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中国武术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运动

时间:2013-03-05 11:05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教育论文,主要是关于中国武术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运动的阐述,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太极拳是我国古老的一种内外兼修的武技文化,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运动其拳理构思奇异,内涵深邃,它吸收和继承了我国古代的哲学、兵学、医学、养生学等文化精髓,具有武则可以自卫防身,克敌制胜;文则可以调气养心,延年益寿。太极拳既是武学文化,又是人体哲学,别具风格,独树一帜,绵延相传,经久不衰,为世人所仰慕。

  1978年11月6日,邓小平同志在接见日本朋友时挥笔书写了“太极拳好”四个大字,为太极拳运动在世界上得到更好的普及与发展起到重要作用,它越来越受到不同肤色不同国籍人民的喜爱和欣赏。博大精深的太极拳文化,根植于中华传统文化的沃土,深受中国古代群经之首、发祥于安阳美里的《周易》哲学思想的重大影响。

  1 拳术理根太极变化之理太极拳运动是我国宝贵的文化遗产,是我们祖先在长期的生活实践中创造出来的一种行之有效的身体锻炼方法。它以其特殊的格斗方式、独到的修身养性功能成为全民健身锻炼的重要内容,有着广泛的群众基础,是中华武术的瑰宝。我国古代大智大勇的一代政治家周文王,曾被商末殷纣王囚禁在今河南安阳市区南12km的汤阴菱里城,划地为牢,这里是中国历史上有文字可考的第一座国家监狱。“文王拘,而演周易”,周文王在囚禁期间奋发图强,《史记·殷本纪》载:“帝纣乃囚西伯(周文王)于美里。其囚菱里,盖益易之八卦为六十四卦。”周文王于羡里7年(《左传》

  语)囚禁生活中推演后天八卦,着述64卦变化之理,“犹以天地万物之理,包罗六十四卦之中。”

  (明《重修汤阴县茭里文王庙演易台碑》)写出这部千古奇书,《周易》终于在羡里诞生了,周文王最早在历史上首次阐发“刚柔相推,而生变化”的传统辨证思想。揭示了万物一体“阴阳辨证”、“天人合一”的对立统一思想,也影响到中国古代文化的各个层面。武术在其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借鉴和吸收了《易经》的哲学思想,形成了独具特色,有着丰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武术文化。

  3000多年来,亘古犹新,《周易》学说一直受到人们的重视,成为中华民族传 文化的本根,崛起于明末清初极富有哲理的太极拳文化,就是长期在吸取了丰厚的《周易》哲学思 .想的滋润下,产生而形成的一种独具特色,有着车富文化内涵的民族传统体育健身与技击运动。

  古人模仿观察自然界由来已久,太极拳的创设实质上是对大自然的表现。《易·系辞下》:“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 太极拳在创始和发展变化的过程中,吸收和借鉴了《周易》的古老哲学思想,太极拳创始人运用他们的高度智慧,以唯物科学精神,将《周易》的阴阳对称,刚柔调和与它的整体思维观,融合于至大至精的太极拳技理拳法之中,他们着书立说以易理说拳理,图文并茂,阐发详尽。使拳法之一动一静,一呼一吸无不体现易理之妙用。开辟了中华武术文化新的领域,以其独特的拳技风貌,出现在流派林立的明清武术大发展时期。拳术理根太极变化之理,故被称为太极拳。

  古人以拳术冠名“太极”,是将人身视为一小太极,天地万物为一大太极。“太极”一词,最早就出自《周易·系辞》中着名的一段话:“是故易有太极,是生两仪,两仪生四象,四象生八卦。”意为宇宙本体是混元一气的太极,由太极生出天地阴阳两仪,由两仪演变为春夏秋冬的四象,依据四像的变化形成八卦。太极含阴阳,阴阳含八卦,生生不息,分合不止,阴阳相动,变化无穷。由宋代周敦颐《太极图说》等发展起来的太极学说,有力形象地诠释了《周易》的太极理论:“无极而太极,太极动而生阳,动极而静,静而生阴,静极复动。一动一静,互为其根;分阴分阳,两仪立焉。阳变阴合,而生水、火、木、金、土。五气顺布,四时行焉。五行一阴阳也,阴阳一太极也,太极本无极也。”

