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探索》解析多元文化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时间:2013-09-26 10:03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教育探索》解析多元文化时代对大学生价值观的冲击

  建国后因为政治的原因,在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处于被封锁与隔离的状态。国内的意识形态因为阶级斗争的需要也较为单一。大学生身处高校,理应得到较好的教育平台,但教育与政治接轨,当时的大学生并不能自由抒发自己的理想,其价值观也是扭曲的。改革开放后,我国重新审视了以往的政策,开始了改革开放的初期历程。从上世纪70年代末以来,我国的各领域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文化领域也遗弃了以往一元化的以阶级斗争为主题的模式,以开放的心态迎来了多元化的时代。多元文化时代是全球化时期世界范围内共有的文化现象,也是目前正处于转型期的中国必然要面对的一个文化现象。

  一、多元文化的界定及在我国的表现特征多元文化这一术语最早出现于20世纪20年代,源于一些美国学者提出的“文化多元主义思想”。20世纪五、六十年代作为一种社会思潮,引起了人们的关注。1971年,加拿大首先把多元文化作为官方政策。随后,世界上很多国家都开始对多元文化进行深入研究。

  各国学者对多元文化的界定不同,大致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根据文化的地域和空间而言,主要是指种族之间、民族之间的文化共存、文化的平等认同,尤其是关注少数民族文化,弱势种族、族群文化,为他们争取平等的合法地位。另一类是根据文化的时代性而言,指历时态文化在某一社会中的共时态存在。如现代社会中的传统文化、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等。在现代社会中“前现代、现代、后现代这一时间顺序已然变成一种空间关系,它们共生共存”。【我国有56个民族,由于历史的原因各民族都形成了具有浓郁本民族特色的文化。针对这种情况,我国采取了“民族平等、民族团结、各民族共同繁荣的”民族政策,从而使得各民族都和睦相处,民族文化也从无优劣之分,少数民族文化与汉民族文化之间互相尊重,互相学习。因此族群文化并不是当前我国多元文化时代主要的矛盾。

  随着科学社会的发展,世界各国互通有无成为可能。“过去那种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给自足和闭关白守的状态,被各民族的各方面的互相往来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赖所代替了”。[21经济全球化更是加快了世界一体化的步伐。上世纪90年代互联网的出现,讯息的瞬间传播成为可能,进一步加快了文化传播的速度。在改革开放前,我国是一个封闭的社会,与此相对应的是教育形式单一化,教育内容为当时的政治形态服务,阶级斗争是唯一的主题。大学生的价值观也遭受到极大的扭曲,完全沦为意识形态的附庸。改革开放后,新生事物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大学生的视野开始变得开阔,汲取的知识越来越丰富。

  目前我国的实际情况是:有来自地域间的多元,如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的并存;有来自时代的多元,如传统文化与现代文化、后现代文化并存;有来自文化性质的多元,如主流文化与亚文化的并存,先进文化与糟粕文化的并存。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一种多元的文化体系。

  二、当代大学生价值观受到冲击的原因多种文化相互交融,构成了多元的文化体系。

  而多元文化必然导致价值观上的分歧与冲突。价值观是“推动并指引一个人采取决定和行动的经济的、逻辑的、科学的、艺术的、道德的、美学的、宗教的原则、信念和标准,是一个人思想意识的核心。” 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人生观、价值观取决于他所处的时代及他在这个时代能够汲取到什么样的知识。我国目前正处于社会转型期,传统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正在瓦解,而新的文化观念和价值体系还没建立起来。

  (一)传统教育的遗留问题严重时代在发生日新月异的变化,新生事物层出不穷,而我国的教科书却还停留在上世纪80年代的水平。学生在书本上接受的是陈旧的知识,用陈旧的知识来分析新生的事物,学生难免会产生困惑。

  这是影响学生价值观的一个基本原因。

  在单一文化时期,学生没有渠道接触到更多的外界信息。而现在,电影、杂志、网络等传播媒介使得学生的知识越来越丰富,他们足不出户就可以了解到天下事,各国文化模式,各种文化理念充斥在他们的周围。学校教育没有及时跟上时代的步伐,两者产生的矛盾必然使学生在价值观上产生困惑。

  (二)知识碎片化报纸、网络、电视等现代传播工具虽然承载的信息量增多并使信息传播的速度加快,但大学生通过这样的渠道获得知识却呈现出“碎片化”的特点。

  新媒体时代,因为获取相关的知识变得容易,也使得很多学生不能真正静下心来学习系统的知识。学生对于某一领域一知半解,会减弱他们对于事物的分析能力,可能做出错误的判断。

