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360期刊网论述 氐宿的故事

时间:2013-01-04 10:52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本文是一篇专业的毕业论文,主要阐述了氐宿的故事,详情请看下面的介绍。

  氐宿是东方苍龙星座的骨架,在星占上则代表着天子的后宫或路寝。

  氐宿与龙之骶

  二十八宿中的氐宿,其中主要的四星在赤经15h左右。因为每宿都有一颗用于测量天体赤经位置的标志星,称为距星,氐宿的距星是氐宿一(天秤座α),它几乎正位于黄道上。氐宿二(天秤座t)在黄道以南1。左右,氐宿三、四(天秤座γ、β)均在黄道以北。这四颗星都不是太亮,视星等在2.6等至4.5等之间。

  氐宿四星的连线,呈一个类似左方括号“[”的形状,恰好与位于其西方、形如右六角括号“]”的亢宿相对应。我们知道,亢宿指的是东方苍龙的颈,而亢、氐二宿相对,通过虚拟的曲线连起来,便可成一圆环。由此观之,氐宿似乎也是龙的某一个部位。

  陈久金先生敏锐地指出,氐宿之“氐”,其实是“骶”的假借字。他又认为,骶是指龙身的主体骨架。而笔者更注意到,骶有更为丰富的意蕴。在小篆中,氐字最下面的那一点其实是“一”,代表地。《说文解字》对“昏”字的解释是:“日冥也。从日氐省。氐者,下也。”意思就是说,日落到氐(省笔为氏)以下,就是黄昏了。而《说文》又解释“氐”这个字是“至”、“最”的意思。因此,综合起来,氐字所表示的,就是最下面、最基础的意思。由氐字的这个基本含义,再结合相关的偏旁,一系列的衍生字如低、底、柢、骶等在此以后逐渐出现,用以表示不同事物中位置最下、作用最基本的那一部分。而在这些字出现以前,古人曾经一概写作“氐”。

  我们既然知道,龙氐就是龙骶,那骶又是什么呢?龙虽然是古人想象的动物,但也应当是有现实依据的。根据现代生物解剖学,骶骨即俗称的荐骨,位于脊椎尾端,下连尾骨,是由5节骶椎融合而成的倒三角形骨块。古人用“骶”这个字的时候,可能会与现代解剖学的概念有所出入,但有一点古今显然是一致的:骶既是脊椎的基础,也是支撑动物躯干的基础,相当重要。因而古人把骶(氐)作为东方苍龙星座的一个星宿。

  龙,在中国人的心目中有着神圣的地位,常常与皇权联系在一起。而古人又把骶(氐)放在了天上,作为这神圣的龙体的一部分。与之相映成趣的是,西方人把骶的神圣性放到了字面上。骶骨的英文sacrum,实际上是源于拉丁文,全称os—sacrum,意为“神圣之骨”。其中的os是希腊文οστεον(意为骨,医学界多用)的拉丁转写osteon的简写;sacrum则意为“神圣的”(原形为sacer,英文sacred亦由此而来)。因为古希腊人称我们唤作骶的那块骨为“神圣之骨”,罗马人便沿用了这一称呼。盎格鲁撒克逊人本来对这块骨头没有专门的称谓,袭用了罗马人的叫法,却嫌os—sacrum太繁,便简称为sacrum,其实只得其“神圣”之意而失其本义。中国的二十八宿,也有人认为最早是从西方传来的,而神圣苍龙中之氐宿,与希腊人神圣之骨——骶的关系,似乎很值得倾向这种观点的学者注意。

  天根与木之柢

  《国语·周语》中有一则“单子知陈必亡”的故事。单襄子是东周时期的单国国君、周王室的执政卿士。他曾经受周定王(?~前586年)委派,前往几个诸侯国视察访问。路经陈国时,他看到陈国既没有及时组织秋收,也无人接待天子的使臣,政事混乱。回朝后,他对周定王说,陈国不久必将灭亡或大乱。故事里,单襄子引用了以东方苍龙七宿晨见天象以定秋、冬气象的谚语,其中有:“天根见而水涸,本见而草木节解。”《史记·天官书》曰:“氐为天根。”所谓“天根见”,就是指氐宿一在早晨太阳未升出地平线之前出现在东方;“本见”,即氐宿四星全体在黎明出现于东方。这两种天象,今天我们可以于11月下旬以后的每天拂晓先后看到。而因为岁差,东周时期的人们早一个月以上,即霜降节气前数日就可以看到了。这时正是晚秋时节,河水开始干涸,草木逐渐凋零。

