仁云;李刚

    目的 比较3种不同的臂丛神经阻滞方法对止血带反应的效果评价.方法 上肢前臂手术患者90例随机分为试验A组(腋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对照B组(单纯行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对照C组(单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每组各30例.以止血带下及以远部位疼痛不适作为评价的止血带反应的标准,比较3组间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的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 试验组与两对照组在止血带反应例数、止血带反应发生时间、止血带反应程度、术中需辅助静脉麻醉的例数及止血带反应时血流动力学改变方面均有非常显著性差异(P<0.01),试验组明显优于两对照组.结论 腋路加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能有效地减少上肢止血带反应的发生,是一种安全有效的上肢前臂手术麻醉方法.

  • 两经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观察

    作者:黄晨

    目的探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复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的临床意义.方法对51例患者在上肢手术中采用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神经阻滞麻醉的方法,并观察其麻醉效果.结果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满意,更大地满足了手术要求,且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两经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优于单一经路的臂丛神经阻滞.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评估

    作者:邵亮

    目的:探究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评估.方法:选取我院过往80例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作为观察对象,随机分配为实验组和对照组,每组40例.对照组的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手术患者运用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实验组患者进行的是肌间沟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分析两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对照组的麻醉效果优良率是77.5%,而实验组是100%,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相较于对照组肌间沟臂丛阻滞麻醉,实验组有着比较高的2、3、4级运动阻滞程度,差异具有统计学的意义(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在超声引导之下,可以有效减缓患者的痛苦,具有着较好的麻醉效果.

  •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作者:李快春;张旭彤;徐旭仲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前臂和手部手术很常用的麻醉方法.传统的定位方法以人体的解剖标志、穿刺针触及神经时引发的异感来寻找神经,故成功率较低,且易损伤神经、血管引起并发症.近年来由于神经刺激器和超声引导技术在临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神经阻滞的成功率,减少了并发症.周围神经刺激器(PNS)可辅助定位目标神经,高频超声可以清晰显示腋路臂丛神经的结构和周围相应的组织,两者联合应用可以更精确地定位目标神经,避免损伤血管和神经.本文从定位技术的发展,探讨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新进展.

  • 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小容量的临床研究

    作者:李快春;张旭彤;余微萍;徐旭仲

    目的:测定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有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局麻药(1%利多卡因加0.375%罗哌卡因的混合液)的小容量.方法:择期行前臂及手部手术患者若干例,分为若干组(组数根据临床进展决定),每组10例.采用高频超声行腋路臂丛神经扫描,穿刺针在超声引导下进针到目标神经,经神经刺激器引出相应的肌肉运动,确认目标神经后,分别在桡神经、正中神经、尺神经及肌皮神经周围注入预定药量.第一组容量为每点10.0 mL(10.0 mL组)上述局麻药的混合液.分别观察10例患者四条神经阻滞的效果,如果10例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二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减半,为每点5.0 mL(5.0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均完善,则第三组患者局麻药的容量在此基础上再减半,为每点2.5ml(2.5 mL组).如果5.0 mL组患者各神经阻滞的完善率不能达到100%,则第三组患者的容量为第一组和第二组容量的中位数,即每点7.5 mL(7.5 mL组).如此反复进行,直到相邻容量组之差小于等于0.5 mL,得出小容量为止.观察并记录麻醉操作时间,不同容量组四条神经的麻醉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以及可能引起的并发症.结果:10.0mL组、7.5 mL组、6.2 mL组及5.6 mL组各组10例患者阻滞均完善.5.3 mL组和5.0 mL组10例患者各有2例患者麻醉后30 min阻滞效果未达到手术要求,在超声引导下经锁骨下行第二个臂丛神经阻滞后完善.不同容量的各组麻醉操作时间相似,平均麻醉操作时间为8.4 min.每条神经起效时间和麻醉持续时间无统计学差异.所有患者均无麻醉并发症发生.结论:高频超声联合神经刺激器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各神经点有效神经阻滞局麻药的小容量为5.6 mL.