  (三)大学生独立思考能力的缺失学生通过媒体可以接触到来自世界各地的文化模式,如何在这些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汲取自己真正需要的知识,这就需要学生具有独立的分析思考能力,不能人云亦云。而今天通过网络使得获取相关知识变得容易,因此大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弱化了。社会现象复杂但思考能力弱化,这也是大学生价值观迷失的一个重要原因。

  (四)大学德育教育的缺失复旦投毒案以及今天悬而未决的清华“朱令案”,都反映了新时代大学生道德品质的缺失。除指责学生外,高校需要反思,身为高等教育的平台,自己究竟在道德滑坡的现状中扮演了一个什么样的角色。我们的道德教育究竟有没有跟上时代的步伐,还是说仍然停留在上世纪那些已经陈腐的教育理念上。

  文化的多元带来价值观念的多元,而大学的德育教育的缺失使得很多大学生面对复杂的社会现象无所适从,陷入了迷茫。失去了价值观的指导,浮躁、拜金,功利主义充斥着大学生的群体,由此带来了青少年群体普遍的道德滑坡,引发一系列的社会问题。正如有些学者指出的:“处于文明转型时期的中国正在出现普遍的道德失范现象,处于传统和现代的夹缝中中国民众正在经历着文化价值观念的剧烈冲突:个体主体意识与整体主义,功利主义、拜金主义同传统正谊明道的超功利主义,享乐主义、消费主义与传统节俭美德,技术批判理性与启蒙理性,后现代文化与工业文明精神等等。显而易见,世纪之交的中国社会不可避免的要经历一些深刻的价值重建与文化转型。

  三、多元文化时代价值观的选择(一)树立核心价值观2005年胡锦涛同志在《全国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座谈会》上指出:“一个有远见的民族,总是把关注的目光投向青年,一个有远见的政党,总是把青年看做推动历史发展和社会前进的重要力量。大学生是青年的重要组成部分,他们的思想政治状况、道德品质、科学文化素质和健康素质如何,不仅直接关系现阶段中华民族的素质,而且直接关系到未来中华民族的发展。”[61文化多元的时代,一个社会中存在着很多种的价值观念。但在这些价值观念中,必然是有一种价值观居于核心地位。大学生树立什么样的核心价值观关系到一个国家的进步,因此正确引导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使之与中国的国家决策和前进方向联系起来。

  十八大之后中央提出要“三个自信”,其中之一就是要对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在西方文化与中国文化并存的今天,引导学生透过纷繁复杂的现象看到事物的本质。中国有自己的历史传统及国情,西方的道路未必适用于我国的现状。13亿人口的大国,情况复杂,在前行的道路上是不能照抄照搬别国的模式的,因此我们要对自己选择的道路自信。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必须与当代中国的国情相结合,跟上时代的步伐。

  (二)培养学生的道德品质,使他们在面对多元文化时懂得取舍不管社会现象如何复杂,文化之间存在什么样的冲突,一个人的道德品质却是始终如一的。道德品质是全社会的共识,也是做人的最重要组成部分。知识是外延,而道德却是一切的核心。古人说“未做事先做人”,讲的就是道德对一个人的重要性。

  面对多元文化的时代背景,特别是中国正处于转型期这一现实,我们应该清晰的认识到培养学生主体人格的重要性。我们需要培养学生对文化的欣赏能力、鉴别能力与选择能力。因此在培养学生道德品质的过程中,应着重引导学生,而不是强加于学生。只有培养学生的主体性道德人格,才能使学生在这个多元的时代里懂得取舍,不至于随波逐流、迷失自我。

  多元文化中的道德教育需要直面现实,而不是教师简单粗暴的向学生强加一种道德理念。教师要有开放的心态,接受学生的理性选择,引导他们向正确的方向前进。

  (三)民主、开放的教学模式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中国的传统文化中,道德是一元的,教师可以充当传授人的角色,学生被动遵从。但是在今天这个多元的时代,教师僵化的传授方式会引起学生的反感与质疑。“填鸭式”的教育已经脱离时代了。

  教师自己也要与时俱进。过去充斥在教育过程中的“文化霸权主义”显然已经不适应时代的进步,学生希望有充满自由氛围的课堂模式。师生之间的良性互动可以更好的引导学生培养健康心理素质,而教师在这个过程中也可以了解到自己的不足,从而双方共同进步。

  互联网的出现形成了当代特有的网络文化,网络文化固然使学生获取信息的渠道变得更加容易简便,但也弱化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这种情况下,很多大学生容易被文化的表象特征牵着鼻子走,严重的会影响到自己价值观的建立。因此,培养大学的独立思考能力是非常重要的。爱因斯坦说过:“学校的目标应当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大学教育的核心应该是培养一个大学生独立的思考能力,只有有自己正确的价值观,才不容易受世俗名利的毒害,能够站在更高的高度去俯瞰整个社会的发展趋势。

  本文节选自《教育探索》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