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对感染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影响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

    目的:探讨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细胞凋亡的变化.方法: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细胞的凋亡发生率,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疫苗接种组的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明显低于感染对照组;口服和肌肉注射组的脾细胞凋亡发生率显著低于皮下和鼻腔内接种组.结论:Eg原头节感染可引起小鼠脾细胞发生凋亡,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接种可抑制感染鼠脾细胞的凋亡,疫苗口服和肌肉注射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淋巴因子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文桂;王鸿;朱佑明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Eg)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后对受攻击小鼠的包囊减重率及脾细胞淋巴因子的影响.方法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分别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免疫BALB/C小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攻击感染,50个Eg原头节/每只小鼠,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分离并称重细粒棘球蚴,计算包囊减重率;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粗抗原(EgAg)或伴刀豆球蛋白A(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白介素-2(IL-2)、γ干扰素(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介素-4(IL-4)水平.同时设卡介苗(BCG)和磷酸盐缓冲液(PBS)对照.结果 以上4种疫苗接种组的包囊减重率分别为45.77%、18.20%、88..05%和92.46%;疫苗肌肉接种组的IL-2、IFN-γ和TNF-α均较PBS对照为高,分别为(30.0±0)pg/ml、(65.0±0)pg/ml和(425.0±10.7)pg/ml,IL-4低于PBS对照组,为(10.0±0)pg/ml.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产生辅助性T细胞1型(Th1)反应,从而对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构建及鉴定

    作者:朱佑明;李文桂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并鉴定.方法从包囊中分离原头节,超声粉碎后抽提总RNA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 扩增Eg95编码基因并鉴定.将该基因片段定向克隆到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CG中构建pBCG-Eg95重组质粒.用电穿孔法将重组质粒导入BCG菌构建rBCG-Eg95疫苗,用HgCl2筛选经PCR鉴定.结果 经电泳及测序证实从原头节扩增出471bp Eg95蛋白编码基因.重组质粒pBCG-Eg95经酶切及PCR证实,并经PCR鉴定已成功转入BCG.结论 成功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为rBCG-Eg95疫苗进一步研究奠定基础.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小鼠后IgG及其亚类和IgE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王鸿

    目的: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小鼠后IgG及其亚类和IgG的变化.方法:将疫苗分别采用鼻腔内接种和口服灌胃免疫BALB/C鼠,在免疫后0、2、4、6、8、10、12、14、16和18周各剖杀4只小鼠,眼球取血,常规ELISA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G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鼻腔内接种组的血清IgG、IgG2a和IgG2b水平均在免疫后2~18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10、4和6周达高水平;血清IgG1、IgG3和IgE水平均在免疫后2~18周降低,分别在免疫后8、12和10~12周达低水平.口服免疫组的血清IgG、IgG2a和IgG2b水平均在免疫后2~18周增加,分别在免疫后14、8和8周达峰值;血清IgG1、IgG3和IgE水平均在免疫后2~18周下降,分别在免疫后8、6和16~18周达低水平.结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在免疫早期即可诱导小鼠产生一个TH1型保护性免疫反应.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占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动态观察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王鸿

    目的 动态观察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小鼠后脾细胞因子的变化.方法 疫苗分别采用口服灌胃和鼻腔内接种免疫Balb/e鼠,在免疫后0、2、4、6、8、10、12、14、16和周各剖杀4只小鼠取脾,分离脾细胞,用EgAg或ConA刺激培养,收集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用试剂盒检测脾细胞培养上清液的IL-2、IFN-у、TNF-α和IL-4水平,同时设有PBS对照.结果 口服免疫组的IL-2、IFN-у、TNF-α和IL-4水平分别在免疫后4~10周、2~10周,2~18周和10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10、10、6和10周达高水平;鼻腔内接种组的IL-2、IFN-у、TNF-α和IL-4水平分别在免疫后2~18周、2~10周、2~18周和10周升高,分别在免疫后10、8、12和10周达高水平.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在免疫早期(2~10周)可诱导小鼠脾细胞产生Th1和Th2.混合型细胞因子.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小鼠脾细胞亚群变化的研究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王鸿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和Eg原头节攻击后小鼠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变化.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周用Eg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杀鼠取脾,分离脾细胞,流式细胞仪检测脾CD4+和CD8+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 疫苗接种组的脾CD4+和CD8+T细胞亚群显著增加,口服接种组和肌肉注射组的CD4+T细胞亚群和CD4+/CD8+亚群比值显著高于皮下注射组和鼻腔内接种组.结论 CD4+T细胞亚群可能与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的小鼠抗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力有关,疫苗口服接种和肌肉注射是两种较好的免疫途径.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的构建及其表达效率研究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

    目的 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分析Eg95分子在该疫苗中的表达效率.方法超声粉碎细粒棘球蚴组织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Eg95的抗原编码基因;将该基因定向克隆到大肠杆菌-分枝杆菌穿梭表达载体pB-CG,构建重组质粒pBCG-Eg95;电穿孔法转化BCG,构建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印迹分析重组BCG-Eg95疫苗的表达产物.结果 RT-PCR成功扩增出471 bp的Eg95抗原编码基因;双酶切证实Eg95抗原编码基因成功插入pBCG中;PCR证实rBCG-Eg95疫苗构建成功;免疫印迹分析发现重组BCG-Eg95疫苗的表达产物在相对分子质量(Mr)约为16.5×103处有明显的目的 蛋白表达条带,且能被感染细粒棘球蚴的鼠血清特异识别.结论 成功构建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为而后的开发利用奠定了理论基础.

  •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诱导的保护力观察

    作者:李文桂;朱佑明

    目的 探讨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免疫鼠后对Eg原头节攻击感染的保护性作用.方法 '将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采用皮下注射、鼻腔内接种、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4种途径分别免疫Balb/C鼠,免疫后8W用Eg 原头节进行攻击感染,感染后18周剖杀小鼠,计算减蚴率,测定血清中IgG及其亚类和IgE水平,同时设有BCG和PBS对照.结果 疫苗接种组的减蚴率为18.20%~92.46%,血清IgG、IgG2a、IgG2b水平明显升高,IgG1、IgG3和IgE显著降低.结论 细粒棘球绦虫重组BCG-Eg95疫苗口服灌胃和肌肉注射是两种较好的接种途径,IgG、IgG2a和IgG2b在疫苗诱导的保护力中起重要作用.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