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治疗新进展分析

    作者:葛立伟;邵宇飞;赖然

    造成踝关节不稳定的原因有很多,其严重影响着患者的行动能力和生活质量。本文从踝关节的不稳定结构定义出发,分析了其不稳定表现特征并对其治疗方法进行了探究,以期通过分析能帮助相关骨科人员了解其发病机制和治疗原则,从而促进患者的康复治疗。

  • 高频超声评估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诊断价值

    作者:陈征;李建国;田辉;车东东;朱家安

    目的:应用高频超声测量中立位和前抽屉应力位下距腓前韧带(ATFL)的长度变化,探讨应力位超声检查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AI)的诊断价值。方法:将80例受检者(共134个踝关节)分为两组:无踝扭伤病史的健康对照组(共80个踝关节)和CAI患者组(共54个踝关节)。通过声像图测量ATFL在中立位和前抽屉应力位下的长度变化。受检者通过Cumberland踝关节不稳定评定问卷自我定量评估日常活动和体育运动中的踝关节功能,用前抽屉试验评定踝关节的松弛程度,统计两组间应力位超声检查结果差异有无统计学意义,并分析其与前抽屉试验的相关性。结果:健康对照组双侧ATFL长度变化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健康对照组与CAI患者组ATFL长度变化差异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01)。应力位超声检查结果与前抽屉试验呈显著正相关。结论:应力位超声检查与前抽屉试验具有良好的相关性,可定性和定量评估踝关节的松弛程度,并可作为踝关节陈旧扭伤所致慢性机械性不稳定的客观有效的诊断依据。

  • 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观察

    作者:罗永忠;吴波;赵新刚;刘欣欣;孙磊;李佩佳

    [目的]探讨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踝不稳的临床疗效.[方法]自2009年1月~2011年12月,采用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外踝不稳23例,男10例、女13例,年龄19~47岁,平均31.5岁.主要症状为踝关节疼痛、肿胀及反复扭伤,查体踝关节内翻试验阳性、前抽屉试验阳性,应力位X线片示距骨倾斜角增大,平均(18.6±5.3)°,美国足踝外科功能评分平均(46.5±7.8)分.手术先采用关节镜处理关节腔内病变,取自体半腱肌腱作为移植物,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术后随访观察评估患者症状体征变化、应力位距骨倾斜角及踝关节功能变化.[结果]本组病例均手术成功,无感染、骨折及神经损伤等并发症.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时间(13 ~29)个月,平均(19.5±3.7)个月.终末随访时患者踝关节无疼痛、肿痛及复发不稳.查体踝关节内翻试验阴性、前抽屉试验阴性,应力位X线片示距骨倾斜角较术前明显变小,平均(4.7±1.2)°(P<0.01),美国足踝外科功能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平均(91.2±5.8)分(P<0.01).[结论]采用半腱肌腱联合锚钉重建外侧副韧带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安全、可靠,能够有效改善踝关节功能.

  • 功能锻炼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马雪;杨珍;胡亚哲

    目的 分析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症状,探讨功能锻炼对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纳入2011-09/2013-09在武汉市和润合门诊患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患者62例,随机分为2组:应用功能锻炼的患者为康复组;不应用功能锻炼的患者为对照组.康复组接受基本的治疗后进行连续4个阶段的功能锻炼.检测在锻炼前和每一阶段后的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对照组在接受基本治疗后,回家休息.结果 应用功能锻炼的康复组AOFAS评分由锻炼前的(72.20±8.70)分提高到锻炼4次后的(89.60±0.55)分,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4个阶段功能训练评分对比,3阶段的功能锻炼效果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功能锻炼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治疗有重要价值,1、2阶段是3阶段的基础,此功能锻炼需要坚持效果才会更好.

