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迎来到360期刊网!
学术期刊
  • 学术期刊
  • 文献
  • 百科
电话
您当前的位置:

首页 > 文献资料

  • 大鼠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眼部炎症和病理特征分析

    作者:郑慧;张晓敏;粘红;张灵君;刘勋;Hui Shao;李筱荣

    背景 目前用于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实验研究动物模型多为单次发作性葡萄膜炎,与临床上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患者反复发作导致的眼部严重组织形态学和功能学改变的自然病程并不完全相符.建立复发性实验性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EAU)模型对临床研究具有重要意义. 目的 建立大鼠复发性EAU动物模型,动态观察眼部炎症和病理特点,并分析其眼部白细胞介素-17(IL-17)的表达.方法 采用光感受器间维生素A类结合蛋白1177-1191多肽片段(IRBP1177-1191,R16)注射于9只SPF级Lewis大鼠皮下进行免疫,10d后分离淋巴结及脾脏T细胞,体外R16刺激下培养2d.将24只SPF级Lewis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组和造模后1、2、3个月组,每组6只.将制备的T细胞悬液通过尾静脉注射法注入模型组大鼠体内,建立复发性EAU模型.注射后每天在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眼部炎症表现,依据Caspi炎症反应分级标准进行评分.分别于造模后1、2、3个月处死动物后制备视网膜切片,并行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视网膜组织中炎性细胞浸润情况和视网膜厚度的改变;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IL-17A在各组大鼠视网膜中的表达,并计算阳性表达的评分.结果 R16特异性T细胞注射后第4天大鼠前房出现不同程度的混浊,炎症评分为2分,第6天前房重度混浊,评为3分;至第10天大鼠眼前节恢复正常,但造模后2个月内炎症复发4~5次,且大鼠一侧眼发病而对侧眼可正常,与人自身免疫性葡萄膜炎的自然病程极为相似.视网膜组织病理学检查发现,造模后1、2、3个月组随着注射时间的延长,炎性细胞浸润逐渐减少.与正常组大鼠比较,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全层、外核层及内核层逐渐变薄,4个组间的总体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0.46、288.40、4.43,均P=0.00);正常组及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数分别为(231.27±15.36)、(225.36±17.79)、(132.18± 9.39)和(67.45±11.90)个,显示造模后随着时间的延长,RGCs逐渐减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8.94,P=0.00).正常组及造模后1、2、3个月组大鼠视网膜中IL-17表达评分分别为(0.64±0.17)、(1.92±0.19)、(1.17±0.23)和(0.83±0.23)分,显示造模后大鼠视网膜中IL-17表达明显增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64.10,P=0.00). 结论 利用R16特异性T细胞可成功诱导大鼠的复发性EAU模型,Th17可能参与疾病的整个过程.

360期刊网

专注医学期刊服务15年

  • 您好:请问您咨询什么等级的期刊?专注医学类期刊发表15年口碑企业,为您提供以下服务:

  • 1.医学核心期刊发表-全流程服务
    2.医学SCI期刊-全流程服务
    3.论文投稿服务-快速报价
    4.期刊推荐直至录用,不成功不收费

  • 客服正在输入...

x
立即咨询