  太极图由相互对立而圆转的黑白两条鱼组成,动静相兼,形象地表达出万物循环、时空合一的观念。它是中华文化最形象、最深遂、最完美的一种独特表现形式,中国人的文化心理以天人合一、宇宙动态平衡为基本观念。太极生万物,拳法变化万千,万变不离其宗,一动无有不动,把握阴阳平衡,逢上必下,逢左必右,拳者,权也。太极拳家顾留馨、沈家祯所着《陈式太极拳》中说:“太极拳螺旋式的缠丝是‘太极’拳名称的由来”,太极为天地万物化生的本源构成了太极的阴阳二气无始无终的运动,阴阳五行代表着中华文化的哲学基础。《周易·说卦》云:“变动不居,周流六虚,上下无常,刚柔相易,不可为典要,唯变所适。”太极拳的创造就是充分运用《周易》“刚柔相推,变在其中”的朴素唯物思想,将刚柔阴阳学说融合于拳技理法之中。

  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是中国义化的国粹,太极拳的创编是按宇宙运行规律和人体循环规律为人们在后天修身养性提高层次,使之在练功过程中真正达到阴阳相济、协调平衡,使天地人合一。它综合了各家拳法之长,成为内外双修,身心并练,既健身又健心,将意识、呼吸、动作三者结合为一的内功拳法。陈王庭《拳经总歌》:“夫拳术之为用,气与势而已矣!然而,气有强弱,势分刚柔。气强者取乎势之刚,气弱者取乎势之柔。刚者以千钧之力而扼百钧,柔者以百钧之力而破千钧。尚力尚巧,刚柔之所以分也。”我国古老太极拳的取名含义就是根据《周易》的太极思想理论而命名。“虚与实”、“动与静”、“内与外”、“退与进”等矛盾对立统一则是指导创编太极拳的思想理论基础。太极拳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载体,太极拳代表了中国人的身体文化,太极拳在体育文化上有许多独特的创造,不同于西方的体育理论和运动实践。

  2 内外“圆"合为一体的太极拳王宗岳在《太极拳论》中说:“舍己从人,多误舍近求远,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学者不可不详辩焉。”太极拳技击崇尚不顶不抗,引进落空。“舍己从人”的核心是“舍己”。舍己从人、以小胜大、能舍己才能从人,能舍己才能引进落空,舍己从人是为了造成我顺人背的局面。“舍己从人”

  是太极拳的基本原则。《周易·系辞》说:“一阴一阳谓之道。”阴阳变化之妙,在于阴阳互易之中,阳长阴消,阴长阳消,周而复始,转动交融,阴阳的一分一合,是拳为圆中求,艺由圆中来。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代表了中国人“文武之道”中“武”的一面,清代王宗岳《太极拳论》云:“太极者无极而生,动静之机,阴阳之母也。动之则分,静之则合”,又说:太极拳是“阳不离阴,阴不离阳,阴阳相济,方为懂劲”。它是阴中寓阳,阳中寓阴的太极拳螺旋运动,为种圆活柔合,虚实相间,柔中含刚,棉里藏针的拳术。《周易·中孚》:

  “柔在内而刚得中”。太极拳讲究阴为柔,阳为刚,阴中生阳,阳中生阴,阴阳互为其根,动作上下相随,神气相通,变化不尽,所有进攻与防守,都不可脱离阴阳变化的实战技巧。“立天之道日阴与阳,立地之道日柔与刚,分阴分阳,迭用柔刚。”(《周易·说卦》)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采用螺旋缠绕的运动轨迹,往往动作路线为圆弧状时,肢体本身也同时进行着转旋。由于太极拳动作具有螺旋缠绕特点,不同于平时生活中以摆动性为主的动作,因此,练习太极拳有利于使平时缺少锻炼的骨骼和小关节部位,在节节贯穿的圆弧形运动中得到锻炼 。一柔一刚,阴阳之分,则为拳之大要。董英杰《太极拳释义》:“太极之武,外操柔软,内含坚刚,而求柔软于外,久而久之,自得内之坚刚??终以柔软而迎敌,以柔软而应坚刚,使坚刚尽化乌有矣。”强调了以柔克刚,以弱胜强的太极拳功理。陈鑫《总论发明》又说:“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只有“阴阳无偏称妙手”。

