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间盘切除前椎间隙撑开在颈椎前路手术中的应用

    作者:孙烁;庄新明;汪振宇;曲志刚;宋清旭;张琪;刘一

    目的:观察间盘切除前椎间隙撑开(DBD)操作对颈椎间隙高度的撑开效果,探讨限制过度撑开的可行性.方法:31例患者因脊髓型颈椎病行颈椎前路间盘切除植骨融合内固定术(ACDF).术中均采用DBD撑开病变椎间隙.术前测量病变椎间隙上端椎体下终板弧顶高点至下端椎体上终板中点连线的距离(H0),同法测量其相邻近和远端椎间隙的高度(Hp和Ha).以Hp和Hd的平均值H作为病变椎间隙预期恢复高度的参考值.术中用上述方法测量DBD后病变椎间隙高度(H1)和间盘切除后的病变椎间隙高度(H2).术后分别测量手术前、后病变节段高度AB和A'B'.手术前后病变节段高度变化值△H=A'B'-AB,术后病变椎间隙高度H3=H0+ △H.根据术后颈肩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将患者分为有颈肩痛组和无颈肩痛组.对2组患者影像学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和比较.结果:ACDF术后颈肩痛发生率为19.35%.术中采用DBD撑开后,病变椎间隙高度变化值△H1为(1.19±0.51) mm.无颈肩痛组患者H1[(6.95±0.84) mm]与H[(6.98±0.70) m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80),H2[(7.31±0.90) mm]与H1[(6.95±0.84)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颈肩痛组患者H2[(8.33±1.39) mm]与H1[(7.87±1.35) mm]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有颈肩痛组患者△H为(3.04±0.42)mm,无颈肩痛组患者△H为(1.70±0.51) mm,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采用Bland-Altman法对无颈肩痛组患者椎间隙高度(H1、H2和H3)与参考高度(H)的一致性进行分析,无颈肩痛组患者H1、H2和H3与H一致性较好.结论:DBD可以将病变椎间隙撑开高度有效控制在2 mm以内,便于把病变椎间隙撑开到与邻近节段相似的高度,简便易行.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