  • 3%甲磺酸罗哌卡因注射液不同麻醉方法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作者:袁东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在上肢手术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我院64例上肢手术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手术麻醉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组(观察组)和单纯肌间沟神经阻滞麻醉组(对照组),每组各32例,观察两组患者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感觉神经阻滞维持时间明显长于对照组患者,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麻醉效果优良率为96.9%,明显高于对照组患者的78.1%,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患者能够取得理想的麻醉效果,是一种理想的麻醉方式,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左旋布比卡因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疗效观察

    作者:谭兴福;黎广祥

    目的:观察左旋布比卡因40 ml用于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ASAⅠ-Ⅱ级60例拟行肘以下骨科手术患者,随机分为左旋布比卡因组 (LB组n=30)和布比卡因组(B组n=30),两组臂丛用药分别为0.375%左旋布比卡因或0.375%布比卡因40 ml(150 mg).记录注药后15、30 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术后24 h感觉阻滞持续时间及运动完全恢复时间、病人的总体满意度和术中不良反应.结果:两组注药后15 min感觉及运动阻滞效果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注药后30 min,LB组感觉阻滞完善(Ⅲ级)的病例数明显增加(P<0.01),而且肘关节活动曲伸活动完全无力(Ⅲ级)的病例(47%)比B组(67%)低(P<0.01); LB组和B组感觉阻滞持续时间为(17.2±7.1)h及(18.9±7.3)h,运动阻滞完全恢复时间为(20.2±8.2)h及(20.5±8.4)h,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术中LB组和B组需加用局部浸润的病例分别为4例、2例.两组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各有1例因为药物阻滞时间过长感到不适,其它病例对麻醉效果均感到满意,未发现局麻药中毒等不良反应.结论: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中使用0.375%左旋布比卡因40 ml,其作用与同容量的布比卡因相似.

  • 不同低浓度罗派卡因对前臂、手部手术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观察

    作者:齐文勇

    目的:探讨不同浓度的低浓度罗派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前臂、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方法:选取2016年1月—12月期间在我院行ASA I-II上肢手术治疗的患者6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随机抽号方法将其分成三组,A组、B组、C组(n=20例).A组患者行浓度为0.25%的罗哌卡因,B组患者行浓度为0.375%的罗哌卡因,C组患者行浓度为0.5%的罗哌卡因,对比分析3组患者行不同低浓度的罗哌卡因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患者前臂以及手部手术的麻醉效果,以及运动阻滞程度、运动阻滞时长的比较.结果:三组患者麻醉效果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注射罗哌卡因30min后,B组和C组运动阻滞4级(不能屈腕)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5级(不能活动手指)例数明显多于A组(P<0.05).B组和C组运动阻滞恢复时间明显长于A组,P<0.05.结论:三种不同浓度的低浓度罗哌卡因麻醉药物,均可达到满意的麻醉效果,但0.25%的罗哌卡因可以在满意的麻醉效果下,保持一定的运动功能,对手术中前臂、手部功能的测定有很大帮助,同时可尽早恢复运动功能,更有利于肢体康复.

  • 选择性腋路单点臂丛阻滞的临床观察

    作者:刘志刚

    目的:评价外周神经刺激器(PNS)引导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阻滞在手部和前臂手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80例拟行手部或前臂手术的病人施行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腋路臂丛阻滞.根据手术范围选择相应的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或尺神经)利用PNS定位进行单点法阻滞,所有病人根据PNS定位的具体神经被分为正中神经组(n=30)、尺神经组(n=32)和桡神经组(n=18),分别于阻滞后5、10、20、30min评价上肢7支感觉神经的阻滞情况并对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进行评价,同时观察并发症.结果:PNS引导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成功率达95.6%,该入路对正中神经、尺神经和前臂内侧皮神经的阻滞效果较好.3组病人的资料显示:桡神经组的疗效明显差于其他两组(P<0.05).结论:外周神经刺激器引导下的单点法选择性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是适用于手部和前臂手术的一种良好的麻醉方法,定位正中神经、尺神经可获得较好的麻醉效果.