  太极拳讲究调息、调心、调身,经常的反复练习,能产生对心理上与生理上和精神方面的潜移默化作用和影响,练习太极拳如行云流水,连绵不断,用意不用力,势断意不断,不尚拙力,柔极至刚。追求以静制动,以小制大,顺其来力,借力发力,牵动四两拔千斤,不以力胜,致人而不致于人,乃为太极拳之意境。太极拳以意领气,纯任自然,心静神凝,动中求静,舒缓圆活,使肢体不断地处于“圆”运动中,所以说,太极拳处处带有弧形,走“圆”的运动方法始终融合在整个太极拳的练习与实用之中。太极拳具有平衡阴阳,调理脏腑机能,疏通经络,促进气血运行固精培元和扶正祛邪的作用。凡习太极拳者,动作要含胸拔背,沉肩坠肘,虚实分明,上下相随,周身节节贯通,是为外圆之规矩;气沉丹田,经络畅通,进退转换完整一气,浑然圆转则是内圆之要求,势势相承,复而往返,内家太极拳与外家拳术所走劲路迥然有别。它要求立身“中正安舒”,腰为轴心,周身放松,动作非圆即弧,轻柔和谐,腰不动,手不发,以柔劲运化,意到气到力到,内外“圆”合为一体。

  阴阳之道对太极拳产生了重要的影响,阴阳存在于万事万物之中,阴阳变化本身就是太极拳鲜明的特点,练习太极拳就需明确阴阳的变化,但不是所有阴阳变化的拳种就是太极拳。武禹襄《太极拳解》:“往返须阴阳,进退须有转合。机由己发,力从人借。发劲须上下相随,乃能一往无敌;立身须中正不偏,方能八面支撑。”又云:“曲中求直,蓄而后发。收即是放,连而不断,极柔软,然后能极坚刚。”拳家讲究内练一口气,外练筋骨皮。静极生动,柔极生刚。《周易·否》说:“内阴而外阳,内柔而外刚。”太极拳的特点则是柔、慢、匀、圆、稳、活等,亦刚亦柔,连贯圆合,丝丝相扣,浑然一体。众所周知,阴阳变化的“太极图”本身就是一个圆,因而,太极拳也是按太极图对称的阴阳鱼“S”形的“太极曲线”变化走向规律,以阴阳鱼头尾互倚,阴为终,阳为始,阴阳相互交错,无穷无尽,变化不定,强调拳技划弧走圆,节节贯穿,一招一势,内外均为一种圆活运动。太极拳要求轻灵圆转,经恒久练,就会达到圆形的旋转劲路棉软而有力,则如《周易·归妹》:“柔乘刚也”。陈鑫《陈氏太极拳图书讲义初集拳谱》认为:“刚柔得中,方见阴阳,故此拳不可以刚名,亦不可以柔名,直以太极之无名名之。”“纯阴无阳是软手,纯阳无阴是硬手;惟有五阳并五阴,阴阳无偏称妙手。”这就是拳家追求的一种以柔化刚,刚柔相济,圆活贯通,轻沉灵活,以退为进,引进落空的上乘拳法。

  3 阴阳变化和动静相兼的太极拳王宗岳《太极拳论》精辟指出:“无过不及,随曲就伸,人刚我柔谓之走,我顺人背谓之粘。动急则急应,动缓则缓随。虽变化万端,而理唯一贯。”以静待动,蓄而后发,合中有开,开中有合,开合一阴阳,练拳时,阳盛则消阳而补阴;阴盛则降阴而补阳,衡于阴阳而达太极之理。《太极拳论》讲“彼不动,己不动;彼微动,己先动。似松非松,将展未展,劲断意不断。”含阴不含阳并非太极之理。陈鑫《太极拳图书讲义初集拳谱》说:太极拳“自其形迹观之,所运者上下四旁皆是一个圈。吾故日:太极拳不过一圈。”圆(曲)为阴,方(直)为阳。圆有大圆、中圆、小圆之分,又有平、立、斜三种圆的路线走向运动,曲中求直,直中含曲,曲是相对的曲,直是相对的直。陈王廷《拳经总歌》的开头两句:“纵放屈伸人莫知,诸靠缠绕我皆依”,是以手臂互靠进行的两人“推手”活动,“缠绕”就是循环划圈的动作练习。

  有学者认为太极拳与推手因与“人与自然和谐的哲学观、人与人和谐的伦理观、人自身和谐的养生观与人类对生态文明的向往和追求相一致”

