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教育论文范文:浅析仪式对个体的影响

时间:2014-03-21 10:44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仪式的社会影响是通过仪式对参加者的影响来实现的,仪式对人的影响是直接的,本体性的;而仪式对社会影响则通过仪式对个人的影响间接实现的,是衍生的。考察仪式对个体影响的机理是研究仪式社会作用的基础性工作,只有搞清仪式对个体的影响机理,才能有效地利用仪式来为社会的和谐和稳定服务。
 
  一、仪式功能、人的态度与精神控制仪式对人的作用在于改变或强化人们的观念。而仪式这一功能的达成是通过对某个观念的态度形成、转变与强化直接相关的。
 
  态度是个人对特定对象以一定方式作出反应时所持的评价性的、较稳定的内部心理倾向。态度是与一定的具体对象相关的,如具体的人与物、社会性的事件和群体、以及抽象的概念和观念等都可能成为态度的对象。态度在适应环境、保持心理平衡、对事物认识或理解方面具有重大意义。对一个具体的人来说,态度会影响人们对事物的社会性判断、影响人们学习与工作的耐力和效率。
 
  现代心理学认为,人的态度是由感情(affection)、行为(behavior)和认知(cognition)三个方面的因素构成的,即态度的ABC模式。瓦格纳说:“态度是由感情、认识和行为的成分组成的,它们与个人对态度对象的评价、知识与行为的心理倾向是符合的。”
 
  如果构成态度的三个因素不一致,人们就会产生紧张、焦虑,不舒适或不愉快等负面心理反映。而每个人也都具有从态度ABC的不平衡状态恢复到平衡状态心理需要,使ABC三者达到一致。
 
  仪式理论家们很早就关注到了仪式中出现的观念、情感和行为之间的关系问题,认为仪式可以激起人们的情绪,而仪式中的观念和行为是通过象征物和象征行为来表达的。利奇在《魔发》一文中说:象征行为不只是“说”了某些事,它还激起了情绪并因而“做”了某些事。毫无疑问,这里“说”指的是观念,“做”指的是行为。现代心理学的研究表明,仪式的作用就是通过灌输、强化或改变人们对一事物或观念的态度,并使态度ABC达成一致。
 
  心理学的学习理论认为,一个态度的形成或改变,可以从态度构成因素中的任意一端开始。从认知开始,是先向人们灌输一种观念,采用仪式化的手段可有褒扬、模拟再现等仪式;从行为开始,可以通过仪式活动,让参加者做某些事情,如肢体的操作、宣誓、表态等,一旦参加者形成认知或行为,参加者会自觉地改变自己的其他两个因素,以使ABC三项达到平衡;当然,态度的形成也可从激发情绪人手,使人排除干扰,更加专注于某项活动,也就更加容易改变人的态度,仪式便是以营造气氛的方法来调动人的情绪。
 
  通过仪式活动改变人们的态度比起其他方式来说,有其独到的优势。首先,仪式是一种形象化的表述,不需要进行严密的推理和思考,这对于绝大多数人来说,因其简便,也是最容易接受的方式。其次,由于仪式的形象化表达方式,能够使不同知识水平、不同阅历的人都能从仪式中有所收获。再次,仪式本身具备了激起情绪、灌输观念和参与行动三个方面的功能,使得一个仪式就可全面完成态度三个构成因素的整合,因而仪式是强化和改变人们态度最有效的途径之一。
 
  值得注意的是,仪式不仅可以改变人的态度,也可以对人实行精神控制。在仪式场域内,仪式向仪式参加者灌输某种观念,并不断排斥和隔离与之不相吻合的观念,不用太长时间,人的观念就会变成与仪式设计者的初衷相一致。在仪式研究的“思想一行为”两分结构中,仪式被理解为社会教化的有效工具。但仪式所要表达的思想可能与社会的发展方向不一致,这就出现了仪式对社会的正向作用和负向作用。当下流行的“拓展训练”所遵循的就是改变人的态度原理,这是正向作用的实例。而一些邪教对信众实施精神控制,被社会打击的传销组织对参与者的“洗脑”所用的都是这一原理。在当今社会中,一些行业和企业也以所谓的“企业文化”建设、“营销训练”等名义,利用仪式的方法控制员工的思想和行为。应当说,这样的方法确实促进了企业的内部管理和企业利润的提升,但却牺牲了员工的个人全面发展。在现实上,某企业出现的多起自杀事件,员工以此种极端的方式来排解所受到的精神压力;某些本是正规的行业被民间认为是“不正当行业”等等,都是滥用仪式,或过度使用仪式所造成的后果,这些现象不能不引起社会的重视和警惕。
 
  二、仪式中人的群体心理群体性仪式的人必然受到群体心理的影响,仪式也会通过群体心理来实现其功能。心理学的群体理论认为,偶然聚集在一起的人群并不一定能成为一个群体;相反,一个群体中的个人却不一定同时出现在同一个地点。构成一个群体的基本条件是自觉的个性的消失,并且群体中的每一个人在感情和思想上的一致。
 
  即使只有几个人具备了这些特征,这几个人不在同一地点出现,那么这几个人也可称为一个群体。
 
  一个群体一旦形成,就会出现两个较明显的群体心理特征。一是态度的传染现象。在群体中,态度中的观念、情感和行动都具有传染性,其受到感染的个人可能为了集体利益放弃他个人的一切,这种传染是与个人的本能和本性相对立的。二是处于群体中的人容易受到暗示。在群体中,“群体的暗示机制一旦形成,暗示行为的产生也就顺理成章了,从一个最初的提示开始,再通过群体的相互传染过程,暗示性的讯息很快就进入群体中所有人的头脑之中群体感情的一致性倾向就会在第一时间里成为了一个事实。”
 