  • 地塞米松和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

    作者:万营

    目的 评价相同浓度罗哌卡因中加入地塞米松或右美托咪定对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rachial plexusblock,BPB)起效时间及作用时间的影响.方法 选择2015年6月-2016年3月择期行BPB下前臂和手部手术的患者6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3组:对照组(C组)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生理盐水2 ml;地塞米松组(DXM组)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地塞米松2 ml(10 mg);右美托咪定组(DEX组)患者给予0.5%罗哌卡因20 ml+右美托咪定2 ml(100 μg),每组20例.记录三组患者超声引导下腋路BPB起效时间和作用时间.采用SPSS16.0软件进行分析.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和post-hoc检验,组内比较采用重复测量资料的方差分析进行分析;计数资料比较采用x2检验和Fisher确切概率法,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 不同时间点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36,P>0.05);三组患者VAS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0.907,P>0.05).三组患者感觉阻滞作用时间[(428.6±145.3)、(722.3±278.8)、(778.4±245.3) min]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与C组比较,DXM组和DEX组患者感觉阻滞作用时间均延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相同浓度罗哌卡因中加入地塞米松10 mg或右美托咪定100 μg均可延长超声引导下腋路BPB的作用时间,但对感觉阻滞的起效时间均无明显影响.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的临床研究

    作者:于冰冰;付红光;李文波;李彬;董铁立;杨现会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与安全性.方法 随机将48例拟在超声引导下行臂丛麻醉的上肢手术患者分为2组,各24例.M组使用0.5%的罗哌卡因30 mL行单纯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各使用0.5%的罗哌卡因15 mL行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阻滞.行腋路臂丛阻滞时,各用5 mL局麻药依次注射在尺神经、正中神经和桡神经周围.记录2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评估2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评价麻醉效果,记录操作相关并发症.结果 注药30 min后,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显著多于M组,2、3、4、5级运动阻滞程度均显著高于M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显著高于M组(75.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2例、声音嘶哑1例,U组未发生相关并发症.结论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良好.

  • 肌间沟与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与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比较

    作者:王幸巧;古小娜;李志平

    目的探讨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有效性和安全性,以改善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不全的现象.方法80例前臂和手部手术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各40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和联合臂丛神经阻滞的方法,观察、记录麻醉效果.结果臂丛阻滞的完善率分别为82.5%和97.5%.结果肌间沟、腋路联合臂丛神经阻滞完善了麻醉效果,提高了麻醉质量和病人的生活质量.

  • 不同方法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伤手术的麻醉处理

    作者:张同寅;李天宇

    目的 探讨七氟醚吸入麻醉复合超声引导下臂丛神经阻滞用于小儿手外伤手术麻醉的可行性.方法 选取80例手外伤患儿,随机分成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U组)和传统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组(R组),2组患儿均在七氟醚吸入麻醉下行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U组采用超声引导,R组采用血管旁法,比较两种麻醉方法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阻滞质量、术中麻醉质量和相关麻醉并发症情况.结果 U组神经阻滞操作时间明显长于R组,神经阻滞质量和术中麻醉质量U组明显优于R组,R组的血管损伤并发症明显高于U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复合七氟醚吸入麻醉能较好满足手外伤患儿急诊手术的麻醉需求,具有较高的安全性.与传统方法相比,超声引导下经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能提高麻醉质量,减少血管损伤并发症.

  • 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观察

    作者:王三英;欧阳钦;邹惠娟

    目的:研究分析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方法:对2014年11月~2016年11月在某院行断指再植术的患者96例进行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48例与对照组48例,观察组患者应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对照组患者应用肌间沟臂丛阻滞,比较分析观察组与对照组的麻醉效果.结果:观察组不同时刻的HR、MAP、SpO2水平与对照组并无较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与对照组差异较小,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在断指再植术中的麻醉效果较好,值得推广应用.

  • 超声可视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

    作者:文四成;陈潜沛;邓蕊;欧阳天纬;唐一敏;李夏桃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麻醉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拟于臂丛麻醉下行上肢(上臂下段、肘部、前臂、手部)手术患者60例,随机均分为M、U两组.两组使用局麻药总剂量相同,均为0.5%的罗哌卡因30 mL.M组单纯行肌间沟臂丛阻滞,U组肌间沟入路和腋路阻滞各使用局麻药15 mL,其中腋路按尺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的顺序分别阻滞,每支神经周围注药5 mL.记录穿刺操作时间,评价各主要神经的痛觉阻滞情况、运动阻滞程度、麻醉效果;观察并记录并发症.结果 痛觉阻滞情况:注药后30 min,U组正中神经、尺神经完全阻滞例数明显多于M组(P<0.05);运动阻滞程度:肌间沟注药后15、30 min U组运动阻滞优于M组(P<0.05);U组麻醉效果优良率100.0%,M组优良率76.7%,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组发生Horner综合征1例(3.3%)、声音沙哑2例(6.7%),U组无任何并发症.结论 超声可视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安全可行,麻醉效果更好,但阻滞操作时间略有延长.