  而“很可能是未来武术的重要形式” 。太极拳理法精妙,其小无内,其大无外,变化莫测。太极拳由无极而生,无极者,就是圆,走圆是太极拳法的核心。太极既为世间自然运动的本源,也为人体生命运动本源。陈鑫《陈氏太极拳图说》:太极拳是“以易为经,以礼为纬,出入于黄老”,又说“学太极拳,学阴阳开合而已”。我国太极拳在构建它的拳理体系中,汲取《周易》等太极两仪的阴阳变化思想,并把这一理论应用在拳术中去。宇宙间的万事万物的解释,古代先哲将它统统归属在阴阳两性方面,太极拳作为传统文化也不例外。

  阴阳贯穿于太极拳的所有动作之中,练拳时要阴阳相依、动态平衡。“以阴阳开合,运转周身”,阳(清)气上升为天,阴(浊)气下降为地,天人合一,顺乎自然,“天地合而万物生,阴阳接而变化起。”

  以呼吸开合分阴阳,并以开合变化使人的身体内部阴阳运转,机体得到优化和改善。太极拳“以心行气,务令沉着,乃能收敛入骨。以气运身,务令顺遂,乃能便利从 t5”;“先在心,后在身,腹松,气敛入骨,神舒体静,刻刻在心”。

  在传统文化滋养下的太极拳,突显其修身作用和健康价值。以“圆”为核心的太极拳,强调“人不知我,我独知人,英雄所向无敌”。太极拳以五行八卦说,讲究内运五行,外走八卦,忽虚忽实,忽动忽静,它同样是深深受到《周易》太极阴阳学说内容的影响。《周易·系辞》:“在天成象,在地成形,变化见矣。”又云“刚柔相推,变在其中”。拳法练之有形,用之无形,《周易·系辞》:“刚柔相摩,八卦相荡”,又称“变化者,进退之象也;刚柔者,昼夜之象也。”太极拳内实精神,外似安逸,奇正相生,刚柔相变,五行相生相克,环顾四面八方,按八卦,五行布局指导拳法路线。清代人写的《太极拳释名》认为:“太极拳,一名长拳,又名十三势。长拳者,如长江大海,滔}舀不绝也。十三势者,分拥、捋、挤、按,探、捌、肘、靠,即乾、坤、艮、巽,四斜角也。此八卦也。进步、退步、左顾、右盼、中定,即金、木、水、火、土也。此五行也。合而言之,日十三势。”五行八卦由太极而来,“十三”则是五行与八卦相合而生出。一般将拥、捋、挤、按称为四正推手法,探、捌、肘、靠称为四隅推手法,四正为前后左右四面,四隅为斜进与斜退四方,构成独特的太极拳人体空间体位坐标系。

  太极、八卦、五行学说不等于太极拳,太极拳是一门拳术,拳术有其自成体系的技术和理论,太极拳是中华民族武术文化的名片,具有深层次的道德、教育价值作用。武术中的太极拳更多地渗透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基因,它不仅具有严密的哲学体系、系统的技击理论、独特的人体文化、完整的锻炼体系,具有强身健体、祛病延年、防身御敌、制人取胜、修心养性、悟道怡情等一系列神奇功效,而且还依托一定的政治、经济背景,跟军事、宗教、教育、医疗、艺术、嬉戏等活动紧密相连和相互渗透,表现出中国人特有的文化精神、哲学智慧、社会心态、风俗民情、审美观念、艺术情趣、思维定势、行为方式,因而是中国文化的一个显着象征。太极拳作为中国传统体育的精华,近几十年来不断发展壮大,并且从国内走向世界。据统计,在中国有近亿人练习太极拳,在日本参加正式太极拳拳社社员有几百万之多,前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也曾经这样指出了太极拳的世界性影响,“作为民族传统体育项目之一的太极拳现已走向世界,今天在别的国家里也有许多参与者。”

  4 结束语

  对待传统武术,要有继承,更要有发展,应以科学分析,阐明太极拳传统观念。任何事物的生存发展,是以阴阳均衡作为前提而实现的,这一点,正是太极学说的根本。在太极拳孕育和形成的时代,深受民族传统文化的横向影响,由此而产生了赋予其哲理的拳术。历史悠久的安阳是中国八大古都之一,是东方哲学圣典《周易》的发祥地,孕育和产生了阴阳互补,刚柔相济、以刚为阳、以柔为阴、形神合一的太极文化。太极拳的发展,无论过去和将来,离不开中国古老历史文化的营养,基于这一认识,太极拳技法理论无一不受到《周易》哲学思想的指导,为历代太极拳家所推崇,至今仍有其独特的价值和作用,成为太极拳和我国传统武术文化的哲理本源。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