  • 全关节镜下距腓前韧带解剖重建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疗效观察

    作者:魏世隽;蔡贤华;黄继锋;徐峰;刘曦明;齐凤宇;兰生辉;汤明;陈家

    目的 探讨全关节镜下自体股薄肌腱解剖重建距腓前韧带(anterior talofibular ligament,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 将作者医院2015-12/2016-04月收治的9例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纳入研究,其中男性8例,女性1例,年龄20~43岁,平均32.3岁;术前踝关节应力位片提示距骨倾斜平均14.3°(13~19°),关节镜下探查清理,经踝关节镜前外侧入口观察,前外侧辅助入口于腓骨远端和距骨颈外侧面ATFL足印区制作骨隧道,取自体股薄肌腱经骨隧道解剖重建ATFL,5.0mm×15mm界面螺钉固定,术后功能支具固定踝关节于中立位,早期功能锻炼,术后6周在护踝保护下行走,末次随访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merican Orthop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AOFAS)评分标准及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疗效.结果 术后随访3~9个月(平均4.9个月),无患者感染及切口延迟愈合,9例患者均于术后3个月恢复体育活动;至末次随访时未观察到踝关节不稳定征象,AOFAS评分平均89.4分(85~96分),VAS评分平均1.4分(1~4分).结论 全关节镜下自体股薄肌肌腱解剖重建ATFL治疗慢性踝关节不稳定,初期疗效理想.

  • 双重任务和步行速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患者步态变异性的影响

    作者:马阳;董卫东;丁俊杰;管英杰

    目的 探讨双重任务和步行速度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chronic ankle instability,CAI)患者步态变异性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5年1月至2016年9月间诊治的16例患者,均有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症状,同时招募了16例年龄、性别相匹配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在跑步机上测量在自定步速行走、双重任务自定步速行走、快速行走和双重任务快速行走四种不同条件下的步频的变异系数(stride time variability,STV)和步长的变异系数(stride length variability,SLV).结果 在自定步速行走(无双重任务)下,CAI和对照组的STV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346).在健康对照组中,与自定步速行走模式下的STV相比,健康对照组人群的双重任务自定步速行走、快速行走及双重任务快速行走模式下的STV都降低(P值分别为0.011、0.016和0.001).在CAI组中,与自定步速行走模式下的STV进行比较,只有双重任务快速行走模式下的STV降低(P=0.008).两组受试者在四种不同行走模式下的SLV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CAI和健康受试者在挑战性的行走条件下均减少了步幅时间的可变性,但变化模式不同.与健康受试者相比,CAI患者出现因更高程度的步态障碍(概念混乱,应是“行走条件”)导致其步态模式的改变,表明CIA患者感觉系统的适应性较低.

  • 足踝功能锻炼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研究

    作者:曹雷

    目的:分析足踝部功能锻炼在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收集我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月诊治的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84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所选患者是否实施足踝功能锻炼进行分组,即康复组和对照组各42例.对照组仅采用基本治疗措施未实施功能锻炼,而康复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实施四个阶段的功能锻炼.所有患者在治疗前后评估踝后足功能评分并比较.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AOFAS评分无显著差异(p>0.05);而治疗后,康复组患者的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显著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患者实施功能锻炼,能明显提升踝关节功能,利于踝关节稳定,具有重要的临床价值.

  • 慢性踝关节不稳的临床检查方法与评分量表系统

    作者:王智;孙超;张树;张建中

    慢性踝关节不稳定是踝扭伤后常见的遗留问题.本文回顾、检索了慢性踝关节不稳定临床评价方法的相关文献,并进行了综述.对检索文献进行质量评价显示,目前针对慢性踝关节不稳的文献大多为3组和4组证据等级,缺少高等级的研究;进一步的研究方向应当采用更高证据等级的实验设计进行.针对慢性踝关节不稳定的临床评价包括主观评价和客观评价,综合本研究纳入的文献,主观评价的量表中,推荐采用Karlsson评分系统进行评分与随访,同时建议采用AOFAS评分、VAS评分、FAOS及FAAM评分系统;客观评价建议采用前抽屉试验和距骨倾斜试验,此外应考虑采纳重返运动做为评价项目之一.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