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360期刊网
客服电话:4006-587-789 客服在线时间:09:00~22:30(节假日不休息) 客服邮箱:360qikan@vip.163.com

《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我国镇村经济创新模式研究

时间:2018-02-06 15:47来源:未知 作者:360期刊网1 点击:

  一、镇村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发展思路抱残守缺,工作方法墨守成规科学发展观的第一要义是发展,发展是解决问题的根本渠道。但我们也看到部分地方政府目光短浅,只注重眼前利益。将大量的人力、物力与资金投入了城市的发展。与此同时,承担了过多工业化、城镇化压力的镇村两级被忽略,发展滞后于城市。历史与现实问题相交织,体制问题与机制问题相叠加,导致地方政府采取“等、靠、托”的工作思路,发展思路上抱残守缺,不敢突破,不愿创新。面对问题即止步推诿,工作方式上墨守成规,没有创新发展的勇气与动力。

  2.镇村工业质效低,引领支撑能力差“马太效应”认为,经济发展愈强则强。资金规模小、市场需求不稳定、劳动力文化水平低等现实问题制约了镇村工业质效。没有好项目,就难以获得政府专项资金,更难以吸引社会资本;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市场订单的不确定性难以形成规模经济;劳动力的文化水平与专业性更是限制了产业转移与工业升级。另外,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建设尚不成熟,亦是困难之一。 同时,由于镇村工业质效低下,难以对地方经济形成有效支撑,地方政府与社会的关注度降低,投入的精力、资金、技术相对较少,再次遏制镇村工业项目的发展,形成恶性循环。

  3.农户创业积极性不高农户的积极性是镇村经济发展的核心动力。我国特别是西北内陆地区,更多的农户选择外出打工而不是在家创业,甚至举家迁往东南沿海城市。即使是东南沿海的村镇,农户也更倾向于选择打工这一“旱涝保收”的工作,而不情愿也没有能力进行创业。而且,新生代农民工以“三高一低”为特征,即受教育程度高,职业期望值高,物质和精神享受要求高,工作耐受力低,更加渴望进入城市,与城市的同龄人享受同等的教育、医疗、社保等公共福利,不愿在家创业,从零开始。

  二、镇村经济发展困境的原因分析

  1.发展意识滞后,工作方式简单粗放由于农村历史遗留问题多,宗族关系复杂,增加了工作成本,特别是在征地拆迁、用工补偿、统计信息等方面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难,阻碍了镇村经济发展。实践证明,面对发展困难,谁破解的力度大,谁的发展成就就大;谁破解的时间早,谁发展的速度就快。但是,部分地方政府存在畏难情绪,工作思路停留在“短、平、快”的模式,总是期望在短时间,更多的采用“运动式”的工作方法解决问题,孰不知农村问题的形成多半是长期积累或历史遗留的,单纯的行政填鸭式方法根本难以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往往表面上已经风平浪静,实则暗流涌动。

  2.镇村工业质效低下,难以形成规模经济由于上世纪九十年代开展的乡镇企业改革浪潮,除关系国计民生的支柱产业外,其他市属、县属、镇属企业全面并人市场,在转型中很多企业被市场淘汰。很多人一提起镇村企业往往首先想到“脏、乱、差”的工作环境,粗放的管理方式,低档次的产品,工人微薄的收入。在当下,镇村工业企业发展亦面临资金困境、劳动力素质较低、市场需求不稳定、土地流转纠纷等问题。劳动密集型企业居多,导致镇村工业企业长期处于产业链的低端,难以形成原始资本的积累。缺乏镇村企业自身做大、做强、做硬的条件,对于镇村企业帮扶的政策针对性不强、可操作性不高。

  3.农户缺乏创业意识与创业途径农户创业意识缺乏源自对创业成功的预期不高。因为农户既缺乏创业知识与相关理论,又无专业领域的特殊技能,其思想维度还没有打开;难以抱团发展,银行信贷业务倾斜有限,导致资金紧张,资金链相对脆弱,缺乏市场竞争力;缺乏稳定的市场订单,只能小规模生产经营,企业难以做大、做优;支持小微企业的政策措施尚未到位、法律法规粗线条、帮扶机制不健全、公平交易平台不完善。这一系列原因导致农户没有创业的意愿与信心。另一方面,由于缺乏专业的指导,农户创业的途径也相对单一。