  • 右美托咪定对静脉内瘘手术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影响

    作者:夏晓东;夏瑞;尹泓;别世杰;陈恭达;龚勇

    目的 探讨右美托咪定(Dex)对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年患者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的影响.方法 选择慢性肾功能衰竭行动-静脉内瘘手术的成年患者60例(ASAⅡ~Ⅲ级).分为3组,每组20例.D1组,0.25%罗哌卡因(30 mL)内含Dex(0.2 μg/kg)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25 mL/(kg·h),输注10 min];D2组,0.25%罗哌卡因(30 mL)腋路臂丛,静脉输注Dex[1.0 μg/(kg·h),输注10 min]+生理盐水(0.05 mL/kg);C组,0.25%罗哌卡因(30 mL)腋路臂丛,静脉输注生理盐水[0.25 mL/(kg·h),输注10 min]+生理盐水(0.05 mL/kg);3组神经阻滞完成后观察感觉和运动阻滞效果,生命体征、镇静程度Ramsay评分.结果 与C组比较,D1组和D2组感觉神经阻滞持续时间、运动神经阻滞持续时间、镇痛时间均延长(P<0.05);D1组感觉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均缩短(P<0.05);D2组心率明显减慢(P<0.05),且镇静程度Ramsay评分明显增加(P<0.05).3组患者术中均无臂丛阻滞并发症发生,术后随访也未发现明显神经并发症.结论 0.25%罗哌卡因混合Dex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不仅能延长感觉阻滞、运动阻滞和镇痛时间,还能缩短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起效时间,能明显提高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质量.

  • 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效果

    作者:叶飞

    目的:观察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应用于上肢手术中的效果.方法:随机选取我院2017年5月~2018年5月接收的99例需行上肢手术的患者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臂丛神经组织麻醉方法不同将参与本次研究的患者分为A组(33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麻醉)、B组(33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C组(33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比较三组患者麻醉效果.结果:C组患者术中麻醉优良率依次高于A组、B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依次低于B组、A组,数据差异明显,P<0.05.结论:对于上肢手术患者给予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麻醉其麻醉效果好,安全性高.

  • 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阻滞上肢手术60例的疗效观察

    作者:李晓东;秦庆华

    臂丛神经阻滞的入路很多,临床上采用的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易出现桡侧阻滞不全,传统肌间沟入路臂丛神经阻滞则易出现前臂和尺侧阻滞不全.我院2002年开始采用肌间沟加腋路臂丛神经联合阻滞用于上肢手术,取得满意效果.

  •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各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的效果观察

    作者:苏瑞奇;黄孙标;徐国勇;廖永福;张华;蔡春

    目的 观察甲磺酸罗哌卡因在不同方式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的麻醉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 124例前臂或手部手术随机分为A、B、C 3组.A组38例采用单纯腋路臂丛神经阻滞,B组42例采用单纯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C组44例采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3组局麻药均是0.397%甲磺酸罗哌卡因.观察3组感觉神经阻滞和运动神经阻滞效果及不良反应.结果 C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均好于A、B组(P<0.01);A组尺侧感觉阻滞效果好于B组(P<0.05),A组桡神经感觉阻滞效果差于B组(P<0.05).C组运动阻滞效果好于A组和B组(P<0.01),C组麻醉过程未见明显不良反应发生.结论 甲磺酸罗哌卡因在腋路和肌间沟联合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中效果明显,安全性高,提高了麻醉质量.

  •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观察

    作者:张宏宇;吕有文;刘宏宇

    目的 探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臂丛神经阻滞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接受臂丛神经阻滞的择期手术患者15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79例.观察组在神经刺激仪引导下于肌间沟和腋路注射0.25%罗哌卡因,剂量分别为15 mL和25 mL;对照组给予腋路多点注射0.25%罗哌卡因共40 mL,分别阻滞肌皮神经、正中神经、桡神经和尺神经.结果 观察组臂丛神经阻滞时间、手术等待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首次阻滞成功率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二次阻滞成功率、镇痛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尺神经、桡神经、正中神经的运动阻滞评分、感觉阻滞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肌皮神经运动阻滞神经、感觉阻滞神经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神经刺激仪引导下肌间沟联合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明显优于多点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50 条记录 2/3 页 « 123 »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