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杂志
China Medical Abstracts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 论文标题 期刊级别 审稿状态
1个月内
1《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主题明确、重点突出、数据可靠,能反映先进水平。文字要求精炼、通顺、层次清晰、表达准确,数字、外文字母、标点符号正确。
2论著、综述以4000字左右为宜,勿超过5000字(包括中英文摘要、图表及参考文献),其它文稿不超过2000字。
3中英文摘要(两者内容应一致)。摘要请采用结构式摘要,含目的、方法、结果、结论四大要素。英文摘要应包括文题、所有作者姓名汉语拼音及所有作者的工作单位、所在地、邮政编码。中英文关键词附中英文摘要之后。关键词要求选用《医学主题词注释字顺表》MeSHAAL中的主题词。
4《中国医学文摘耳鼻咽喉科学》作者姓名列于文题下,作者单位加角注列于第1页之左下,以短横线与文章内容隔开,并写明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进修医师请注明原工作单位单位所在地及邮政编码。
5图表力求少而精,避免文字与图表内容重复。图表均应有中英文题目,中文在上,英文在下。表格的纵横标目、表注、图注为全英文。表格采用3线表。照片应清晰,对比度好,并于背后注明图序号和说明,附于文后。组织学照片注明染色方法及显微镜放大倍数,并作简要说明,同时应在照片上用箭头标出重点。
6名词术语以人民卫生出版社出版的《英汉医学词汇》为准。《词汇》中未收录者应以国家规定或已通用者为准。自译名词应于首次出现时注明原文。中外医学名词应用全名,用缩略语时,应在首次应用处于全名后加括号注明。中药请用常用名称,草药应注明拉丁文学名。西药请用药品通用名,商品名防在括号内。
7计量单位请采用1984年国务院颁发的法定计量单位。统计学处理应注明方法及具体数值(如χ2值、t值等),不能只写P值。
8参考文献应为亲自阅读的近5年内原文文献,并在文中引用处右上角用方括号按引用次序以数字标注。未公开发表的资料请勿列入。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杂志影响因子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杂志发文量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杂志总被引频次
热门常见问题
-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还发行吗?
根据万方搜索来看,期刊目前已经是停刊的状态了,已经不发行了,投稿需要注意。
-
中国医学文摘-中医官网?
这个期刊是中国中医科学院主办的,以下是有关中国中医科学院的官网地址:http://www.catcm.ac.cn,。
-
刊物信息可查
推荐刊物均可到国家新闻出版总署网站查询正刊
-
严格保密协议
可签署保密协议 ,不透露任何用户信息可跟踪进程,全程协议
-
售后服务保障
1对1服务,7x24小时在线
-
企业信誉保障
14年经验沉淀,实体公司运营
-
骨伤科
关键词: -
妇产科
关键词: -
儿科
关键词: -
医史、历代医家论述
关键词: 医史 -
内科
关键词: -
皮肤科
关键词: -
男科
关键词: -
方剂学
关键词: -
神经精神科
关键词: 神经 -
眼科
关键词: -
耳鼻咽喉科
关键词: -
按摩及其他疗法
关键词: 按摩 -
针灸、针麻
关键词: 针灸 -
外科
关键词: -
口腔科
关键词: -
中药学
关键词: -
肿瘤科
关键词: -
基础理论
关键词: -
温病古籍中治疗风温遣方用药规律的挖掘分析
目的 分析温病古籍中治疗风温的遣方用药规律,为现代医者诊治该疾病提供参考.方法 选取数据来源,制定文献筛选标准,运用SPSS软件对温病古籍的风温方荆、中药进行数理统计和关联规则分析.结果22种温病古籍中治疗风温疾病涉及风温用方31首,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葳蕤汤(16.95%)、瓜萎根汤(11.86%)、牛黄丸(6.78%);涉及风温用药131种,排除甘草,排在前三位的依次是黄芩(4.85%)、连翘(3.95%)、石膏(3.7%);常见的风温药对前三名配伍依次是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常见的药物组合是川芎-木香-白薇-羌活、杏仁-石膏-葛根.结论川芎-羌活、石膏-葛根、薄荷-连翘、杏仁-石膏配伍具有风温治疗特色;葳蕤汤加减为治疗风温常用.
-
中药信息学发展的机遇与挑战
中药信息学作为中药学二级学科,具备了完整的知识体系,推动了中药理论发展、新药研发和临床合理用药.深入探讨与研究中药信息学的理论体系、技术框架、发展方向等内容有利于中药信息学的可持续发展.本文在对现状分析的基础上,探讨了中药信息学的概念,分析了中药信息学的研究内容与历史任务,结合生命科学与信息科学的发展趋势,分析了中药信息学发展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明确学科理论基点、建立信息融合技术框架、形成产业与应用服务架构是当前促进中药信息学发展必须解决的关键问题.
-
知识服务:大数据时代下的中医药信息化发展趋势
论文介绍了语义网、云计算、物联网、跨界服务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趋势,分析了现有中医药信息化的现状,指出了中医药信息化工作将从以网格技术、搜索引擎为基础的信息共享转向基于云平台、大数据的跨界中医药知识服务的发展趋势,并例举了中医药知识服务的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