  三、镇村经济发展新的模式创新1.坚持开拓创新,谋划镇村发展实现更大突破面对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问题、新矛盾、新挑战,就必须将创新发展贯穿于镇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全过程,实现“更进一步、从有到优”的目标。一是从应对宏观形势来分析。当前,世界和国内经济形势复杂多变,经济增速下行压力加大。县级层面不仅要继续在工业经济和投资拉动上做文章,更要通过创新调动各种积极因素,充分发挥镇村经济发展的独特优势,以优制胜。

  二是从夯实发展基础来分析。乡镇作为县域发展的基本单元,乡镇强则县域强。目前,全国镇村经济发展不平衡,主要表现在东南沿海与西北内陆发展差距大,交通相对闭塞地区远远落后与交通便利地区等,而且差距有进一步拉大趋势。唯有结合本地特色,积极开拓创新发展模式,审慎研判发展格局,市县两级统一调配,才能将县域发展的“底盘”做大、做实、做硬,夯实发展基础,推动县域经济发展实现更大突破。三是从增强民生幸福来分析。发展需要载体,富民需要项目。农村标准化厂房建设、村级经济发展、全民创业等工程均在不同程度上助力镇村经济社会发展。但创业载体和富民项目还不多,距离群众期待还有一定差距。要增加更多载体和项目,就必须坚持开拓创新,实现居民收入倍增和民生幸福的双赢。

  2.提升工业质效,强化动力引领作用工业强,则镇村兴。经过近几年的不懈努力,我国镇村工业发展已经进入一个全新的阶段,但还需清醒地认识到,主题不多、规模不大、质量不高等问题仍未从根本上解决。唯有紧抓工业化,全力提升工业质效,才能实现新的发展。

  一要更大力度发展小微企业。发展小微企业,既是发展全民创业、实现收入倍增计划的现实要求,也是践行以人为本,转变政府职能的根本体现。推进“小微企业进规模”工程,做大做强“蚂蚁经济”。

  要强化政策落实,对国家、省、市、县已有的政策,要进一步细化落实,最大限度发挥政策的集成和叠加效应。要积极学习先进地区小微企业发展成功经验,鼓励实施“个转企”工程。相关职能部门要采取更加灵活的政策,积极引导有意向的个体工商户采取合资、联营、参股等形式,升级各类企业。

  二要加大力度扶持品牌型规模企业。品牌型规模企业是地方经济发展的火车头,也是村镇经济发展的支柱。应在金融、财税领域适当倾斜,进一步落实税费改革。 借鉴“省管县”财税体制改革的成功经验,对符合国家产业政策、年纳税在一定标准以上的县内工业企业,当年新采购设备价款总额达规定数额的,按照规定给予一定比例财政贷款贴息。

  3.激发创业热情,激活发展潜力一要进一步优化全民创业氛围。各地乡镇政府要采取多形式、全方位的宣传形式,将扶贫政策宣讲活动与之结合,定期邀请各方专家召开培训交流会与学习经验交流会。将创业扶持政策宣传到千家万户,不断扩大政策知晓率,鼓励创业者抱团经营,扩大资金量、完善销售渠道,健全管理模式。提升农户创业成功预期,广泛激发全民创业热情与激情,让创业奋斗的“种子”在乡镇的沃土上生根发芽。

  二要进一步拓展创业渠道。镇村经济发展要寻求多元化模式,结合当地劳动力构成结构与地方特色,进行有针对性的帮扶,在税费征收方面给予一定倾斜,积极协调土地流转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对于劳动力充足且有相关技术支撑的农户,要鼓励发展专业性强、发展潜力大的项目;对于有悠久传统的地区,要鼓励发展传统优势项目,做优做强。对于以“三留守”为主体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要鼓励开展来料加工、来样制作等加工服务业。同时有条件的地区要积极发展节能环保产业,如草绳加工、秸秆木屑加工项目,既有利于百姓创业就业,又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

  本文是节选自《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的社科论文,感谢你的阅读!如果有更多发表社科类期刊问题的可以免费咨询我们线上的资深编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