  在这里,氐就不是指龙之骶了,而是木之柢,也就是木的根。郭璞(276年~324年,东晋着名的文学家和训诂学家)在注释《尔雅》时说:“角、亢下系于氐,若木之有根。”这个解释省略了一个前提:即东方苍龙七宿对应于五行中的木,这与秦汉之际盛行的五行学说又联系在一起。氐既然是指基础,那木的基础自然就是根了。“本见而草木节解”中的“本”为一指事字,“木”下的一横为指事符号,指明“本”的含义也是树木之根。氐宿既然是天上的星宿,所以也是天木之根,亦即天根。

  后宫、路寝与皇邸

  《晋书·天文志》说:“氐四星,王者之宿宫,后妃之府,休解之房。前二星嫡也,后二星妾也。后二星大,则臣奉度。”就是说氐宿的这四颗星所代表的是天子的后宫,是休息、解闷的地方。氐宿一和二代表正妻,即皇后;其余二星代表嫔妃。

  《石氏星经》的说法与《晋书》有所出入:“氐四星为路寝,听朝所居。其占:明大,则臣下奉度。”所谓路寝,亦称为正寝,是古代帝王诸侯治事的宫室。后来正寝一词泛指一般房屋的正厅或正屋,成语“寿终正寝”即由此而来。因此,路寝一词一直以来都用以指帝王与大臣讨论政事的场所。

  儒家讲求“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虽然这个家与后来家庭的家并不完全一样,但良好的家庭环境对事业有极大的帮助。儒家学者们怀着美好的愿景,希望天子能把后宫之事,亦即皇室的私事处理得妥妥贴贴,以便以良好的状态在路寝与三公坐而论道,实现治国平天下的伟大理想。因此,虽然各派对氐宿所代表的天子场所有不同的说法,更有人将氐宿之氐与皇邸之邸关联附会,但总体上都是希望天子把这个江山的“底”给打好、打牢。

  荧惑犯氐与拓跋珪的悲剧

  然而,古代帝王多不能达到儒家所要求的理想状态,特别是指定皇位继承人的时候。因为氐宿一和氐宿二均离黄道较近,而火星绕日公转的轨道平面与黄道平面之间的夹角不足2°,所以就会有火星掩食氐宿一和氐宿二的可能。当出现这种天象时,古人称之为“荧惑犯氐”。按《宋史·天文志》的说法,荧惑犯氐只代表臣下僭越皇帝,又或出外打仗时将军遭遇不顺,情况似乎不算太严重。

  《魏书·天象志》记载,北魏天赐三年(公元406年)五月,荧惑犯氐。熟知占星之术的北魏名臣崔浩认为,这是上天在告诫说:“这是佞臣蛊惑皇帝,内乱即将萌生的征兆。皇帝和大臣们都要注意自身的修养,进行深切的反省。”这一占词其实只是借天象说人事。当时的北魏道武帝拓跋硅(生于公元371年,卒于409年,386年~409年在位),仿效魏晋的风流名士,正在服用寒食散。寒食散又称为五石散,服食后身体发热,要吃冷食及走路来散热,称为“行散”。拓跋硅长期服用这种古代毒品后,性格也变得非常暴躁、多疑。臣下对答稍有偏差,“往往手击杀之”。

  天赐六年七月,拓跋珪要立拓跋嗣为太子。他还按照北魏“子贵母死”的惯例,杀了太子的生母刘贵人,以防将来母后干政。拓跋嗣自然十分伤心,日夜啼哭。拓跋珪闻而大怒,准备召见太子,加以训斥。拓跋嗣恐怕觐见盛怒之下的父皇会被杀,因而出走。正在此时,拓跋硅谴责并囚禁了后妃贺夫人。因为预料自己将要被杀,贺夫人趁黄昏秘密使人传信给自己的亲生儿子、年仅十六岁的清河王拓跋绍,希望他能解救自己。拓跋绍得信后立即与几名宫人合谋,在夜里弑杀了父亲拓跋硅,随即与拓跋嗣展开了一场帝位争夺战。而史书则以拓跋硅这位北魏开国皇帝的悲剧,来作为“荧惑犯氐”天象的注脚。

  本文由360期刊网整理发布,转载请注明出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