  仪式是人有意设计的群体性活动,任何仪式都有其目的性。早期的仪式研究者泰勒认为人类的仪式起源于社群的禁忌,而后的仪式研究者也都认为仪式要反映的是社会文化、社会制度、社会规范等,仪式是观念和思想的外在反映形式。群体性的仪式正是通过群体的传染性和易受暗示性,仪式所反映的观念和思想才被群体所接受,仪式的社会功能才能更容易发挥。
 
  三、仪式的作用仪式的核心是象征。仪式象征符号学说的创立者维克多·特纳指出“象征符号是仪式中保留着仪式行为独特属性的最小单元,它也是仪式语境中的结构和属性?从经验意义上说,指的是仪式语境中的物体、行动、关系、事件、体态和空间单位。”但是,单一的象征符号却不能使人产生仪式感,只有多个象征组合,或象征处于某个环境之中时,象征才能对人产生影响。
 
  1.仪式象征的观念、情绪与世界观、价值观仪式学家对仪式的作用机理的讨论不仅限于仪式能激起情绪,同时也涉及到了情绪状态产生的原因和情绪状态对仪式意义理解的影响。美国的格尔兹则认为,象征所具有的观念与情绪两极是相互配合的,象征所表达的世界观会引起某种特定的情绪与动机,而这种特定的情绪与动机又能确证该世界观的真实性。这就是人们之所以会觉得“宗教观念是真的”的原因。
 
  仪式学家们认为仪式对人的作用是各种仪式象征与媒介在仪式中被使用的方式所造成的。而这些象征或媒介可以包括任何在仪式中出现的事物,如语言、物体、舞蹈、音乐、动作和仪式参与者;汤比亚说:仪式是一种文化地建构的象征沟通系统,它由模式化的、有秩序的话语与行动所组成,经常以多重媒体来表达;它的内容与安排具有不同程度的形式化(传统)、刻板化(严格)、浓缩化(融合)与繁冗化(重复)的特征;正是仪式的这种特质给人们带来特殊的经验,而这种经验会强化仪式所表达之意义的可信度,或者使仪式所表达之社会关系获得确定性。 毫无疑问,仪式表达的这种“确定性”直接影响了人们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2.不同类型仪式的特质与效力仪式对观念和思想的表达并不是宏观整体的,而是微观具体的。不同的目的和内容需要用不同的仪式类型来表达,如果错用表达方式,仪式的效力会大打折扣或者根本不能实现预期的效果。以婚礼为例,婚礼仪式的核心目的是社会认同,离开了社会认同,婚礼就变成了庆祝活动。中国传统的烦琐婚礼仪式已经不适应当代社会快节奏的要求,当代城市婚礼已被大大改革。在政府方面,结婚登记大大简化,甚至在一些地区取消结婚登记的收费,结婚成本(不仅是金钱上)已降至最低。这种简化从客观上使新人极容易地就能获得新身份,容易获得的当然也就不会去珍惜;在民间,婚礼仪式所追求的是喜庆,新人的“新婚誓言”出现了搞笑版,婚礼仪式过度娱乐化,完全抽去了仪式应有的社会教化功能,其结果是,结婚仪式变成了娱乐演出,新人及他们的父母成了演员,来宾成了观众,实际上这已经不能称之为仪式了,其结果是,草率离婚者增多,离婚率不断攀升,影响了社会的和谐和稳定。
 
  四、仪式与人的行为塑造美国社会学家保罗·康纳顿认为:仪式不仅是表达性的,也是形式化艺术,倾向于程式化、陈规化和重复;也不仅是形式化的,因为仪式的参与者在其中获得了真切的感受;此外,仪式的效用不限于仪式的场合,在仪式上展示的一切,也渗透在非仪式性行为和心理中。L6j5。仪式被康纳顿看成是一种“操演语言”,而这种“操演语言”只有传达者和接受者同时在场才能完成信息的传递,这种“同时在场”的信息传递过程称为“体化实践”,由体化实践获得的社会记忆称为“体化记忆”。
 
  康纳顿用体化实践学说来分析社会仪式的作用,认为体化实践是形成社会记忆的主要途径,而共同的社会记忆是社会秩序合法化的基础。 人们通过仪式形成社会共同记忆的过程是从参加仪式的体化实践到参加者的内化过程,仪式参加者在仪式过程中的姿势和动作对参加者的身体进行了刻写,以此来形成身体记忆(刻写实践),这种记忆就是习惯,“习惯是一种知识,是手和身体的记忆;在培养习惯的时候,恰恰是我们的身体在‘理解’。因此,身体实践和身体的记忆使人社会化了。
 
  1971年,美国社会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主持了著名的斯坦福监狱实验,通过仪式化的手法,将原本天真无邪的在校大学生变成了残暴不仁的狱卒和心理崩溃的犯人。 这个实验证明了仪式对人的心理、认知所产生的作用。正如作者所说,不到一个礼拜,我们小小的实验中的模拟监狱就融入集体意识的背景中,而管理这座监狱的是心理学家,不是国家??而我们的目的是各位了解,许多看似无足轻重的情境变因? ? 对于深陷于系统中的所有人来说却有强而有力的影响。
 
  仪式的社会影响是通过仪式对参加者的影响来实现的,仪式对个体的影响是直接的,本体性的;而仪式对社会影响则通过仪式对个体的影响间接实现的,是衍生的,因而,仪式对个体的影响机制问题是有效利用仪式方法来进行社会治理和社会整合的前提。仪式对个体的影响机制的研究必须从多学科、多角度来考察,心理学的态度理论和群体理论可以很好地解释仪式对个体的影响,仪式研究者们提出的象征符号理论和体化实践理论也是分析仪式对个体影响的有效工具。
 
  本文是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的教育论文,感谢你的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